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红路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社会学所,哈尔滨150028
1921年7月,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完全新式的无产阶级政党诞生了,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一大事变,犹如擎起的一把熊熊火炬,给近代饱受战乱、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送来了光明和希望[1]1。
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艰苦卓绝的不懈奋斗,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的篇章[1]145。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华民族从政治上“站起来”的历史节点。
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217。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民族从经济上“富起来”的历史节点。
2012年11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当选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从此,围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一系列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相继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大幕徐徐拉开[1]381。党的十八大是中华民族从强党、强国、强军的政党治理、国家治理和军队治理实践中“强起来”的历史节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2]7笔者认为,在这一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未来发展路向将是从“强起来”到“美起来”,展现出中华民族美好发展的全新图景。
在汉语词汇中,很难再找到一个词能像“美”那样富有张力、魅力和魔力,我们总是被它不知不觉地吸引、迷恋和陶醉,它总是令人心生欢喜、遐想和灵感。“美”不仅囊括物质层面,更指向精神层面和信仰层面。美可以消弭千差万别、构建彼此的欣赏与共识,可以跨越时间、跨越空间、跨越种族。美既是看得见的竞争力,更是看不见的竞争力。
迄今为止,对于“美”字的起源和原意,学界众说纷纭。一般根据后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采用“羊大则美”的说法。值得注意的是,《说文解字》在解说美“从羊大”后,紧接着便说“美与善同意”,从甲骨文、金文这些最早的文字看,都可看出端倪。生活环境极其恶劣的先民们祈求着生命救赎之光,“美的原来含义是冠戴羊形或羊头装饰的大人……他执掌种种巫术仪式,把羊头或羊角戴在头上以显示其神秘和权威……美字就是这种动物扮演或图腾巫术在文字上的表现”。换言之,中国智慧的先民们把那种能够沟通宇宙万物、神灵世界,并照亮和启示现实世界的生命状态,称为“美”。
被誉为美学家中的“社会派”的李泽厚先生从社会性的视角对“美”进行了极为深刻的阐释:“所谓社会性,不仅是指美不能脱离人类社会而存在,而且还指美包含着日益开展着的丰富具体的无限存在,这种存在就是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3]
“美”是一个生命和一个社会涤除“小我”后一清如水的生命品格,有“美”的社会才可能有“善”,有和谐共生与尊重,才可能有“真”,有文化的创造和发展。“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到中高级阶段的本质特征和重要标志。
1.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关于“美”的论述
一部中国文化史就是中华民族抑制“小我”、弘扬“大我”的修心的审美史,更是这个民族对生长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美好生活的关爱史。早在《尚书·大禹谟》中,先贤就用著名的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道出中国人最深刻的生命思考和最深情的审美救赎,告诉我们每个人的焦虑和痛苦都来自小我的欲望、贪婪的“人心”(私心),它遮蔽了我们本来清澈的无限广大的“道心”(初心),唯有我们诚实地面对生命、回到原初的真我,才能找回生命的意义与真正的幸福。在《论语·先进篇》中,当孔子问及曾点的政治理想时,曾点的回答与只关注物质层面的几个同学很是不同,他的理想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马上喟然赞叹:“吾与点也!”在孔子看来,最理想的社会就是审美的社会。孟子在《告子章句上》中提出:美在天性,美是不为客尘所染的纯真性情,审美文化的意义就是“求放心”,放下“小我”之私心,升起“大我”之“道心”,这是人异于禽兽、人之为人的美丽所在。这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叫作“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老子告诉你,人的心可以很小,连自己都容纳不了,但是它也可以很大,可以与宇宙同在,领略宇宙的秘密。作为人,不可以轻贱自己,成为物欲的奴隶。庄子提出策略“逍遥游”,这是可以把“人心”(私心)驱使的焦虑人生变成“道心”引领的审美游戏。明代的王阳明更是集中华文化之大成,创立了著名的“心学”体系,他告诉世人,人这一生所要做的,就是要在心上学、事上练,知行合一,澄澈内心,洁净生命,走向万物一体的审美境界。智慧的中华民族先贤们就是这样在透视生命、俯仰宇宙的基础上,无限悲悯地为我们后人提供了一条审美的救赎之路,而这也正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能够经久不衰,虽饱经风雨但愈挫愈勇、愈发强大”的重要原因。
2.国外杰出思想家关于“美”的论述
正当“轴心时代”的中国智者在思考生命、启迪众生的同时,在世界的西方,思想家们也都在不约而同地为人类寻找自由与解放之路。古希腊“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是从打量自然开始的,而人的价值与尊严正是在对自然探究中得以凸显的,自然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哲学的任务就是通过认识自然来了解自身,无论泰勒斯、巴门尼德,还是赫拉克利特、毕达哥拉斯,他们对自然的打量无不饱含着对人生命运的某种渴望,要为无常的悲情人生探求一个恒常的“始基”。真正的哲学转机源自苏格拉底,他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对哲学的思考:把握自己的“心”就能把握世界,需要用自我“小宇宙”来觉悟天地大宇宙,自由就在每个人自己的心中!此后哲学从外在的“命运”走向内在的“境界”,柏拉图仰望“美的理念”之光,用它照亮现实,而亚里斯多德则钟情现实世界,希望在红尘中炼心,走向“大美”超越之境,师徒二人异曲同工地为人类揭示了走向自由的唯一路径——审美,只有审美活动可以使人获得解放,找到被遮蔽的本真“大我”,柏拉图把这个“大美”显现和心灵清洗过程称为“回忆”。至此,“轴心时代”达到巅峰,西方哲学也从此走上一条关爱人生、守护心灵与寻求自由的审美之旅。
