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平汉
【提 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科学理论的指引、正确的方针政策、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坚强有力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定的理想信念、严密完整的组织结构、严明的组织纪律等其他政党所不具有的独特优势。
在波澜壮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纪元。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但到了近代中国却落后了。从古代中国进入近代中国的标志,是1840年6月英国殖民者发动的第一次鸦片战争。随后,西方列强不断发动对中国的侵略,强迫腐败的清政府签订了一个接一个的不平等条约,中国从此一步一步地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中华民族是一个不甘屈辱的民族,中国人民是自强不息的人民,自从鸦片战争以来就一直渴望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始终在努力寻找国家与民族的出路,探索救国救民的良方。这其中,有农民阶级浴血奋战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有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的戊戌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但是,由于中国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也由于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这些抗争和奋斗都相继失败。1911年的辛亥革命后,国名虽然由大清改称“中华民国”,但它不是人民的国家,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之下中国陷入了四分五裂的状态,国家还是那样的孱弱,社会依旧是那样的落后,人民依然是那样贫穷。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而告终。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1]
1917年11月(俄历的10月),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一个崭新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社会,开辟了人类社会新的发展道路。消息传来,使正在黑暗中苦苦探求国家前途命运的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新的希望,找到了一条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他们从十月革命成功的经验中发现,俄国十月革命之所以胜利,是因为俄国的工农大众集合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旗帜下,是因为俄国有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十月革命的胜利。于是,他们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不遗余力地推介与宣传马克思主义,决心以俄为师,走社会主义之路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这样,这些中国的先进分子率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出现了一批赞成十月革命道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1919年的五四运动之所以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与以往的农民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姿态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启发了人民的觉悟,标志着中华民族的觉醒。在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发挥了先导的作用,6月上旬之后,工人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这也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中国政治的舞台。这场运动也就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因此,五四运动前中国人民进行的反帝反封建运动,被称之为旧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后中国人民开展的这种革命运动则称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后,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他们脱下了长衫,深入到工人群众中去宣传马克思主义。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思想感情逐渐站到工人阶级立场上来,实现了知识分子的无产阶级化,与此同时,一批工人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中提高了阶级觉悟,这就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他们认识到建立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性,开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组建工作。1921年7月23日,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代表汇集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在这里举行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2]
党成立之后,年轻的共产党人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到了工人运动上。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失败,使党懂得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于是开始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在国共两党的推动下,中国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局面。但是,国共合作形成后,国民党在吸收新鲜血液的同时,并没有清除内部的旧势力,这些人反对国共合作,反对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形成了国民党内部的右派集团,并且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又形成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右派。国民党内的新旧右派之间虽然有矛盾与斗争,但他们在反共问题上是一致的。由于还缺少革命经验特别是统一战线的经验,加之共产国际不切实际的指导,因此在国共合作中,党在帮助国民党建立各级组织,支持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组织开展工农运动,大力支持北伐战争的同时,却没有认识到掌握统一战线领导权特别是建立自己领导的革命武装的重要。因此,当国民党内的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相继背叛革命之时,党在很大程度上处于束手无策的状态,大革命也由此失败,中国革命由高潮转入了低潮。
