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学界关于列宁俄国民粹主义批判研究述评*

2021-12-27 09:34牛先锋
理论视野 2021年8期
关键词:民粹主义列宁俄国

■肖 遥 牛先锋

【提 要】多角度地梳理了国内学界关于列宁俄国民粹主义批判研究的相关议题,即列宁为何批判俄国民粹主义、列宁对自由派民粹主义和革命派民粹主义的不同态度,以及列宁批判俄国民粹主义的现实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对可能深化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革命导师列宁曾长期同俄国民粹派论战,留下了大量可供研究的著作。近年来,国内学界对列宁批判俄国民粹主义的研究逐渐增多,回顾并梳理这些研究,厘清列宁批判俄国民粹主义的中心议题,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列宁主义与民粹主义。

一、列宁批判俄国民粹主义的原因

列宁一生中多次同民粹主义思潮作斗争,那么,列宁为何批判俄国民粹主义?根据目前的研究,列宁批判俄国民粹主义的主要原因是这一思潮具有空想性、落后性与反动性,既不适合俄国的社会发展,亦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

1.俄国民粹主义具有空想性

学界普遍认为,小资产阶级斗争学说是俄国民粹主义的本质,它是在腐朽保守的农奴制出现种种危机,且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薄弱的环境下催生出来的政治思潮,这一思潮自产生之时便关注社会中下层的境遇,在俄国民粹主义者眼中,农奴制和资本主义制度是导致底层民众受苦受难的罪魁祸首,因而对其充满了批判与抵制。列宁于1897年首次详细总结了俄国民粹主义的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就是认为资本主义在俄国是一种衰落、退步……(引用时省略——编注)第二个特点,就是相信俄国的独特性,把农民和村社理想化等等……(引用时省略——编注)第三个特点是忽视‘知识分子’和全国法律政治制度与一定社会阶级的物质利益的联系。”[1]这三个特点相互联系、彼此相关,构成俄国民粹主义最基本的框架。在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指出,列宁认为俄国民粹主义“带有浓厚空想社会主义色彩”[2],导致民粹派在理解俄国问题的时候,总是脱离实际、落入空想,并阻碍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俄国的传播,因此列宁自参加革命活动起,一直在努力消除俄国民粹主义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撰写批判民粹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文章,给了民粹主义“毁灭性的打击,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在俄国的普及和新型的工人政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3]。

2.俄国民粹主义具有落后性

俄国民粹派兴起于19世纪50至60年代,马克思主义在这一时期已经传入俄国。在列宁初登历史舞台之际,俄国民粹主义已经显露出了它的落后性。有学者认为,在19世纪末期,列宁已经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对民粹主义落后于时代的部分展开批判和斗争。[4]有学者发现,列宁对俄国民粹派的评价包括“它是把极彻底坚决的资本主义办法当作反对资本主义的手段提出来,并加以宣传”[5]的,这一主张不利于社会主义道德的发展,是反动且落后的。有学者进一步指出,俄国民粹派陷入了主观唯心论,俄国民粹主义思想家看不到无产阶级的先进性,却将实现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寄托在农民身上,觉得只有农民才有共产主义觉悟,列宁认为这一主张将“旧时的社会主义者关于人民生活的特殊方式,人民的社会主义本能,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偶然性等幻想已经暴露的十分明显了”[6]。由此可见,俄国民粹主义的落后性,是列宁对其批判的主要原因之一。

3.俄国民粹主义具有反动性

民粹主义在俄国曾被马克思主义者视为反动学说,列宁亦是如此。有学者研究了列宁早年的思想,指出列宁认为民粹派思想家所提出的俄国能够跨越资本主义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因此,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列宁对民粹主义展开了猛烈批判。此外,有学者指出,列宁对民粹主义持强烈批判态度的原因还与社会革命党有关。[7]社会革命党是典型的俄国民粹派政党,是“20世纪初期俄国最大的革命政党之一,属于斯拉夫派,是俄国民粹主义的最高阶段”[8],这一政党“由于不能从理论全局认识俄国的现实社会转型,失去了自己的社会立足。社会革命党也以自己的激进行为成为俄国疾风暴雨式社会改造中的牺牲品”[9],也就是最终走向了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反面,成为具有反动性质的民粹主义政党,并最终遭到了清洗。

