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构成要素及其深刻内涵

2021-12-27 19:38张传鹤
理论学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特色时代

张传鹤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山东 济南25002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创造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要从微观层面深入理解和把握每一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又要从宏观层面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把握其构成要素与深刻内涵。从宏观视角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由“一个理论主题”“一个理论基础”“三大追求”“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以及各领域各方面的具体政策措施共六个方面的要素所构成的科学体系。

一、理论主题及其内涵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的思想理论经历了七个重要的发展时期。每一个时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党的思想理论所要回答的主要时代课题都会有所变化,不同时期的主要时代课题也就是这一时期的理论主题。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回答了三个重要的时代课题。在革命战争年代,重点回答了开展什么样的革命、如何开展革命这一时代课题,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新中国成立后到1956年,重点回答了开展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改造、如何开展社会主义改造这一时代课题,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956年到1976年,重点回答了如何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从而摆脱贫穷落后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时代课题。当然,对这一时代课题的回答,有建树也有曲折,总体上没有形成系统稳定成熟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文革”结束之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拨乱反正,重点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在回答这一时代课题的过程中,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政方针都进行了重新思考,从而逐步探索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苏东剧变以后,在中国共产党能否避免重蹈苏联共产党的覆辙和失败悲剧、巩固和保持长期执政地位的时代课题面前,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重点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时代课题。回答这一时代课题的重大理论成果,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在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经济高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某些失衡和不健康的苗头之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重点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时代课题,科学发展观就是在回答这一时代课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理论结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重点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回答这一时代课题的目的是为了在新时代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做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篇大文章,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夺取新胜利。“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主题。

二、理论基础及其内涵

19世纪中叶以前,对人类社会产生广泛深刻影响的主流社会政治思潮是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理论,某些封建主义思想学说也仍然在一些国家有着不小影响。此外,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犹太教、印度教等宗教在世界范围内或在某些国家也具有重要影响。19世纪中叶以来,先后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可合称为马列主义或统称为马克思主义)是深刻影响世界的又一重要社会政治思潮。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成功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建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理论基础从未动摇过。1949年6月30日,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毛泽东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1)②③ 《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1470、1516页。“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2)②③ 《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1470、1516页。1949年9月16日,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中,毛泽东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3)②③ 《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1470、1516页。1954年9月15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词中,毛泽东指出:“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4)《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15页。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也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基础不动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看家本领,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阐明主张,提出方针政策举措。

在“立场”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中国共产党所有执政活动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脱贫攻坚是为了人民,廉政建设本质上是反对腐败分子侵害本该属于人民的利益。

在“观点”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处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例如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习近平总书记经常讲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和“革命理想高于天”中的“理想”,既包括现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也包括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他指出,在现阶段扎扎实实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工作,就是为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创造条件和奠定基础。又如,新时代我们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无神论观点,反对党员领导干部“不信马列信鬼神”。再如,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的观点指导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既坚持“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又提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在“方法”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历史思维、系统思维等,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体现着唯物辩证法的精神。

三、“三大追求”及其内涵

一个执政党的思想理论总是蕴含着某些方面的追求,这些追求体现着执政党的阶级本质、站位、格局、历史作用和历史地位。1933年到1945年间,在德国执政的是希特勒领导的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这个政党的核心追求就是在狭隘民族利己主义的民族观、国家观、国际观指导下,以牺牲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正当权益为代价,攫取日耳曼民族狭隘的民族利益和德国的国家利益。在当今世界,各国不同政党的思想理论中都包含着这样那样的追求。形形色色社会主义色彩政党的思想理论或多或少倾向于关心实现和保护社会普通民众、特别是社会下层民众的利益。带有封建色彩的保皇党或典型的资产阶级政党的思想理论则更多关心实现和保护以经济界、政界和知识界精英为主体的上层人士的特权和利益。社会主义色彩的政党被称为左翼进步政党,代表上层人士特权和利益的保皇党或典型的资产阶级政党被称为右翼保守政党或反动政党。

作为一个信仰科学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拥有鲜明的进步价值取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包含着“三大追求”:在坚守初心方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在承担使命方面,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担当世界责任方面,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为世界谋大同。

立足于为广大人民群众而不是为特权阶层或所谓精英人物谋幸福,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本质区别。无论是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还是恩格斯的《乌培河谷来信》,无论是马克思的《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还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撰写的《共产党宣言》,都表明了马克思主义者鲜明的人民立场。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由马克思主义者组成的政党,只有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初心并始终坚守,才不愧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

