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大一, 羌晓华, 周 勇
直肠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癌症之一。据统计,2018年确诊的直肠癌新增病例数约为180万,其发病率在肿瘤谱中居第3位[1]。手术是直肠癌的首选治疗方式,但因术后直肠储存能力的下降及盆底神经、肌肉的损伤,部分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ow anterior resection syndrome,LARS)[2],严重影响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针对LARS引起的慢性腹泻,目前主要以体液疗法和营养支持疗法为主[3],但容易反复。本研究选取直肠癌术后LARS相关脾虚型腹泻患者80例,观察艾灸对直肠癌术后LARS相关腹泻的影响,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3月—2020年12月在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外科病房就诊的直肠癌术后LARS相关脾虚型腹泻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方案已提交至医院伦理委员会,并通过审议,患者对研究内容知情并签署知情告知书。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目前临床上尚无明确的LARS诊断标准,因此按照其主要临床症状来拟定,即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引起的便频、便急,甚则大便失禁等慢性腹泻症状[4]。中医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关于脾虚泄泻的中医症候诊断标准为:1)主症:大便时溏时泻,饮食稍有不慎即发或加重,舌质淡;2)次症:食后腹胀,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神疲懒言,苔薄白,脉细弱。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一般与中医诊断标准;2)生命体征稳定,预计生存时间超过半年;3)依从性好,可以配合方案积极治疗并定期复查。
1.4 排除标准 1)合并胃肠功能紊乱、其他原因导致的排便习惯异常;2)肛门疾病或者存在肛门形态异常者;3)精神疾病患者,或无民事行为能力者;4)对参与研究的药物过敏者。
1.5 脱落标准 1)治疗期间出现术后严重并发症或必须接受其他必要治疗者;2)治疗期间不遵守遗嘱,随意停药或服用其他影响排便功能的药物者;3)中途退出者。
1.6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思密达(浙江海力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80050)。如若出现严重便秘患者,必要时可暂停用药。药物用法:1次/d,每次1袋,持续治疗2周;治疗组使用艾条(BX-A002*6 渝食药监械(准)字2012第2270100号)。取穴:足三里(双)、关元、神阙。操作方法:使用艾条进行温和灸,每穴20 min,1次/d,持续治疗2周。
1.7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治疗结束后,分别观察患者在1周、2周及1个月后的相关指标。
1.7.1 肛门功能评价 采用徐氏“5项10分制”对患者肛门直肠功能中“便意、肛门控制能力、排便感受能力、排便频率、排便时间”5个项目进行评价[6]。每个项目内容评分0~2分,总得分≤4分判定为差,5~6分判定为一般,7~8分判定为良,9~10分判定为优。
1.7.2 LARS量表评价 采用LARS量表对LARS相关腹泻症状进行评价[7],评价的主要内容有“术后排气能力的控制、排便能力的控制、排便频率、里急后重感、排便急迫感”5个项目。0~20分为无LARS,21~29分为轻度LARS,30~42分为重度LARS。
1.7.3 中医症候评价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将脾虚泄泻的中医症候按照严重程度评定为“无”“轻”“中”“重”四个程度,分别根据主症“大便时溏时泻,饮食稍有不慎即发或加重,舌质淡”及次症“食后腹胀,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神疲懒言,苔薄白,脉细弱”的临床表现进行评分,按“症状明显、症状较明显、有该症状但程度轻微、无上述症状”评分为主症6分、4分、2分、0分及次症3分、2分、1分、0分,主症和次症分值的总和为临床症状总分。
1.7.4 临床疗效评价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中的症候疗效判定标准:1)临床痊愈:患者的不适症状、体征完成消失,中医症候改善率超过95 %;2)显效:患者的不适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中医症候改善率70%~95%;3)有效:患者的不适症状、体征较前好转,中医症候改善率30%~70%;4)无效:术后排气排便能力的控制、术后排便频率、里急后重感,以及排便急迫感等症状基本同前,甚或加重,中医症候改善率低于30%。计算公式:中医症候改善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1.8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疗效评价等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对评分等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若服从正态分布,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若不服从正态分布,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M(P25,P75)]表示。分析数据时,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对不同时间点的数据进行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进行对照组与试验组之间的差异性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肛门功能评价 治疗1周时,2组患者的肛门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1个月后,治疗组的肛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的肛门功能评分比较