二、列宁对自由派民粹主义的批判

当前,国内学者分别从政治观、经济观、文化观三个角度阐释了列宁对俄国民粹主义的批判。值得注意的是,民粹主义曾在20世纪30年代被苏联共产党定性为反动理论。受苏联影响,我国不少学者曾认为列宁对俄国民粹主义自始至终持批判态度。直到21世纪初,有学者指出,对俄国民粹主义不能一概而论,俄国民粹主义分为自由派民粹主义和革命派民粹主义,列宁“揭露了自由主义民粹派纲领的反动实质”[10],并对其强烈批判。

1.列宁对自由派民粹主义政治观的批判

列宁对自由派民粹主义政治观的批判,一方面表现为批判俄国民粹主义村社理论的局限。有学者指出,列宁对自由派民粹主义核心观点的阐述是:“相信俄国特殊的生活方式,相信俄国生活的村庄制度,由此相信农民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这就是鼓舞他们、唤起数十人数百人去同政府作英勇斗争的东西。”[11]这里讲的村庄制度,指的是俄国民粹派所坚持的公社道路。民粹派“将村社作为走向社会主义的基础,认为俄国的落后是走向社会主义的有利条件,他们认为在俄国发展资本主义是倒退和反动的”[12],觉得俄国的村社是走向社会主义的起点。有学者将这一观点概括为“农业社会主义”,并指出列宁的观点与此向背。列宁认为,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有一定的进步性,在资本主义得到充分发展以后,“要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只有同西欧一样,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经过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才能实现社会主义”[13]。另一方面,列宁还批判了俄国民粹派的英雄史观。俄国民粹派认为历史是由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世界的秘密只是为少数特选的人物开启的,也只有在这些特选人物中找到统治世界的‘真正的贵族’,即‘英雄’”[14]。列宁在19世纪90年代写了一系列文章批驳这种英雄史观,认为俄国民粹派英雄观念的形成是由他们所处的阶级地位决定的,俄国民粹派代表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因而无法用人民立场看问题。

2.列宁对自由派民粹主义经济观的批判

列宁对自由派民粹主义经济观的批判集中在农民问题上。俄国民粹派希望将社会主义制度直接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有学者通过研读列宁在19世纪90年代的著作,指出列宁旗帜鲜明地批判了这种观点。具体来说,列宁认为,自由派民粹主义的实践是一种经济浪漫主义,它拒斥新事物的到来,将自身沉浸在小农经济、原始的手工业行会中不可自拔,并幻想从这些已经不适应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旧事物中寻找新社会的典范,最终危害社会。列宁同时也认为,俄国民粹主义是一种小生产者向往的乌托邦,是一种过去、现代和未来都无法真正实现的愿望与幻想,这愿望与幻想会阻碍俄国经济发展。[15]有学者进一步指出,俄国民粹派并未找到一条真正解决农民问题的道路,直到列宁提出只有在“工人阶级在夺取政权、完成民主主义革命任务之后,必须首先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在农业机械化带动之下才可能逐步达到农业集体化”[16],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问题。有学者还关注到,列宁也批判了自由民粹派“农民的贫困不可能给俄国提供应有的国内市场”这一论断,指出列宁“通过具体分析各种农户、手工业者不同的经济情况,指出俄国‘小生产者的分化是一个很普遍很重大的事实’:而恰恰是‘农民的分化正在造成国内市场’”[17],也就是用商品经济的逻辑诠释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存在。

