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话语的建构

2021-12-27 04:26:26王凤青
理论学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内战蒋介石抗日

王凤青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山东 济南 250014)

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危机日趋严重。为凝聚全民族力量抗战,中国共产党开始建构抗战动员话语。在此过程中,它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口号,并围绕这一话语进行了建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话语的提出和建构,对于形成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学界鲜有运用话语分析理论对“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主张进行探讨的成果。有鉴于此,本文拟对中国共产党提出、建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话语的具体情况及实际成效进行考察梳理,以期深化和丰富学界对相关问题的认识。

一、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话语的提出

“语言具有强大的社会化力量,也许是所有社会化力量中最强大的一种”,它能够为“特定群体的社会团结”提供“极有力的象征”(1)《萨丕尔论语言、文化与人格》,高虹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第10页。。语言要具备这种力量,必须能够代表民众心声、表达民众意愿。对于一个政党而言,能够提出这种话语,是其扩大社会影响力、赢得民众认同、实现政治领导力的重要保证。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及其后日本的一系列侵略行径,使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并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种情势要求国内阶级矛盾要在服从民族矛盾上升的前提下进行调整。中国共产党对此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它指出,日本占领东三省,“目的显然是掠夺中国,压迫中国工农革命,使中国完全变成它的殖民地”(2)《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395、419、422、404、406页。,其真实意义,“是以军事和武装的力量将中国屈服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剥削和奴役之下”(3)《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395、419、422、404、406页。。为此,中国共产党呼吁工农群众“进行广大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的运动”,“组织各色各种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公开组织”(4)《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395、419、422、404、406页。。在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提出抗日主张,符合民族利益,能够赢得人心,有利于全民族抗日运动的兴起。

在日本侵略面前,作为执政党的国民党本应领导民众抗战,但实际情况却是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不仅把主要精力放到“剿共”上,也把剿灭其他反蒋派放在了重要位置,而唯独没有把抗战列入日程,对日本侵略的扩大采取了步步退让的政策。在被“围剿”的巨大压力面前,中国共产党在建构抗战动员话语时,不得不把自身和根据地的生存放在首位,把国民党排除在了抗日阵营外。中国共产党痛斥国民党是帝国主义的“走狗”“清道夫”“傀儡”,指出日本占领东三省是“国民党一贯投降帝国主义与勾结帝国主义政策的必然的结果”(5)《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395、419、422、404、406页。,因而“对于任何国民党派别不存丝毫的幻想”,并呼吁“打倒国民党的一切派别”(6)《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8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2页。。这里虽然有左倾关门主义思想的影响,但国民党“剿共”无疑是主因所在。

不过,正如毛泽东所言:“国民党营垒中,在民族危机到了严重关头的时候,是要发生破裂的。”(7)《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页。九一八事变后,以马占山为首的国民党爱国官兵违抗蒋介石不抵抗的命令,率部在泰来、江桥等地奋勇抗击日军。1932年初,在日本制造的进攻上海的一·二八事变中,国民党第十九路军进行了英勇的抵抗。1933年5月,冯玉祥等在张家口召开察哈尔省民众御侮救亡大会,宣布成立民众抗日同盟军进行抗日。同年11月,蒋光鼐、蔡廷锴等在福建宣布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打出了抗日反蒋的旗帜。针对国民党内的这种变化,为了给蒋介石施加压力,同时使国民党内的抗日势力分裂出来,中国共产党开始对抗战动员话语内容进行调整。

1933年1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表宣言,提出红军愿在三个条件下与全国任何军队共同抗日:一是停止进攻苏维埃区域;二是保证民众有集会、结社、言论、罢工、出版等自由;三是武装民众创立义勇军。这一宣言改变了过去“目前中国政治形势的中心的中心,是反革命与革命的决死斗争”的判断(8)《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395、419、422、404、406页。,调整了要反日必须推翻国民党的笼统提法,目的在于缩小打击面、造成国民党内部的分裂从而增加抗战力量。1934年4月,中国共产党以中国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筹备会的名义,并争取了宋庆龄、何香凝、胡汉民等的签名同意,发表了《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提出“立刻停止一切内战,立刻停止屠杀中国同胞的战争”(9)《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三),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6页。。“停止内战”第一次出现在了中国共产党的官方文件中。这一话语指向很明确,就是要国民党蒋介石停止“剿共”,结束国民党内拥蒋派与反蒋派之间的斗争,以共同抵抗日本侵略。同年7月,中共中央给各级党部发出秘密指示,指出“根据目前民族危机与反日的民族革命战争,可以胜利去解释一切反日而政治信仰不同的中国人必须联合起来抗日”(10)《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33页。。这意味着国民党内虽不认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信仰但同意反日的人和派别,他们只要停止“剿共”,中国共产党就可与之联合。这是中国共产党分化国民党不同政治派别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意味着只要蒋介石放弃“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中国共产党亦可与之联合抗日。当然,此时国民党正在发动第四次和第五次“剿共”,中国共产党不可能提出与把“剿共”放在第一位的蒋介石联合抗日的话语。