沿着古希腊先哲们的足迹,康德谱写了近代哲学的伟大篇章。康德用“美”搭建了一个桥梁,审美不借助概念,无功利性,使感性和理性统一,使个体和社会融合,只有在这样的审美活动中,人才能打开自我的封界与万物合一,获得真正自由和道德完善,因为道德从来不是外在的标准和强迫,而是内在的自由选择。所以康德得出结论:人是审美的无功利存在,可以仰望星空成就“真”,坚守道德律令实践“善”,但必须过审美的生活。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试图把理性与感性、内容与形式、主体与客体统一起来,成功运用辩证法思想深刻地阐明了美和艺术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尤其是其中所包含的“实践”观点的萌芽,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和近代西方美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4]。作为德国学者中深具古典风范的最后代表伽达默尔是以哲学释义学闻名于世的,他一生将自己的哲学研究定义在理解和对话上[5]。理解和对话恰是建构社会美的重要方式,我们应以“美”为桥梁和纽带,不断与世界对话、与自己对话,呼唤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将“美”纳入中国人以及世界各国人民的理解前见之中,让“美”在中国人和世界人民之中形成“视域融合”,形成未来的“效果历史”。
西方文化和哲学就是沿着这条审美之路,不断思考、不断追问、不断开拓,因为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问题,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焦虑,伟大的哲学从来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而是在与生活“交往”中的不断生成。哲学家们要交给人们的也不是一把打开物质世界大门的钥匙,而是破解通往更为广阔的意义与价值之域的密码。这样的哲学一直生发于人类生存的痛苦和困境之中,人——这世间唯一孜孜于寻根问底的有限存在,面对生存的焦虑,总是在人生根本问题被遗忘的时候重提这些问题,而且努力从心灵深处寻求自救的出路。在这些哲人中,马克思就是最深情、最深刻、最深挚的一位!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美”的论述
马克思生活的年代,刚刚从自然的桎梏中走出来的人们又被套上了经济与资本的枷锁,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怀着对人类生存异化深刻反思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运而生。马克思告诉人们:人的本质既不在道德里,也不在艺术中,而是在其全部实践中不断生成,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当然首先是指物质实践,因为“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然而,马克思之所以为马克思,其哲学的魅力在于:物质实践只让人类生存,精神实践才让生命自由!其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表述就是明证,他钟情的“实践”从来不在“必然王国”里,而是在“自由王国”里的审美实践。作为社会学主要奠基人之一的马克思这样为人们描绘人类社会发展阶段,“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6]。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在物质生产的彼岸,只有在那里,人才可能真正地独立解放。接着马克思提供策略“按照美的规律实践”,“美”没有功利性,不为物役,能挣脱“必然”的捆绑,可以走向自由。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从全部历史直到共产主义的实践进程中考察美”等一系列著名论断,人类一直是通过对“美”的追求来实现社会“真”与“善”的进步;“美”是人类实践独具的特点,是“人”的一种内在需要,是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马克思一生没有专门的美学著作,然而,他对“美”却有着最深的领悟、把握和向往。真正懂得马克思的人都深知,马克思一生所有运思的方向都指向“美”,指向审美实践,即“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而人只有走上这条路,才能领悟什么叫作真正意义上的“革命”。这样迷人的哲学,让连对诺贝尔奖都不屑一顾的萨特赞叹不已,称之为“唯一不可超越的哲学”,因为对“美”的深邃把握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学呈现出最素朴也最美丽的光辉。在著名的《资本论》中,马克思不仅描绘了一个“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自由王国”,而且还谆谆教导人们:“自由王国只有在必需的和外在的目的规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讲,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因为“物质常常会让精神出丑”!他的战友恩格斯展望:“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两个伟人都深深懂得只有摆脱了外在的此岸的物质劳作,才有彼岸的精神的自由飞翔。他们的战友拉普洛夫更是一语中的:“人类不仅为生存而斗争,更为享受而斗争……准备为取得高级享受而放弃低级的享受。”这才是人类生存的真正目的所在,然而,马克思更深知这个“自由王国”其实早已生成在古往今来每个真正懂得审美“享受”的人的心坎里,因为审美活动所提供的“高级的享受”始终处于文化的源头,成就人类无染的“初心”,始终为人类的精神创造提供所需的无尽动能。
