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惠芳
郑州财经学院管理学院,河南郑州 450044
在人文旅游情况下,旅游者前往目的地体验当地文化,因而旅游文化是一种“他感”而不是“自感”,也即“感知别人的文化”。在旅游过程中,也发生了诸多“不文明”现象[1],是当地居民反过来感知旅游者的不文明。旅游者若文明了,在当地居民眼里也是一种文化。即旅游者与目的地当地居民是互为凝视的[2],“异”则欣赏,“异”则文化,而“差”则评论,“差”乎文明。“异”与“差”,关乎着归属于文化还是文明。
如此而言,文化与文明都关乎旅游,有同有异。即“文明可以是文化”,就如旅游文化,那也是一种“文明的文化”,而不文明就不是文化;而文化对此前的自己而言,也可以是文明,而若是不好的文化,那就是不文明。文化与文明,是相互的,但也有区别。若说文化是“他感”的,那么文明就是“他评”的,而“他感”与“他评”有何不同,“感”与“评”又有何不同。
在旅游语境下可以开展区分研究文化与文明。目前已有的关于旅游文化和旅游文明的研究中,旅游文化的研究很有深度[3]。而关于旅游文明的研究,多在解释“为什么不文明”[4],缺少“发现性机理研究”,使“提高旅游文明程度”成为实践性很强的管理问题,而其理论学术性的表现得并不太高,因而需要将文化与文明放到一起讨论。
文化的文到底是指什么,指文字吗?暂且先这样理解。而其实是“文字”深化了文化,没有文字也是有文化的。早期的文化,如唱歌跳舞、有声音、语言与手工技能等,没有文字也是可以看作文化的。没有文字,那就口传文化,是手工、身体与思想的文化,而文化的传承就是遗产。暂且放弃用“双音节词”去诠释单字的做法,即先不以“文章”“文人”“文体”“文字”等来说明“文”这个字,那样总有点“隔靴搔痒”的感觉,让人觉得对意思有点“吃不准”,而是在这里先看看“文”这个字本身。就如“给予”的“予”字,那是一个“我愿意给而你也需要自己来取”的意思,那对“予”字的理解就精辟了。而若是以双音节词进行解释“一个字”,而对常用“双音节词”又久而久之不情景化思考了,那对“一个字”的理解就不到位了。
至于“化”,则是“养成”“驯化”的意思,是指进行中,“化”与“文”结合起来,“文”是目的,“化”是手段,而“文化”强调了途径,也即是英文culture的原来意思,是连“过程”带“结果”一并考虑。若是强调结果,“化”只是作为手段,那就有“化文”之说了[5]。像“野水稻”被驯化为稻子,猪马牛羊等被驯化为家畜,若强调过程的话,则都属于“文化的化”的范畴。“文化”就相当于“使之文而化也”,即“使之文化”,由现象开始,固化之,结果与过程都重要。因而“文化”既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名词,但现在往往都作为名词使用,而为了体现动名词特征,就有了“文化化”这个新词。
“文化”与“文明”两个概念都有“文”这个字,而且“文”字都是在两字词的第一个字的位置上,因而可认为其意义的起点是相同的,都是起自“文”这个字,起自“人的一面”,而不同点在于“化”与“明”的区别。“化”强调的是过程及其结果,是群体的行为与行动,而“明”,是指“对结果的评价”,因而文明有“公平”“正义”“科学”“多数人认可”等的意思。因而文明是“不以强欺弱”的,文明是“讲究科学的”,文明也是“讲究卫生”的,文明也是“开明”,是可以和外界共享与交流的。虽说“文化”与“文明”的起点相同,但还是存在着些许不同的,文化的相对是“没文化”,没文化是客观理性的,而与“文明”相对的“不文明”也可以是指“没文化”,但这个“没文化”“不文明”却是“不好”的意思。如图1所示,文明体现了规范主义下的价值观[6]。
图1 “文化”与“文明”之共同的起点
差别的“差”是指还“差”多少,是指一个事物比另一个事物在各个方面都好,或就某个单一维度内是可以计算差距的。怎样理解“何为异”与“何为别”呢?笔者认为“异”是指与对方距离远近的不同,越远则越不同,但“大异”是可以被远距离所淡化与化解的。就如我们过去说“蛮夷”,诸如“南蛮北狄”,或“南蛮、北狄、东夷、西狄”,我们在过去是比较喜欢“自大”的,远方为“异”,但说地名有时还是比较客观的,比如说贝加尔湖为“北海”。但当“大异”的人来到眼前,情形就不一样了,“红毛绿眼”者就被称为“鬼子”了。
而“别”这个字呢,是指附近的截然不同。就如大别山的称谓,那是大别于其他山,山内山外的别样,是完全的不同而又距离不远,但只是如被刀削一样的山峰所分开,从而把山南山北显著地区分开来。再如“本名”“别名”“别院”“别墅”“别来无恙”等,这些情形都彼此离得远吗?有研究表明,“别”字的古义即本意是“剔除骨头”的意思[7],是不远而就发生在身边,但骨头与肉显然是不同的,因而“别”字在后来就有了“别这样”与“另外”的意思了。