1935年前后,随着日本实施“华北特殊化”政局的形成,中国共产党认为“民族危机是愈益严重而深刻化了”(11)《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420、521—522、573—574页。。同年7月25日至8月20日,在莫斯科召开的共产国际七大号召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共产党人要建立广泛的反帝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此前已经在大力号召在国内建立反日统一战线,因而获得了共产国际的肯定。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据此草拟了后被称为《八一宣言》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宣言指出,在亡国灭种大祸迫在眉睫之时,不管各党派过去有任何成见和利害上的不同,不管各界同胞间有任何意见或利益上的差异,不管各军队有任何敌对行动,首先“都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它同时指出,“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战,不管过去和现在他们与红军之间有任何旧仇宿怨,不管他们与红军之间在对内问题上有任何分歧,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敌对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12)《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420、521—522、573—574页。。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在建构抗战动员话语问题上已实现了重大的理论突破,即摈弃了把国民党蒋介石排斥在抗战阵营外的抗战动员话语建构思维,只要它们停止进攻红军,就可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国际形势、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等因素促使中国共产党对解决民族矛盾问题的思考更加成熟。

社会情势的变化是促成语言变化的基本动力,语言变化反过来又可以成为社会变化的重要因素(13)刘永涛:《话语政治:符号权力和美国对外政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24页。。九一八事变后,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逐渐上升,要求中国共产党在建构抗战动员话语时,必须解决如何凝聚全民族力量进行抗战的问题。这就需要中国共产党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关系的基本原理,来正确处理与其一直兵戈相向的国民党蒋介石的关系,而这对于当时还在走向成熟的中国共产党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因为十年内战期间国共双方的对立和斗争已然成为常态,中国共产党要从苏维埃政策急剧转变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实际上是存在不小困难的,正因如此,也就更加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站在国家民族利益的制高点上思考中华民族出路问题的博大胸怀和不凡气度。“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话语的提出,表明在中日民族矛盾日趋严重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对处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处理自身与国民党蒋介石的关系已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为后来全民族团结抗战局面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话语支撑。

二、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话语的建构路径

话语只有被社会大众认同和接受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在话语提出后,必须进行话语建构。所谓话语建构,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手段与途径,使承载话语内容的文本被生产或制造出来并加以传播。

(一)要求蒋介石停止“剿共”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前提是蒋介石停止“剿共”。停止“剿共”的决定力量在国民党高层,特别是蒋介石。在这方面,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从“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等三个阶段的话语转折,具体建构方式主要有发表宣言、通电、文告以及接受记者采访、公开发表谈话、发布党内指示等。

《八一宣言》发表后,由于蒋介石依然坚持“剿共”,中国共产党不得不呼吁全国人民团结起来进行抗日反蒋,从舆论上给蒋介石制造压力。11月13日,中国共产党向全国民众发表宣言,指出蒋介石“泰然不以为耻”地答应日本把中国变成他的殖民地的要求,“这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只有坚决的武装起来,开展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革命战争,与打倒卖国贼蒋介石国民党的革命战争”,才能争取中华民族的最后解放(14)《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420、521—522、573—574页。。28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表抗日救国宣言,指出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消灭有史以来最大的汉奸卖国贼蒋介石”(15)《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0、424—425页。。这是“反蒋抗日”政策的实施阶段。

尽管蒋介石在日本侵略面前采取了妥协退让政策,但日本的目标是把中国完全变成它的殖民地,故而中国存在一个亲英美的蒋介石政权并不符合其政治需要。华北事变后,日本扶植成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和伪“蒙古军政府”两个傀儡政权,就典型地说明了这一问题。在蒋介石以妥协退让方式维持统治而不得以及日本侵华威胁到英美在华利益的情况下,蒋介石也有可能转向抗日。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了这一点,开始面向蒋介石提出停止“剿共”、结束国共内战。