1917年,年仅23岁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写了一篇作文《心之力》,这篇作文震动了全校,老师杨昌济为这篇文章打了100分,随后又兴奋地加上了5分,给了这篇文章最大的赞叹。这篇文章被广为传诵,影响广远,流传至今。年轻的毛泽东说:宇宙的本质不是物质,而是生命力,生命力进入物质、激活物质,从而产生了宇宙的进化过程,而清澈的生命力注入,人就自由发展,造就了“人心”。《心之力》开宗明义写道:“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细微至发梢,宏大至天地。世界、宇宙乃至万物皆为思维心力所驱使。博古观今,尤知人类之所以为世间万物之灵长,实为天地间心力最致力于进化者也。”王阳明说:“大道即人心,万古未尝改。”“大道”即宇宙的本质,就是人心,就是净化人心。也是在《心之力》这篇文章里,毛泽东融汇中国传统文化、立足于宇宙和世界大势,第一次展现出创立“新学”的抱负,在他23岁的时候,就已经呼之欲出了。26岁的毛泽东看到了马克思在17岁时写下的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毛泽东当时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们知道了!我们觉醒了!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刻不容缓的民众大联合,我们应该积极进行!”从此后,风华正茂的毛泽东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解放的事业中,走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奋斗拯救中国的道路,而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共产主义信念,就是深深植根于人类内心深处的“无功利”的“利他”精神,那是人类审美的“赤子之心”。从根本上讲,那些前赴后继的智者,不过是用一生的审美实践自净其心、自证其性。1942年,毛泽东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就强调了文艺反映与反作用于社会生活的独特方式和审美本质,文艺的正能量就是洗心和铸魂。他指出,“人类的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将文艺的审美属性与社会属性有机地统一起来。一个人、一个民族没有灵魂,就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种种风险挑战,必须用“美”观照人、启迪人,让“美”成为引导民族精神的明灯。毛泽东——这个站在山巅上吟唱的诗人一生很少谈论“美”字,但其博大的心胸、恢宏的气度和俯仰宇宙的审美情怀,淋漓尽致地发扬了中华民族的美学精神,正所谓不着“美”字而尽得“美”之风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在21世纪的世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新时代具体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推动中华民族取得了开创性的历史成就,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的崭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源头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因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最清楚,文化从来不是空洞的概念和理论,而是最深情、最深刻也最深邃的关心和照料,是让一个人和一个民族真正找回“初心”、升华境界的最本真方式,而这种涵养和淬炼只有在“美起来”后才可能真正生发。在2014年10月15日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20次提到了“美”字,明确指出: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7]。一个民族的复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还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优秀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我们民族不可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换言之,没有“美起来”造就的“初心”,我们不可能拥有真正接地气、有底气的“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全面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关乎中国前途命运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是关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前景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今时代的大发展作出了开创性、全面性、历史性贡献[8]。以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美”的论述多集中于文化、哲学和艺术,但习近平总书记面对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在带领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基础上,勾画了一幅美好而崭新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宏伟蓝图,拓宽了“美”的视域,加深了“美”的理解,提升了“美”的境界。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美起来”的基础是“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它们环环相扣,继往开来,一脉相承。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2]13-14笔者从社会美学的视角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进行审思,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未来发展逻辑必然是从“强起来”到“美起来”。
“美起来”是关于中国社会良性运行和充分发展的综合性或复合性美好形态,是我们从社会美学视角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本质、规律和理想的一种认知和把握。“美起来”是社会发展美的主观性、客观性和社会性的有机统一,在内涵上体现为物质文明之美、政治文明之美、精神文明之美、社会文明之美、生态文明之美的“美美与共”。