(三)列宁对自由派民粹主义文化观的批判

自由主义民粹派对俄国文化持虚无主义态度。他们认为,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所有的文化,都是倡导统治者剥削压迫人民的文化,这些文化包含罪恶,因此对这些文化态度十分轻蔑。[18]俄国民粹派对“资本主义文化”和“资本主义科学”持极端功利的态度,宣称:“只需要实用的东西,而对抽象的学理性之类的学问如哲学、美学等,纯艺术性的高雅作品如莎士比亚、普希金的作品等,都视为‘贵族式的’奢侈品而一概予以否定。只有实用的自然科学和立竿见影的工艺性的技术,才被他们看做是‘有益的’。”[19]有学者认为,列宁在与民粹派的论战中,从“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肯定资本主义是一种‘巨大文化力量’”[20],还“从文化层面上分析了俄国资本主义有着历史进步作用”[21],认为“俄国教育文化落后的原因是反动的沙皇专制统治”[22]、“资本主义文化进步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23]。有学者指出,列宁“集中批判了改革派民粹主义的‘文化主义’和‘小事情理论’”[24],他们“丝毫不想使现存制度有任何根本改变”[25],本质上属于改良主义。由此可见,虽然自由民粹派反对资本主义文化,但他们却从未想到用革命的手段去变革现有制度。

三、列宁对革命派民粹主义的部分赞同

随着学界对列宁思想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学者逐渐认识到,列宁对俄国民粹主义的认知是有变化和发展的。对革命派民粹主义的态度与对自由派民粹主义完全不同,他对俄国革命民粹派的部分主张是认同乃至欣赏的。

1.近年来对列宁的误读

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的俄国,正值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关键阶段,在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过程中,民粹主义也起到一定的积极影响。有学者注意到了这一点,指出“许多俄国马克思主义者都有过接受民粹主义的经历”[26],对列宁而言,了解民粹主义有助于更清晰地认识俄国国情。还有学者发现,列宁在批判自由派民粹主义的同时,还受到革命派民粹主义的感染。[27]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国内学者对列宁批判俄国民粹主义的认识有一定程度的误读。一方面是概念上的混淆。有学者分析到:“列宁在其早年,即19世纪90年代那个历史时期所用民粹主义一语的含义,与后来所用这一词语的含义是不同的——列宁在90年代所指的民粹主义,主要是所谓‘自由民粹主义’……(引用时省略——编注)由于前后不同时期所使用的‘民粹主义’一语的含义不同,后来的人们,包括我国学术界不少人,对列宁早期著作中‘民粹主义’一词的含义多有误解,以为是指广义的民粹主义。这种情况,长期以来影响了人们对整个民粹主义的了解和评价。”[28]另一方面,列宁对俄国民粹主义内部阵营的态度不一。有学者认为,列宁在19世纪90年代走上政治舞台时,民粹主义已经分化成左右两翼。[29]列宁将其批判的主要矛头对准右翼,即自由派民粹主义,而对于左翼民粹主义,即革命民粹主义,列宁评价甚高。因此,研究列宁对革命派民粹主义的认同,首先应当纠正以往学界对列宁的误读。

2.列宁对革命派民粹主义的部分认同

革命派民粹主义者彻底反对封建制度,列宁对此高度认同。有学者指出,列宁在青年时期就注意到了俄国民粹主义中的合理因素,认为革命派民粹主义者提出的政策纲领中有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而当时俄国正需要发展资本主义[30];到了1905年前后,列宁对俄国社会情况进一步了解,认为俄国革命民粹派在“反对农奴制度的资产阶级性的斗争中,它却是‘合理的’”[31]。还有学者发现,列宁“自称是‘60—70年代遗产的学生’”,而这里的遗产就是革命民粹主义的革命传统,列宁继承了其“革命精神、策略思想”。不仅如此,有学者回顾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俄国历史,觉察到革命民粹派在“到民间去”群众运动失败后对待农民土地问题的态度仍然没有变,他们仍试图号召俄国农民,激发农民的革命性,对此,列宁评价道:“他们的思想上直接代表了千百万农民的利益,客观地反映了农民祈求摆脱地主的奴役,争取获得土地、自由、权利、平等和希望的要求。”[32]在列宁看来,革命派民粹主义在反对地主土地占有制和农奴制国家方面有进步意义。有学者进一步注意到,民粹派中的革命党人,提出要在俄国实行土地国有化,即“把土地由地主私人手中转到国家手中,私人再从国家那租种土地”[33],列宁认为这一观点瓦解了封建农奴制的根基。

