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百年历程与基本经验

2021-12-27 10:46罗永宽
理论视野 2021年7期
关键词:政治建设文化

■罗永宽 蓝 天

【提 要】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与党的百年自我革命实践同向共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生成和建构,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曲折发展,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得以承续和改进,在新时代守正和拓新。党内政治文化的百年建设为其积极健康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以党内政治生活、党内政治生态蕴养党内政治文化的深厚内涵,以共产党人价值观凝聚党内政治文化的坚强灵魂,以党内制度法规保障党内政治文化的引领力。

党内政治文化来源于国家和社会的政治生活,也来源于党自身的政治实践,其内涵范畴主要包括党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路线纲领、制度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精神状态、行为作风等。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对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1]。党内政治文化是历史的沉淀,不同历史环境赋予“党内政治文化”概念不同的价值意蕴,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的百年历程。依据党内政治文化的主体、对象、内容、环境等要素的变化,可将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历程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新时代四个发展阶段。。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政治文化的生成与建构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创造和建构了丰富的党内政治文化,凝结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优良成果,通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与作风建设,将理想信念、实事求是、为民宗旨、批评与自我批评等要素融入、内化到中国共产党的党性之中,构建起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党内政治文化体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思想旗帜。中国近代民族危亡之际,封建传统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都未能改变中国的境遇和命运,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寻求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道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自此,重视思想建党和理论建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色,筑牢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成为立党、兴党、强党的核心,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灵魂。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确定了党的性质、奋斗目标、基本任务及组织原则,明确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党的二大提出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共产主义。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体现了党内政治文化的本质属性和根本特征,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是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的理论成果,体现了党内政治文化的中国特色。

其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思想精髓。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同时也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思想精髓。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体现了党内政治文化的科学思维方式,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实事求是”,倡导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进一步明确,实事求是“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2]。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我们党第一次对党的历史经验作出的系统总结,分析了党从成立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一时期正反两方面的斗争经验,以及错误路线带来的不良政治文化。随着党的七大把“实事求是”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党开始自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认识和践行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贯彻和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和方针政策,从党员个体的认知态度逐步上升为党内政治文化的思想共识。

再次,为民宗旨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根本价值取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对共产主义运动宗旨的中国化阐释,是党性蕴含的人民性的最高体现,指明了党内政治文化的根本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为组织在公社里的人民服务”的思想、列宁“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论述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命题。毛泽东在《大量吸收知识分子》《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人民服务》《论联合政府》中反复强调“为什么服务”的极端重要性,并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3]党的七大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独特政治优势写入党章,成为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我们党的根基、血脉、力量在人民,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必须要扎根在人民群众之中,站稳人民立场,弘扬共产党人价值观,才能使人民群众产生主体政治认同感和信仰归属感。

最后,三大优良作风是党内政治文化的行为取向。党内政治文化通过作风建设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作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转化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行为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转化为密切联系群众的行为作风,自我解剖、自我反省的观念转化为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行为作风。三大作风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价值观实现了由微而著,由小而大,由弱到强的转变,体现了党内政治文化充分发挥了其价值引领作用。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的培育过程,也是厚植和传播党内政治文化的实践过程,能够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毛泽东思想为党内政治文化注入信仰文化、组织文化和实践文化三个层面的基本特质。在信仰文化层面,党内政治文化的精神内核呈现出鲜明的信仰文化特点。党内政治文化所蕴含的党的指导思想、政治信念、思想路线、根本宗旨充分体现了党的崇高的政治理想,高尚的政治追求。在组织文化层面,党内政治文化反映并影响着党员的思想和行为,集中体现了党的纯洁的政治品格和严明的政治纪律。在实践文化层面,党内政治文化对推进党的建设具有价值引领作用,伟大建党精神也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源。对马克思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信仰的坚信、对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使命职责的坚守、对革命意志和斗争精神的坚持、对党的领导和人民立场的坚定,集中体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优势和政治优势。我们党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党内政治文化从信仰、组织和实践中赋予的强大生命力,锤炼出我们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并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和人民的血脉之中,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肩负起全面执政、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使命。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进城赶考”,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此后开展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有助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1957年以前,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总体向积极健康方向巩固与强化,此后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党内政治文化一度受到党内“左”倾思想影响而在曲折中探索前行。

