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①

2021-12-27 12:13
劳动哲学研究 2021年0期
关键词:劳动学校教育

亚里士多德说:“在所有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与神的沉思最为接近的那种活动,也就有最大的能力来获得幸福。”②亚里士多德著,王旭凤、陈晓旭译:《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年版,第481 页。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从小教育他们用自己“最大能力”来获得幸福,可能是最为重要的。要让每个青少年学生明白一个基本的道理:没有人们的劳动创造,就没有劳动幸福,也就没有美好生活,更不会有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只有正确理解了劳动对人的价值,才能正确地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最终实现“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2 页。这也是我们的青少年劳动教育要达到的目的。简言之,劳动教育一定要同人的发展、美好生活、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等基本元素紧密结合在一起。不过,通过对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现状的分析,我们发现有许多问题值得关注。

一、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状况分析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是党和国家的长期方针,把广大中小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方针长期坚持的目标。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2013 年六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快乐童年放飞希望”主题队日活动时指出,“少年儿童从小就要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强调“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希望广大中小学生“从小就要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自己的事自己做,他人的事帮着做,公益的事争着做”。

正是因为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所以有关部门多次下达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问题。2015 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制定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出,2020 年之前,中小学要推动建立课程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其中还强调要将劳动评价记入学生档案,作为升学评优参考依据,以改变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状况。2017 年,教育部又印发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进一步提出劳动教育具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加强校内劳动实践,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绿化美化,普及校园种植;二是强调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学段都要安排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三是要教育引导学生参与洗衣服、倒垃圾、做饭、洗碗、拖地、整理房间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意见》和《指南》先后发布已有一定时间,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现状是否有了改观? 还存在哪些问题? 如何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

《意见》发布之后,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积极行动起来,采取了各种积极的措施,大力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已有一定的成效。各个地方和学校做法不尽相同,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贯彻《意见》、强化劳动教育的方式。

1.将劳动教育融入常规课程和校本课程中。例如,在北京,有的中小学校将特色课程有针对性地融入劳技课,使之成为培养信息时代新型劳动者的劳技课。在上海,许多中小学校不断推进劳动教育的“四个有机融入”,即融入学科教学、融入文化环境建设、融入主题教育活动、融入家庭教育指导,使劳动教育渗透日常教育的全过程。

2.开展各种公益劳动,进行劳动教育。主要是以“学生实践和创新工程建设”为抓手,努力打造公益性、普惠化、开放型的“社会教育大课堂”。例如,上海为高中生志愿服务(公益劳动)提供了社会实践基地近1900 个,提供学生实践岗位60 多万个,力图引导学生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提高劳动能力。在浙江,有的学校在每年的学雷锋月、清明节、五一节、重阳节等重大节日里,组织学生走进街道、社区、敬老院等校外场所开展劳动实践活动。

3.通过多种形式的劳动体验,提高劳动教育的效果。例如,湖北有些学校让学生到农场体验,将小学生带到农场去上课,让孩子们体验挖红薯、割稻子等农事劳作,听老农介绍作物生长过程和种植方法等。广西的部分学校将劳动教育与春游结合起来,使春游不再是单纯的景区游玩,而是去体验插秧的劳动乐趣,让学生们知道粮食是怎么来的,了解农耕文明。到了秋天,学校组织孩子们去收割曾由自己种植的稻谷,体会劳动收获的喜悦。

4.开展劳动方面的主题教育活动。例如,在广东,有的学校邀请专家讲解农学知识,特邀市农技管理办专家及农林水局相关负责人前来讲授有关食农科学的知识,让学生们对农耕种植有了更深的认识。浙江有学校专门举办以“农耕匠心”为主题的农学运动会。江西在中小学深入开展“三爱三节”主题教育活动。

5.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义务劳动。例如,上海及其他许多地方的学校,普遍让学生参与校园保洁、绿化养护、食堂执勤等多种校园义务劳动。浙江强化课程实施中的劳动实践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内劳动,各中小学纷纷开辟校园农场、种植角,组织学生直接参与农业劳动。

