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分工思想探析

2021-12-27 19:11:23陈光林张云霞
理论界 2021年3期
关键词:分工生产力资本主义

陈光林 张云霞

分工自产生以来就广受学者关注。其中,蒲鲁东唯心地构建了自己的分工理论,认为分工从人类产生起始就开始存在,分工是增进社会财富和提高人类智力水平的重要手段。斯密从经济学范畴理解分工,认为分工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促进生产的重要手段,并把资本主义社会当成最高的社会形态。但是,无论是蒲鲁东还是斯密,都没有正确地揭示分工本身发展的内在规律。只有马克思从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出发,辩证地看待分工的发展,揭示出分工绝不是开天辟地以来就自在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而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分工在起始是基于个人能力的有限性和需求的多样性而偶然形成的自然分工,后来随着人的集聚和物的集合,生产力进一步扩大,分工发展到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自发分工形态。在这一阶段,分工本身所包含的内在冲突和分裂的属性被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极端,造成人的片面发展。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自发分工绝不是分工发展的最终形态,随着社会条件的成熟,分工会过渡到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自觉分工形态。

一、分工历史溯源:以“人本身和自然”为基础的自然分工

分工作为社会劳动的组织形式,它是特定历史阶段发展的产物,而不是蒲鲁东所描述的分工是永恒性的存在。马克思从现实的生产关系出发考察分工,探讨分工在现实中的发展,从而揭示出分工产生与发展的本来面目。

1.自然分工发生的背景

分工作为一个历史性范畴,它的产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原始社会,几乎不发生任何社会分工现象,每个人在各自狭小的领域内谋取各自需求的东西。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类需求的扩大,人们开始意识到个人能力的局限性不能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于是人类自发组织起来进行分工生产,即马克思认为分工“最初是自发地形成的”。〔1〕但是,这种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的自然分工和资本主义社会分工是严格区分开来的,自然分工是以自然经济为背景,每个生产者在各自领域内利用自身优势生产出自己所需要的所有产品,无论是农民家庭还是氏族部落共同体,都是一个自成系统的封闭性的经济单位,具有封闭、保守的特征,彼此之间处于封闭、孤立的状态。同时,自然分工排斥社会分工,它不以交换为目的,每个生产者进行分工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生存的需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分工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出现了产品交换的现象,但是劳动分工仍是以自然经济的背景而存在的。

2.自然分工的特征

在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社会阶段,人们所进行的分工都是以自然因素为主导地位、发挥决定作用的自然分工。主要表现为劳动者是基于人本身性别、年龄、个体上的差异和自然环境天然差别的原因而形成的自然分工。“在自然分工中,分工的主导因素也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2〕首先第一阶段,主要表现为人本身性别差异的分工,劳动者由于性别上不同所进行的分工,男人主要从事狩猎、捕鱼、制作工具和作战等工作,女人主要负责做饭、纺织和缝纫,男女分别是各自领域的主人,负责各自领域的工作。在第二阶段,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个人在年龄、体力和综合素质方面有所不同,“一个人在体力或智力上胜过另一个人,因此,在同一时间内提供较多的劳动,或者能够劳动较长的时间”。〔3〕年龄、体力和肉体上的分工造成了自然分工的第二阶段。在自然分工的最后阶段,劳动者主要是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性、土壤的肥力和自然产品的多样性而形成的地域性分工。由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高,没有剩余产品的出现,所以分工也是紧紧围绕着满足自己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来进行。

3.自然分工中人的发展状态

在这一阶段,个人没有独立性,直接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共同体。由于个人能力的有限,每个人还不能通过实践能动地对自然进行改造,谋生的生活资料都是直接从自然环境中获取,而人的活动范围也仅仅局限于固定狭小的自然空间当中。同时,“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分工没有明确的劳动划分和专业操作,每个有活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多种活动”。〔4〕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能够在满足自我生存需要的同时获得自我发展的需求,因而也是一种“全面的发展”,但是这种“全面的发展”是建立在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的条件下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生产是建立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原始共同体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是以人身依附关系为特征,这种“全面的发展”是低级的发展、缩小的发展。马克思指出,人作为对象性的存在物,由于不能发现对象丰富的属性,因而也就不能发展和确证自身更丰富的属性。所以,马克思认为“留恋那种原始的丰富是可笑的”。〔5〕

二、分工的历史扩展:以“劳动的分化和协作”为特征的自发分工

随着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过渡,原本狭隘、孤立的原始共同体被瓦解了,人们摆脱了自然发生的社会联系和对原始共同体的依赖,获得了形式的独立性,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着重强调了分工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指出一方面分工作为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和结果,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分工又是把生产者划分为一定的集团,形成不同的活动领域,造成阶级对立和社会的不平等,因而也成为人片面、畸形发展的根源。