追求平等、反对国家间任何形式的剥削和压迫,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重要区别。从鸦片战争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民族因为在思想、制度、科技等方面落后于奉行弱肉强食法则的列强,因此由盛转衰,迅速跌落低谷。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和其他诸多方面的优势,通过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将我国变为了半殖民地,欺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诞生于受压迫民族和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建党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推动摆脱中华民族受压迫受奴役的不平等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的持续奋斗,中国共产党在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成就,中华民族依次经历了站起来、富强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中华民族已经前进到了实现伟大复兴的门槛,只要再艰苦奋斗30年左右,到21世纪中叶,我们就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而彻底扭转遭受世界强权霸凌的局面,更好地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等正当权益。

是追求胸怀天下人类的普遍幸福还是为追求本国本民族的狭隘利益而把其他国家、民族的利益作为成本或代价,是检验一个政党是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标准。1835年,17岁的马克思中学毕业,他在毕业论文中写下了为大多数人、为人类谋求普遍幸福的人生志向。为全人类谋幸福是马克思一生的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崇高追求。当今世界,霸权主义、狭隘民族利己主义阴魂不散,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进步的人类观、国际观,希望团结世界上的进步力量,与保守反动的人类观、国际观作斗争,在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为世界谋大同的光辉事业中发挥着对当今世界的影响力和塑造力,贡献着正能量。

四、“八个明确”及其内涵

“八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主干内容,厘清、确定和回答的都是事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战略性目标性原则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在整个思想体系中处于指引和把关定向的核心地位。“八个明确”内涵丰富,蕴含着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

“第一个明确”描绘了我国到21世纪中叶的美好发展蓝图,提出新时代的总目标是在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的总目标和总任务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分重要的顶层设计,确定了总目标和总任务就等于“确定了过河的任务”,这一思想体系的其他内容都是为了“解决桥和船的问题”。“第一个明确”还指出,实现总目标和总任务的战略步骤是“三步走”,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分“两步走”实现总目标、总任务。“第一个明确”描绘的美好发展蓝图,对于确定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努力方向,凝聚力量、激励斗志,制定各方面的大政方针,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个明确”首先确定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9页。。历史经验表明,我们对一个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否准确,事关能不能找准这一时期的工作重心。“第二个明确”还阐明了新时代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人民立场和价值取向,即“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9页。。立场问题关乎执政党的性质、宗旨和人民幸福。不同性质的政党对于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判断及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立场和取向必然是不同的。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无论是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判断,还是对新时代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目的的阐发,都坚持了实现人民利益和增进人民福祉的价值取向。

“第三个明确”首先确定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个重大布局,也就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确定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主攻领域,“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定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和工作抓手。“第三个明确”还强调新时代要坚定“四个自信”。自信是一种精神状态,精神状态属于上层建筑范畴。自信的精神状态是一种软实力,对于正在领导亿万人民爬坡过坎、闯关夺隘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尤为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经常遭到误解、曲解,甚至恶意攻击。我们只有坚定“四个自信”,才能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走出一片艳阳天,而一旦失掉“四个自信”,就难免会像苏共一样走向自我否定和动摇,甚至背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

“第四个明确”确定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在当今中国,人们一般都赞成进行改革。不过尽管如此,人们心目中的改革目标却可能会差别很大。有主张“西化”的所谓改革派,他们试图把中国引向西方的经济社会制度和治理模式;有主张走回头路的所谓改革派,他们鼓噪的是重新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其中甚至有人鼓吹再搞一次“文革”。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已经证明,这两条路都是无法实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目标和使命的邪路、弯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和“现代化”的取向,这是全面深化改革唯一正确的方向。坚持这样的总目标的全面深化改革,才不会打着改革的旗号行毁掉社会主义制度之实,才不会打着改革的旗号行倒退之实,才能把社会主义制度推向日益成熟和完善,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显现出来。

“第五个明确”确定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在当今中国,人们基本都赞成加强法治建设、建设法治国家,但是对于法治建设的总目标,人们的认识并不一致,甚至南辕北辙。“西化”法治派希望通过在中国实行西式法治,企图用西式法治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正当性,否定我国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的正当性,用西式法治来推行具有“西化”内涵的所谓民主、自由、人权,把中国纳入资本主义发展轨道。中国共产党在把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建设作为重点目标的同时,在“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之前,分别加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词语作为定语,形成两个重要概念,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保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始终在正确的轨道即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轨道上前进。

