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与创新驱动
——老工业基地实现中国梦的两个关键词

2021-12-27 19:11:23石竹青
理论界 2021年3期
关键词:母体驱动基地

石竹青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众多人而言,前三个自信是宏观的、非感性具体的,文化自信则以文化的感性具体性,获得文化成员群体性的切身感受,而这种切身感受,又正是前三个“自信”的现实具体化。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出了“创新驱动”的战略思想,“创新”被强调为振兴的动力之源,被置于振兴的前提位置并被提炼为振兴的过程性特点。由此,文化自信与创新驱动在历史的当下化中被实践地统一起来。对文化自信与创新驱动这两个关键词进行理论阐释,揭示二者的内在联系,因此成为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有重要实践意义的理论话题。

一、文化自信的评价性、总体性、养成性及当下重要性

1.文化自信形成于文化成员对于母体文化的心理评价体系

(1)文化自信是评价者置身于母体文化之中的评价,因此,它不是一般的未置身其中的对于他者文化的评价。对于他者文化的评价是认识论的,是对象特征性的,它要求评价者从对象分离出来,保持一个客观态度。他者文化的评价标准有评价者置身其中的母体文化的比较,如我们对巴黎城市文化的评价、对德国乡镇文化的评价,都不乏置身其中的母体生存文化的对比。但这种标准毕竟不是自己衡量自己的标准,而是对于他者的评价标准。

(2)这是置身其中的生存文化的自我评价。置身其中的生存文化有五个要点,即:a.是与自己血肉相连的文化;b.是构成自己生存历史的文化;c.是在社会实践中自己参与现实建构的文化;d.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自己仍置身其中的文化;e.是相关切身感、获得感、寄托感、安全感的文化。当对于生存文化、母体文化的上述五个要点有一种幸福、自豪、确信、依托、满足的感受性评价时,就有了所说的文化自信。

2.文化自信是对于生存其中的母体文化的综合性与总体性感受

(1)它超越文化的空间局部性及历史时段性,是一种精神光照,由母体文化发闪出来,又经由感受而总体性地笼罩着母体文化。这决定着在某一历史时段的文化混乱、文化落后,或者在某一空间局部的文化问题,并不能总体性地影响文化自信,相反,文化自信的光照会使文化自信者保持超越时空的自信感受。

(2)文化自信是动力性感受,它能激发守护的意志、坚持的意志、奋进的意志,并不断把这种意志化为行动。

(3)文化自信是一种历史传承。总体而言,历史是一个在时间中延续,在空间中积累的运动过程。形象地说,历史是铺设了一道道过滤网的水管里流过的水流,尽管不断有东西被过滤掉,但那水却源源不断地流动。而使水流得以流淌的有着道道过滤网的水管,就是历史铺就并且不断铺就的文化。从总体性、动力性及历史性的文化特征角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

3.文化自信的心理养成与心理获得

(1)作为整体的民族文化或主体文化,却以分散、具体的形态存在于文化成员的日常生活。它们中的一些文化形态对于文化成员而言是美好的、快乐的、有益的、有用的;另一些文化形态则是不美好的甚至丑陋的,不快乐的甚至痛苦的,无益的甚至有害的,没用的甚至碍手碍脚的。随之而来的情感评价及体验也错综复杂或各不相同。这决定着文化成员的文化自信,不是对于完善的评价,也不是对于完美的评价。每一个沉浸在爱中的人,都会理智地知道对方并非完美,但他们却爱着。文化成员对母体文化的自信,就是这种类似于爱的自信。法国哲学家罗兰·巴特把这样的感受生成过程称为“重指过程”,称其处于“将其肉感地生产的范围内”,〔3〕这个“肉感”,即置身其中的生存。

(2)文化自信是对于母体文化的理性把握。这种理性把握既是文化理性的把握,又是生存理性的把握。文化理性,即知道自己的文化母体是怎么回事,是什么情况,这种知道建立在历史事实与现实事实的基础上。它可以是知识的,也可以是经验的。它所以是理性的,是因为它把握到母体文化的普遍性或必然性,这种普遍性或必然性令他相信。因此,这与知识水平的高低不相关,就像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中的那个渔夫老人,他没有什么文化,没有什么知识,但他有经验,他从自己不断战胜大海的捕鱼经验中自信自己能战胜大海。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民族文艺创造力量是如此强大,创造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4〕