1949年,德国哲人雅斯贝尔斯在他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著名命题——“轴心时代”,就是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在古希腊、印度和中国,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释迦牟尼、老子、孔子等一批智者,他们的思想火种点燃了人类文明的熊熊烈火,照亮了人类文明的前进征程,实现了人类文明精神领域的重大突破。中国、印度、古希腊之间远隔千山万水,在那个时代,交通和通信极为不便,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而令人惊异的是,他们的思想却惊人地相似,都是关于生命的“终极关怀”,他们不约而同地都为苦难的人类提供了“审美”的救赎策略。“轴心时代”的伟大思想家们,都有无限悲悯的救世情怀,都从生命的整体利益出发,都从宇宙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思考,他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以有限把握了无限,瞬间铸就了永恒,因为只有最彻底、最纯真的“无我”,才能成就人类历史上最美丽、最伟大的“我”。
他们为什么可以放弃一己“小我”的利益,而把生命全情投入到对人类“大我”的关怀中?可能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温饱后的知识分子们开始了对于人性、宇宙以及治国之道的探索,但现代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他们在追求“乐”,因为人一生中“无我”时最快乐,用王阳明的话说就是:乐是心之本体!事实上,这样的快乐和深情,其实是一种“痴”,是“病”里面的“知”,那是人类狭隘理性永远不能到达和解释的生命极致状态。“痴”是深情、深爱、深深的迷恋,是一见到一个东西忽然就呆住了、迷住了,好像久别的一半终于重逢了,暗淡的生命忽然被点亮了,此时,人进入佛教的“空”、老子的“无”、庄子的“吾丧我”,回到自己与万物合一的原生态中,完全忘了现实利益而将生命全情投入,不“痴”不会“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不“痴”不会做别人都觉得疯狂、不可思议的事情,大学者都是这样的“情种”。生命中如果没有这种“痴”、没有这种坚持,就不会呈现出最灿烂、最惊人的美丽。
中国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审美征程,当然这里所讲的“美”不是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外在“漂亮”,而是一个人或一个民族在涤荡了“小我”尘埃后呈现的一种“大我”的无功利本真状态,今天我们称之为“初心”,中华民族就是带着这样纯净的“初心”一路走来,披荆斩棘,高歌猛进,踏出了无比辉煌也无比艰辛的极具审美意蕴的中国道路。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延续了五千余年经久不衰且越发绽放勃勃生机的文明,这是其他文明远不能比拟的,它的强大内在力量就在于我们中华文化的“无功利”审美品格。在上古时代,华夏先贤就把文化指向“心”的教育,而“心”是一切的源头和根本。王阳明把它称为“仁心”,他认为“仁心”是仁术的起点,没有“仁心”,仅流于“术”,这个国家不可能有真正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高质量发展。什么是“仁心”呢?就是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每个生命最长远、最根本的利益去考虑问题,它不是一般的政治、经济、财政、司法这些“术”的东西(当然这些“术”的东西也很重要),这就是一个民族最伟大的智慧。中华民族两千年来正是在这样的“仁心”引导下的生命历程中,我们不仅为世界贡献了丰厚的物质财富,还贡献了丰赡的精神财富。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3。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历史一再证明而且必将进一步证明,中国既是一个强大的力量,同时更是一个和平的力量。中华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无私的、宽厚的“和”的文明,有很强包容性,自始至终与时俱进、自省更新,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今天当然可以理直气壮地向全世界宣示: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崛起,“强起来”后的中国绝不会“霸起来”,中华民族一定会继续践履中国特色的弘美道路,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天下谋大同。
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1月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那么,社会主义中高级发展阶段的根本特征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就是“美”(包括真与善)!中国著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晚年曾提出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笔者理解,其中“大同”的根本含义是“大同”于“美”,这也与马克思所描绘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蓝图十分契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费孝通也曾提出:“美好社会”的内涵是各群体从不同客观条件下取得生存和发展的长期经验中提炼出来的,在世世代代实践中逐渐形成的[9]。我们皆在追求美好生活,但美好生活却可以两分为“好的生活与美的生活。”好的生活是构成美的生活之现实基础,而美的生活则是好的生活之理想升华[10]。好的生活偏于物质基础,更多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外在工程”,而美的生活则是更深沉、更丰富的“内在工程”。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真正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11]
“美”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永恒追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美丽中国”一词赋予新的内涵,寓意广大而深刻。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创美去路是从“强起来”到“美起来”,“美起来”是展现民族精神、中国风采、人民意志的一种奋斗目标,从本质上看代表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亿万华夏儿女对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愿景和期盼。