“第六个明确”确定新时代强军目标是按照“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三个指标要求,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听党指挥”和“作风优良”是政治指标,“能打胜仗”是战斗力指标。“三个指标”都过硬,才能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第七个明确”确定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外交工作的价值取向。世界历史、特别是并不久远的“二战”历史,给人类以深刻的教训。“二战”之前,德国、日本、意大利三国法西斯势力信奉狭隘的民族利己主义,发动了损人害己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但给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也给本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实践证明,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只有走正道,自身才会有光明的未来。人类历史血的教训证明,外交价值取向“兹事体大”,它不但关乎执政党的信仰,关乎国家形象,也关乎国运兴衰。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希望本国人民过得好,也希望别国人民过得好。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价值取向不是追求以强凌弱和损人利己,而是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互助互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孔子有言:“德不孤,必有邻。”(7)《论语·里仁》。“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8)《论语·为政》。中国共产党在外交领域奉行的进步价值取向,将为我国在国际上赢得越来越多的朋友,获得越来越多的外部支持,也让我们能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国内各项建设事业,为民造福。中国共产党在外交领域奉行进步价值取向,也是中国共产党为引领国际关系进步潮流、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贡献力量。

“第八个明确”阐明中国共产党对自身执政地位正当性的高度自信和对新时代党建工作的谋划。国内外一直有一股势力妖魔化中国共产党,试图动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如果被这股势力搞得六神无主、妄自菲薄、自我否定,就会失去理直气壮执政的勇气,重走苏共主动放弃执政地位、导致苏联亡国那样的悲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必须保持政治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的原则立场不动摇,理直气壮做执政党。“第八个明确”在对自身执政地位正当性高度自信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同时针对一段时间存在的某种程度上忽视政治建设的问题,突出了政治建设在新时代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五、“十四个坚持”及其内涵

“十四个坚持”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从各个方面贯彻落实“八个明确”的精神,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主干内容,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处于次核心地位。

“第一个坚持”即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党与各项工作关系的原则立场。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切实承担起“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的职责,全面负责,不做超然事外者,不做“甩手掌柜”。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政权建设的基本主张,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验的启示和推进各领域工作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任何削弱或放弃党的领导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第二个坚持”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根本立场。立场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根本问题。国内外各阶级、各政党、各阶层、各群体基本都赞成推动国家事业发展,但是不同阶级、政党、阶层、群体在发展为了谁的问题上,态度和立场会大相径庭。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这样就不是真正的共产党,就不是真正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只能是推动资本主义现代化或其他什么现代化。

“第三个坚持”即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的基本思路。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政权不可能从一建立就很成熟,需要在改革中不断走向完善。1890年8月21日,恩格斯在致奥托·冯·伯尼克的信中指出:“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01页。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实践证明,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政权建立之后,如果想当然地认为它从一诞生就完美无缺、不需要改革,那就势必把社会主义政权搞僵化了。改革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政权推动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改革到党的十八大,改革取得很大成效,但是仍不够彻底。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只有更加重视改革的配套性、协同性和全面性,才能啃下最难啃的硬骨头,实现改革的重大突破,清除侵吞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既得利益者,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扫清体制机制障碍。

“第四个坚持”即坚持新发展理念。它表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决心。经济发展是我国其他一切事业发展进步的基础,因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在新时代,经济发展必须是高质量的发展,而要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就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要把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要以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推动各城乡各区域的全面振兴,而不是那种“抹布镶金边式”或“盆景式”的局部发展;要以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要以开放发展理念主动把我国经济发展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拓展我国的经济舞台,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进步;要以共享发展理念体现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实现经济发展成果由全民共创共享,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

“第五个坚持”即坚持人民当家作主。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根本追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21页。这句话体现了民主对于工人阶级的极端重要性,因为只有争得民主,工人阶级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最有利于整个社会发展进步的方案对社会进行全面改造。列宁、邓小平也都曾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十八大之前,中国共产党历届中央领导集体都非常重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反对压制民主的官僚主义和“一言堂”。十八大之后,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追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决心坚定不移,并在完善既有民主制度安排的前提下,创造性地提出了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任务和要求。

“第六个坚持”即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法治建设的基本思路。全面依法治国的精神实质是厉行法治、反对人治。是否以法治代替人治,是现代化实现程度的重要衡量指标。世界近代以来的历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新中国史都证明,用法治调节规范政治关系、经济关系、社会关系等各种重要的关系,对于实现各种社会主体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各得其所,对于定纷止争,实现社会各领域的有序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之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党的十五大报告开创性地提出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同时还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在巩固各个历史时期已取得的法治成果的基础上,推动法治建设在各领域向纵深发展,向协同配套方向走,向细节落实走,向各类主体全面参与和践行方向走。

