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积锦
【摘要】融媒体时代,在农村中小学资源少、设备差、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下,如何使用好现有设备和资源,使之发挥最大办学效益?笔者认为,必须要抓好“五项”基础性工作:一是依托信息化抓管理,过“管理关”;二是围绕信息化抓发展,过“配套关”;三是利用信息化抓提高,过“培训关”;四是深化项目抓整合,过“应用关”;五是拓展项目抓延伸,过“服务关”。只有扎扎实实做好这五项基础性工作,项目效益的实现才成为可能,项目设备和资源也才能在学校教育中发挥更大的效益。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效益;应用;服务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01—0020—02
随着信息技术2.0时代的到来,农村中小学在资源少、设备差、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下,如何使用好现有设备和资源,使之发挥最大办学效益,是我们必须着力思考的问题和认真践行的管理命题。在实践中笔者所在学校尝试抓好“五项”基础性工作,过好“五关”,使项目设备和资源发挥应有的效益[1]。
一、依托信息化抓管理,过“管理关”
用细化、规范可持续运行的制度来管理各种信息化设备的操作使用,才能保证设备的有效运行。只有增强管理人员的主人翁意识,强化目标责任,才能够将学校有限的信息技术资源的效益最大化发挥。在学校信息化资源媒介完成以后要有效落实考核与管理机制的监督作用,组建管理考核监督小组,明确目标责任要求,制定管理方案,依次形成管理、培训、运用、考核等功能的运行机制。制度的建立,要做到“监督制度化、培训持续化、管理规范化、应用科学化”,为资源设备的有效使用做好“管理关”。
抓管理要集多种资源融合、多种方式融合、形成互联互通、优势互补,集中助力于人才培养。“融媒体”不是单一存在的媒体,而是一个把广播、电视、互联网、社会资源的长处有效整合,相互补充,让它们的功能、手段、价值得以整体提升,实现“资源共享、内容通用、使用便捷、服务畅通”的效果。从而给师生提供最为新鲜的教育资讯,为教师展开效果相应的教学活动、为学生适才适能地愉悦学习保驾护航。抓好“融媒体”信息技术管理环节,使教师潜意识、自觉地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极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围绕信息化求突破,过“三通关”
设备配套已成为信息化项目最大的投入,如何持续发挥项目效益成了教学使用中的“瓶颈”问题,也严重束缚着学校信息化向更高、更深、更广层面的发展。只有围绕信息化项目设备,根据学校校情,适度扩充硬件设施,达到三通,才能让项目设备及资源“活起来”,达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结果,使之发挥应有的效益。
学校围绕信息化各种资源,如学科教案、电子课件、视频资料、试题、各类有关学校统计数据等实施了创新型发展模式,学校适时购置或自制各学科电子导学案、各类备课素材、共享课件、测试题等。通过互联网引进教育教学资源,弥补了由于软件资源不足形成的“短板”,满足了师生信息资源的需求和学校信息化建设不断发展的需求[2]。
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三通”是农村学校教育教学中很难跨越突破的“瓶颈”。为了突破“三通”“瓶颈”,学校积极与互联网企业联系,将光纤接入了学校,校园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初步建成了校园网和远程互动录播电视系统。这些资源设备的投入和网络系统的组建,为知识的推送提供了更广阔的物理空间和更大层面的内涵延伸。“三通”的突破,促使信息技术与“融教育”接轨,使学生能更全面、更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利用信息化抓提高,过“培训关”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基础教育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农村学校的冲击是巨大的,使传统的课堂教学思想、理念、体制、模式、內容和教师教学的方法,学生学习的方式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刻变革。在这种技术变革的同时,教师的职能、角色的定位,也逐渐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了知识和技术的策划者、设计者、编导者、组织者、创新者、使用者及管理者[3]。
这种职能转变,作为使用者,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发挥设备效益最大化的跨越点。要积极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的优越性,对教师进行宣传,改变教师的传统思维意识,用新颖优质的资源“引诱”教师,用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帮扶”教师,用新课程理念“引领”教师,以形成人人争学的良好局面。
充分利用智能白板、希沃助手等对教师进行有效的培训。利用信息化项目和学校配套的信息技术设备对教师进行分层次、分目标、分阶段和“以点带面”的培训,就会出现由“一枝独秀”转变到全体教师“遍地开花”的应用格局。笔者所在学校教师已在这种培训之中由不会使用到能够利用掌握的信息技术,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一定程度的“深加工”和再处理,信息化项目已成为学校师生发展的“助推器”。
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每个教育者都应不断地成长,只有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才能不断的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才不至于被社会淘汰。现代社会日新月异,高科技的发展需要老师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利用网上的教育资源为教学服务,促进学生的发展。信息化设备和资源只有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断提高中才能发挥更大效益。抓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关,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的操作与应用能力,为学科教学顺利实施提供了技术保障。
四、深化信息化抓整合,过“应用关”
过不了应用关,就是对设备极大地浪费,也是对信息化项目优质资源的浪费。把优质资源引入课堂,全方位、多层次、交互式地呈现教材内容,打破一张口、三寸粉笔、三尺讲台、一方黑板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突破时空的局限性,让优质教育资源与学生实现“零距离”接触。
利用信息化优质的教学素材资源设计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中通过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重刺激,使师生观其形、闻其声、临其境,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让课堂教学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学生面前,推动新课改理念在教学中的践行,使新课程教学产生质的变化。
学校还可以拓宽思路,在希沃白板资源中的“课堂活动”“思维导图”“学科工具”栏目中,对知识进行“趣味分类”“超级分类”。同时对“选词填空”“知识配对”“化学方程”“课程视频”“数学画板”“仿真实验”等大量视听、读写资源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应用,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以外,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信息技术兴趣小组”“校本视听课”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制作感恩教育的网页、专栏,采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组织学生开展“一对一”网上授课学习教育活动,发挥信息技术资源媒介效益最大化。
五、拓展信息化抓延伸,过“服务关”
历史证明任何一种技术和媒介工具的革新,首要的目的都是要为人类的发展服务。同样只有不断创新服务意识,开拓服务的内涵与外延,信息技术资源与媒介才能发挥更大效益。学校信息技术资源和媒介要在服务教育教学的基础上,服务于基层党的组织建设,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服务于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的需求[4]。
学校可利用“互联网+”有效地将“政策法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结构化改革”“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想与農村基层党组织全面接轨,发挥随时可以查看指导基层党组织工作服务的高效性。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深入的开展一些“为农服务”的工作,以“政策宣讲”“技术讲座”“农业科普”“技能培训”等形式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发展服务。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定期向家长推送“家庭教育”“家长网页”“家长信箱”“家长专栏”“家长培训”“育儿经验”等,提高家长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能力,更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构建科学有效的家庭育儿观,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在实践中,我们感觉高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自身的知识素养与信息技术能力的高度融合,以及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做好“管理、三通、培训、应用、服务”五项保障性工作,教育信息化效益才能够逐步提高,才能持续向家庭、学校、社会各层面拓展和渗透,才能发挥信息化技术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陶祝.浅谈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J]学时代,2012(22).
[2]徐福荫.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厉小军.信息技术基础[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2005.
[4]彭肃.农村学校如何实现现代远程教育项目效益[J].课外阅读,2012.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