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晓
(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济南市分校,山东济南 250000)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背景下,大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面对着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和时代进步的现实状态,在大众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不断提高的前提下,自动化、信息化、科技化等现代社会的高频热词,已经逐渐融入大众的生活,并成为大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1]。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我国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变化,乡村振兴成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农村的首要考量,出于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设施农业被大量应用于农业的日常生产之中,成为推动农业深化发展的重要表现。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长期以来,以农业发展为突出表现的第一产业的发展,就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农耕文化”也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人口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我国常住人口总数,已经突破14亿人口的大关,巨大的人口基数在给我国农业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是不错的发展机遇,将各项现代化的设施农业引入农业生产之中,并实现其自动化和信息化的控制,就成为当前我国农业不断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我国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化,各项传统意义上只存在于理论上的高新技术被不断成为现实并被大量应用于大众的生活之中,在不断提高大众生活品质的同时,也对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反哺”作用,而这一点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也同样适用。回顾我国农业发展的历程可知,我国农业设施的发展,经历了传统的“人抬肩扛、人犁牛耕等时代”,客观来看,这些农业设施虽然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受制于这些农业设施效率低下的缘故,也成为我国农业经济长期处于发展困境的现实原因。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在效率成为当前发展主题词的情况下,借助自动化技术和信息化技术追求更大的农业效率,实现更高的农业效益,就更为当下农业基础设施的重要发展方向[2]。
所谓的自动化技术,就是指机器设备、机器系统在生产、管理和运行的过程中,能够在没有人或较少人的直接参与下,按照人的意志,遵照预定的程序,实现自动检测、分析判断、信息处理、操纵控制来完成预期的目标的行为模式。在当前,自动化技术广泛用于农业、工业、科学研究、军事、运输、商业、医疗、服务业和家庭自用等多个方面。自动化技术的优势在于:不仅可以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复杂的脑力劳动以及恶劣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而且能扩展人的劳动功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基于此,自动化是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显著标志[3]。
信息化是以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对所研究对象各要素汇总至数据库,供特定人群生活、工作、学习、辅助决策等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各种行为相结合的一种技术,使用该技术后,可以极大的提高各种行为的效率,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提供极大的技术支持。“信息化”用作名词,通常指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特别是促成应用对象或领域(比如企业或社会)发生转变的过程。“信息化”用作形容词时,常指对象或领域因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所达成的新形态或状态。以信息化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为例:信息化是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易等业务过程,通过各种信息系统、网络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源。它可以使企业内各个层次的人员清楚地了解“业务现在是什么情况”,“流程进展到哪里”等一切动态业务信息,从而做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合理配置资源,增强企业应变能力,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以一言以蔽之,信息化就是将企业的日常业务流程固化下来,并自动做好记录,以降低基层人员的工作难度,提高基层人员的工作效率[4]。
纵观我国主要粮食产量区的分布,以平原为首的地区,占据着我国粮食产量发展的“半壁江山”,相比之下,盆地、丘陵等地带的发展,则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农业用地的条件限制,使得大型设施农业无法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发挥出其自身独特的优势,依旧采取传统的农耕方式,使得设施农业自动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受限。
农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却一直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农业在社会生活中社会地位不高的问题,会导致农业自动化与信息化专业领域人才的匮乏[5]。在当下,高新技术及高新企业更容易得到青睐,使得设施农业自动化和信息化领域的专业人才,面临着断档问题。
农村土地的集约式发展,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大众的热门词汇之一,尤其是乡村振兴的概念成为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情况下。通过科学规划与合理利用,将零散的农业用地集中起来,为大型设施农业自动化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创造良好的“先决条件”,并利用设施农业设备自动化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实现农业的循环发展,就能有效的提升现代农业的发展的成效,进而实现设施农业效益的提升[6]。
强化与高等院校在内的,人才培养机构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将教学的课堂,由教室搬到现场的办法,及时将科研成果进行有效的实现交流与沟通,就能有效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还可实现跨地域的人才交流,使得人才培养的经验,能够尽快推广,从而带动多地域设施农业自动化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有效提升。
农业领域的生产发展,所涉及的技术信息是复杂的,对于设施农业而言,对设施农业实现自动化和信息化的控制,除相关技术的创新之外,对设施农业新技术的有效应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坚持从源头做起,在农业产品播种伊始,就对农业产品实现机械自动化的监管,仔细筛选优秀的种苗进行种植;在农业产品生长的过程中,利用设施农业智能监控设备,记录农业产品在生长过程中的数据变化及生长情况,有利于科研人员对技术的改进;在农业产品收获之后,应用设施农业设备,实现产品的分拣、筛选及包装,能够极大的降低人工的劳动强度,有效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7]。
和工业一样,农业设施自动化和信息化的控制,需要充裕的资金保证和有力的政策扶持。资金所涉及的方面,包含设计、科研、补贴等多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资金链断裂都将直接影响自动化和信息化在设施农业效益上的提升,而政策涉及的环节同样如此。有基于此,保障性措施的落实也就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层面应制定严格的保障性政策,确保自动化技术和信息化技术能够有效应用于农业生产之中,与此同时,还应投入充裕的资金用于保障科研和推广;地方政府层面应充分调查本区域农业生产情况,通过技术与政策的有效结合,提高自动化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在提升设施农业效益中的认同感,必要时候还应制定具体的补贴制度,助力自动化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推广;设施农业的从业人员,也应积极配合,确保政策与资金能够落到实处。
现代农业中设施农业自动化和信息化控制的应用,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与方向,是关乎国民生计的“民生工程”,必须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办法,进而提升现代农业中设施农业自动化和信息化控制的深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