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基本要义与时代价值*

2021-12-27 09:34刘洪刚
理论视野 2021年8期
关键词:公平时代改革

■刘洪刚

【提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习近平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核心内容。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基本立场,坚持人民满意为发展教育的根本尺度,坚持依靠人民推动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幸福发展与终身发展,构成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基本要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科学回答了我国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与立足点、评价标准、发展依靠力量与价值目标等基本问题。

习近平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思想,科学回答了我国教育事业为了谁、评价标准、发展依靠谁与价值目标等基本问题。这一思想是新时代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发展与创新,为新阶段全面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基本立场

所谓教育的基本立场,是指国家与政党在分析与解决教育问题、发展教育事业时所秉持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区分不同性质教育的前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教育发展”的首要要义就是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基本立场。这既充分体现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本质属性,也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的重要体现。

作为资本主义的批判者、替代者与超越者,社会主义从产生以来就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为社会大多数人谋利益而最终实现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的:“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作为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组织者和领导者的无产阶级政党是经过斗争考验、受过专业训练的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所组成,“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始终“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2]。在经典作家那里,作为真正的人类史开端的社会主义将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替代那充满阶级斗争与人的异化的资本主义旧社会,彻底消灭资本、私有制、雇佣劳动、市场、国家、阶级统治等异化力量的束缚,建立起真正的自由人的联合体。这就清晰而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立场,即以无产阶级和劳动者阶级为主体的人民立场,这也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基本立场。在批判资本主义教育为少数资产阶级服务时,马克思恩格斯一针见血指出,“资产者唯恐失去的那种教育,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把人训练成机器”[3],以使广大的劳动者失去主体意识而心甘情愿地成为接受资本家剥削的“生产机器”。与之相反,“共产党人并没有发明社会对教育的作用;他们仅仅是要改变这种作用的性质,要使教育摆脱统治阶级的影响”[4]。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教育必须摆脱阶级社会中教育仅仅为少数统治阶级服务的性质,转变成为社会绝大多数人服务的新型教育。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初心使命,在百年的辉煌历程中带领人民开辟和发展了“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5],彻底改变人民的困苦生存条件与被动的精神状态。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6],始终坚持和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历史与现实已经充分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基本立场,把人民作为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教育与美好生活的需要。正如习近平所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7]也就是说,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基本立场,就要不断发展更好的教育来全面提升全体人民群众的基本技能与各项能力,为人民获得更好的工作、更好的收入、更好的社会保障与生活环境提供前提条件和基础,为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提供持续的内生动力和基本保障。

由此可见,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基本立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教育的人民立场,又根据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与中国教育现实进行了本土化的创新表达,奠定了新时代我国教育发展的根基与教育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

二、坚持以人民满意为发展教育的根本尺度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基本要义之二是以人民满意作为评价教育发展好坏的基本尺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既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也是新时代满足人民对更好教育需要的根本要求,为新阶段我国教育发展提供了根本的评价标准。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取得了全面的突破性的历史进展,适应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实际,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不断增长的教育需要。例如:学前教育实现跨越发展,义务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高中教育水平持续提高,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建立。[8]尽管如此,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仍然难以让人民完全满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发展难题,即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的问题。就教育发展不平衡而言,我国存在城乡教育不平衡、区域教育不平衡、教育层次结构不平衡、教育群体不平衡、教育改革不平衡等问题。就教育发展不充分而言,我国存在学前教育供给不足、义务教育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教育质量发展不充分、满足人民多样化教育需求不充分等问题。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人民文化素质和平等意识普遍提高,期盼通过教育获得更多平等发展权利与机会。可以说,我国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表现为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新时代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主要障碍。

坚持以人民满意为发展教育的根本尺度,就需要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现状与人民对更好教育期盼之间的矛盾,在解决教育难题中切实提升人民的教育获得感与教育幸福感。这就要求积极应对与满足人民多元化、个性化和动态化的教育需求,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在更高程度上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全体人民平等享有高质量的教育。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教育成效最终是由“进行教育时所处的那种社会关系决定的”[9]。资本主义教育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对教育的垄断而使其成为自身最隐秘的统治工具。社会主义教育则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这就必然要求教育平等地面向与惠及全体人民,使教育成为社会阶层流动的有效通道。这充分证明了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10]也就是说,我们只有不断推进更深层次的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才能更好促进社会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体而言,我们要在以下三个维度上实现更加公平与高质量的教育。

