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2021-12-27 10:46曹健华
理论视野 2021年7期
关键词:实事求是道路马克思主义

■曹健华

【提 要】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找到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正确道路,才能创造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奇迹。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我们党才能永葆青春活力。

习近平指出,实事求是“是党带领人民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实践反复证明,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兴党兴国;违背实事求是,就会误党误国”[1]。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时间节点,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我们要认真总结坚持实事求是的成功经验,始终坚持实事求是这一重要法宝,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奋力谱写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

一、坚持普遍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指导思想上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实事求是地看待一切,也包括实事求是地看待它本身,不是把理论当作教条,而是作为行动的指南。1941年,毛泽东在延安时就曾指出过“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2]。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我们党之所以能带领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最终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就在于始终坚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而不是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从理论本质来看,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在本质上属于普遍真理。而中国的经济基础、社会形态、发展道路、文化传统等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性、一般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离开了特殊性,一般性就会成为僵化的教条。所以,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必须将其普遍真理和“中国特色”相结合,决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现成的公式生搬硬套,用抽象的理论剪裁中国社会活生生的现实。

从理论品质来看,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是发展的理论,不是万古不变的教条;是时代的真理,不是终极真理;是“活”的理论体系,而不是“僵死”的学说。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马克思本人不可能预料到21世纪中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我们也决不能指望从马克思那里找到破解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难题和矛盾的全部现成答案。

从理论起源来看,马克思主义的许多结论是主要基于西欧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和经济文化情况而作出的。它是西方社会经济文化土壤上绽放的思想之花,带有西方文化的种种烙印。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将它与中国具体国情、民族文化传统相结合,如果照搬照抄、盲目移植,难免“水土不服”。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就开始致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在1930年,毛泽东就针对党内早期盛行的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3]。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特殊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进行什么样的革命、怎样进行革命”的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20世纪70年代末,和平与发展成为新的时代主题。针对党内“两个凡是”的错误倾向,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相继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我们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勇于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一是立足实践、贴近实际,从中国特殊国情出发。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既反对脱离中国国情的教条主义,也反对否定理论指导的狭隘经验主义,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去“求”中国革命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二是紧扣时代、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我们党坚持紧跟时代步伐,牢牢握准时代脉搏,科学回答时代之问,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这既是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历久弥新的奥秘,也是我们党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的秘密。三是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只有他们才真正懂得什么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们党在制定各项方针政策时,始终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其出发点和归宿,作为判断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最高标准。四是兼收并蓄、融汇中西,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既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进行有批判的继承、有扬弃的弘扬,又坚持洋为中用、博采众长,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择善而从,批判借鉴西方优秀文明成果。

二、坚持理论指引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在道路探索上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5]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通过无产阶级革命,解放全人类,促进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科学社会主义是要探寻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全人类解放的道路的,道路问题贯穿马克思主义始终。然而,道路因国情而异,作为科学的理论的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的欧洲,它给我们提供的是一般性的、共性的理论指导。它不可能预见未来每个国家发展的具体态势,也不可能对每一个国家的发展状况作深入细致的考察。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就必须实事求是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深入研究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正确道路。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党的历史上,道路问题同样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是紧紧围绕“走什么样的路”而展开的。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就社会结构而言,具有“两头小,中间大”的特点,即工人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较少,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较多。在这样的国家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其道路必须具有自身特色。起初,我们照抄照搬苏联模式,“走俄国人的路”。但是这条路是一条先城市后农村的路,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脱离了中国实际,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导致1927年的大革命失败。

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实际,决定到敌对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去。因为当时大城市几乎都被国民党占领,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被国民党残酷杀害,农村则是敌对统治力量薄弱的地区。毛泽东设想通过发动农民群众,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壮大革命力量,最后包围城市,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于是,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成功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是基于中国实际作出的正确选择,是对实事求是的积极贯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的工作重心由革命转向建设。历经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新生政权的巩固、三大改造的完成,到1956年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起来。随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开始建设社会主义。因为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因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我们在一些作法上照搬苏联模式,忽视了本国国情,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其结果是,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受挫。

“最重要的教训是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6]这实际上是毛泽东在道路问题上向全党提出了实事求是的要求。改革开放前的30年,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本国国情,确立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根据我国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占比高的情况创造了“和平赎买”改造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形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协调发展的理论等,用实事求是的精神回答了在中国沿着什么样的道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问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实事求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势在必行。对此,中国共产党总结改革开放前30年的经验,得出一个结论: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就必须解放和发生生产力。但是,如何才能找到这条道路,实现生产力高速度发展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中国共产党作了充分调查研究。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为标志,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的就是要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实事求是再次彰显了巨大威力。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领导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新时代”历史方位和主要矛盾的判断、“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等一系列重大理论的形成、重大决策的出台,都是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都是建立在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和基本国情的正确认识上。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坚持实事求是对待改革过程中的问题,成功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沿着这条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光辉灿烂的前景!