3.布尔什维克党对革命派民粹主义的部分吸收

列宁的建党学说深受革命派民粹主义的影响。有学者发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则和民粹主义革命运动所提供的历史经验,构成了列宁建党学说的主体。革命民粹主义者意识到了建立一个高度统一、保守机密、纪律严格的革命组织的必要性,这个革命组织就是政党,列宁赞同此观点。后来,俄国革命民粹主义者最先对这一观点进行了实践,“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过程中,积累了建立革命组织、进行革命活动的丰富经验”[34]。这些经验对列宁影响很大,亦影响了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与成长。有学者详细探讨了民粹主义政党——社会革命党的党内纲领、组织结构、斗争及联合策略,指出社会革命党所提出的合作社思想,被列宁所吸收,成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部分。有学者指出,列宁大约在1905年前后认同了社会革命党的纲领,认为这份纲领带有马克思主义的性质。[35]因此,列宁吸收其纲领,用来建立布尔什维克党。

四、列宁批判俄国民粹主义的现实意义

研究列宁对俄国民粹主义的批判,重要的还是要探索出这一批判对当下中国的现实意义。综合学界相关研究,其现实意义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1.立足本国实际,将实事求是精神贯彻始终

俄国民粹派最大的问题是其主张不符合国家的实际。有学者指出:“民粹主义者力图通过绕过资本主义直接进入社会主义,体现了他们对社会历史过程论的误解,表现出极大的历史‘急躁病’。”[36]而列宁从俄国的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革命路线和社会主义建设路线,充分发扬了实事求是精神。与俄国民粹派完全否认资本主义不同,列宁主张对资本主义的历史意义辩证看待,在这一点上,列宁与俄国革命派有很大分歧,而分歧产生的原因是“是两者世界观的截然不同,体现出的是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对立”[37]。列宁对俄国民粹派主观唯心主义的批判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坚守,值得长久学习。

2.识别错误思潮,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权威性

在俄国民粹主义的发展历程中,虽然许多民粹派思想家都或多或少地了解并接受过马克思主义,许多思想家还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本人保持着长期联系。但民粹主义最终未能融入马克思主义,成为俄国的指导思想,在最后甚至“极力反对并攻击了马克思主义思想”[38],列宁认为民粹主义思潮是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发展的主要障碍,“要推动马克思主义俄国化必须要从根源上彻底清算这一错误思想,坚持捍卫马克思主义”[39]。列宁对错误思想的精准识别和坚决抵制对当今中国社会发展有启示性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价值逐渐趋于多元,这其中也掺杂一些错误思潮,诸如历史虚无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新自由主义等。这些思潮站在马克思主义的对立面,时常蛊惑民众,因此必须予以反对,以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为此,我们需要向列宁学习,有学者强调,如今重温列宁批判俄国民粹主义,警惕重蹈“左”和“右”的错误道路,守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权威性[40]。

(三)以人民为中心,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

有学者指出,列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他认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是革命的主要力量,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中成功实践了马克思主义的工农联盟思想”[41],这一思想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影响深远。是人民群众而非英雄人物创造了历史,这是唯物史观的根本立场。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便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在任何时候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当今中国,仍然有不少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现实问题需要解决,列宁所给予的启示在于,对这些现实问题的重视“不仅关系到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还关系到中国共产党能否长期执政”[42]。马克思主义政党若离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就会成为泥足巨人,民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只有时时刻刻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才能打牢执政之基。

五、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列宁批判俄国民粹主义这一议题进行了多重探讨。这些探讨令研究者对俄国民粹主义有了更深入的认知,总体来说,现有文献为继续深入研究列宁与俄国民粹主义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但当下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是文献数量研究不充足。目前国内学者的讨论,大多源于对列宁著作的解读,而较少有文献直接研究列宁批判的对象,即俄国民粹主义本身,以至于有学者感慨:“不少作者对俄国民粹主义和民粹派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不甚了了,却下笔千言,纵论是非,以至张冠李戴,谬误迭出;由于对俄国民粹主义缺乏一个科学的概念,各说各的,只是表现了论者不同的‘视角’和‘出发点’,积极的成果却不多。”[43]