1936年5月5日,毛泽东、朱德向国民政府发出通电,表示“愿意在一个月内与所有一切进攻抗日红军的武装队伍实行停战议和,以达到一致抗日的目的”,要求国民党以“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精神,首先在陕甘晋停止内战,“双方互派代表,磋商抗日救亡具体办法”(16)《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件选编》(中),北京:档案出版社,1985年版,第140—141页。。6月20日,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提出双方应立即停止“互相残杀的内战及一切仇杀的行为”,并就合作抗日问题进行谈判(17)《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43、118—119、156、157—158页。。8月25日,中国共产党再次致书国民党,希望它“把向内的枪口调转向外”,“把退让的政策转到抗战”,“把分离的局面转到团结”,“把涣散的情况转到统一”(18)《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0、424—425页。。10月15日,毛泽东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主席的名义发表谈话,强调红军仅在被国民党攻击时才采取必要的自卫手段,被红军俘获的国民党人员与武器,在“该军抗日时一律送还,其愿当红军者听”;国民党军队如向抗日阵地转移,红军将“制止任何妨碍行动”,并“给予一切可能的援助”(19)《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3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324页。。12月1日,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发表通电,再次要求国民党“停止进攻红军,实行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否则,“不但将给民族国家以不能补救的损失,而南京当局亦将自绝于国人”(20)《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43、118—119、156、157—158页。。这是“逼蒋抗日”政策实施阶段。

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蒋介石落实抗日承诺。1937年1月8日,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发表通电,要求蒋介石肃清亲日派,“化内战为抗战”(21)《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43、118—119、156、157—158页。。2月10日,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表示如果国民党把“停止一切内战,集中国力,一致对外”和“迅速完成对日抗战之一切准备工作”等作为国策,自己愿意保证做到四点:“(一)在全国范围内停止推翻国民政府之武装暴动方针;(二)苏维埃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三)在特区政府区域内实施普选的彻底的民主制度;(四)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共同纲领。”(22)《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43、118—119、156、157—158页。这是“对国民党一个大的原则上的让步”,目的在于取消国内两个政权的对立,以“换得全民族所需要的和平、民主和抗战”(23)《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58页。。中国共产党主动牺牲自身利益,占领了道义制高点,迫使蒋介石不得不放弃内战政策,就两党合作抗战进行协商。由此便开始了“联蒋抗日”政策的实施阶段。

(二)针对国民党高层和地方实力派展开工作

国民党高层和地方实力派对蒋介石影响很大,他们一旦表示抗日,蒋介石势必会受到极大压力,就不得不停止内战,转向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抗日。为此,中国共产党下了很大力气做国民党高层和地方实力派的工作。

第一,推动国民党高层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张。毛泽东先后致函宋子文、邵力子、宋庆龄、蔡元培等人,希望他们“唤醒国民党中枢诸负责人员,觉悟于亡国之可怕与民意之不可侮”(24)《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53页。,推动蒋介石放弃“对外退让对内苛求之错误政策”,“实行真正之抗日作战”(25)《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58、78、60、70、80、84、33页。。毛泽东还直接写信给蒋介石,指出不希望他因不抗日而遭“千秋之辱骂”,要求他与中国共产党“化敌为友,共同抗日”(26)《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58、78、60、70、80、84、33页。。周恩来也先后写信给陈果夫、陈立夫,希望他们力促蒋介石“停止内战,早开谈判,俾得实现两党合作,共御强敌”(27)《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3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99页。。周恩来也曾直接写信给蒋介石,表达中国共产党所求“唯在停止内战、建立抗日统一战线与真正发动抗日战争”的真诚愿望(28)《周恩来军事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00页。。

第二,与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建立抗日统一战线。两广事件发生后,毛泽东写信给李济深、李宗仁、白崇禧等,希望他们推动“蒋介石氏及中国国民党一律参加抗日统一战线”(29)《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58、78、60、70、80、84、33页。。为争取傅作义联共抗日,中国共产党特派彭雪枫携带毛泽东的亲笔信去见他。毛泽东在信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所求者救中国,所事者抗日寇”(30)《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58、78、60、70、80、84、33页。,希望他配合红军抗日。对于宋哲元、刘湘,中国共产党派张金吾(张经武)、冯雪峰等去做了一些争取和联络的工作。毛泽东还给冯玉祥写信,请他“登高一呼”,使蒋介石放弃“孤行己意”的行为,下定决心进行抗战(31)《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58、78、60、70、80、84、33页。。针对阎锡山阻止红军抗战的举动,中国共产党指出,只要蒋介石停止“剿共”,赞同统一战线、一致抗日,所部“决不向南京管辖境内进攻”(32)《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58、78、60、70、80、84、33页。。

