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璐佳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党的建设和领导科学教研部,甘肃 兰州 730070)
“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范畴,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高频词汇,蕴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对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从2013年首次提出“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等多个范畴和维度进行了系统阐释,构成了习近平共同体思想。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共同体思想,把握其生成逻辑、主体内涵、鲜明属性和践行路径,对于深入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征程中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习近平共同体思想的生成有其特定的理论渊源与实践基础,它根源于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对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最终形成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程,具备理论逻辑、文化逻辑、现实逻辑相统一的生成逻辑。
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用不同类型的共同体来解释人类社会形态的演进。在“自然的共同体”中,人们的相互依赖关系占据了主导; 在“虚假的共同体”中,人们对物的依赖占据了主流。只有在“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3页。即真正的共同体中,才能摆脱对他人、对物的依赖,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真正共同体”的实现意味着“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7页。。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同体思想的阐述中,可以凝聚成这样一条基本意蕴,即真实的共同体一定是基于人类最基本的诉求以及共同利益而结成的社会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在对马克思恩格斯“真正共同体”的深刻理解基础上,辩证把握个体与共同体的科学关系,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现实的共同体概念:在国际形势加速深刻变化、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的大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根本利益,提出了以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方式来应对全球治理问题;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创造性地将中华民族与共同体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湖田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正视并积极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现实矛盾。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运用不仅局限在现实社会当中,更是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历史时期,将共同体思想运用到了网络虚拟空间,提出了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以上的创新性论述和创造性运用,处处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光芒。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标识。其中的和合思想即和合共生、和而不同,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之中。西周思想家史伯提出“和实生物,通则不及”,强调互济调和、共同发展。在儒家思想中,更是将“和合”作为其核心要义,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3)《论语·子路》。,“四海之内,皆兄弟也”(4)《论语·颜渊》。;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主张“天人之际,合而为一”(5)《春秋繁露·深察名号》。。而对和合思想的提倡和运用,最终是为了实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6)《礼记·礼运》。的大同社会,在大同社会中,人人友爱互助,家家安居乐业,没有战争,安定祥和,这是对人类未来社会的描绘与憧憬,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天下观念与家国情怀。古代中国的“天下”一词,并非仅仅涉及自然地理意义,更是古代中国哲学观、文化观、空间观、世界观的统一。“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7)《周易·系辞下》。,“天下一家”等思想深刻地表达了天下是所有人共在的天下,从今天来看,就是世界人民共在的天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理解和运用以和合思想和“天下为公”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讲道:“中国人历来主张‘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8)《习近平主席新年贺词(2014—2018)》,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9页。在论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他多次强调“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524页。;在阐发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时,他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建设目标。可见,习近平共同体思想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并将其作为重要思想渊源。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创造了世界减贫奇迹,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但与此同时,由于市场经济的固有弊端、社会群体利益的多元化以及全球化带来的各种风险加剧,使得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着诸多社会问题。直面问题、化解矛盾是我们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审时度势、科学判断,提出了以构建共同体的方式来抵御风险、达成共识、凝聚力量、促进发展。在应对市场经济带来的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不同群体利益诉求的多元化以及人与自然矛盾不断显现等问题的过程中,提出了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个人发展与民族复兴统一起来,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发展与整体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对共同体的构建来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应对世界经济增长低迷、冷战思维时有显现、互联网空间有待治理、恐怖主义渐有抬头、环境气候逐渐恶化等国际问题,以及回应“国强必霸”逻辑、走出“修昔底德陷阱”的过程中,倡导各国人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这一倡议立足于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价值、共同利益和共同发展,充分表明了新时代我国外交基本方略,向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着构建共同体这一基本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关切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了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共同体理念,既有立足于现实生活的也有指向虚拟空间的,既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可以从全球治理、虚拟空间、生态文明、民族团结四个方面进行重点阐释和总体把握。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共同体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对全人类“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的深刻思考和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科学回答。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阐述要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九大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略,向全世界宣告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坚定决心。