(3)所以,这种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知识或经验,是使文化成员相信他的文化母体能够靠得住,能够持得住,能够强得住,能够胜得住的知识理性或经验理性。由于这些知识或经验都是文化成员历史与现实地生存其中的经验,因此,这是切身的知识与经验。

(4)文化自信是见于实践行为的自信,是在行为中坚持的自信,并经由实践行为而实现的自信,因此,它是一种民族意志。意志的品质是坚持、守持、坚韧不拔。意志在克服困难中显现,并达到困难的克服。

(5)文化自信是使自身向文化母体融入,又使文化母体向自身融入的深度亲和的情感。它总是使人饱含深情,而当人饱含深情时,他便被感动所浸染,使对象的物的属性、认知的属性被软化,它的情感属性则被强调出来,于是对象便成为深情的对象。“情人眼里出西施”,是“情人”的面相被情所消融,她便成为不求其貌,唯见其情的“西施”。

(6)文化自信的自我养成与社会养成。文化自信并非与生俱来,它对于母体文化的那种幸福、自豪、确信、依托、满足的感受是一个自我养成与社会养成的过程。

自我养成分为自主性自我养成与被动性自我养成。自主性自我养成,即对于自信感有意选择的强化。萨特曾说过,人们对于母体文化的感受是选择强化的结果。确然如此,人们看到的未必是实在的,或者未必是全然如此的,就像人们进入罗浮宫,总是注意自己感兴趣的作品一样。对于长城,有人看到文化的防御性,有人看到文化的疆域性,有人则看到文化的历史性。久而久之,经由自主性选择,对文化母体的评价系统便得以养成。

被动性自我养成,来自文化自身的实际情况,如官场文化、商场文化、社会文化、娱乐文化等等,作为实际存在的活跃的文化,形成人们不同的文化感受与评价。如国人长时间挥之不去的文化自卑感,即来自中华民族文化史上那段被欺辱与被宰割的历史。这便是被动的历史强化。

文化自信的自主性养成与被动性养成在文化心理评价体系的形成中是综合发挥作用的。它因历史、因地域、因文化群体,甚至因个人而异,这就使文化自信的宣传与引导变得非常重要。这也正是社会科学工作者与文学艺术工作者大有作为的天地。

4.文化自信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社会实践中的重要性

东北黑土地生态文化、闯关东交融文化、军阀文化、殖民文化、共和国工业长子文化、经济逆行的衰弱文化、亟待振兴的超越文化等,从历史到当下,从自然到人文、综合地作用着东北人的文化心理,这使得东北人对于东北地域文化的自信心变得非常复杂。而总体上的经济发展状况在全国排位的大幅度下滑,更使脆弱的人对东北地域文化的自信罩着阴影。如何在文化自信的养成与确立上取得更大进展,成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亟待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说:“‘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5〕这既指出了文化自信的由来,又指出了文化自信对于文化发展及各方面发展的重要性。

二、创新驱动的动力性与超常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抓住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要不断增强企业创新动力、创新活力、创新实力,要使国企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行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不能守株待兔,固步自封,要在市场环境下,竞争中求发展,要扬长避短,扬长补短,向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焦发力,打好发展组合拳,奋力走出全面振兴新路子”。〔6〕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地方不同场合反复提及、重复强调的这些指示,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打开全面振兴新局面指明了全新的思路。

由此,“创新驱动”成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成为一个须予深入阐释的关键词。这里有三个要点须予关注:

1.驱动是社会发展论的动力学概念

社会发展学理论首先关注的不是社会发展秩序及社会发展的制度合理性,而是社会发展动力。社会发展动力是多元的,在不同的社会状况及社会条件下,某一元或某几元的动力会格外活跃旺盛,其他元的动力则会弱化或不再引发。这种情况随社会发展而变化。社会发展动力是在社会的动力发展中不断变动的动力,把握住主元动力或主导动力,并有效地激发与引导,是推动与引导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