1.自然分工向自发分工过渡的条件

自然分工向资本主义社会自发分工过渡需要两个条件,即“剩余产品的出现和不同种类劳动之间的相互独立”。〔6〕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已经能够通过生产工具能动地改造自然,获取自身发展所需的生产资料,并且在满足自己生存条件的基础上出现了劳动产品的剩余。在这一阶段,人们摆脱了原始共同体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进入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同时,剩余产品的出现,推动着人们交换行为的频繁发生,促使着商品经济的形成,个人在这一时期不再整体地参与生产活动的全过程,而是开始从事专业化的劳动操作。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产品,推动着自然分工向资本主义社会自发分工的转化。此外,人们基于对利益的追逐,自发地将分工朝着更有效率的方向改进,推动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资本主义阶段的社会分工和生产力相对低下的自然分工有很大的区别,人们不再是整体地通晓生产活动的全部过程,而是只需要把握整体流程的一个部分、一个环节,最终在整体上整合所有的流程和环节,更有效率地完成生产。马克思把这种生产过程总结为不同种类劳动之间的相互独立,劳动的相互独立不是重复的生产或单一的生产,而是劳动空间的并存性和时间的继起性,是“当产品完成自己的形态变化,从一个阶段转到另一个阶段的时候,并存劳动就同时生产出产品的不同阶段”。〔7〕由此,不同种类劳动之间的相互独立是劳动专业分化与协同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自然分工向资本主义自发分工过渡的重要条件。

2.自发分工的特征

分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定和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分工的程序、部门更加专业化和复杂化。马克思指出:“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8〕也就是说,分工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和表现形式。一方面,生产力发展会促进分工的发展,生产力水平不同,分工对应的形式也就不同,原始社会对应的是以“人本身和自然”为基础的自然分工,资本主义社会所对应的是以“劳动的分化和协作”为特征的自发分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必然会过渡到更加自由、全面的自觉分工。另一方面,分工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分工越细化,就越有利于促进生产工具的变革和大工业机器的发明,就越有利于减少劳动者的必要劳动时间,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资本主义社会作为19世纪生产力水平发展的高等形态,能够通过社会分工制度的优势,将社会相互分离的个体能力整合起来,转化为更大的类整体能力,也能够将复杂繁多的工作简化为细小而简单的工作,提高了社会生产率,因而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这种生产力是异化的生产力,是通过把人固定于特定的范围、长期从事单一生产而形成的异己性力量,是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愿景相违背的生产力,因此,这种外在于人的异己的“物的力量”必然会丧失其存在的合理性而趋于灭亡。

分工造成了阶级对立。在《形态》中,马克思注重从现实的人的生产关系去考察分工的发展。马克思指出分工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造成了阶级的对立,“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9〕在资本主义特有的生产方式下,“城乡的分离造成了雇佣劳动制的奴役形式,产生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10〕一部分人由于分工转化为持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另一部分人由于分工变动为一无所有的劳动者。资本家为了持有更多的生产资料而不断细化分工的流程,延长工人剩余劳动时间,从而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而劳动者为了维持自身生存的必需的生活资料,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为生。同时,马克思在城乡分离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分工不仅使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11〕分工使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相对立、城市人和乡下人相对立,农人和商人相对立,整个社会分化为两个阶级相对抗的战争。另外,这种阶级对立背后蕴含的是不平等的分配关系,尽管分工提高了生产力,增加了社会财富,但是这种增加是以工人的赤贫作为代价的,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的速度和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成正比,与此相反,工人的贫困也是同生产力的发展互相适应、齐头并进,大部分生产资料还是由资本家占有,广大的劳动者所拥有的依旧只有个人的劳动。

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畸形发展。马克思指出:“如果说工人的天赋特性是分工赖以生长的基础,那么工厂手工业一经建立,就会使生来只适宜从事片面的特殊职能的劳动力得到发展。”〔1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分工使劳动者不再从事整体、系统的工作规划与操作,而是从事局部的、固定的专业化生产与劳动,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劳动者只需要适应局部的动作,成为局部职能的“器官”,便可万事大吉,这种分工从生命的根源上侵袭着劳动者的类本质。另外劳动者长期从事单一的、重复的工作,不需要进行创造思考,只需要从事单一的重复的工作就能完成任务。分工使人产生了专业的特长,但也产生了职业痴呆,人们在高强度的劳动下没有思考的能力和获取有效信息的平台,变得日益迟钝、无知。同时,其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固化了劳动者的活动范围,束缚、压抑了人的本性,成为了异化劳动的根源。在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时期,现实的个人作为机器身上的“零件”,全面从属着机器的制造加工,更好地配合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人的本性在分工中被摧毁,个体本身被分割开来,成为局部劳动自动的工具。马克思指出,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被分工所束缚,闲暇活动的时间也被分工所占有,人在这一过程中不可能实现自觉自由的本性,人的发展也是片面、畸形的发展。