首先,持续性整党整风运动是巩固与强化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举措。新中国成立后至1957年反右派运动以前,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始终将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作为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执掌国家政权后,党内出现了思想作风不纯、骄傲自满、腐化享乐、官僚主义等不良政治现象。中共中央先后发出《关于在全党全军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议要点》《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议》等文件推进整党整风,系统阐释了党员的标准要求,并在实践中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持续性的整党整风运动既是党内政治文化在全党思想和作风层面进行的一次重要洗礼,同时也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提供了清净的文化发展环境。

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结合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政治实践,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党内政治文化的引领作用,这一时期党内政治文化体系各要素呈现“革命与执政”相融通的新特点:第一,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且更加突出毛泽东思想、党的历史和党的政策的学习教育,将党的主张转化为国家意志,保证党和国家的事业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第二,党的主张能成为国家意志需要政治清明的执政环境支撑,需要通过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因此要在党的建设与执政实践中贯彻党的思想路线、根本宗旨和优良作风。

党内政治文化在持续性整党整风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价值引领和行为导向作用,提高了党员的政治素质,保证了党组织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密切了党群关系,巩固了新中国政权,有力推进了党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

其次,“左”的错误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一度遭受曲折与阻滞的主要原因。自1957年反右派运动开始后,党内不断滋长的“左”倾思想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逐渐产生消极影响。变动的国际国内形势,特别是苏共二十大暴露出的问题,使党的领导人作出错误判断,过高估计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敌我矛盾激化的现实可能性。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进行整风,这次整风对于分清大是大非,加强党的建设十分必要且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随着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受党内“左”倾思想的影响开始走向曲折。直至“文化大革命”爆发,党的组织与思想陷入混乱,在政治领域过度强调领袖权威,损害了民主集中制,破坏了正常的党内民主生活;在社会领域违背了客观的科学规律,夸大了群众主观能动性;在文化领域忽视了当代资本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益成分,使得党内政治文化在很长一段时期呈现迟滞的文化发展态势。

这一时期,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在曲折中前行的,需要我们全面地、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复杂的社会历史因素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带来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就积极意义而言,主要体现在模式探索与经验积累方面,党围绕社会主义建设,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模式进行了新的探索与尝试,提出和确立了新的思想、理论和做法,有效凝聚党内的政治信仰、提振民族精神面貌、引领社会意识。其消极影响则主要体现在思想认识与路线指导方面。一方面未能一以贯之地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了教条化的解释,党内政治文化的部分政治价值出现脱离客观实际的误读与运用;另一方面,党内政治文化蕴含的政治信念、价值观念、行为作风等受占据主导地位的“左”倾错误路线影响,一度被“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所统摄,无法有效发挥党内政治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首先要处理协调好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党内政治文化与党内政治生活的关系。弘扬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促进思想共识、精神凝聚的显著优势,革命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之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之本,两者的文化关系应是共举弘扬的关系。其次,党内政治生活是党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和党员进行党性锻炼的主要平台,需要党内政治文化发挥塑魂功能。如果党员和领导干部无法锤炼党性,不能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和战斗性,党内政治文化对党员的价值引领作用会遭到严重削弱。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调适与改进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采取了一系列在党的历史上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重要举措,承续、激活了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固有生命力。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中,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党内政治文化的实践运用与观念创新产生重大的推进作用,不断推动党内政治文化在承续中返本、在调适中改进。

首先,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在总结正反历史经验中返本与开新。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重新强调党内政治文化的政治价值,开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新局面。第一,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强调:“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4]解放思想打破了林彪、“四人帮”的思想禁锢,我们党聚焦党内尚存在的不良现象予以整顿和治理,通过严肃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为党内政治文化恢复生机营造有利环境。第二,大力倡导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重要性,邓小平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5]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历史条件下,党所提倡的价值观念与外部价值观念之间、各级党组织和党员既有价值观念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矛盾,因此,高举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旗帜有利于维护党内安定团结、筑牢党内政治文化的根基。第三,注重从制度层面肯定党内政治文化的价值原则。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将党内政治生活的十二个方面的原则予以制度化,为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提供了制度支撑。第四,党内政治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紧密相连。精神文明蕴含的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表明了党内政治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具有先进性和引领力。

其次,新时期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持续加强与改进。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持续探索,改革开放呈现艰巨性、复杂性、深刻性的特点,党员的思想觉悟、党的执政能力受到严峻挑战,因此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内政治文化对从严治党的价值引领作用。