其次是相关主题阐释不深入。民粹主义给俄国留下了“超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的急躁病,晚年列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革命派民粹主义的部分观点,认可了社会民主党纲领,并应用于布尔什维克党的建设中。但列宁同样发现,民粹派这种不顾俄国实际情况的做法会给国家带来灾难。为了防止后来的领导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过于急躁,列宁亲自参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试图在速度和质量之间找到平衡点,但继列宁之后的领导人,却未听从列宁的劝告。将“超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的急躁病发展到极端,最终为苏联解体埋下了祸根。[44]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和研究,目前国内学界还较少。

再次是研究视野相对不开阔。国内学界对列宁批判俄国民粹主义的关注,多集中于当下。但俄国民粹主义传入中国,是在20世纪初期,当时这一政治思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有学者指出,列宁曾关注中国革命,认为民粹主义在中国同样存在。列宁对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十分感兴趣,在了解到同盟会纲领的具体内容后,认为“亚洲现代资产阶级革命中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的相互关系”[45]问题是俄国和中国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并对中国小资产阶级所具有的民主主义的进步性予以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但是,民粹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究竟是怎样的,仍需要我们进行资料收集和学理论证。

注释

[1]《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409~414页。

[2][3]《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第3辑,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9页;第83页。

[4][17][24][25][28][34]马龙闪、刘建国:《俄国民粹主义及其跨世纪影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49~250;第250页;第251页;第251页;第252页;第253页。

[5]徐夕明:《我不认为“天朝田亩制度”的性质是反动的》,《历史研究》1959年第9期。

[6]郑祖铤:《评俄国民粹派的村社理论》,《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7][13]夏银平:《俄国民粹主义再认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9页;第188页。

[8][9]解国良:《俄国社会革命党研究(1901—192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1页;第362页。

[10][43]李伟:《关于国内民粹主义研究的几点讨论》,《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第1期。

[11]张达明:《俄国民粹派的功过及其他》,《外国问题研究》1986年第2期。

[12][38][39][41]陈友德、王晋晓:《论列宁对俄国民粹主义批判的当代价值》,《南方论刊》2009年第6期。

[14]宋洪训:《俄国民粹派的英雄史观》,《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1981年第1期。

[15][20][21][22][23]郑东艳:《列宁文化观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9~93页;第93页;第95页;第95页;第102页。

[16]高放:《苏联兴亡通鉴:六十年跟踪研究评析》,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7页。

[18][19]刘建国、马龙闪:《论俄国民粹主义的文化观》,《哲学研究》2005年第12期。

[26]林红:《民粹主义——概念、理论与实证》,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6页。

[27]胡岩:《民粹主义与社会主义》,《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9年第2期。

[29]马龙闪:《俄国民粹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它的主要特征》,《俄罗斯研究》2002年第2期。

[30][31]刘北成:《俄国民粹派和民粹主义的再评价》,《战略与管理》1994年第5期。

[32]翟文奇:《关于俄国民粹派运动的若干解读》,《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

[33][42]徐芹:《列宁早期对俄国民粹主义的批判及其当代价值》,《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

[35]金雁:《民粹主义新论之二:“社会革命主义”析论》,《开放时代》2002年第2期。

[36][37][40]王思涛:《论列宁对俄国民粹派资本主义观的批判及其当代意义》,《党史文苑》2012年第9期。

[44]马龙闪:《俄国民粹主义及其“超阶段”特色》,《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7期。

[45]杨子纬:《孙中山与民粹主义》,《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3期。

猜你喜欢
民粹主义列宁俄国
民粹主义研究的概念泛化问题及其辨正
七颗钻石
西方民粹主义专题研究
列宁:沙皇专政的囚徒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
新民粹主义:中东欧政治现象的解读
纪念列宁
在俄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俄国
俄罗斯提出俄国式的二元政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