社会发展动力具有追随或作用的指向性,它总是要附着或指向某物、某类对象,并在附着或指向中驱动它们,从而就有了这类对象的活动与运动。社会发展动力学所以把动力置于先决位置,是因为任何秩序、格局及结构,都是在物质性活动及运动中表现出来,并在进一步的活动及运动中稳定化与定型化的。社会发展学用水冲堤岸说明这种情况,这也是分型学研究的问题,海岸线的不规则形态不是陆地自身的作品,而是它与海浪功力的合作。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民族或国家,所以不可小觑,就在于强大的动力必然推动不可遏止的物质运动。

智者须借力而行,这句话所以是至理名言,因为它揭示了一个社会发展动力学的道理,即唯有大聪大慧之人才能准确判断何种力量是推进发展的力量,并有效地激发与开发这种力量。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8月28日在辽宁考察时说:“我一直关注东北老工业基地,1986年我来过铁西区。作为‘共和国长子’,这里辉煌过,也有过低迷,现在又扛起国家重担,焕发青春,我很欣慰。要好好总结经验,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进一步发展。”〔7〕习近平总书记这段讲话,从社会发展学理解,是准确地抓住了东北老工业基地人民的社会心理的动力之源,这里有“共和国长子”的自豪感,有在低迷中奋起的振兴意志,有扛起重担的责任意识,这样的动力心态是创新驱动的主体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把创新驱动作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关键词提出,就是找到并确定了东北发展的主元动力。

2.以创新为发展驱动是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现实状况的深刻把握

发展动力是多元的,何以把创新作为主元动力,有如下几点重要根据须予分析:

(1)计划经济思维是东北人常见的惯性思维。东北人的自豪感在计划经济时代得以生成,并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大庆时的经济发展状况而强化。共和国长子的优越感受在这种自豪感中油然而生。计划经济的突出特点在于这是一种被指定与被规定的思维,像填空格那样,待填的每一个空格都预先被计划划定,只要按划定的格子及格子顺序一个个地填上,那就是优秀的发展答卷,就会备受赞扬。在计划经济占国家经济发展主导地位的时代,从中央到地方,乃至每一个山村小队,每一斤粮食每一尺布,都周密而且周延地划定在格子里。尽管不同层次的格子有不同的规格,每年计划的差异就是格子大小与多少的差异,填法并无大异。因此,这是一种指哪儿打哪儿的思路与执行命令般的行动。

随着计划经济在短期内向市场经济转型,计划经济思维失去了续存的社会发展根据。哪个地方的领导在这个转型中能灵活地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亦即放手创新,哪个地方就首先活起来与富起来。作为老工业基地的东北,在思维转型中遇到巨大阻力。这阻力首先来自它的经济格局,曾经辉煌的二产,以其厚重、庞大、坚实的生产设施,而成为市场经济转型难以绕过的高山峻岭;它的一套严密而且严格的管理体制更像密织的网,从上到下地罩住发展的空间;随之而来的设备老化,国企转型,一系列牵涉百千万工人生存的问题,成为各层管理者无可推卸的沉重包袱;而以“原字号”起家的工业产业,在原料耗竭的困境中坐以待毙。正是在如此蹉跎中,东北经济被甩到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后位甚至末位。在这样的环境中与条件下,计划经济思维因没有市场经济猛烈冲击而残留下来,那种填格子式的指哪儿打哪儿的思维方式,在不再有谁格子式的指哪儿,而是圈定方向、放权创新的宏观思维中,沦入愈益被动的困境。这就有了创新驱动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思维变革的价值——不走出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仍然被动地等待填格子、做作业式的指哪儿打哪儿,已不可能再有出路。对如何顺应市场经济,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进行创新驱动,习近平总书记说:“现在是市场经济,哪里有优势,哪里要素齐备,哪里就具有集聚的优势。对国有企业发展,政府的作用更多体现在支持、扶持、杠杆作用,但没有现存的‘金娃娃’摆在那里。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要深化改革,要‘借东风’,激发内生动力,在竞争中增强实力。”〔8〕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作用不再是指令性的,而是支持、扶持与杠杆作用;对于企业而言,作为看得见的指标摆在那里的“金娃娃”不复存在,而“借东风”以及自我激发、竞争取胜的创新思维,就成为老工业基地设计与筹划的关键所在。