第一,保证教育起点公平即教育的机会公平,使所有社会成员不受性别、种族、出身、社会地位等条件的影响而拥有同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这意味着新时代我国教育发展要推动各类社会教育资源与补偿性的政策措施向弱势群体倾斜,使他们能够平等地享有良好教育的条件。例如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扩大残疾人受教育机会、完善农民工随迁子女及农村留守儿童就学保障体系等,不断缩小由于先天不可抗力或外部障碍所造成的教育起点的不公平。实现教育机会公平尤其是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公平,是为全体人民提供高质量教育的起点,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所有适龄儿童的平等受教育权。

第二,保证教育过程公平,即使社会成员在接受教育的全过程中能够享有同等的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包括教育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等,消除外部经济社会和家庭条件对受教育者所造成的不利影响。这意味着新时代我国教育发展要积极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在全社会的统筹分配与公平配置,保证教育过程质量的均衡。首先,完善各级教育体系基础设施,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教育设施差距,以信息化推进教育资源公平,使每个受教育者都享有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其次,合理分配教师队伍与提升教师队伍质量,提高教师专业技能,逐步解决城乡、区域和不同教育层次师资力量的不平衡与不充分发展问题。最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让教师胸怀仁爱之心,“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所有学生都成长为有用之才”[11]。

第三,实现教育结果公平,即实现教育效益的公平,使所有受教育者的才能得到发展,获得平等的就业与收入,最终实现美好生活。从教育直接产出来说,教育结果公平意味着教育的实际成效让所有受教育者都能充分发展个人的潜能与天赋,依靠个人努力获得高质量的教育成长,“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12]。从教育的影响来说,教育结果公平意味着人民通过相同的教育而获得同等的收入与生活水平。可以说,教育结果公平是教育公平的落脚点,是以教育公平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也是实现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钥匙。

坚持以人民满意为发展教育的根本尺度,既体现了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又科学地阐明了教育评价的价值标准与基本要求,有利于防止出现资本逻辑影响的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与功利化倾向,为新时代教育发展提供了科学评价依据。

三、坚持依靠人民推动教育改革创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基本要义之三就是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下,依靠人民推动新时代教育改革创新,建设教育强国。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13]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进一步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14]也就是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回答了新时代教育改革创新依靠谁的问题,阐明了人民是教育改革的主体力量。

坚持依靠人民发展教育,这是由人民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依据唯物史观,“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是作为“行动着的群众”[15]。实践中的人民在满足自身需要的活动中创造了个人的历史,也在相互的联系与交往中形成了改造外部世界的合力,从而共同创造了人类历史。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16]这意味着人民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了个人、阶级与社会的统一而成为历史进步与发展的主体力量。人民是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也是精神生产和社会变革的主体,因而能够起到决定历史发展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取得的。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17]。进入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方位上,正在由数量增长、规模扩张转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发展方向迈进。实现教育创新发展,需要在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下,依靠人民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创新,建成遵循教育规律与人才成长规律、富有效率、开放和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系。

坚持依靠人民推动教育改革,首先要解决人民关心的教育热点问题,从而调动人民参与教育事业的积极性。因为这些热点问题既构成了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出发点,也是持续深化教育改革的动力所在。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改革要从人民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让全社会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成果,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力量。[18]可以说,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问题就是关乎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牛鼻子”。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发展阶段,教育改革也将面临更多人民关心的热点问题。这就要紧紧围绕促进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质量,妥善解决人民最为关注的“择校”“大班额”“高考招生制度”“大学生就业”等突出问题,巩固已取得的教育改革成果。

坚持依靠人民推动教育改革,还要汇聚人民的智慧,形成人民广泛参与教育改革的新局面。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在党的领导下依托人民力量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变革而进入新发展阶段,教育总体水平进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教育大国。历史与现实已经充分表明,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性和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新时代教育改革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并激发人民的首创精神,将党和国家关于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与人民丰富的基层教育实践探索有机结合起来,协同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一方面,人民是教育改革的推动者,党和国家在制定教育改革顶层设计时,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在广泛征求民意、汇聚民智的基础上,科学规划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另一方面,人民又是教育改革创新的承担者,要充分调动人民参与教育事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19]只有构建多方协调的共同育人机制,动员人民积极参与教育改革才能形成教育合力,实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融合,才能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不断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总体效益。

