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翻译理论视角下许渊冲唐诗专有名词翻译研究

2021-12-27 07:41
黑河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许渊冲关联性唐诗

郭 莉

(安徽三联学院 外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简洁的语言、深刻的内容、清晰的节奏和别具一格的题材,不仅吸引了众多中国读者,也吸引了许多国外读者。诗歌深厚的文化积淀和语言模糊性给译者在意蕴的传达上带来一定难度,尤其是专有名词翻译是译者们在翻译诗歌时经常遇到的一道难题。许渊冲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翻译家,其翻译的《唐诗三百首》具有很高的文学和艺术价值。许渊冲在唐诗英译过程中对于词汇的处理技巧众多,其对于专有名词的翻译,对翻译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于关联理论对翻译行为有极高的解释力,本文拟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视角来研究许渊冲唐诗中专有名词的翻译策略及其合理性。

一、理论基础与专有名词翻译

1.关联翻译理论

法国语言学家Sperber和英国语言学家Wilson于1986年根据Grice的关联原则提出关联理论。关联理论作为一种认知语用理论,从人的认知角度来审视交际。 Sperber 和Wilson认为人类的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都是一种认知活动,并指出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关联理论的核心主张是话语所引起的关联期望足够准确,从而引导听者理解说话人的意思[1]。

关联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诞生以来,就引起了来自语言学、哲学、心理学、文学和翻译等各个学科学者的关注。Wilson 的学生Gutt最先将关联理论应用到翻译中,提出了一种新的、有效的翻译理论,即关联翻译理论,该理论对翻译实践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在关联理论指导下,其指出翻译是一种与大脑机制密切相关的语言交际推理过程,包括代码推理和动态推理,其基础是关联性。翻译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语际交流,这种交流包括两个明示—推理的认知过程。译者所能做到的则是追求源语作者的意图与目的语读者的期望之间的最佳关联。 因此,实现源语作者的意图与目的读者之间的最佳关联性对于成功翻译至关重要[2]。

2.专有名词翻译

专有名词是一种独特的名词范畴,指的是个人、地方、组织的名称以及具有特殊意义的名词或名词短语,一般具有语言学特征、美学特征和文化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专有名词的翻译并非易事。Peter Newmark对专有名词的翻译进行了研究,其研究主要限于人名、物名和地名,认为译者应该把构成专有名词的词翻译出来,然后将翻译后的词归化为新的专有名词[3]。胡维佳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出发,总结了五种翻译方法和技巧:约定俗成、回译、音译、省译和加注[4]。郑声滔在文化交流层面提出了“音译法、语义翻译法、交际翻译法和注释法”[5]。杨清波和杨银玲从译者自身素质和秉性的角度探讨了专有名词的汉译问题[6]。这些关于专有名词翻译的研究丰富了专有名词翻译的策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关联翻译理论下许渊冲翻译唐诗专有名词的方法

1.加强译文的关联性

许渊冲是中国的翻译大家,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许渊冲的英译《唐诗三百首》,笔者将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角度对其中的实例进行分析,并在关联翻译理论的指导下找到合适的具体翻译策略。许渊冲在英译《唐诗三百首》中对专有名词的翻译采用了多种翻译方法,根据关联翻译理论的原则,最佳关联是译者判断原文作者意图是否符合目的读者期望的原则。《唐诗三百首》中的专有名词大多含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为了保持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以及意象和意图的转换,许渊冲采取了一些策略,力图使译文和原文具有最佳关联性。

2.音译法

当专有名词没有重要的语境功能时,即只指代具有某一特点的人或物,对整首诗的理解影响不大时,译者可以采用音译,即直接翻译发音。 例如:

《滁州西涧》(韦应物) On the West Stream at Chuzhou

《晚泊浔阳望庐山》(李白) Mount Lu Viewed from Xunyang at Dusk

《忆扬州》(徐凝) To one in Yangzhou

上面举出的例子都是表示地名或人名的专有名词,而且本身没有什么特殊意义,许渊冲直接音译它们,并不影响目标读者对于原文的理解,而且同样可以实现最佳关联性。

3.直译法

直译是在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基础上进行翻译。因此,许渊冲在翻译唐诗专有名词时,当目标语中有相对应的专有名词时,则采用直译。例如:

《竹里馆》(王维) The Bamboo Hut

《枫桥夜泊》(张继) Mooring by Maple Bridge at Night

《湘江曲》(张籍) Song on River Xiang

上面例子中的专有名词大都是一些景点或者湖泊河流名称,自身有一定的意义,而且可以用目标语翻译出来并最大程度地保持源语中的内容,许渊冲采用了直译的方法,译文读者无需付出很大努力就可以理解原诗作者的交际意图及源语中表达的含义,从而达到最佳关联。