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共产党人懂得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各地党组织相继发动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进入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刚开始武装斗争的时候,曾以夺取中心城市为目标。可是,城市是反革命力量的集聚地,这些起义都没有最终实现夺取城市的目的。现实教育了共产党人,在中国进行武装斗争,必须先在反动统治相对比较薄弱的农村聚焦革命力量,于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部分共产党人,相继开辟若干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伟大探索。然而,当时世界上还没有无产阶级深入农村开展武装斗争的先例,而十月革命是典型的从城市暴动到夺取乡村的道路,因此,这一时期,“城市中心论”在党内有着很大的影响,并且党内一度出现了严重的教条主义,照搬十月革命模式和苏联的做法,导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其他根据地的红军反“围剿”也相继失利,南方各地的主力红军不得不进行战争转移即长征。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标志着“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统治的终结,实现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转折。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共中央适时地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并且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统一战线工作,促成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之间长达十年的战争基本结束。
1937年7月,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坚持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的政策,紧密地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了许多抗日根据地。由红军改编的八路军、新四军迅速地发展成为抗战的中坚力量。东北抗日联军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坚持战斗。在敌占区和国民党统治区,广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抗日斗争。在整个抗战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抗日的旗帜,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敌后战场的抗战,对于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由于坚持了正确思想路线和抗战方针,制定了一系列的切合实际的具体政策,党领导的各项事业得到了大发展,到抗日战争胜利时,党员发展到120余万人,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发展到130万人,根据地即解放区发展到19块,人口近1个亿。经过抗日战争,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加深了对共产党的了解和认识,并且将中国的希望寄托到共产党的身上。
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政府依赖美帝国主义的援助,拒绝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关于实现和平民主的正义要求,悍然发动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进行坚决的自卫反击,经过战略防御于1947年夏转入战略进攻,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军队,不但保卫了解放区而且不断扩大了解放区。同时在解放区开展广泛深入的土地改革,消灭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现亿万农民的翻身解放。1948年秋,人民解放军相继发动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人,基本上摧毁了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军事力量。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充分表明人民解放军是一支战无不胜的人民军队。1949年4月下旬,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随之解放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南京,宣告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府的覆灭。接着,人民解放军各路大军分别向中南、西北、西南等地进军,以战斗或和平方式歼灭国民党残敌,解放大片国土,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赶出了中国大陆,取得了人民解放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在诸多因素中,以下这几个因素非常重要:
其一,由于革命经验的不断积累,形成了一个成熟的革命理论——新民主主义理论,为革命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
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的过程,就是逐渐赢得民心的过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里,革命的总体态势是敌强我弱。其中的原因,一方面反动派实行白色恐怖,残酷镇压共产党及其同情者,同时进行反共宣传,丑化抹黑共产党的形象;另一方面,由于党和党的成员都很年轻,没有革命经验,而革命的敌人不但掌握强大的专政工具,而且有丰富的反革命经验。