人类命运共同体建基于人类共同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10)《习近平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5页。这一论断破除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历史文化、区位环境、社会制度和发展程度等方面的差异,最大限度地寻求世界各国人民的交汇点,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打下了坚实的价值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丰富内涵,强调在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的原则指导下,共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合作共赢、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具有科学布局,从国与国之间到区域之间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打破地域界限和民族国家隔阂的全局方略。从国别和区域布局来看,既有国与国之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如与乌兹别克斯坦、越南、白俄罗斯、巴基斯坦等国家致力于构建双边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实现跨越式发展;又有区域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如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中阿命运共同体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指向新型国际关系和新型政党关系,倡导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摆脱冷战思维,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不同国家的政党之间也应当加强沟通合作,在探索新型国际关系的基础上,构建起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的新型政党关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广。一些网络问题日益凸显,如网络安全及隐私信息的保护、对现实生存空间的冲击、网络空间秩序的混乱等,加之网络空间向现实空间的扩散与转移,使得一些虚拟空间的风险和危害转向现实空间。针对这些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网络命运共同体,倡导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一方面要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从社会发展史看,人类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正在经历信息革命”(11)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4月19日。。互联网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全球在网络空间的利益深度交融,国与国之间的联系不断加深,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与此同时,也存在着网络空间主体不平等、信息主权易受侵犯、国家安全受到威胁、信息鸿沟扩大化、网络恐怖主义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依靠某一国家或几个国家的“单打独斗”是不够的,必须在尊重互信的基础上,以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前提,推动互联网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另一方面要具有科学系统的实施方略。从构建原则来说,必须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促进开放合作、构建良好秩序(12)《习近平出席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5年12月17日。。从构建目标来看,要在互联互通基础上,实现共享共治,推动互联网治理更为公正合理、开放安全。从建构内容来看,要加快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互通;要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促进交流互鉴;要推动网络经济创新发展,促进共同繁荣;要保障网络安全,促进有序发展;要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促进公平正义。
人是自然存在物并受到自然界的制约与限制。人依赖于自然并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自然界制约着人类的生存发展和实践活动。人类的实践活动一旦超越了自然承受范围,就会造成环境恶化与生态危机,进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许多场合论述了生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将人与自然共同置于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系统中,不断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是基于实现人与自然天然和谐共生的长远考量。人类归根到底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相互联系,是生命共同体。“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41页。,“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所以养”(14)《荀子·天论》。。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保护自然生态,有计划有节制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符合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现实需求。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持久且深刻,具体到生态领域,就是既要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生产绿色产品来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同时也要补足过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短板和环境破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15)《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3页。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要树立系统思维。人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而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生命系统,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引起“蝴蝶效应”。应该以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目标,以系统工程思维为指导,切实保障能源资源的绿色生产与利用,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推动绿色生态体系的建构。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始终关系到祖国的统一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党的十八来以来,“五个并存”和“八个坚持”的提出为我国民族问题的解决指明了方向,其中第七个坚持就是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16)③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第51、252页。,这一思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被进一步明确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问题治理的新理念。如何正确看待“中华民族”以及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开展民族工作的基本起点。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提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次以共同体的方式明确了中华民族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同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17)《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年版,第180页。,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是为了解决好物质层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为了解决好精神层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精神力量,鼓舞了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努力。当前,各民族如期如愿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这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要在文化认同上下功夫,“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18)③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第51、252页。,文化的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是要增强文化认同,尤其是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和凝聚力,推动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形成各族人民共同的文化基因和稳定的心理基础,构筑民族共同体精神家园。