(2)创新驱动是走出老工业基地发展困境的释负前行。创新是一个含蕴着双重意义的概念。首先,是对于既有的否定,相对于创新便是守旧,守持既有就是守旧,就是僵化。老工业基地既有的格局、既有的管理、既有的营运、既有的设备,以及既有的一套发展理念,都因有待创新而被置于否定之列。当然,这里也有两个问题须予注意,即否定的程度及否定的阶段状况。有的要全盘否定,有的要局部否定,有的要急切否定,有的应延缓否定,这要求决策者与实施者的准确把握;另一个问题是对否定的理解,否定不是毁弃而是辩证法说的否定之否定,是有所保留又要有所改进的扬弃。不同的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阶段,都是在这种扬弃中进行的。创新概念的另一重意义便是变革求新,便是突破与超越,这是新的增长点的发现,是新的有利于发展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形成与确立,是过程系统性结构的变更与调整,是新技术的引进,是新的发展理念的建构。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时指出,“无论从东北地区来看,还是从全国发展来看,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都具有重要意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已到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国家要加大支持力度,东北地区要增强内生发展活力和动力,精准发力,扎实工作,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9〕这是当下对社会及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性导向,即创新驱动的要点是推进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这是否定了单一性发展的计划经济思维,强调了生产与供给与消费的互相作用的关系思维。对创新驱动的这一重意义,即否定之否定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用“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加以概述,长与短的关系,否与定的关系得到深刻揭示。

(3)创新驱动是历史延续性的蛙跳式发展。任何发展都是历史性的发展,都是以历史的延续状况为条件的发展。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把批判确定在历史延续性的基础上,充分地开掘了在批判黑格尔中获得的伟大历史感。为此,马克思专门论证了体现历史发展延续性的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如生产力、生产关系、分配、消费等,并揭示了这些基本范畴的内在联系。在强调历史延续性的同时,马克思又特别强调了社会的实践发展意识,指出社会的发展节点的驱动力量是物质性的力量,是物质实践的力量,这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相互关系中形成的社会推进力量。对此,马克思表述说:“生产生产着消费:①是由于生产消费创造材料;②是由于生产决定着消费的方式;③是由于生产靠它起初当作对象生产出来的产品在消费者身上引起需要。因而它生产出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和消费的动力。同样,消费生产出生产者的素质,因为它在生产者身上引起追求一定目的的需要。”〔10〕生产,总是一定生产关系中的生产,生产又是为着消费的生产,在生产与消费的互动互构互为中,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超越历史延续性,而在历史向当下开口处的一片荒芜中播撒出新绿。

被称为当下西方新马克思主义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的詹姆逊,在历史延续性与历史创新性的关系中思考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指出马克思把黑格尔倒置的辩证法颠倒过来,就是把辩证法的根基扎入物质实践的沃土中去。物质实践过程本身就是在既有的物质实践基础上进入历史未至之处,历史的游客总是在历史的当下处面临断崖,物质实践则总是为断崖续路,再把这新路归入历史。对此,詹姆逊用了一个有趣的说法,即“时间中的蛙跳事件”,〔11〕用以说明实践的创新驱动。蛙跳的特点是在当下立足点上停下来,蹲居、发力,向此前未及之处奋力弹跳出去。蛙跳是骤然之力,蛙跳相对于先前的蛙游或蛙行,是延续性的终止与跳跃性的发生,但这只是对于史者的终止,对于跳者则是新路。而且,任何蛙跳都是具有方向性与目的性的,即是说蛙跳,蛙向这里跳而不是向那里跳,是因为这里有它感兴趣的东西,即它的需求对象。从蛙跳事件的比喻,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辩证发展论所揭示的社会发展的历史延续性的跃动规律,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不总是渐行式发展,不总是量的积累的发展,而是在一定量的积累的发展阶段上,出现跳跃式发展。当下中国,经过多年的各方面的量的积累及各种发展条件的准备,正进入跳跃性发展阶段。相对于此前的发达国家,这便是所谓弯道超车,相对于自己,则又称为发展拐点,而相对于长时间积重难返的老工业基地,则是负重已释,观望已消,是历史断崖处奋身跃起的历史机遇的来临。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时代机遇及老工业基地的浴火重生,飞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从创新驱动的角度说:“老工业基地很多企业浴火重生的实践说明,无论是区域、产业还是企业,要想创造优势,化危为机,必须敢打市场牌,敢打改革牌,敢打创新牌,要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支持和引导新要素向企业凝聚,不断增强企业创新动力、创新活力、创新实力。”〔12〕机遇来自创新,振兴来自创新,跳跃式发展也来自创新。打破常规,抓住机遇,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中国梦是可以实现的。