3.自发分工发展的根源

在资本主义社会,分工从属于资本,追逐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分工促使着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而商品经济的经济形式一经确立,就推动着分工朝着更加专业化和复杂化的方向发展,在这一时期,分工的发展是人们基于对利益的追逐而自发进行的。在资本主义手工业时期,资本家通过资本的力量实现劳动者的集合,并按照有利于生产资本的方式改变了劳动者生产的形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是使劳动者在形式上从属于资本,还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劳动者还拥有一技之长,在生产过程中决定着劳动的主导权,并未丧失其独立性。而到了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时期,机器的出现,简化了工人的劳动,消除了工人的专业化技能,使工人在劳动过程中丧失了工作的主导权而从属于机器。劳动的过程也全面从属于资本,资本怎样有利于快速地集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朝着怎样的方向改进,而劳动者只能屈从于资本的力量而日夜生产。在这一过程中,人的尊严、价值变得一文不值,资本家看重的只是更廉价的劳动力、个人在多大程度上从属于分工、是否能够带来长远的利益等等现实考量。在这一发展阶段,不是人统治物,而是物统治人,不是人利用机器,而是机器利用人。资本家为了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朝着更加有利于资本发展的方向改进,而劳动者由于自身的贫困不得不受资本的支配,资本似乎以一只“看不见的手”随意地摆布着人们的命运。

在资本主义自发分工中,分工所形成的生产力成为一种异己的、强制性的统治力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成了异己性的,受资本支配的异化关系。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这种束缚、压抑人的自发分工终将会被消灭。

三、分工的发展进路:以“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价值旨向的自觉分工

马克思认为,分工是特定历史阶级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条件的成熟,人们必然会消灭阻碍社会化大生产的私有制和旧式分工,建立以高度生产力发展为前提的公有制和新式分工,从而阐扬人的发展在马克思分工理论中具有本体论的哲学意蕴。

1.理解马克思所说的“消灭分工”的内涵

马克思在《形态》一书中分析了生产力、生产状况和意识三个因素之间互相发生作用并出现矛盾,而资本主义分工使城乡分离并使两个阶段进一步地分化,马克思指出如果要使三个因素不发生矛盾,只有“消灭分工”。“国外部分学者通过马克思‘消灭分工’直观化的文字依据提出消灭分工的观点,力图建立完满多样的现代社会。”〔13〕这一观点的提出立刻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反对,学术界对马克思所说的“消灭分工”的内涵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消灭分工”的现代阐释也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本文认为,理解马克思所说“消灭分工”的真正内涵就应该回到马克思所谈分工理论的现实语境,整体考察关于马克思分工理论的具体文本,才能真正明白“消灭分工”的真正意指。首先,在资本主义旧式分工中,劳动主体在生产过程中被划分为特殊的活动范围,固定于特定的劳动形态,因此,分工也就成为束缚人、压抑人的工具和手段,这种畸形、僵化的发展阻碍了生产的发展,所以马克思指出的“消灭分工”是要消灭资本主义形态中束缚压抑人的旧的、错误的分工,建立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新式分工。其次,马克思指出:“在中世纪,土地支配着农民,农民只是土地的附属物;手工工具支配着行会手工业者。”〔14〕而到资本主义社会之后,这种物支配人的现象愈演愈烈,大工业机器不是从属于工人,而是工人从属于大工业机器,不是劳动者使用工具,而是工具使用劳动者,人在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中完全被异化了,资本作为世界的主宰者决定着资本家前进的方向和劳动者悲惨生活的命运,一切人和物都自发地从属于资本,受着资本的支配。因此,马克思指出要“消灭分工”是要消灭资本主义形态中奴役人的自发性、支配性分工,从而建立自觉分工,使人的活动、人的力量、人的关系重新回到人本身。最后,分工包括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即劳动分工和劳动者分工。劳动分工是劳动本身的分化和独立化,是作为分工的客体方面存在。而劳动者分工是分工的人格化表现,是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表现与劳动职能之间的关系或作为分工的主体方面存在,分工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既有联系又存在区别,在现实中可以对两者进行分离,即可以保留社会分工积极的方面,进一步消除社会分工消极的方面。“马克思所说的‘消灭分工’是消灭劳动者分工,消灭劳动过程中阻碍人全面自由发展的主体性分工,从而建立高度发达的劳动分工。”〔15〕