在培养党员理想信念方面,坚持党员理想信念是党内政治文化的力量源泉。对于共产党人来说,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也是党性不纯的最严重表现。江泽民认为,“要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就必须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就必须坚持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6]。党内的开展“三讲”教育要求党员干部坚持理想信念要在思想、作风中作出表率,增强政治鉴别力与政治敏感性。胡锦涛强调理想信念是一个政治方向问题,“确立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每一名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坚强党性最集中最重要的表现。”[7]我们党讲党性,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在事关道路、大局、方向的根本原则问题上,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和坚定立场,并进行坚决有效的斗争。

在贯彻党的根本宗旨方面,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了党内政治文化的生命力。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强调了“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8]。会议强调要在党内普遍深入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再教育,各级党委要组织广大党员用整风精神学习和贯彻执行。胡锦涛强调:“改革开放特别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时期,党员、干部能否始终如一、言行相符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却不是很容易的事情。”[9]如何正确对待实际利益,如何坚持执政为民、用权为民的问题是新时期我们党践行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抓手。

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党内政治文化通过文化育人的方法端正并规范党的工作作风。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是全党共同的重大政治任务,党内教育是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手段,江泽民指出:“对绝大多数党员、干部主要立足于教育,着眼于防范。”[10]加强反腐败斗争重视学习教育和宣传教育,发挥党内政治文化的以文化人功能。胡锦涛也对党员行为作风作出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自觉端正自己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11]这些共产党人价值观以制度化形式加以落实,形成规范党组织与党员的党内制度法规,为践行、弘扬党内政治文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制度层面和共产党人价值观层面作出新的思想理论贡献。第一,制度建设是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保障,健全的党内制度推进党内政治文化的健康发展,有缺陷的制度和乏力的制度执行则会助长不良政治文化的蔓延。以党内制度建设为重点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则可保障党内政治文化的活力和成效。第二,继承和弘扬共产党人价值观要结合新的时代要求。我们党在一以贯之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贯彻根本宗旨、强调优良作风的基础上,践行和淬炼出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闯敢试、开拓创新、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科学发展、务求实效为内核的改革开放精神,丰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成为推动党内政治文化健康发展的精神动力。

四、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守正与拓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当前党内政治生活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大命题。《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习近平在十九大上高度强调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的极端重要性和实施途径,通过全面从严治党的多策并举和多管齐下,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在内容与形式上的承续与拓新,体现出我们党对新的历史条件下管党治党规律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首先,高度强调“理想虔诚,信念坚定”的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党内政治文化价值体系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根基所在。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在于解决党员理想信念问题。习近平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12]理想信念是党在奋斗历史不断取得胜利的精神之钥,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好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的问题。针对部分党员对党的认同度低,对党不忠诚,做两面派与两面人,理想信念缺失,违法乱纪的现实问题,我们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以理想信念为号召发挥党内政治文化的引领作用,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帮助党员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其次,高度强调“讲政治,重民心”的政治意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直接目的就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赢得民心民意是重要着力点。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同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同人民打成一片是党永远保持艰苦朴素作风的重要保证。习近平强调:“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也是党执政最深厚的根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民心是最大的政治。”[13]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引领广大党员干部站稳政治立场和人民立场,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基础上,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实践活动,培育党员与干部“讲政治,重民心”的政治意识,把严实精神品格、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

再次,高度强调“自我革命,自我批评”的政治本色。自我革命是我党保持先进性与纯洁性的鲜明品格,勇于自我批评是实现自我革命的起点,“自我革命,自我批评”的政治本色是既有破又有立,既有施药动刀的治病之法又有固本培元的强身之举。自我革命的根本动力来源于深刻的党性,无论党员还是干部投身革命、建设和改革都必须具备自我批评的勇气和担当。面对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政治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14]勇于自我革命,实现自我修复的根基在于我们有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思想武器和光荣传统,自我革命必须建立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基础之上,在自我警醒、自我否定、自我反思、自我超越中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最后,高度强调“守纪律,重规矩”的制度意识。“守纪律,重规矩”的制度意识体现了党内政治文化的法治性,党内法规是厚植党内政治文化的制度保障,党内政治文化能够提升党内法规的执行力与影响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逐步形成以党章为核心,准则和条例为主体,规则、规定、办法、细则为两翼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第一,党章对于党内政治文化具有根本性的塑造作用,中国共产党的历部党章,均注重思想文化方面的建设,并根据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需求加以增益。第二,党内相关准则和条例是弘扬党内政治文化的基本保障。我党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实践活动,从文化实践层面抓好党内相关准则和条例的贯彻落实,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通过制度规范建构了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中必须坚守和坚信的政治理想、政治路线、政治规矩、政治纪律、政治立场等关键点,划清党性的“高线”与纪律的“底线”。