实事求是是中国道路开辟的方法论指导,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彰显优势的方法论前提。在探索中国革命建设改革道路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品格,坚持理论指引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坚定道路自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实践证明,要在道路问题上不出现偏差,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是做好学习文章,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我们的指导思想,我们要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方法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二是做好调查文章,深入了解本国国情。实事求是的重要前提是对情况非常熟悉。在欧洲探索革命道路问题时,马克思恩格斯便提出:“我们从来没有断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到处都应该采取同样的手段。”[7]这就告诉我们,要找到正确的道路,就必须从实际出发,深入了解本国国情。三是做好结合文章。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起来。历史证明,教条化对待马克思主义将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结合。

三、坚持把握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在具体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方法,创造了世所罕见的“中国奇迹”

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既不能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也不能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党什么时候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得好,我们的事业就会一帆风顺;相反,我们什么时候把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割裂开来,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程中,既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实践已经反复证明,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历史,就是一部坚持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发展史。

一百年来,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才有了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惊天动地,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件。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就有了谋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主心骨,中华民族开启了重塑民族自信、走向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我国革命规律。毛泽东在社会调查基础上完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等著作,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政治态度,解决了“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革命的首要问题。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把握了抗日战争发展进程中的客观规律,驳斥了不切实际的“亡国论”和“速胜论”,提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的重要判断,坚定了全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取得了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开始在实践中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建立了符合自身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实际的方针政策。特别是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述,对于我国把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具有重要意义。虽然社会主义建设也遭受了一些挫折,但仍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我国成功研制了“两弹一星”、恢复了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等成就,为中国发展富强、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决不能靠主观臆断,而必须实事求是地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尊重社会发展事实,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战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党的十四大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写进党章,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四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了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国内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坚持实事求是、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过八年持续奋斗,我国取得了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历史性成就,实现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走上了一条民族复兴、强国富民的康庄大道。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必须牢牢把握住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具体工作中实事求是。一是坚持尊重客观规律,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二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积极践行群众路线,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既不过分夸大客观规律也不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

四、坚持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相结合,在自身建设上坚持实事求是的品质,永葆了百年大党的青春活力

坚持实事求是,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中国化运用,也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宝贵经验。勇于将党的自我革命和伟大社会革命紧密结合并统筹推进,在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同时进行自我革命,不断革除自身病症,解决自身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之所以能够永葆了百年大党的“青春活力”,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法宝,坚持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相统一,不断改造着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协同推进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的过程中,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自我革命,推动聚焦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社会革命。作为一个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中国党自成立之始,就把自我革命的基因嵌入体内。1923年6月,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相关文献就出现了“批评”的概念。1928年7月,《中央通告第七号》鲜明地提出“自我批评”的要求。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党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指出“无产阶级的政党不怕公开的承认自己的错误”[8],批判和纠正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制定出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方向。红军长征途中,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在思想上革除了“左倾”教条主义,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抗日战争时期,历时三年多的延安整风运动取得了巨大成效,确立了一条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统一了全党的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开展多次整党整风运动,密切了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1950年4月,党中央颁布了经毛泽东同意、刘少奇起草的《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将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过程公开于人民群众面前,接受来自人民群众的监督指导。在1962年召开的“七千人大会”上,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纠正思想偏差,会后国民经济得到了比较顺利的恢复和发展。在此次会议上,毛泽东强调说,对待过去的错误不应当怕,“我们的态度是:坚持真理,随时修正错误”[9]。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高度重视党的制度建设,成功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推进我国的社会革命提供了政治保证。2000年,中国共产党集中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三讲”教育活动,开启了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核心的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在世纪之交,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执政党,面临着如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的重要课题,提出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干部头脑,解决好党的先进性问题。党的十六大以后,党中央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提出“五位一体”的党建新布局,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先进性纯洁性,警惕“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进一步加深了对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敢于刀刃向内、刮骨疗毒,以党的自我革命不断推进社会革命。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形势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制定实施中央八项规定、转变作风到发挥巡视利剑作用切实管住权力,从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到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到党史学习教育,从全面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到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无不充分展示出我们党新的伟大自我革命的历史担当,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习近平指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10]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不断自我革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能力,坚持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解决党内问题相统一,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坚持组织推动和个人主动相统一,以新时代党的伟大自我革命来推动社会革命。

百年风雨沧桑,百年苦难辉煌。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领导人民持续进行伟大社会革命,同时勇于自我革命,进而推动社会革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也积累了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一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脱离了党的领导,一切就都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实践证明,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无论是在社会革命方面还是在党的自我革命方面都要坚持正确方向、坚持正确道路,归根结底就是都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二是坚持自我革新和自我净化。一个政党的生命力在于不断进行革新。只有不断地进行革新,才能跟上形势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时刻保持旺盛的活力,走在历史发展的前列。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具有自我净化、自我修复能力。邓小平曾经指出:“如果发现错误,要赶快纠正,不要掩饰,不要回避。”[11]正是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发现问题、纠正错误、调整路线和方针政策,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才得到不断提高。三是坚持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相统一。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厘清党的自我革命和伟大社会革命的时代内涵,推进“两个革命”协同发展。在站稳人民立场的前提下,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举措,这既是破解发展难题的治本之策,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既是一场全面的社会革命,也是一场全面的自我革命,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注释

[1]习近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学习时报》2012年5月28日。

[2]《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95页。

[3]《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1~112页、第115页。

[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页。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1页。

[6]《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79页。

[8]《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236页。

[9]《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1页。

[10]习近平:《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日报》2018年1月6日。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8页。

猜你喜欢
实事求是道路马克思主义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毛泽东“实事求是”辩证法的内在透视
“实事求是”定乾坤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