3.创新驱动是解决老工业基地主要矛盾的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辽宁老工业基地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新一轮振兴也要靠实体经济”。〔13〕这里的实体经济就是工业经济。当下,发展工业经济的主要矛盾,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地说,就是解决工业供给的结构问题。那么,工业供给的结构问题是什么问题?是工业发展的内部机制问题,机制就是结构。它大体包括五个方面,即应对社会工业需求的灵活的供给转型机制、根据灵活转型需要的吸纳与开发新科技的机制、精致生产的机制、精细管理的机制以及工业产品营销机制。工业供给的五个机制,比起其他产业的供给侧结构调整,要更为艰难,更为沉重。这不仅是因为这既有一套努力运作了几十年的供给机制,而且这套严密的供给机制得以变革的难度比其他供给机制难度要更大,这要经历一番解构与建构的复杂过程。由于这个过程的每一步都有障碍,都要首先进行克服障碍的驱动,因此,艰难前行的动力必不可少,而每一步前行往往都需要一种质的飞跃。上述五个机制的变革,创新驱动就成为共同的着力点。如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7月在吉林调研时所指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是国家的一个重大战略。老工业基地要抢抓机遇,奋发有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改革开放,优化发展环境,激发创新活力,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闯出一条新形势下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新路。”〔14〕

三、文化自信与创新驱动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社会实践中相互推升

文化自信是在母体文化的历史延续性中养成的自信,就情感体验及理性评价的主导性而言,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心理体验与评价体系。不过,由于作为评价者的母体文化成员并不需要特殊的专业知识及理论储备,他们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置身于母体文化的芸芸众生,即便是专事研究文化的学者,移居他国的侨民,他们也不是以研究身份或认知身份面对自己的母体文化,因此,就文化自信而言,他们仍然和芸芸众生一样,是置身其中的母体文化的情感体验者与理性评价者。即是说,文化自信来于对母体文化的现实生活的心理评价系统。这样一来,在文化自信的历史属性与文化自信的现实评价系统间就存在一种纠结,这种纠结涉及历史的当下化及当下的历史反思问题,也就是说无论如何,在文化自信中,当下都是历史的在场,历史也都是当下的在场。

1.文化自信的历史当下化

文化自信的置身于母体文化的生存特点,规定着它总是当下的文化自信,因为生存总是当下生存。对此,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称之为生存者的生存总是当下此在的生存。这一当下生存的强调,打破了西方形而上学的反思传统,为当下进入哲学的合法性铺设了道路。这对文化自信而言,当具有历史性的文化自信当下地体现出来并发挥作用时,两个理论问题便随之提出,即历史如何在文化自信中体现为当下形态,以及当下如何在历史中文化自信地着落。对历史与当下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说:“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与运用。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15〕这就是历史的当下化,人们在历史中看当下世界,并在参与生活中认识自己,文化自己,是对母体文化的当下自信,人们在当下文化自信中认识过去,面向未来。过去、现实、未来,在当下的文化自信中,联贯为文化的时间延展过程。

首先,当下文化自信的历史根据凭借着历史记忆及历史记忆在当下母体文化评价中的印证及强化而当下化。历史记忆是詹姆逊的说法,历史记忆既是民族群体性的又是民族成员个体性的。历史的文化记忆则是民族集体以个性记忆的方式,对于民族文化母体的总体性记忆。文化记忆的总体性通过历史的精神文化形态及物质文化形态,以及文化的习俗形态得以传承与延续。这期间,无论是文字的、口头的,抑或是物质遗产的、习俗活动的,都综合地作用于文化成员的心理结构,形成他们对于母体文化的群体性记忆。