6.开展提高学生自理能力的劳动教育。例如,江西的学校要求中小学生保持个人课桌、书包、书本、寝室的整洁,同时引导学生做好家庭中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增强生活本领。陕西开展学生“四从”劳动教育,要求学生上学从自己背书包做起、在家从力所能及的家务做起、在校从卫生保洁做起、在外从志愿服务做起,成效明显。

7.大力做好劳动教育的组织保障工作。例如,在广东,有的学校非常注重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多元化引入专业教师、老农和有经验的教师进行劳技课教学。陕西省积极抓劳动教育的时间、师资、经费、场地、设备等的有效落实。

8.加强评价督导机制,完善劳动技术教育的评价体系。例如,上海注重加强协同联动机制,充分发挥“上海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制度功能,不断推进市区校三级联动,一体化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融合的全方位劳动教育“大熔炉”。

总体来说,已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或者教育部门开始重视中小学劳动教育问题了,而且有的学校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劳动教育形式和内容方面力图进行创新。他们纷纷采取各种方式加强劳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有效强化劳动教育,提升了学生劳动素养,形成了良好的劳动态度和习惯,培养了一定的职业和劳动技能,激发劳动创新意识,为其终身发展和未来幸福奠定基础。二是劳动课往往能把知识教育与生活教育结合起来,让教育回归生活,使学生在“劳力”的同时“劳心”,在劳动中受教育,既培养了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习惯,感受劳动带来的光荣和快乐,也增进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感情,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劳动技能,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二、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意见》实施之后,总体来说,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对劳动教育的认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中小学劳动教育还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关于目前中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已经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正如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负责人就《意见》答记者问的时候所指出的:“劳动教育现状亟待改进。近年来,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受到较大程度的削弱,现状不容乐观。从学校来讲,劳动与技术课程经常被占用,师资、场地、经费缺乏,劳动教育无计划、无考核;有的把劳动当惩罚手段,劳动多教育少,忽视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培养。从家庭来讲,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在家庭教育中被忽视,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只要学习好,什么都不用干。从社会来讲,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思想有所蔓延,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被淡化。因此,切实加强劳动教育,是坚持立德树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现实需要,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①教育部:《切实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培养热爱创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就〈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答记者问》,见教育部网站:http:/ /www.moe.gov.cn/jyb-wxfb/s271/201508/t20150803-197303.html。

1.劳动教育在不同地方和不同学校受重视的程度差异巨大,尚没有形成全国性的整体重视氛围。相比之下,一些比较注重素质教育的地方和学校,劳动教育更受重视一些。极个别学校甚至偶有对劳动技能课不能予以充分保障的情况,对劳动技能课教师的配备和专业化不重视。如何让全国各地每所学校都普遍地重视劳动教育,使劳动教育真正成为整个基础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还需要做许多努力。虽然个别地方开展了劳动教育方面的督导,但大多数地方尚没有将劳动教育纳入督导的必要内容。

2.各种劳动教育阵地的边界不清晰,彼此联动性还不够。目前的劳动教育主要阵地包括思品课、劳动课、劳技课、学科实践课和学生德育场合五大板块。相比之下,劳动课由于安全等诸多考虑,绝大多数学校基本不开设。有些地方虽然初中或高中阶段有劳动课,但多为体验性地安排一周左右时间。思政课和其他课如何协调,也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目前来看,劳动技能课主要教一些具体的手工技能,但劳动观、劳动态度、劳动价值方面的教育不够。而德育场合则更多属于活动类的感性认知。如何将五大板块最大限度地整合起来,如何在各个板块都贯穿统一的劳动价值观教育,尚需要加以通盘考虑。