第三,与张学良、杨虎城实现西北抗日大联合。东北军和西北军处在“剿共”前线,做好争取他们的工作意义重大。《八一宣言》发表前,中国共产党就对东北军上层进行了一些统战工作。《八一宣言》发表及中国共产党到达陕北后,对东北军的统战工作更加重视。在瓦窑堡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决定成立东北军工作委员会,周恩来任书记。1936年1月25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发表《红军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指出“抗日反蒋才是东北军唯一的出路”(33)《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6、30—36页。。6月20日,中国共产党向党内发出指示,认为东北军“有极大可能转变为抗日的革命的军队”,“争取东北军到抗日战线上来”是“基本方针”(34)《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6、30—36页。。中国共产党为争取西北军也做了大量工作。1935年12月5日,毛泽东写了亲笔信,派人与杨虎城联系。1936年4月,经过王炳南的努力,中国共产党与杨虎城的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8月13日,毛泽东再次写信给杨虎城,指出双方合作“非特两军之幸,抑亦救国阵线之福”(35)《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58、78、60、70、80、84、33页。,并派张文彬作为中国共产党驻杨虎城部队的联络代表,从此双方的联系更为密切。

(三)面向社会民众呼吁团结抗战

通过动员社会民众形成强大共识,进而引导社会舆论,产生社会影响力,是话语建构的重要目标。在这方面,中国共产党特别重视向青年学生和以救国会为代表的社会精英呼吁团结抗战。

《八一宣言》发表后,中国共产党联系了一些北平进步青年学生,在他们中间积极宣传抗日救国思想主张,使其逐渐认识到团结抗战的重要性。11月18日,中国共产党把各校进步青年参加的“黄河水灾赈济会”改造成为北平大中学生联合会,并在中国大学召开了成立大会,决定以请愿方式发动组织抗日救国运动,以宣传教育群众,并向国民党施加压力。12月6日,北平15所大中学校发表宣言,指出“领土主权,转瞬将非我有,强敌已入腹心,偷息决不可得”,“欲求生路,唯有动员全国抵抗之一途”(36)《一二九运动资料》第1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5—86、90页。。同一天,北平市学生联合会发表宣言,要求“立即停止内战!全国陆海空军总动员,对日作战”,“共同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斗争”。这些因素促成了一二九运动的爆发

一二九运动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继续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话语引领青年学生。12月20日,共青团中央向全国青年学生发表宣言,指出只有不分党派、不分信仰、不分地域、不分民族,“实行共同奋斗,才能挽救民族的灭亡”(37)《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2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17、571、510页。。27日,共青团中央就北平、天津、上海、广州等地学生的爱国运动发表宣言,指出在亡国灭种危机面前,“只要稍有天良,稍有血性之人,谁甘心为亡国奴”?希望学生发扬救国爱国的旗帜作用,“誓死不做亡国奴,誓死为中华民族之解放”而奋斗(38)《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2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17、571、510页。。1936年5月7日,共青团中央写信给全国学生,指出中国红军与国民党军队作战是被迫的,要求他们向着“停止一切内战,一致联合抗日”的目标努力(39)《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3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20—121、129页。。

社会精英是社会舆论的主要提供者,他们如果认同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张,就会对国民党蒋介石造成巨大压力。1935年12月27日,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召开成立大会,提出了“停止内战”“共赴国难”等主张,这引起了中国共产党的注意。1936年4月下旬,冯雪峰从陕北来到上海,会见了沈钧儒、章乃器等文化界救国会领导人,向他们传达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7月,党中央在上海成立办事处,由胡愈之分管救国会事宜,加强了与救国会的联系。8月10日,毛泽东致函章乃器、陶行知、邹韬奋、沈钧儒等救国会领导人,称赞他们发表的《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及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宣言和纲领,表示“当着整个民族生命将被斩绝的时候,我们已无兴趣进行任何中国人打中国人的内战”,“只要中央军不进攻我们,不阻止中国军队抗日,我们绝不愿意进攻中央军以及其他任何军队”(40)周天度、孙彩霞:《救国会史料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0—131页。。9月18日,毛泽东再次致函他们,指出要使国民党停止“剿共”,需要他们“在各方面作更大的努力”,彼此之间进行“更亲密的合作”(41)《毛泽东书信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3页。。

