张 萌
洛阳师范学院国土与旅游学院,河南洛阳 471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确立了国家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 年)》等文件,确定建立以健全课堂教学、校内外师资带动、专业引领为一体的“双创”体系,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在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的显著加强。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唯在广其途而储其才[1]”的重要论断。2020年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指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关系千万家庭幸福,关系财富创造、高质量发展[2]。”2021年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提出,“加大对创业创新主体的支持”“政府投资的孵化基地等要将一定比例场地,免费向高校毕业生提供”借助创业拉动就业示范,以便“引导择业观念,拓展就业空间”。
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有助于健全课堂教学,建立校内外师资带动、专业引领为一体的“双创”体系,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在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的进一步加强。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的战略支柱性产业,是国内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拉动内需的重要一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为服务地方旅游市场发展,为国家旅游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发挥更大作用[3]。加强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有效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为社会输送应用型、创新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4]。这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大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进行多学科交融的必然。
疫情影响下的国内社会经济发展滞缓,与游客直接接触的旅游行业受到大面积波及,作为从业20年的专业课教师,更觉责任重大,需要我们深化有效的双创教学改革,推动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以形成重创新重实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依托于学校的二级学院—国土与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双创人才,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大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进行多学科交融的必然。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任务下,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加了涉及“双创”的实践实训环节。同时,开展了平台、师资队伍和实习单位灵活合作等多方面建设。
(一)增加双创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方案中专设创新创业课程平台,合计252总学时,24.5总学分,占比15.7%,课程分布在第一、第二、第三学年(见表1)。同时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建成了占地面积近1500平米的旅游大数据实验室、河南省文化与旅游大数据中心实验室、酒店信息化管理综合实验室、opera操作系统实验室、沙盘实验室等。学生先后在河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河南省大学生创业大赛、“河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三个学生团队获批文化和旅游部“万名英才计划”—实践服务类团队项目。实践教学体系日趋成熟。
(二)加强创新能力训练平台建设。学院为中国旅游研究院观察员单位,设有河南开元盛世规划设计研究院、洛阳旅游发展研究中心、洛阳教育旅行社等机构,拥有十个省部级旅游科研平台,旅游管理学科先后被评为“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2017)”“国家一流本科专业(2019)”“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建设(2020)”等,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实践探究空间和条件。
表1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部分)
(三)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在2018年修订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后,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实习实践教学,对授课教师的要求也更高,“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已经占旅游专业授课老师的90%。
(四)开展校企多模式合作。长久以来学院坚持金牌导游班、卓越酒店经理人班等特色人才班设计,同时进行大二为期一个月的市内景区实习和大三为期六个月的国内酒店、景区实习。杭州宋城、广州长隆等二十余家单位为我院学生的实习基地,同时与登封、焦作、栾川等多地旅游局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在三彩国际陶艺村、洛邑古城建立旅游管理学科基地,创建了“实训+就业”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式、“职业体验”实践模式。
(一)学校重视不够。一些学校领导把创新创业教育视为专业教育的附加产品,尚未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没有将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事务来应对。导致一部分老师将“双创”教育看作是竞赛拿奖的一个途径,未认识到当前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迫切要求。