3.各学段对劳动教育的要求贯彻不一。在不少地方和学校,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基本上就是让学生做值日生,在校园捡垃圾,尚未普遍开设劳动课;初中阶段主要进行一些劳动技能教育;而高中阶段则多数采用适度参与生产劳动的体验性活动进行劳动教育。整体上,各个学段都没有将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培养与劳动技能(动手能力)的培养有机统一起来。因此,如何结合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设计进阶性的劳动价值观教育、劳动幸福观教育、劳动奋斗教育、珍惜劳动成果教育等,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

4.在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方面,尽管有生产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义务劳动、生存性劳动、主题劳动等多种形式,内容丰富,但热闹的背后却缺乏“劳动之魂”。虽然各种劳动教育形式有助于让学生体悟到劳动的快乐,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但零碎的劳动教育,必然导致对劳动的认知碎片化。如何赋予多种劳动形式以必要的“魂”,是很值得认真思考的课题。

5.劳动教育的主体过于单一。目前的劳动教育主要依赖学校,而家庭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十分缺位。绝大多数家长把学生的知识性学习当作唯一的目标,所有家务劳动都不让学生做,甚至在劳动价值观方面给学生以错误引导。如何改变家长的劳动教育观念,是一个难题。同时,社会各界如何为中小学劳动教育提供支持,形成全社会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也是一个难题。

总之,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虽然已经引起一定的重视,但也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出现上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

1.可能跟思想认识有很大的关系。不少家长和学校在观念上容易把劳动跟文化知识学习对立起来。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似乎一切都要围绕文化知识学习和考试展开,才被看成是“正事”,其他事就被看成是影响学习。深究根源,有的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片面性认识,主要是由其偏执的应试教育观念所引起的。

2.可能跟管理的松懈有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教育督导是教育过程的行政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安排。然而,据笔者的观察发现,劳动教育并没有普遍纳入教育督导的内容清单中,只有少数地方将劳动教育纳入督导范围。看来,督导的作为状况跟中小学劳动教育不尽如人意是密切关联的。

3.学校对学生安全的顾虑以及家长对校园伤害的非理性态度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劳动教育是要深入生产现场的。很多劳动活动都有一定的专业性,需要有一定的专门训练。而中小学生往往缺乏这样的专业训练,有的还缺乏严谨的态度。在劳动过程中,极有可能造成偶然的劳动伤害。本来劳动就有二重性,一方面劳动展示人的创造性本质,另一方面也可能给人的身体带来一定的疲劳甚至伤害。①何云峰、张蕾:《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续论》,《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年第3 期。任何情况下,劳动的风险都不可能归零。因此,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只要采取最大限度的努力和措施规避了风险,即使出现偶然的劳动伤害,也应该属于合理的范围。然而,有的家长可能不这么认为。一旦劳动中出现事故或者伤害,有的家长就会闹事,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于是,学校担心劳动教育中出现学生安全事故,所以往往尽力避免劳动教育。

4.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对中小学劳动教育也是有影响的。有的家长在家里舍不得让孩子做家务,对孩子在学校参加劳动也很“心疼”。其实,这是把劳动同爱孩子对立起来了。让孩子适度参加劳动,并不等于不爱孩子,相反却是培养孩子自立的重要途径。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家长对孩子们在学校学一些“手工”倒没有什么意见,但对孩子正式地参加劳动的行为则表示不能理解。更有甚者,有的学校安排孩子做一些校园劳动任务,个别家长会投诉,认为“孩子是来学习的,不是来劳动受苦的”“学校的工作应该聘请专门的职工去完成”等。在独生子女时代,这样的家长疼爱现象更加普遍些。