在讨论文化与文明区别之前,我们先区分“别”与“异”。差别的“差”是指还“差”多少,是指一个事物比另一个事物在各个方面都好,或就某个单一维度内是可以计算差距的。“异”是指与对方距离远近的不同,越远越不同。而“别”是指附近的截然不同。“别”的古义是不远而就发生在身边。文化与文明存在着不同之处,即是异,也是别。第一,文化是“他感”的,是称赞之感,认可之感,而文明是“他评”,评价的结果有高有低,文明可以落后也可以先进;第二,文化多是自己的,自生自灭,而文明主要是外来的,当然这是某种意义上的,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第三,文化是文字与文艺的,而文明是行为的,这个“为”是有物质目的性的,故生产与争斗本身不是文化,但若是从其他角度讲倒也可以是文化;第四,文化是集体主义的,“封闭”的,组群内的,当然可以逐步吸纳,而文明是时间性的,也是全球性的,是开明开放的;第五,文化是平等的,类型不同,而文明是有进程的;第六,文化是驯化的,即通过教育与教化,而文明是关于结果是非的;第七,文化与文明可以一致,有一些一致性,如都可以与“野蛮”相对,但也可以不一致。
文化是文化,文明是文明,但两者之间是可以转化的。主要体现在“科学与礼仪”两方面,这两方面是文明的内容,但逐渐地被文化所吸收,在文化之中也有一部分是科学的内容与行为准则。比如“讲究卫生”和“尊重他人”等,也渐渐成为各民族的文化内容,因而对于传统的文化,要从中“删除”不良习惯,那些“不好的积习”是需要通过民族自觉进行抵制的。如“买卖婚姻”等,就因为其很不文明而不被归类于文化。在旅游文化建设时,由于旅游文化尚不稳定,没有成型还处于搭建之中,因而一是注意“文化与文明”的区别,分别而建,各有主线;二是要注意其关联性,要找到其共同的起点,共同的内容;三是要注意两者之间的相互转化,有意识地“用文化表现文明”,以及“用文明表现文化”。
文化与文明发生冲突时,文化要逐步地发生改变,比如需要把有关的科学内容纳入进来,让生活变得更加科学化,因为文明程度将提高人们的身心健康水平。故一方面要从文化之中剔除不文明的行为,改变观念;另一方面,“文明而不文化”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如“输入文明而让自己变得没特色了”,再如“假文化”与“假文明”问题,这是对文化的理解不到位造成的,装作文化与假装文明,以及对“不文化”“不文明”不包容,并未从内心理解,而且还有“取笑”的成分在其中。文化与文明是需要呼吁与研究的,而非要在现场发生冲突或随波逐流。
学界经常讨论“发展动能”问题,假如没有阻力就是指“有质量的惯性”,而有阻力就是指“驱动力与质量”。文化与文明的“质量”相当“大”,而文化与文明的“改变速度”也很快,保持定力积累下来就可以获得很高的动能,文化与文明还有“新的能”。所以笔者在这里所关注的,就是文化与文明对滨海城市发展旅游经济的动能意义,是研究特殊性而非研究其适用于所有地区的普遍性。
海滨是陆地的“沿”,也是海洋的“边”,“边”与“沿”不同,“边”是看到与来到,而“沿”是可以循着走的。沿海城市拥有陆地与海洋的“混合性”,是“双元或双核”性质的,两种成分旗鼓相当而纠结在一起,就如宇宙中的“双星”,也如宇宙世界中天然就有的“手性”[8]。在经济社会中,海洋文明往往代表一种文明,也代表一种文化,可作为文明来说或更为恰当。如今我们的工业发展水平也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进展。来自海洋的文明,影响着我们的产业革命,进而改造着我们原本的文化与文明。而对于我们自己的历史,也是自古以来的坚持与传承,从文明上说可谓是进程不同,但从文化上说则是不同的文化,是不分高低的,因而文化是我们自己所有的,从肯定意义的角度,就要将陆地性定位于文化为好。
我们可以把本来的所有作为文化,这并不绝对。从世界各民族彼此尊重的角度,他们也会把我们所思所为当作文化,从谦虚学习的角度则把世界各民族如科技做法当作文明,那是基于客观事实,“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发达国家的文明进程确实领先于我们,当然也可以作为是一种异于我们的文化。在沿海城市,更体现出这种“文明与文化”的交织状态,有时抵触,有时协同,会作为一种发展动力。而在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动力可能更是文化的。以上分析也说明,旅游经济的发展可以有两个视角,一是文明视角,一是文化视角,需要学习时则可以从文明视角,需要坚持时则从文化视角,当然文明也是可以借鉴的,文化更有借鉴,因为“差异”这个词就是在说既有差距,也有不同,而不同是不能比高低的。
通过讨论,本文得到以下几点结论:第一,文化与文明都关系旅游,两者有着共同的关于“文”的起点,但两者也不同;第二,文化是“驯化”的过程,是群体的,是时间与实践积累的,而文明是规范主义的;第三,两者可以相互转化,尤其是在科学、礼仪两方面,两者是有着共同内容的,文化在吸收现代科学与现代礼仪内容,但同时也提出了相互表达问题,即如何以文化表达文明予以文明表达文化;第四,旅游作为一个移动的新型社会,其文化其文明都尚未成型,因而在旅游人文建设中,要本着文化与文明两条线,既相同,也不同,可根据两者可相互表达等性质,深化对旅游社会形态的认识;第五,作为一个案例,本文还认为“本土文化与海湾文明的交织”,也正是沿海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动能,这是由于沿海城市的海陆间区位性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