遵义会议前,中国共产党曾两度遭受严重挫折,即大革命失败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理论准备也不足。1962年1月,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上曾这样回顾党的历史:“如果有人说,有哪一位同志,比如说中央的任何同志,比如说我自己,对于中国革命的规律,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完全认识了,那是吹牛,你们切记不要信,没有那回事。过去,特别是开始时期,我们只是一股劲儿要革命,至于怎么革法,革些什么,哪些先革,哪些后革,哪些要到下一阶段才革,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没有弄清楚,或者说没有完全弄清楚。”[4]这些没有搞清楚的都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事关中国革命怎么革的实际问题。
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随着革命斗争的展开,许多重大的理论问题摆在党的面前,党也开始努力尝试去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1922年召开的党的二大通过对中国政治经济状况的分析,初步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提出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1925年党的四大指出,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1928年党的六大再次重申,中国革命现在的阶段是资产阶级性的民权革命,如认为中国革命目前阶段为已转变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是错误的,同样,认为中国现时的革命为“无间断革命”也是不对的。
应该看到,这些理论问题的解决还是初步的,党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革命怎么革法,革些什么,哪些先革、哪些后革等重大问题。大革命时期,虽然党认识到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必须与资产阶级合作,但没有认识到五四运动后随着中国工人阶级走上历史舞台,中国的革命不再是以往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而应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必须取得革命的领导权;在土地革命中后期,又没有认识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把民族资产阶级为主要代表的中间势力看作“最危险的敌人”,这当时党内出现“左”右倾错误的重要思想理论根源。
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标志着教条主义在中央统治的终结。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特别是土地革命的经验教训进行了系统总结,写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等理论文章,分析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极端重要性。与此同时,中共中央根据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实际,适时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提出,极大地改变了党的形象,中国革命出现重大转机。
为了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作了重大政策调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中国共产党对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诚心维护的,但国民党内的顽固派自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随着中国共产党政治影响的扩大和八路军、新四军的壮大,在军事上不断制造反共摩擦的同时,在政治上鼓吹“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企图溶化中国共产党,取消陕甘宁边区,削弱甚至消灭八路军、新四军。就这样,面对“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必须对此系统地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在全国人民面前旗帜鲜明地提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政治主张来。1939年底1940年初,毛泽东在进一步总结大革命、土地革命和抗战爆发以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相继发表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集中回答人们普遍关心的现阶段中国的革命怎么搞、革命胜利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新中国这两个核心问题,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完整理论,并对它作了系统的说明。这不但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也是党成熟的标志。
新民主主义理论解决了曾长期困扰中国共产党人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性质、动力、道路、前途等一系列的重大理论问题。这不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也为党制定出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撑。
其二,在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实际的正确的方针政策,赢得了民心。
得民心得天下。民心怎么得?一定要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利益怎么谋?靠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而路线、方针其实最终要通过具体政策去体现、去落实、去贯彻,所以最核心的还是制定出正确的政策来。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史性转变,无疑是人民群众拥护、支持的结果。人民群众为什么拥护、支持中国共产党?就在于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党制定的路线方针和重大政策都是正确的。
无须说,具体政策很多,这里不妨列举几个政策。比如在根据地实施广泛参与的民主,使普通老百姓第一次感受到自己是新社会的主人。过去曾经有首歌叫《解放区的天》,里面唱到“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人民好喜欢”。实际上解放区的天有时候也下雨,国民党统治区的天有时也艳阳高照,但为什么说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呢?人们的心情不同。心情为什么不同?社会地位变化了。在共产党没来之前,新政权没有建立之前,普通老百姓是没有社会地位,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压迫。共产党建立新政权之后,他们有一种翻身做主人的感觉。
1945年7月,毛泽东在延安与来访的黄炎培就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有过一次对话。黄炎培对毛泽东说:历朝历代都无法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希望中共诸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5]毛泽东抓住了民主问题的本质——人民监督政府,使权力得到有效的监督。