2.2 LARS量表评价 治疗1周时,2组患者的LARS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1个月后,治疗组的LA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的LARS量表评分比较
2.3 中医症候评价 治疗1周时,2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1个月后,治疗组的中医症候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的中医症候评价比较
2.4 临床疗效评价 治疗组有效率为90%,高于对照组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直肠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有了很大提高,然而,由于不同原因,使得许多接受了保肛手术的患者出现了一系列如排便次数增多、便急、便失禁等症状,即LARS。其中,有一部分患者的LARS相关症状可以随着时间逐渐缓解,但是依然有部分患者的症状会长期存在甚至加重,从而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造成影响[8]。因此,对结肠癌术后LARS相关症状进行有效干预,促进其缓解,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LARS相关腹泻多归于中医“泄泻”范畴。泄泻在《内经》称为泄,有“濡泄”“洞泄”“飧泄”“注泄”等。直肠癌术后腹泻的基本病机是脾气虚,治疗宜“扶正益气以生土,暖脾固肠以止泻”,故益气健脾是治疗直肠癌术后慢性腹泻的关键。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外用疗法,艾灸以其操作简便、价格低廉、效果显著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个专科[9-10]。点燃后的艾叶可以通过其热力传递及艾叶温经散寒的特性,将温热刺激及热力传递至腧穴或病变部位,从而起到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温脾补肾,温经止泄的作用。现代研究表明[11],通过艾灸中物理热力、药物特性和腧穴走行的特殊作用,可以产生一种“综合效应”,进而疏通人体经络,起到调节生理功能、增强血液循环及促进新陈代谢,使得机体的抵抗力及抵御外界病邪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艾叶中挥发油、鞣质类、黄酮类、甾醇类、多糖类和微量元素类等成分经现代药理学证实,还有抗菌、抗病毒、平喘、镇咳、祛痰、抗过敏、增强免疫等作用[12-13]。通过将艾叶燃烧,可以产生红外线辐射能谱,来激励机体经脉走行部位的分子氢键,使之受到刺激、相互作用产生共振吸收效应,并在共振的过程中产生热量,通过经络的走行及神经系统的传递激发体内的阳气,为细胞的正常代谢提供所需要的能量,在为机体细胞的代谢活动、免疫功能提供必需能量的同时,顺带为缺乏能量的病态细胞提供活化功能[14]。尽管大量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了艾灸在治疗和改善脾虚性腹泻中的确切疗效[15],但是艾灸治疗LARS相关腹泻的临床疗效尚未有相关研究。
在本研究中,对照组在停药后,肛门功能和中医症候评分可以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水平,而LARS量表评分则随着时间的增长稍升高;而治疗组在停止艾灸治疗后,肛门功能、LARS量表依然继续改善,从第2 周开始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从临床症状评分来看,治疗2周及治疗1月时,“大便时溏时泻,饮食稍有不慎即发或加重,舌质淡”主症及“食后腹胀,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神疲懒言,苔薄白,脉细弱”次症等临床症状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脾虚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从临床疗效评价上看,治疗后第1 和第2 周,虽然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1 月,治疗组疗效开始显著优于对照组。以上结果提示,艾灸对于LARS相关腹泻的疗效确切,可以与服用药物达到同样的效果。从长期疗效上看,艾灸的疗效优于药物,在改善泄泻的同时,更有效提高了患者的脾胃功能,改善全身的脾虚症状,可以在中断治疗后依然发挥作用。在这一点上,在今后还需要进行大样本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并进行长期的随访来进行验证。
综上所述,本研究使用的艾灸对直肠癌术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相关腹泻有较好的效果,有效提高了患者的脾胃功能,改善了脾虚症状,有效促进患者排便次数及时间、排便感程度、大便性状等症状的改善;同时,相比于药物,艾灸的疗效更为持久,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积极的意义,也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