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融通党的优良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5],并将党性原则贯穿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全过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反映出新的政治实践特点,呈现出丰富立体的多元面向。其中,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构筑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思想之基,紧紧扣住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体现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不断进行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动力支撑,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四者相辅相成,既承接了既往不同历史时期党内政治文化的精髓要义,又回应了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新课题,从逻辑上构成了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完整体系。

五、中国共产党推进党内政治文化百年建设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创立一百年来,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党对党内政治文化的本质内涵、价值功能、建设途径、制度保障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在理论、实践和制度等层面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深化,形成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首先,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才能明确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第一,坚定政治信仰。习近平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16]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政治认识,不仅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文献,也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第二,强化政治领导。全党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能否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看齐,能否维护党中央在全国性重大方针政策问题上的权威性,能否形成“四个意识”的文化思想和文化风格,都受着党内政治文化的影响。第三,提高政治能力。经过党内统一的政治文化熏陶,政治文化在党内推动价值整合、凝聚党内共识,促使党员的行为指向党的目标。党性锻炼作为党内政治文化的实现方式,党员和领导干部能够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水平,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其次,以党内政治生活、党内政治生态培植党内政治文化的深厚内涵。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与党内政治生活、党内政治生态变化发展密切相关,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政治生态,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党内政治文化生长的文化土壤。第一,党内政治生活能够滋养党内政治文化。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与战斗性不断增强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第二,党内政治文化与党内政治生态构成良性循环。党内政治文化“日用而不知”,潜移默化影响着党内政治生态,良好的政治生态同时反映党内健康状况特别是党的作风,保护党内政治文化免受腐朽落后的政治文化侵蚀。第三,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要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与涵养党内政治生态相结合。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保持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合力做到“坚决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17]。

再次,以共产党人价值观凝聚党内政治文化的坚强灵魂。共产党人价值观是党内普遍性的价值取向,能够培育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的灵魂。第一,以共产党人价值观涵养党性。党性是党员基本素质的体现,在其中起根本性、决定性作用的正是价值观。共产党人价值观深刻涵养了党内政治文化内的党性,为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补足共产党员“精神之钙”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第二,大力倡导和弘扬共产党人核心价值理念,进一步厚植党内政治文化的思想内核和精神实质。倡导和弘扬共产党人价值观特别是核心价值观,需要对影响广大党员干部的价值观念不断进行提炼,形成一系列具有高度共识的价值品质、价值准则、价值要求和价值操守,充分对接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核心价值观提炼建构与涵养深化的完整回路。

最后,以党内制度法规保障党内政治文化的引领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仅需要有明确的行动理念和行动引领,还需要有明确的行为规范,健全的党内制度法规有利于党内政治文化的健康发展。第一,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又要注重健全党内制度体系。只有以党章为根本遵循,才能“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18]。同时要注重健全党内制度体系,只有将党章中的原则性内容进行制度化构建,才能使党员的行为有规可依,有章可循。第二,既要把纪律挺在前面,又要与国家法律相衔接。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要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精神内核上与法律精神保持一致。党内法规制定与国家法律互相补充促进,既赋予了党内法规科学性与合理性,也提高了党内法规的执行力。第三,既要规范选人用人制度,又要完善党内监督制度。严格选人用人制度,关键在于确保选拔严格化,并以从严教育、从严管理来端正用人导向,规范党内政治文化的文化主体。完善党内监督制度的目的是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确保权力在制度的轨道上运行,遏制不良的政治文化在党内滋生和蔓延。

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则是伟大工程中的重大命题。历史和现实表明,党内政治文化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与先行的文化自觉,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是强党兴党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确保我们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的重要内因,是支撑“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强大文化软实力的价值之轴,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创造伟大成就的精神标识与文化旗帜。

注释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81页。

[2][3]《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1页;第1094页。

[4]《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页。

[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0页。

[6][9]《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8~39页;第172页。

[7]《胡锦涛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68页。

[8]《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72页。

[10]《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7页。

[11]《胡锦涛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06页。

[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5页。

[13][1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37页;第49页。

[14]《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589页。

[15]习近平:《扎扎实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环境》,《人民日报》2017年6月24日。

[16][1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

猜你喜欢
政治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