坚持依靠人民推动教育改革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表明了人民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参与者、实践者与推动者,决定了我国教育改革的成败,为新时代教育发展指明了基本路径。

四、坚持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幸福发展与终身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还深刻回答了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价值归宿。这就是我国教育必须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幸福发展与终身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坚持教育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在经典作家的论述中,实现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与超越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所在。马克思曾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20]。恩格斯也认为,“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的得到全面发展的才能”[21]。与资本主义教育把人规训成片面的“劳动机器”和局部的个人不同,社会主义教育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22]相结合的教育,将培养出“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23]。我国的社会主义本质决定了教育必然旨归于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培养人民全面的素质和能力。习近平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学说,又与时俱进地赋予人的全面发展新时代内涵和鲜明的中国特色,是教育旨归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中国化表达。首先,教育要促进人的德性成长,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合起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根本保障。其次,教育要促进人的智力发展,授予受教育者系统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同时注重学思结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24],使其才能得到充分展现。复次,教育要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重视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人的体质与意志力,通过心理健康机制建设化解学生心理危机,为培养时代新人奠定物质基础。再次,教育要培养人正确的审美观,坚持以美育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5]。最后,教育要加强人的劳动意识与能力,引导受教育者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在劳动实践中获得全面发展。

坚持发展要促进人民的幸福发展,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的幸福生活需求。在经典作家那里,与资本主义社会通过牺牲多数人的幸福仅仅实现少数资本家的幸福不同,社会主义社会将实现每个社会成员的幸福。恩格斯曾经明确指出,追求个人幸福与集体幸福“是整个历史发展的结果,是无须加以论证的”[26],是社会主义价值诉求的应有之义。这意味着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也应以促进全体人民的幸福发展为价值目标。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27]的初心使命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一方面,新时代教育本身应当成为“幸福之教”,使受教育者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也就是说,教育应促进人的身心健全发展,为人生幸福奠基。针对当前教育领域存在的“唯分数论”、学生心理健康等问题,学校、家庭、社会应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另一方面,新时代教育要充分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让更好的就业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为人民幸福生活提供条件。新时代教育发展要以教育公平促进就业机会公平,以高质量教育促进就业质量的提高,让人民依靠自身努力实现自我价值,成就幸福人生。

坚持教育促进人的终身发展,就是要树立全体人民的终身学习意识,建构人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学进步与技术变革日新月异,对劳动力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将带来就业领域的“创造性破坏”,即创新淘汰了旧的技术、工作岗位和生产体系,并建立起新的生产体系。[28]这就要求培养人的终身学习能力以应对科技变革带来的新挑战与新要求。为此,习近平指出要在全体人民中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快建成数字化、个性化的终身教育体系,“让学习成为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29]。这意味着新时代教育要激发人民的终身学习兴趣,培育受教育者终身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与此同时,新时代教育要通过推进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全社会共享,以开放的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的终身学习需求。教育现代化是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要在实现人民的终身学习中满足其未来发展需求,“使学业提升通道、职业晋升通道、社会上升通道更加畅通”[30]。

坚持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幸福发展与终身发展,既坚持了经典作家社会主义价值诉求的学说,又结合中国教育实际进行了本土化的创新,阐明了新时代中国教育发展的价值目标与根本任务。

总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阐明了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立场、评价标准、教育改革的主体力量与价值目标,是贯穿习近平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红线与主题,最深刻具体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这一科学论断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丰富与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新时代教育发展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出发点与落脚点,让人民成为教育改革的评判者、推动者和受益者,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转变,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注释

[1][2][3][4][9][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1页;第413页;第417页;第418页;第418页;第308页。

[5][7][17][2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1页;第4页;第7页;第173页。

[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

[8]《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98页。

[10]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人民日报》2016年9月10日。

[11]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人民日报》2014年9月10日。

[12]《习近平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人民日报》2015年5月24日。

[13]《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人民日报》2013年11月22日。

[14][27][28][29][3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35~36页;第1页;第348页;第348页;第348页。

[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7页。

[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2页。

[18]《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人民日报》2013年12月4日。

[19]习近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

[20][22][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83页;第557页;第561页。

[25]《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73~374页。

猜你喜欢
公平时代改革
公平对抗
笨柴兄弟
改革之路
必须公平
改革备忘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