群体记忆所具有的概括表象属性,决定着文化自信的群体记忆形态随时可以在相应刺激的作用或提示下,向经验的具体形态转化——这是普通心理学及现象学心理学所揭示的概括表象的基本特点。对此,现象学美学家杜夫海纳曾举例说,任何一个具体事物的概括表象都可以向形成概括表象的具体事物经验地还原,如月亮的概括表象可以还原为满月、半月、弦月,也可以还原为云中月及繁星满天的月,晨月与雾月。至于如何还原,向哪种具象经验还原,就要看现实生活的哪种情况形成了哪种转化的刺激。文化自信的这种群体的总体性记忆形态,为它的个性化提供了根据。每一个文化成员都可以通过他的个人生活活动及即时性的感受,从文化自信的群体记忆中兑取属于自己的记忆,这就有了文化群体记忆的分享,也有了文化自信当下化的机遇。而这正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强化文化自信应该坚持的要点,我们“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但有责任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告诉人们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16〕

此外,文化自信的记忆,除群体记忆的分享,还有文化成员个体从自己生活中养成的基于自我经验的文化记忆,这类文化记忆是文化成员本人的亲身经历,他在亲身经历中获得文化自信的经验并随时形成对于母体文化的自信。这种个性化的文化自信的经验记忆,同时也是历史性的,这既是个人的生活史与自信养成史,又是个人融身其中的群体生活史与群体的历史生活史。毫无疑问,由于任何人都是社会关系的人,都是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生活的人,并且进而都是在历史的社会关系中生活的人,因此,他的个体经验也便是见于个体的群体生活经验与群体的历史生活经验。在如是群体性的历史文化记忆与个体性的历史文化记忆中,文化自信便是群体与个体的当下化的文化自信。

其次,当下化的文化自信,所以不是简单的情绪的,而是深刻的体验性的以及理性的评价性的,是因为它们总能在群体与个人的历史记忆中获得回应。伽达默尔说,任何当下的理解与体验,都是历史的理解与体验,都是受历史限定的理解与体验。理解与体验的历史限定,是自然而然地发生着的,理解与体验的根据已在具体的理解与体验发生之前,先行藏身于身体与心理结构之中。通常说的反思,并非直接产生出的理解与体验,而只是事后对理解与体验的追问。

因此,当下任何具体情况所唤起的文化自信,如对于国产航母下海而生的文化自信,对于歼-20 五代战机的文化自信,对于抗震救灾的文化自信,对于惩治腐败的文化自信等,其实都是在历史的群体文化记忆与历史的个体文化记忆中引发出来的。当下化的文化自信的历史记忆回应,保证着文化成员对母体文化心理评价体系的稳定性。稳定的母体文化心理评价体系,不仅使文化成员面对一些当下的文化负面现象、文化混乱现象、文化落后现象,保持自信的体验与理解,而且也使一些观念性的东西,如社会发展的道路、社会发展的理论、社会发展的制度等,由于它们是受文化母体的代表力量即执政党与国家的领导者确认与领导的,因此,也便连同地唤起坚定的文化自信,这是由文化的历史记忆的自信所提升的文化的观念自信。习近平总书记说:“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伟大实践必将给文化创新提供强大动力和广泛空间。”〔17〕要坚持正在进行中的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实践,要在实践中坚定文化自信,要在文化自信中实现振兴的中国梦。当下,东北经济发展确实举步维艰,困难重重,但立足于现实,放眼于未来,从东北老工业基地厚重的文化中汲取力量,坚定自信就有振兴与繁荣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说:“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往往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内在动力不够。现在看到了问题,应该更早觉悟。如果按照原来的跑道跑,跑得越快可能偏离越远。老工业基地支柱产业要通过创新实现优化升级,脱胎换骨,进行深入改革创新,实现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战略性调整。”〔18〕

2.历史当下化的文化自信来于建构者的心理评价体系

前面提到,以心理综合性与历史总体性为特征的母体文化心理评价体系,一经形成便在综合性与总体性上保持其运作的稳定性。这里须进一步指出的是,这种稳定的心理体系并不是一经形成就一成不变,就超越现实地机械运作,像时钟那样分秒不差。母体文化的心理评价体系,无论对于文化群体还是个体,都在不断地进行着当下建构,这个过程可以是进一步养成性的,但也可能是解构性的。中国历史上由曾经的文化自信而转入文化自卑的历史教训是沉重的,这种文化自卑的阴影的克服,经过了几代民族成员的群体努力,是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努力,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每一步都走在文化成员文化自信的母体文化心理评价体系建构的路途中。这是一个需要不断强化的过程。