按照“八个明确”精神的要求,我们坚持的全面依法治国不是一般抽象意义的全面依法治国,而是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前提下的全面依法治国,因此我们不能照抄照搬西方的法治道路、法律体系、法治理论。

“第七个坚持”即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文化建设的灵魂和方向。文化是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是一般的抽象意义上的文化建设而是特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因而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衡量标准,而不是坚持资本主义价值体系或其他什么价值体系。

“第八个坚持”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它表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高度重视,以及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路径的基本原则。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谋求发展的根本立场。为人民谋幸福和以人民为中心不是空洞口号,而是要具体落实到增进民生福祉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推动发展的过程中会努力处理好发展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系。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则要建立在发展的基础之上。

“第九个坚持”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理念。在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加速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生态安全问题凸显。在这一背景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需要在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作出理性科学的抉择。我们将以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并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为目标和取向,与国际社会进步力量一道,共同呵护好地球这一人类唯一的共同家园,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展现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

“第十个坚持”即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安全观念。国家安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之本。失去了国家安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都将失去依托,化为乌有。在新时代,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国家安全观应该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同的时代,或同一时代处于不同境遇的国家,国家安全观的具体内容必然会有所不同。新时代除了应重视传统安全,还应重视包括网络安全、生物安全在内的非传统安全。在苏东剧变后西方国家把我国作为和平演变主要对象国的历史背景下,必须以政治安全为根本。在新时代世界和中国的具体时空维度,单一安全观已经不能满足维护国家安全的现实需要,而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处理好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在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建设方面取得新进展,全面提升国家安全能力,为维护好我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维护好我们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提供安全保障。

“第十一个坚持”即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这是对西方国家鼓吹的所谓军队国家化、中立化、非党化“三化”的直接回应,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之间关系的原则立场。西方在其多党制下实行“三化”,有助于实现各政党政治地位的相对平等和多党制的和平运行,确保任何政党不会因拥有忠诚于自己的军队而推翻大选结果或发动政变,有其合理性,但如果把这“三化”搬到中国,就是十分荒谬的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主要承担着保卫祖国和防止侵略、防止内部反动势力颠覆社会主义政权、参与应急救难和某些重要建设,以及参加国际社会的“维和”四项神圣职责。这支由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军队在中国和国际社会充满正能量,拥有良好形象。通过鼓吹“三化”挑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关系,是为了让中国人民解放军脱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让中国共产党失去捍卫社会主义政权的手段,最终目的是改变我国政权的社会主义性质。在我国,只有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才能保持我国军队作为人民军队的根本性质,使之承担好巩固社会主义政权、维护人民利益和保卫世界和平的神圣职责。

“第十二个坚持”即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它表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基本工作思路和决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香港、澳门、台湾不能缺席。能否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能否结束两岸分裂分治状态、早日实现台湾回归,是衡量中华民族是否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指标。继续巩固统一成果,开辟实现国家统一的新局面,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庄严历史使命。“一国两制”是在两岸四地人民对何种制度最优尚未形成共识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为推进祖国完全统一而创造的最具有包容性的制度安排,充分考虑到了台、港、澳各界的重要关切,展现了对台、港、澳的最大善意。尽管目前“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遭遇到某些内外势力的歪曲和破坏,在台湾也尚未被社会各界普遍理解和认同,但中国共产党坚持按照“一国两制”的制度安排推进祖国统一的大政方针没有变,通过非和平方式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仍然只是不得已事态下才可能采取的最后选项。

“第十三个坚持”即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外交工作的努力方向。自国家产生和有了国际交往以来,如何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人类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大都奉行以邻为壑和弱肉强食的利己主义。马克思主义反对狭隘的民族利己主义、国家利己主义,反对以强凌弱,追求的是实现全人类的普遍解放和幸福。进入20世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的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苏维埃俄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其他社会主义政权,都普遍支持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反对具有霸权、剥削、压迫和反平等色彩的殖民主义。进入21世纪,国外有一股很强的反动势力仍然固守零和博弈的思维、以邻为壑的理念、弱肉强食的法则,对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构成严重威胁。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能同流合污,不能无所作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把国际社会向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进步方向上推、拉、带,与国际社会进步力量一道,推动构建一个休戚相关、命运与共、守望相助,互为朋友而不是互为敌人的和谐世界。