“美起来”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五个方面,即物质文明美起来、政治文明美起来、精神文明美起来、社会文明美起来、生态文明美起来。推动“五个文明”协调发展,具体来说:物质文明美起来是基石,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政治文明美起来是保证,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精神文明美起来是灵魂,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社会文明美起来是枢纽,提供和谐的社会环境;生态文明美起来是后盾,能够创造良好的生活和生存环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由最初的“两个文明”的建设逐步发展到现在的“五个文明”协调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和日益完善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为我们描绘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蓝图,推动“五个文明”协调发展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美起来”的根本保障;推动经济可持续健康高质量的发展,是“美起来”的兴国之要;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是“美起来”的基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是“美起来”的前提;传承优秀文化,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美起来”的力量源泉。“美起来”是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文化建设当中,不断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让“美起来”的元素成为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美起来”不仅体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党性之美,还体现在“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政风之美,最重要体现在人民幸福之美。换言之,“美起来”应该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根本美学表征。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12]39。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中国梦”传承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只有每个人都为美好梦想而奋斗,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12]49。“中国梦”勾勒出的美好图景,最终应该统一于让人民“美起来”的梦。当今是放飞梦想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好梦想,亿万人民对国家和民族的憧憬,对自己未来的憧憬,汇聚起来就是对实现“中国梦”的美好期待。实现“中国梦”是着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民生需求,实现人民群众的成功愿望,让14亿中华儿女共同享有人生出彩和美梦成真的机会。笔者认为,无论从形式、内容还是本质,“美起来”饱含着每个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承载着建设美好家园的强烈愿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以“美人之美”的全球胸怀,标识出人类共同价值的高度。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霸权主义抬头,贫富差距扩大等全球性挑战上升。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中国共产党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2]16。按照帝国逻辑,“国强必霸”是发展规律,所以某些西方国家会尽一切可能从各个方面遏制中国的和平崛起。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清华大学考察时就明确提出:我们要以“美”为媒,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因此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走的是一条“国强必美”的发展之路。“强起来”的内涵包括中华民族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团结带领下,在全球治理的实践参与中逐步靠近国际社会的中心和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接下来“美起来”将使中华民族真正走进国际社会的中心和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
“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按照美的规律、美的本质和美的理想去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华民族“美起来”之时就是中国真正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之日。伟大的中华民族从“美”中走来,历经五千余年的审美征程,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伟大、光荣、英雄的中国人民经历100年的不懈奋斗,在960万平方公里的锦绣家园中绘就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壮美画卷。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14亿中华儿女一定会谱写出更令世人瞩目的从“强起来”到“美起来”的中华民族大美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