4.意译法

由于文化差异和古诗的特点,读者很难理解古诗的语境假设。根据关联翻译理论,译者应区分目的语读者和源语读者的认知环境,并对其进行调整,如果源语中的文化意象在目标语读者的认知环境中并不存在,意译是一种可能的解决办法。例如:

在上面的例子中,这里的“辽西”是古郡名,如果在译文中直接翻译成“Liaoxi”,那么关联性就会很低,因为译文读者缺少相关背景知识,并不能很好的理解这句诗的意思。许渊冲预测到了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语境,把“辽西”翻译成“frontier”,这样一来,译文对目标读者来说更容易理解,读者不需要付出很大努力就了解到一位闺中少女为了不教莺啼把莺打起,是怕黄莺惊扰了她梦到自己去边疆看望亲人的梦。这样,译文读者体会到这是一首怀念征人的诗,反映了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承受的痛苦。

5.直译加注释

注释是指在翻译时,在不影响原文意义的情况下,增加特定的词语或表达,以补充译文的相关意义。根据关联翻译理论,翻译被认为是一个双重明示-推理过程,其中译者扮演着接受者和传播者的双重角色。译者要先从诗歌原文中推断出作者意图,然后把专有名词的意义用目的语传达给目的语读者,使目标读者在不需要进行认知努力的情况下达到最佳关联。如果源文本的一些隐性信息在目的语读者的认知环境中不存在,则需要在目标语文本中增加注释,从而使译文在语义上更清晰、逻辑上可接受和文化上更合适,所以许渊冲在英译《唐诗三百首》时,当有些专有名词为目的语读者所不熟悉,直译不能诠释出源语文化内涵时,则在注释中加以说明。例如:

这是借咏物而寄托相思的诗,是眷怀友人之作,原诗的妙处全在于借红豆象征比拟,寄托情思,故能引发源语读者的情感共鸣。诗歌中的专有名词“红豆”在中国文化中被称为“相思子”,常被用在诗中表达相思之情。在译文中,许渊冲先生翻译为“the red beans”,不足以让目标语读者了解到原诗作者表达的相思之意,故在诗末加了注释,解释红豆是爱的种子,这样把目的语读者带入到原诗的情景中去,他们就能够清楚了解原诗中的交际意图,实现最佳关联性。

6.解释

许渊冲在翻译唐诗中的一些目标语读者很难理解的专有名词时,有时会用一些目的语读者熟悉的词来解释专有名词,从而使目的语读者获得相同的语境效果。具体例子如下:

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表达了诗人作为出门在外的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浓浓思念之情。诗歌里面的专有名词是中国文化中的特殊节日,节日当天有扫墓祭祀活动以及踏青等。此时诗人却孤身在外,形单影只,再加上天空下起了小雨,更加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孤寂之感。目的语读者一般不了解这个节日,如果直译或者音译,目的语读者无法体会到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许渊冲把“清明”翻译成“The Mourning Day”,这样目的语读者就会了解到清明节是一个哀悼亲人的节日,这样翻译符合关联理论中人的交际行为应该遵循“最小努力”原则,将源语言中的最佳关联成功传递给目的语读者。

以上是许渊冲先生在翻译中常用的翻译策略,许渊冲在唐诗专有名词的翻译中也用到了一些其他的策略,如省略、转换等,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角度分析,许渊冲采用的翻译策略大都实现了源语言与目标语言的最佳关联性。

三、结语

中国古典诗歌具有极其珍贵的文学价值,许渊冲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把宝贵的中华文化瑰宝唐诗推广到全世界的同时,也给专有名词翻译研究带来启发。关联理论不仅可以很好地诠释唐诗中专有名词的翻译,而且可以帮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该研究不仅让大家了解关联翻译理论对唐诗专有名词翻译的指导性,也有助于让大家理解,专有名词的翻译不应再被文化专有项所掩盖,而应获得更多关注,从而得到系统又全面的研究,促进关联理论在翻译实践中进一步发展。

猜你喜欢
许渊冲关联性唐诗
基于单元视角的关联性阅读教学策略浅探
沥青分子量及其分布与短期热老化性能的关联性研究
饮用油茶与糖尿病患病风险的关联性分析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许渊冲英译杜甫诗歌中的译者声音及其文化认同
摔得挺美
唐诗写柳之妙
ECG检查T波动态变化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LVEF的关联性分析
春夜讲唐诗记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