又如开展大生产运动和精兵简政,努力减轻人民负担。1941年1月,蒋介石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断绝八路军、新四军的经费供应,并加紧对陕甘宁边区的包围封锁。在这种情况之下,为了维持军队和其他各类脱产人员最低限度的需要,只得加大对救国公粮的征收。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曾说:“一九四一年边区要老百姓出二十万石公粮,还要运输公盐,负担很重,他们哇哇地叫。那年边区政府开会时打雷,垮塌一声把李县长打死了,有人就说,哎呀,雷公为什么没有把毛泽东打死呢?我调查了一番,其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公粮太多,有些老百姓。不高兴。那时确实公粮太多。”[6]为了度过严重的经济困难,减轻人民负担,中共中央采取了开源与节流并举的方针。所谓开源,就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各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所谓节流,就是大规模的精兵简政政策。这两个举措大大减轻了人民负担,此后边区群众唱出了《东方红》,他们将毛泽东称之为“人民的大救星”。
再如实行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调动广大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中国革命的特点决定了只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革命的重心长期在农村,革命的主力军也是农民,这就面临一个如何组织动员农民参加革命的问题。对于广大贫苦农民来说,他们经济上受剥削、经济上受压迫,根源在于缺少甚至没有土地,因此,必须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主要采取的是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这个政策本来是正确的,但是当年处在“左”倾教条主义者统治之下,在执行当中出现了偏差,搞所谓的“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没给地主富农以出路,这实际上是不利于革命的。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地主富农也参加到统一战线之中,党采取了减租减息政策。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解决土地所有权问题,又适时地将减租减息政策转变为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感受到共产党是真心实意为其谋利益的,必须坚定地跟着共产党走。
正是由于制定了各项正确的方针政策,团结了广大的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了人民拥护与支持。毛泽东指出:“只有党的政策和策略全部走上正轨,中国革命才有胜利的可能。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7]邓小平也说过:“我们常常说,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如果没有政策和策略,党的路线就是空的。正确的路线一定要用正确的政策和策略来保证。全党同志都要学好党的政策和策略,这样,我们才会无比的强大,谁也不能战胜我们。”[8]
其三,经过遵义会议,逐步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具有崇高威望、坚强有力的中央领导集体。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共是28年的历史,以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作为一个分界线的话,正好前面14年,后面也是14年。前面14年中国共产党的事业的发展不是那么很顺利的,曾经犯过错误,遭受过比较严重的挫折。后面14年发展是比较顺利的,没有犯过大的错误,没有遭遇全局性的挫折,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这就是遵义会议前,虽然陈独秀、向忠发、博古都担任过党的总书记,还有其他人负责过党中央的工作,但严格说来,他们都不是党中央的核心和全党的核心,党还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的核心。中国共产党有一个真正的核心,是遵义会议起毛泽东逐渐成为党的主要领导人后才开始形成的。特别是经过延安整风,全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获得空前的固结统一。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的正确的战略决策:如抗日战争时期的坚持敌后游击战;同顽固派既斗争又联合的方针;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主张以照顾同盟者的利益等。解放战争时期确立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方针,抢占先机建立东北根据地;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针;及时组织战略进攻和战略决战等。这些重大决策体现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战略远见,为党在重要历史关头赢得了战略主动。当时,在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党同志自觉地服从中央,确保了党的团结统一,同时创造性地完成党中央赋予的任务,从而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史性转变,而且自身也形成着别的政党所没有的独特优势。比如,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坚定理想信仰的组织。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之所以能够百折不挠,就在于共产党人有着坚定的信仰,并且能够自觉地为实现自己选择的信仰而奋斗。在中国革命的岁月里,不论北伐战争还是土地革命战争,也不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在解放战争中,都曾有一批批的共产党员牺牲在反动派的刑场上,牺牲在战火纷飞的战场里。牺牲人数之多,在近代以来中国各组织团体中是绝无仅有的。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共产党员能够义无反顾英勇献身,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选择,是有利于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为此而献身有其崇高的价值。这也是共产党的力量所在。