三、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中小学校劳动教育存在的诸多短板,应该认真分析原因,创造性地制定有效的对策。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观念作为“劳动之魂”贯穿到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各个阵地、各个时机中去。要使思品课、劳动课、劳技课、学科实践课和学生德育场合等各个板块均贯彻“劳动幸福”的价值观。各个板块在内容设计、材料选择和教育互动中,要把习近平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作为贯穿各个板块的中心线索和总主题,使劳动幸福观具体化,变成在各个学段可操作的劳动教育思想。要让孩子们明白,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劳动是人的类本质,也是人的幸福最深刻的发源地。②杨燕华:《马克思的劳动幸福观及其对当代青年的启示》,《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年第1 期。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的全部能力即体能和智能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让学生们感受到奋斗的快乐,将劳动当作享受,是劳动教育应有之意。

2.要进一步完善解决校园伤害的赔偿标准和相关管理制度。教育部2017年曾经颁布实施《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12 号),对于如何根据相关当事人的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依法确定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以及相应的赔偿程序等都有比较全面的规定。但是,这个办法还是行政法规,应该进一步上升为法律。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伤害发生之后的司法程序有更加可行的操作设计,特别是要明令禁止家长借口学生伤害,对学校寻衅滋事。法律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应该给予严密保护,让学校没有开展劳动教育的后顾之忧。无论何种法律责任,学校只承担应该承担的,但不能因此被少数不法家长缠访。法律上明确禁止滋事和保障正常秩序,对于学校放开双手开展劳动教育是非常关键的。

3.根据各个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不同的劳动价值观培育要求、劳动素养标准和劳动技能培养目标。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素养是各个学段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其目的是使学生树立尊重劳动的观念,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提高学生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增强学生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等。劳动教育应强调幸福生活来自劳动,只有“因劳称义”,①何云峰:《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散论》,《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年第3 期。才是真正的幸福。要动脑与动手、实践和体验相结合,在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中劳动教育有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优势,劳动知识、技能、态度、方法与习惯的习得是以每个学生的个体经验和亲身实践为基础的,任何学习者都不可能通过间接经验获得熟练的劳动与技术的操作技能和情感体验。还要增强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勤俭节约的意识,拒绝铺张浪费。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劳动意愿,不能强制性地让学生完成某些他们不愿意做的劳动任务。“如果说自愿的生产活动是我们所知道的最高的享受,那么强制劳动就是一种最残酷最带侮辱性的折磨。”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432 页。劳动教育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们树立热爱劳动、参加劳动的观念,在观念深处牢牢地把劳动作为光荣和幸福的事情。

4.建立健全学生参与劳动情况方面的学案记录,在学生综合素质评定中加大劳动素养的权重。学校的劳动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将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的情况客观记录在案;与社区教育相结合,将公益劳动参与情况记录在案;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将学生勤工俭学、实习、实践等情况记录在案;与劳动者终身的自我教育相结合,用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素养的发展过程全面地评价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状况。在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的各项指标中,劳动素养的权重应该列在第一位。

5.学校应创新劳动课,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学校可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制订相应的参与工业、农业或商业性生产劳动计划,譬如农村学校可以开设以“农”为主题的校本课程,牵牛耕田、采茶榨油,油菜花地里写生,体验名副其实的“快乐农场”;城镇学校可开设以“商”为主题的校本课程,体验商场服务员工作、物流工作、宾馆饭店的旅游工作等。学校进行劳动教育时应注意加强劳动安全知识和工匠精神的教育,让学生们树立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工作投入意识等。

6.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监督检查。要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督查,提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对劳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须制定具体的劳动教育实施细则,并将劳动教育纳入督查的范围。在督学工程中,各学校劳动教育的落实情况要作为必查内容。学校应该制定具体的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并认真按照方案组织实施。

总之,要通过有效的劳动教育,“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使他们明白‘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培养他们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他们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①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2015]4 号),见教育部网站:http:/ /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507/t20150731-197068.html。全社会应该联合一致行动,为学生提供劳动机会,家、校合作使学生养成家务劳动习惯,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要通过有效的劳动教育,让热爱劳动、崇尚劳动、愿意劳动、参与劳动成为广大青少年学生的主流价值观。

猜你喜欢
劳动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