2.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世界历史的普遍交往是“消灭分工”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指出,分工绝不会因为某个人把它从头脑里挤出来而消灭,它的消灭需要两个客观的条件,即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世界历史的普遍交往。在生产力的条件上,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视角指出:“分工的阶段依赖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16〕也就是说,分工的产生、发展和消灭都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条件下,人们才能摆脱束缚、压抑人的旧式分工阶段,过渡到旨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新式分工形态。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阶段,人们在大自然面前软弱无力,只能通过结成某种原始共同体才得以生存,所以在这一阶段,人与人的关系都是以人身依附关系为特征而存在的。“进入到阶级社会后,‘人依赖人’的关系被‘人依赖物’的关系所取代。”〔17〕“人依赖物”主要表现为资本对人的支配或人对金钱的崇拜,分工在资本主义社会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就是物统治人的具体表现。马克思指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依赖物”的社会必然会被“自由人联合体”取代,从而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得到了全面发展,从而克服了分工在资本主义社会所产生的一系列消极影响。在世界历史的普遍交往条件上,马克思分析在资本逻辑下,劳动者所长期从事的分工带给人压迫感和屈辱感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劳动者由于市场竞争需求或者就业困难的原因经常变动职业工作现象的产生,这种现象使劳动者掌握多种专业特长和劳动技能成为可能,更使普通教育和终身学习成为必要,它进一步促进了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同时,马克思指出:“由于机器和蒸汽的应用,分工的规模已使脱离了本国基地的大工业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18〕资本家对于利润的追逐斩断了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地域、文化和共同心理特征的联系,促使人们跨越原先的生活界限或者活动范围,在更大的范围内去从事社会生产,从而开辟了资本主义国际和国内两种市场,这种现象也消解了某种外在共同体对个人独立个性的遮蔽。随着分工不得不带给劳动者个性的解放和基于分工实现个人更广阔的联合,劳动者面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压迫和个人自由时间的极度压缩,这些因素都促使劳动者联合起来占有全部的社会生产力,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从而建立旨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自觉分工。

3.建立以“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价值旨向的自觉分工

马克思理论的最高旨趣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的视角揭示出资本主义自发分工形态只是人类历史的阶段性产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必将过渡到‘以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价值旨向的共产主义自觉分工形态”。〔19〕在共产主义阶段,人的发展既不同于古代社会的人所拥有的原始丰富性的低级发展,也不同于资本主义阶段的资本家为了少部分人的利益而牺牲广大劳动者利益的片面发展,共产主义阶段人的发展是自由的发展、全面的发展,人们不仅在体力和智力上得到发展,还在各方面的整体能力上得到发展,而旧式分工的消灭就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主要表现。在共产主义新式分工中,生产力高度发展,消灭了固定的专业划分,每个人都能自由、全面地从事个体想要从事的工作。另外,社会生产的东西能够满足个人的消费和自足,每个人不但可以去从事自己想要去做的物质生产工作,还可以去享受历史遗留下的文化遗产,可以去从事一切对人的发展有价值的工作。同时,人不再拘泥于特定的生产关系之内,受着社会权利和资本的支配,而是自由自觉地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积极利用各种生产工具实现自我的本质力量,并促进个人自主活动的充分发展。在这一阶段,人们从事活动的特征完全是自由的、自觉的,没有内在人本身的压迫和外在对物的从属,完全建立在充足的物质基础和高度的精神自觉的基础之上从事生产劳动,因此,在这一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换、生产及他们发生相互关系的方式重新受自己支配”。〔20〕

马克思以唯物史观视角揭示出劳动分工经历了从自然分工向自发分工,未来向共产主义自觉分工过渡的趋势。自然分工因其低下的生产力水平限制所实现的人的发展是缩小的发展,资本主义自发分工因其私有制的根源和不平等的分配关系限制所实现的人的发展是片面、畸形的发展,马克思指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历史的普遍交往,资产阶级用来剥削压迫无产阶级的武器,反过来将成为无产阶级取得自身解放的有力工具。在共产主义阶段,人们将在自由调节的丰富而又全面的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自觉分工也会成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有力手段。■

猜你喜欢
分工生产力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哲学评论(2021年2期)2021-08-22 01:56:10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时代邮刊(2019年18期)2019-07-29 08:49:12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红土地(2016年3期)2017-01-15 13:45:17
传销案件查处认定存在部门分工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学习月刊(2015年4期)2015-07-09 03:51:48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海峡姐妹(2015年9期)2015-02-27 15:13:07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杭州科技(2014年3期)2014-02-27 15:26:46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
公务员文萃(2013年5期)2013-03-11 16:0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