人们都知道,解放战争中一批潜伏在国民党军政机关内的地下工作者,通过不同的渠道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情报和信息,有力地配合了军事斗争。也许今天的人们对于当年隐秘战线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诸如《潜伏》这样的影视作品,但当年战斗在隐秘战线的人们,恐怕与影视作品的描写大相径庭。既然是隐秘战线,既然是地下工作,应当是越秘密越好,深藏于地下越深越好,怎么可能整天抛头露面甚至出入各种社交场所过着灯红酒绿的生活。其实,这些人可谓战斗在敌人的心脏,稍有不慎一旦身份暴露就会有生命危险,实际上也有不少地下工作者因为暴露但坚贞不屈而牺牲的。恰恰是信仰与信念给了他们以精神支撑。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战斗力的重要原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有许多共产党人为了选择的信仰而牺牲,有更多的人为这种信仰而坚守。坚定的信仰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撑,也是共产党人的力量源泉。
国民党军队虽然人数多装备好,但说到底是一支无信仰、无明确奋斗目标的军队。当年的国民革命军之所以在北伐中有很强的战斗力,就在于不打倒北洋军阀中国不能统一,也不能打倒阻碍中国统一的帝国主义列强,所以北伐是为了打倒军阀、打倒列强,实现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独立。同样,在抗日战争中,虽然国民党军队也曾打过不少败仗,但毕竟苦撑下来,有的部队在武器装备、军事训练弱于日军的情况下还能取得一些胜利,最终与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共同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就是有抗日这个明确目标,广大将士知道唯有浴血奋战才能求得民族的生存。那么,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的打仗的目的是什么?从根本上讲就是维护蒋介石的个人独裁统治,或者维护他所代表的大地主官僚资产阶级利益,显然这样的战争是非正义的、是违背大多数中国人民利益的,那些出身于劳动阶级而且绝大部分是被强征硬拉来的士兵在反共战场上怎么能够有战斗力呢?对于这一点,连美国人也看清楚了:“国民党的部队已丧失了斗志,国民党的政府已经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另一方面,共产党则通过一种严酷的纪律和疯狂的热忱,企图使人民相信,我们实为人民的保护者和解放者。国民党的部队无需别人来击败他们,即已自行瓦解。历史一再证明,一个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的政权,和一个丧失了士气的军队是经不起战斗的考验的。”[9]
中国共产党还有严密的组织结构和严格的组织纪律。与国民党只有上层没有基层,只有党员不见组织不同,中国共产党有着完善的组织系统,而且特别注重基层组织建设。中共二大通过的党章就规定,凡党员三人至五人均成立一组,每组公推一人为组长,隶属党的地方支部,一地方有两个支部以上建立该地方的执行委员会。中共四大对二大通过的党章做了修改,规定凡党员三人以上均成立一支部,每支部公推书记一人,一个地方有三个以上支部成立地方执行委员会。为了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早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就创造性地将党的支部建立在连上。在中共军队中,连有党支部,营有党总支,团以上各级有党委。在地方,从村党支部、乡党总支、区委、县委、地委、区党委(相当于省委)、中央局直至党中央,有着非常完整的组织结构。并且各级党的组织经常性地开展党内教育,让党员感觉到组织的存在,服从组织的安排,因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有着通畅的组织贯彻渠道,由此能够产生强大的执行力。
中国共产党还十分强调党员与群众的联系,要求党员随时做群众工作。在重视自身组织建设的同时,还建立一系列的群众组织,如根据地建立的农会、工会、青年团、妇女会、儿童团等等,将农村人口纳入不同的组织系统中,克服了中国农村原有的一盘散沙的局面,形成了完整的组织网络,从而有利于进行大规模的社会动员。例如,到全面内战爆发时,山东解放区已有党员20多万人,党员人数已占解放区总人口的1%,几乎村村都有党员。抗战胜利时,山东解放区已有农会会员133万人,工会会员15万人,青年团员36万人,妇女会员131万人,儿童团员89万人,共404万人,占总人口的27%。[10]另有民兵50万人,自卫团150万人。[11]这些群众组织在维护根据地稳定、组织动员群众参军支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共产党的这种组织优势恰恰是国民党所没有的。国民党在基层固然也建立了保甲制度,但由于没有党组织的支持,没有其他群众组织的配合,自然无法开展强有力的社会动员。
中国共产党不但组织严密,而且纪律严明。在中国共产党的各项纪律中,最重要的无疑是政治纪律,其中核心内容是“四个服从”。在1922年中共二大通过的第一部党章中,就有了全党服从中央、下级服从上级、少数服从多数的规定。1938年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将“四个服从”作为一个整体完整提出,强调:“(一)个人服从组织;(二)少数服从多数;(三)下级服从上级;(四)全党服从中央。谁破坏了这些纪律,谁就破坏了党的统一。”[12]对于违背党的组织纪律的党员不论职务高低一律严肃处理。这就保证了纪律的严肃性,也确保了党的团结统一。1947年下半年至1948年上半年,各解放区还结合土地改革运动进行整党,同时实现党的组织公开(在此之前农村党组织基本上是秘密的或半公开的),目的在于党员和干部能够更好地接受群众监督。在这次整党中,有一部分蜕化变质党员和不合格党员受到了组织处理,从而纯洁了组织。反观国民党,则视纪律为儿戏,或者仅将纪律作为派系斗争的工具,所以在国民党历史上“永远开除党籍”而又随便恢复党籍的党员大有人在,不但失去了纪律的严肃性,也使党内派系横生互相倾轧,变成中央无威信,全党失民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注释
[1][2][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
[4]《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0页。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611页。
[6]《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38页。
[7]《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98页。
[8]《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7页。
[9]《艾奇逊致杜鲁门总统的信》(1949年7月30日),《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1辑,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版,第11页。
[10]山东档案馆:《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15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42页;《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16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65页。
[11]王海天主编:《中共山东省组织发展史概要》,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86页。
[12]《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5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