“七君子”事件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以实际行动支持救国会的爱国行为。1937年4月11日,毛泽东致电潘汉年,指出国民政府起诉沈钧儒等人、通缉陶行知、封禁爱国刊物等举动“完全违反民意,违反两党团结对外主旨”,要他到南京找陈立夫、张冲等提出抗议,“迅即具体解决”(42)《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北京:中央文献研究室,2013年版,第670页。。次日,中共中央发表宣言,指出国民党逮捕“七君子”“非特为全国民众所反对,亦为世界有识人士所不满,甚且国民党内部爱国人士亦多愤愤不平”(43)《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4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59页。,要求立即释放“七君子”。15日,周恩来亦写信给蒋介石,指出“七君子”被起诉、陶行知被通缉“已引起全国不安”,希望释放“七君子”、取消通缉陶行知等人。7月3日,周恩来与毛泽东共同致电潘汉年,要他设法请CC方派出调解的人谈判,对“七君子”以“不判罪到庐山谈话则为上策,只判轻罪而宣告满期释放此为中策,释放而到南京做事或出洋为下策”(44)《周恩来年谱(1898—1949)》,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78页。。

中国共产党还面向少数民族及会门势力建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话语,以动员他们起来反对内战。1935年12月10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向内蒙古人民发表宣言,指出“内蒙古民族只有与我们共同战斗,才能保存成吉思汗时代的光荣,避免民族的灭亡,走上民族复兴的道路”(45)《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3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20—121、129页。。1936年5月2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对回族人民发表宣言,主张“回汉两大民族亲密的联合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与汉奸卖国贼”(46)《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3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20—121、129页。。7月16日,中国共产党就争取哥老会作出指示,要求推动哥老会“参加到抗日救国的统一战线中来”(47)《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53、69页。。8月24日,中国共产党再次就内蒙古工作作出指示,指出日本侵略内蒙古的目的是使其“亡国灭种变成日本的殖民地”,因此必须建立与内蒙古人民的民族统一战线(48)《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53、69页。。1937年2月7日,中国共产党就内蒙古工作给少数民族委员会发出指示,进一步提出“着重解释蒙汉的联合一致抗日,这比任何时候都更重要”(49)《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4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35、127页。。

三、调整政策推动“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话语变成现实

话语建构的目的是使话语内容成为现实,这就要求话语建构者必须主动调整方针政策,否则话语建构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无异于纸上谈兵。

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根据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特点,确定了党的策略路线:“发动、团聚与组织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不管什么人,什么派别,什么武装队伍,什么阶级,只要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蒋介石的,都应该联合起来”(50)《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604、610页。。在此策略路线指导下,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合国,以“更加适合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变中国为殖民地的情况”(51)《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604、610页。。它把广大的小资产阶级群众团体团结到自己周围;给同情于反日反卖国贼的知识分子以工作,救济他们的生活;愿意反日反卖国贼的白军官长(不分阶级)士兵,都可受到优待;联合参加反日及其走狗事业的个人、团体、政治派别、武装,组织国防政府与抗日联军;不没收富农财产,其土地除封建剥削部分外,均不没收;用宽大政策对待民族工商业资本家,欢迎他们到苏维埃人民共和国领土内投资,开设工厂商店,保护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降低租税条件以利经济发展。

瓦窑堡会议后,12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常务会议,讨论国统区工作策略转变问题,决定派刘少奇到华北主持北方局工作。1936年2月,刘少奇抵达天津,提出华北党组织的任务和工作方针是联合一切可能抗日的党派、阶层,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此一正确方针指导下,北方局在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52)《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60、91—92、128页。。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也开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到1936年12月以前,中共与晋、绥、察、冀、滇、桂、川、新、甘、陕等省的地方实力派之间已初步建立了联系”(53)《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上),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429页。。