“第十四个坚持”即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的新方针。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一贯高度重视管党治党,坚持刀刃向内,不断实现自我革命、自我净化、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分析管党治党面临的新课题、存在的薄弱环节以及症结所在,在继承从严治党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顾名思义就是要在治党的覆盖面上做到“全面”,即不漏任何党组织、不漏任何党员个人、不漏任何领域、不漏任何环节,在尺度把握上做到“从严”,即对任何违纪违规行为零容忍,实现管党治党由“宽松软”向“严紧硬”的转变。

“十四个坚持”中的每一个坚持的提出都有其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每一个坚持都既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又共同构成“十四个坚持”的整体,忽视任何一个“坚持”,都会阻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甚至会葬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六、各领域各方面的具体政策措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除了包括其核心主干内容“八个明确”、重要主干内容“十四个坚持”之外,还包括各领域各方面的具体政策措施。这些具体政策措施是为了贯彻落实“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的精神和要求而制定的,有了这些政策措施,“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的精神和要求才能开枝散叶、结出果实。各领域各方面的具体政策措施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不可或缺。

例如,“八个明确”中的“第四个明确”确定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和现代化取向,“十四个坚持”中的“第三个坚持”确定了新时代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和基本思路。新时代要想达成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思路,就必须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全面深入铺开改革。每一个领域的改革会涉及很多方面的具体政策措施,如在经济领域,仅在调整政府和市场关系方面,为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必须制定一系列具体的操作性举措,诸如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行政执法事项;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对于企业准入领域来说,“法无禁止即可为”;在企业证照办理方面,探索变“先证后照”为“先照后证”;通过网络为企业提供便捷的业务办理服务;等等。没有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政策措施,无论是“八个明确”还是“十四个坚持”,关于新时代改革的原则、方向、基本思路都落不了地。

再如,“八个明确”中的“第七个明确”确定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价值取向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个明确”精神的指导下,“十四个坚持”中的“第十三个坚持”确定了新时代我国外交工作的努力方向,这就是“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意味着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共产党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不变、努力不减。而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仅仅表明价值取向和决心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各项具体工作抓好落实,如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我国发展战略与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国家的发展战略对接,设立一些有利于推动与这些国家开展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合作的项目,在有关国家合作建立工业园区,开通中欧班列,设立“丝路基金”,等等。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发之后,中国始终主张世界各国团结合作共同抗疫,而不是“大难临头各自飞”,并且中国积极为世界卫生组织和许多疫情发生国提供财力、物力和人力方面的支持帮助,以实际行动在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危机中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推动建立人类卫生健康命运共同体。

上述具体政策措施涉及面十分广泛,内容十分丰富。有了这些具体政策措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得以丰满丰富,“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宏观抽象的原则、方针和理念得以变成硕果累累的生动实践。

七、六个方面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上述六个方面的构成要素有机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定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理论底色、崇高追求、重大目标、重要判断、精神状态、原则立场、价值取向,以及路线方针政策措施。“理论主题”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科学体系中具有课题任务的性质,“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和各领域各方面的具体政策措施是解决课题任务的科学答案。“理论基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科学体系中发挥确定政治立场、提供观点启发和分析工具的作用,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基础,这一科学体系才能确立崇高的“三大追求”,提出“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和各领域各方面具体政策措施等的真理性主张,并对“理论主题”所提出的课题任务作出科学回答。“三大追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科学体系中居于灵魂性地位,为回答“理论主题”的“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和各领域各方面具体政策措施确定了基本价值取向。“三大追求”所体现的价值取向传承自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基础”的红色基因,“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和各领域各方面具体政策措施都是为了回答“理论主题”所确定的课题任务而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出来的,“三大追求”作为灵魂性的内容贯穿其中。“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和各领域各方面具体政策措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科学体系中构成核心、次核心以及表层的“决定”和“体现”关系,其中“八个明确”是核心观点,“十四个坚持”是次核心观点,各领域各方面具体政策措施是“表层”观点。“核心”观点决定“次核心”和“表层”观点,“表层”观点具体体现“次核心”和“核心”观点。“次核心”观点“承核启表”,即既由“核心”观点决定又决定“表层”观点。对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次核心和表层观点主张,越往核心走就越宏观抽象,也越具有全局的原则指导性;越往表层走就越微观具象,也越具有具体工作的实际操作性。虽然彼此的功能定位不同,但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特色时代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