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峰市喀喇沁旗锦山第二小学 王明华
2021年5月8日,我参加了旗教研室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为王爷府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上了一节公开课——《宇宙的另一边》。
作为“送教”者,向对方的老师传递什么样的信息呢?王荣生教授曾说,要评价一堂课的好坏,首先要看它的教学内容。这句话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任何一篇课文,我们首先应该在“教什么”上下功夫,明确教学内容,然后才是思考用什么方法来教。但是,作为“送教”者必须明白:“教什么”和“怎么教”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一课”上,而是要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思考我们应该树立一种什么样的语文教育观;“这一课”的教材目标如何与课程目标对接?透过《宇宙的另一边》,我试图向大家传递这些思想,并希望能够引发大家对语文教学的诸多思考。
《宇宙的另一边》是一篇充满童趣、想象奇特的文章。在作者的想象里,宇宙的另一边:雪是在夏天下的,太阳从西边升起,石头可能像花朵一样开放、也可能像人一样行走……就这样无拘无束、天马行空地想象,领着读者进入了一个从未感知过的奇妙世界。因此,教什么呢?我认为,首先应该让学生感受课文大胆而奇特的想象,同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可是,“感受”和“想象”都是既模糊又抽象的词语,所以在设计学习活动时,我把它们化成可操作性的学习活动。结合课后题,精心设计学习单,从整体上梳理课文内容,用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找一找宇宙的另一边还有哪些秘密,为学生提供“可感受”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找出自己觉得想象最神奇的语句,在琅琅读书声中“感受”课文大胆而奇特的想象。
作为习作单元的起始课,仅仅是“感受”课文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教什么呢?还应该丰富学生的语言,训练学生的表达方式,学习作者是怎样用规范的语言把丰富的想象表达出来的。
仔细阅读教材,我们可以知道,这篇文章有一个中心词——倒影。也就是说,宇宙的另一边和这一边的世界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者想象了在宇宙的另一边“我”的日常生活、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以及神奇有趣的语文课和数学课。在这些想象里,作者有的是反着想的,用了连续的问句来表达。于是,我引导学生关注并积累这样的问句:“在宇宙的这一边,雪是在冬天下的;那么,在宇宙的那一边,雪是在夏天下的吗?”同时,通过对比,让学生发现,在运用多个连续问句的时候,作者在句式的表达上是有变化的。这种句式上的变化,使文章在表达上更为灵动。
除了反着想,宇宙另一边的语文课和数学课这一部分,作者的想象更加天马行空、大胆神奇,这种奇思妙想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更有价值。因此,我领着学生大胆去想,日月星辰、花草树木、鸟兽鱼虫……可以抓住一点想开去,看谁的想象更加神奇有趣。这样的引导,能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引导学生敢想、会想,最后通过练习建构自己的表达方式,进而学会用书面语言规范自己的表达。
这次“送教”,可以说是我受到锻炼、促进成长的一次绝好机会。尤其是通过本次课的教学设计,引发我诸多的思考:从“教”的角度来说,我们应该紧紧凭借教材这个“例子”来设计教学目标、规划教学任务,从而发挥教材的辐射作用;从“学”的角度来说,让学生凭借这个“例子”,积累语言,习得语言,内化语言,形成能力,为学生以后独立运用语言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教研的角度来说,要通过“这一课”引导大家展开多维思考——怎样设问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怎样钻研教材来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怎样通过“这一篇文章”,引领学生“自观其他类似文章”?最终才能实现“教材目标”走向“课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