有四种卓有成效的文化自信的强化性建构,已被文化自信不断增强的社会实践所证明:

(1)事件性强化。各种各样的事件随时在生活中发生,并通过各种传播渠道传播开来,耳濡目染地作用于文化成员,对他们的文化评价体系进行心理建构。

(2)意义性强化。即在零散的、常见的、众多的日常事物中,进行具有提升文化自信指数的意义发掘与凝炼。意义是一个接受性概念,这是意义发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亦即什么对什么有何影响,有何作用,有何价值。因此,意义是对于对象的接受性评价,它的获得与接受是一个提炼、判认、传达的过程。

(3)历史性强化。文化成员的历史记忆像人的其他记忆一样,可以强化或者淡忘,并且可以获得新理解。关于文化自信的记忆,可以无意地形成,也可以有意地强化。通过历史记忆增强文化成员的文化自信,即在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中发现、发掘、重估、提炼可以唤起文化成员文化自信的因素、关联及其意义,并使之可以生动地回忆与反思。

(4)批判性强化。即对涣散文化自信、否定文化自信、解构文化自信的说法、观点及行为予以否定与批判,在摆事实讲道理的过程中,从心理建构的层次上解决母体文化心理评价体系的问题。

(5)用创新驱动的当下变革及发展业绩进行文化自信强化。这是一个母体文化群体心理评价体系当下建构的问题,也是本文接下来阐释的要点。

3.用创新驱动的当下性建构老工业基地人民群众的群体性文化自信,并通过文化自信激发更有力的创新驱动

历史性的文化自信在当下化中不仅为历史打开了通往文化群体的心理通道与实践通道,而且使已经融入文化自信的心理结构及实践结构中的历史根基获得了当下萌发的活力,这同时也是历史当下化的生活过程。对于东北人民群众来说,他们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评价心理体系的建构,尤其需要当下实践发展的现实情况的强化,这是切近性切身性的强化,是刺激强烈的强化,也是对东北人文化自信有历史整合意义的强化。

文化自信的历史当下化,规定着历史的当下在场。当下在场历史并不是已然定格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在当下延续的历史不是先前历史的即定性延续,而是在当下建构中的延续,得于历史的年节文化在当下年节中的延续就证明着这一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更强调历史的当下意义,这是一个意义重构的过程,随着历史意义的当下重构,历史不仅获得当下的新解,也获得合于意义新解的当下描述,这便进一步影响历史事实的描述形态及历史人物的评价形态。这就是所说的当下为历史塑形。由此说来,历史的当下化,并不是既有历史的当下化,而是被当下塑形的历史的当下化。

老工业基地的创新驱动,使老工业基地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被敞开,被重组,被重新进行意义评价。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就是用当下的创新驱动重塑历史、重估历史,在历史的重塑重估中,让历史告诉未来。创新驱动作为振兴东北的战略性强调,不仅使计划经济思维未被深入思考的封闭性与僵化性得以重估,而且使历史变革的发展趋势得以重估,新的发展机遇便在这类重估中被激发出来。由此,习近平总书记的不能再唱“工业一柱擎天,结构单一”的“二人转”的指示,要做好“加减乘除”的生动比喻,要“努力形成特色新兴产业集群,形成具有持续竞争力支撑力的产业体系,加强周边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通过深化改革坚决破除体制性障碍,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把老工业基地蕴藏的巨大活力激发出来、释放出来”〔19〕的强调,便都在当下化的东北创新驱动中落地生根,成为启迪创新智慧的箴言。

创新驱动的当下化,为东北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找到了强化建构的群体心理路途与实践路途,也使当下化的创新驱动获得了文化自信的历史深度。■

猜你喜欢
母体驱动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06-01 06:18:10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蒲公英
辽河(2021年10期)2021-11-12 04:53:58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我的基地我的连
基于S3C6410的Wi-Fi驱动移植实现
多胎妊娠发生的原因及母体并发症处理分析
三种稠环硝胺化合物的爆炸性能估算及其硝化母体化合物的合成
火炸药学报(2014年1期)2014-03-20 13:17:23
修辞是翻译思想的观念母体
当代修辞学(2014年3期)2014-01-21 02:3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