习近平共同体思想是一个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在其不断完善和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一些鲜明的属性,具体可概括为问题导向性、人文关怀性、理论创新性和系统开放性。
“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对于一个时代而言,“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1页。。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同时也是习近平共同体思想萌发、形成与不断发展的鲜明特点。在本体论层面,习近平共同体思想回答了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问题。个体与共同体关系的问题是一个由来已久的永恒命题。在资本主义大工业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现代社会的逐渐成形也就意味着原始、传统共同体的日益衰落,人们急需寻找能够感到温暖和安全的家(20)[英]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欧阳景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页。。在这一背景下,原子主义意义上的个体无法回归到传统意义上的“秩序”社会,随着“脱嵌”于传统共同体社会,人类的孤独感、无意义感以及疏离感也会不断增加,现代人类精神危机的迭生和演化就是这一问题的现实写照。从这一意义上讲,虽然人类无法回归到传统的共同体社会,无法在传统的“秩序”中找到立身的位置,但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探寻人类共同的家园提供了可期、可建、可行的现代选择。在现实性层面上,习近平共同体思想回答了当今世界发展所面临的共性问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的时代主题,但世界各国在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涌现出诸多现代性问题,如生态破坏、环境恶化、能源紧张、恐怖袭击、道德滑坡、价值失落等,这些问题不是依靠哪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力量就能解决的,更无法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框架体系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虚假共同体”中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必须构建起一套全新的治理理念和治理方案来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从而真正彰显国际合作体系的公平性、正义性,提升世界各国之间特别是广大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平等合作的意愿。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网络空间治理共同体、能源合作共同体等理念和设想,就是习近平共同体思想在化解全球治理难题、应对全球重大危机、增进人类整体福祉等领域展现出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现实的人及其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一切从现实的人出发,关注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起点和终点。习近平共同体思想充分继承和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在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人类”这一概念时,并不是从抽象、空洞的观念上去理解,而是立足于每一个生存在“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中的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人,由这样的“人”所构成的集合体的角度理解“人类”,强调的是“共在”“共存”所投射出的人文关怀。同时,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关注自然界就是关注人本身,“所谓的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2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就是要进一步强调人类的自然属性。这一论断不仅强调自然对人的前提性存在,更为重要的是,在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的今天,深刻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关怀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同时,把握资本逻辑与绿色生态之间的内在紧张关系,“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改变“效率性”“逐利性”作为发展的唯一衡量尺度这一传统观点,从而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藩篱,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建设清洁美丽的“生态共同体”。在这一意义上,习近平共同体思想对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和谐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带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性。
习近平共同体思想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基础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具体来说,习近平共同体思想既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丰富与创新。一方面,习近平共同体思想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礼记》“以天下为一家”的论述体现了我国自古以来“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政治理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来阐述中国外交政策,旨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另一方面,习近平共同体思想是在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基础上对实现“真正共同体”的一种尝试。在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视野中,人类共同体是一个不断生成的历史过程,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原始共同体”发展到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制约的“虚假共同体”,最终在“真正共同体”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习近平共同体思想立足于全人类共命运、人与自然共呼吸、全球问题同治理、各族人民共发展,期望缩短人类停留在“虚假共同体”中的时间,实现向“真正共同体”(“自由人联合体”)过渡。在这一意义上,习近平共同体思想特别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可以视为共产主义这一“真正共同体”的早期呈现。
习近平共同体思想无论从理论形态上的产生和发展,还是从实践形态上的布局和规划,都呈现出明显的系统性和开放性。在地理布局上,从国与国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由点到面的全覆盖、多方位、系统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结构。在具体领域上,从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核安全问题,到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问题,到网络空间治理问题,再到国际秩序、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提出了相应的建构方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发展体系。习近平共同体思想不是一个封闭的完成状态,而是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习近平共同体思想贯穿着开放性的基本属性,遵循“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发展逻辑,在实践中不断生成、丰富和发展。随着国际力量对比的“东升西降”,特别是我国综合国力的持续提高,中国将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作为负责任的新兴大国,我国也必然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与使命,对于已有共同体的建构也将愈加完善,共同体的区域形态、领域形态和整体形态也将进一步演化升级,并在各个层面、各个维度、各个区域的治理与发展中发挥引领性、导向性和动员性的积极作用。