同时,校内目前没有针对性的、跨学科的双创教学团队,缺乏社会企业的锻炼和教学目标导向的引领,教师在双创课授课和专业课授课并无太大差别,影响双创教学效果。各专业缺乏基础的团队实践锻炼项目,学生缺乏将创新成果转化成实际产品的兴趣,无法实际锻炼商业运作能力,导致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不高,无归属感,结果是项目基本没有创新落地的可能性。
(二)社会衔接不足。虽然高校承担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绝大部分职能,但高校毕竟相对封闭,教育主体单一。校内部分有想法、“学有余力”学生和指导教师为竞赛而创新,无法及时关注社会需求和旅游产业动态,与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一定脱节。多数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场所或企业应用环境而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无法更好地发挥旅游专业一流本科的优势[5]。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女多男少,农村生源占比较大,一方面学生的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另一方面受成长环境和家庭观念所影响,创新创业思维不够。通过问卷和平时的了解,大多数女生家长更为接受传统、稳定的职业,特别是在师范类院校,考取教师资格证的同学所占比例67.5%,而考取导游资格证的比例是42.3%,毕业生连续几年倾向的就业单位是学校和培训机构。各类创新活动、创新项目只是为了参加比赛而准备,无法衔接学生和社会的需求,无法产生具有实际价值的成果。
(一)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洛阳师范学院作为省属地方本科院校,双创教育体系在高校的发展依靠健全的组织管理建设,可以发挥校内“旅游管理”“学前教育”等多个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学科优势,融合合作全面推进“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发展,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6]。学校的“双创”管理体系,有助于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双创”发展。
面向全校开设跨学科的“双创”必修课和选修课。跨学科多平台内容,促进学生在多学科领域的合作,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创业的可能性,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大学毕业生。同时,学校和各院各专业联动统筹,实施“双创”工作领导小组制管理,由书记或校长兼任组长,教务、招就、学生三部门分管领导、部门负责人统筹各院工作,突出跨学院、跨专业模式,构建学院制、班级制“双创”人才培养模式。跨学科多平台的内容,有助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多学科领域的合作,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创业的可能性,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大学毕业生。
(二)搭建共享共创课程平台。旅游管理专业目前设置在国土与旅游学院的旅游与酒店管理系,重视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升层级,打通旅游管理专业的“任督二脉”,把专业学生放到学校平台、把学校多学科优秀“双创”指导教师领进来,打造“双创”示范区,面向全校开设跨学科的“双创”必修课和选修课。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在一流本科建设中要作为人才培养的特区,专设课程研发中心,实行动态调整,突显教学前沿性和实践性。
依据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和时效性,分阶段设置专业基础和创新创业特色课程。专业课程中,做到授课教师有针对教、有条件练;双创课程中,按照激发创意、细分创意、创意实训演练这三个阶段,在课程中实现培育孵化;增加逻辑思维类专项训练课,如批判性思维、逻辑训练、创新思维与技法、创意生活、旅游创新等;有条件增加其他学科的选课,丰富学生认知。
(三)打造“专兼结合”师资体系。“双创”教育以师资体系建设为根本保障,借鉴其他“双一流”高校普遍强调的“专兼结合”的“双创”师资体系,把专业教师的“双创”能力培养优化和行业的优秀人士外聘引进相结合,提升人才培养效率。一方面加强专业教师在企业的挂职锻炼、参加双创的培训培养;另一方面多方式引进和外聘行业专家、企业高管、地方双创孵化平台的负责人走进学校,优化多重师资合作。初步设想建立校内、外百名“双创导师库”,集合校内外有经验的双创导师形成智库,同时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校内外”双导师制,根据学生创业、考研、留学、竞赛和科研的差异需求,双向选择,满足人才个性化培养需求。
(四)引进层次化的校内竞赛平台。以竞赛为驱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式,有助于学生巩固课程知识、拓展创新能力;设置初、中、高级三类竞赛平台,满足不同年级层次学生的训练要求;以导师带队的管理方式,结合项目式管理,构建特色明显的创业团队,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和创造力。同时,积极参加校内双创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创,强化“项目+竞赛”创新成果培育孵化平台,构建“校、地、企”全方位合作平台体系,深化产教融合与人才共培模式。
(五)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认知。专业教育中,给学生提供自由开放的学习成长条件,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探究,提升广泛的学习欲,对未来的专业工作产生积极的心态,提升情商、抗压能力等自我效能。专业教师、校内外职业导师多传递成功经验、创业技能,提高学生创新的心里倾向。指导学生接触“得到”“混沌”等网络职业教学平台,扩充知识面,获取更多前沿专业信息,通过职场知识的储备,增强信心。
洛阳师范学院作为省属地方本科院校,应当在国家大力支持的背景下,抓住机遇,结合“双创”实现“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时代命题,构建创新创业的育人体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地方高校教育改革的亮点和突破点,更好地服务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