任何思想、理论只有运用到实践中才能发挥其力量和作用。习近平共同体思想具有多样性,结构功能各有侧重,需要从整体上、宏观上进一步落实和践行。既要立足利益共生点这一前提夯实维系和发展共同体的现实基础,又要尊重世界各国的文化背景,为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情感和价值前提;既要明确责任共担点保障共同体的精准发力,又要抓住内在联通点促进共同体的协同运行。
从人类社会业已出现的不同类型的共同体来看,利益因素在其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利益既是促进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基础,也是导致共同体分化和裂变的直接因素。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尽管存在着“私利”与“共利”的分歧与对立,但在社会化大分工、全球化持续推进的当下,人类的共同利益越来越多。共同利益不仅能保障个人利益,而且会让个人利益在更高水平上的得以实现成为可能。世界各国的交往亦是如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世界各国紧密联系、利益交融,要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自身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不断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22)习近平:《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5页。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要密切关注世界各国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头等大事,既要“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不断扩大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利益共生点。此外,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进程中,时刻铭记“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没有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23)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9月27日。的重要论述,聚焦“五个认同”、把握“五个并存”,促进民族团结,大力推进民族地区建设,解决好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不论是在西方的共同体语境中,还是在习近平共同体思想中,都将情感、价值和精神作为重要维度。西方学者将“精神共同体理解成心灵性生命之间的关联”,是一种“真正属于人的、最高级的共同体类型”(24)[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张巍卓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第87页。。精神共同体作为最高的建设目标,将情感和价值的共鸣点作为重要基础,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在公平、正义、自由、发展等共性需求方面扩大共鸣点。这就要求我们在传递中国声音的同时,要把刚性的话语硬叙事转化为柔性的话语软叙事,以期“让更多国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2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20页。。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各民族在文化上兼容并包、经济上辅车相依、情感上彼此亲密,各族人民的情感共鸣点与价值认同点更多、更深厚,要将这些情感共鸣点和价值认同点进一步巩固强化,不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铸牢全国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在探寻情感共鸣点的过程中,人类的不同文明、全国各民族的不同文化间进行着不同程度的交流、交融,要坚持不同文明、不同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要以平等对话代替对抗冲突,要在坚持世界文化多元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中华文化的共性特征,坚定文化自信,厚植共同体的价值基础。
“在人们的生活中,根本的东西就是对于生活方向、生活价值、生活规范、生活态度以及生活意义所承担的义务,而这种义务——如果不是一切落空的话是超越民族、超越文化的”(26)[瑞士]汉斯·昆:《世界伦理构想》,周艺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37页。。共同体在保障个体发展、提供个体安全感的过程中,也要求个体对共同体承担责任和义务。习近平共同体思想针对多元社会、信息社会、风险社会,特别是在应对网络安全、生态问题、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疾病蔓延等非传统安全危险的威胁时,提出了不同国家、个体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强调“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通过在具体领域提出构建共同体的方式来明确共同的责任,以保障共同体的精准发力。在应对网络虚拟空间安全过程中,倡导尊重网络空间主权、完善网络治理体系、强化网络空间合作、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等,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在应对海上威胁和挑战时,提出要促进海上互联互通、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加强各国海军交流合作,推动建构海洋命运共同体。在应对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和生态危机中,明确山海林田湖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强调以担当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为原则来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进行综合规划、系统治理。
习近平共同体思想包含了诸多现实的共同体形式,既有对外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有对内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既有宏观性的共同体,也有区域性的共同体;既有功能性的共同体,也有实践性的共同体。面对诸多的共同体类型,需要抓住共同体的内在联通点,发挥协同效应,更好地服务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一方面,在目的的同一性上把握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应当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因而,不论是何种类型的共同体建设,都要牢牢把握人民性这一主线,所有的共同体建设都是为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人类社会进步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实施的过程性上发挥协同效应。任何复杂系统的建设都需要诸多子系统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合作以达到发展的目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一个复杂大系统,需要诸多共同体在不同阶段、不同领域发挥作用,既需要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凝聚内部力量,又需要立足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长远考量;既需要中非命运共同体、中国-拉美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等区域共同体的相互配合,又需要网络空间、能源合作等在具体领域发挥作用(27)陶富源:《“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是向“自由人联合体”迈出的第一步》,《江淮论坛》2020年第1期。。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征程上又迈出了十分坚实的一步。面向新征程,应对全球治理新问题,面对多元化、差异化的社会新形态,亟需进一步凝聚发展共识、化解诸多矛盾。从这一意义上讲,习近平共同体思想的产生、发展,既有理论选择的自觉性,又有实践发展的必然性,更有全球治理的必要性,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习近平共同体思想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邓小平理论中的“共同富裕”,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再到科学发展观中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都贯穿着“共同发展、成果共享”的共同体思想,习近平共同体思想不仅体现了一以贯之,更体现了与时俱进。同时,习近平共同体思想关照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共同体思维统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从全球范围来看,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在不断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过程中,需要党领导全国人民承担更多的使命和责任。习近平共同体思想立足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将马克思主义的底色、中华民族的特色以及世界发展的未来结合起来,在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