转变对蒋介石的态度是停止内战成为现实的关键。1936年9月1日,中国共产党向全党发出指示,指出把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同等看待是错误的”,“抗日反蒋”的口号“是不适当的”,要“逼蒋抗日”,强调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主张“和平统一”的,是“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真正拥护者(54)《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60、91—92、128页。。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向党内发出指示,要求“用一切方法联合南京左派,争取中派,反对亲日派,以达到推动南京走向进一步抗日的立场”(55)《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60、91—92、128页。。1937年3月23日至31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指出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后,内战实际上已经停止,蒋介石“已经转向抗日方面来”,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工作的“中心一环是扩大民主运动,争取民主运动的实现”(56)《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4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35、127页。,目的是形成全民族一致抗战的局面。5月2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即苏区党代表会议),毛泽东指出,国内和平局面已经形成,新的任务是“巩固和平”,而争取民主才能巩固和平,因此“争取民主,是目前发展阶段中革命任务的中心一环”(57)《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55页。。这样,由于中国共产党主张明确、政策调整、措施落实,到全面抗战爆发前夕,“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话语已经具备了成为现实的条件。

四、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话语建构的成效

话语建构的目的是要“控制”人们“对社会问题及社会进程的思考”(58)《萨丕尔论语言、文化与人格》,高虹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第97页。,以引导社会舆论、形成社会共识、产生影响力。“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话语的提出和建构成为影响全国各政党和社会舆论的主要因素,极大地警醒了国人,青年学生、社会精英、国民党内爱国力量等以不同方式要求抗日,加上民族危机日渐加深,终于迫使蒋介石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局面由此得以形成。

(一)得到了青年学子的广泛拥护

《八一宣言》传入国内后,有的同学从北京饭店楼下的法文图书馆发现了它,“如获至宝”(59)《一二九运动回忆录》第1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12、73页。,“争相传阅,私下议论”(60)《一二九运动史》,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第25、35页。,有的甚至“公开响应”(61)《一二九运动史》,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第25、35页。。同学们从这份宣言中找到了抗日救国的道路,认为要战胜日本帝国主义,“非要依靠中国共产党不可,非要停止‘反共’的内战不可”。于是,“北平的学生们像醒狮一样怒吼起来”,把九一八事变以来“郁积在心头的仇恨和愤懑发泄出来”(62)《一二九运动资料》第1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1页。,提出了“反对内战,一致抗日”“打倒汉奸卖国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爆发了一二九运动。

一二九运动是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是动员全国抗日的新起点”(63)《一二九运动回忆录》第1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12、73页。,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成为一切爱国人们的共同公开主张的国是”,蒋介石“先安内、后攘外”的政策“极大地被孤立”(64)《一二九运动回忆录》第1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12、73页。。毛泽东认为,在一二九运动后,中国的反动势力逐渐后退,新的革命运动开始逐渐高涨,“中国反帝国主义的事情就好办多了”(65)《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3页。。在一二九运动中,全国各地学生痛斥国民党“不抵抗”“敦睦外交”“先安内、后攘外”等对日妥协政策,提出“立即停止任何内战”“反对中国人打中国人”“反对危害民族生存的内战”“枪口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给蒋介石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蒋介石曾在日记中写道:“各地学潮继起,殊堪顾虑”(66)《蒋介石日记》(手稿),1935年12月21日,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档案馆藏。。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对于结束国共内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得到了社会精英的热烈响应

社会精英是社会舆论的主体,他们的言论对政局影响很大。“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话语说出了他们的心声,得到了他们的响应。

九一八事变后的一段时间内,社会精英虽不满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但也不认同中国共产党武装对抗国民党的方针,因此,他们并没有要求国民党停止“剿共”。如有人认为,“就令共产主义是中国现在的出路,现在中国所谓共产党的行动,我亦不敢赞成。我想,无论如何,用兵刀来革命,是永远难得到真正的成功的”(67)毛子水:《南行杂记》,《独立评论》第18号(1932年9月18日)。。

不过,随着中国共产党为抗战所作的努力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特别是“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话语提出后,抨击国民党对日妥协、要求停止“剿共”等话语频繁出现在社会精英的言论中。1935年11月16日,邹韬奋撰文指出,帝国主义自身矛盾日益尖锐化,给了被压迫民族可以利用的解放机会,但是“这民族如一味的投降、退让,反而可使帝国主义将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所掠夺的赃物,用来维持它的残局”(68)周天度、孙彩霞:《救国会史料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页。。1936年1月1日,章乃器发表文章指出,国民党屠杀进步青年、摧毁民族元气、断送国家主权和领土,“即使满口自命爱国,事实已经证明他是卖国”(69)周天度、孙彩霞:《救国会史料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98—100页。。他认为,国民党的“攘外必先安内”最终将导致“无内可安”的末日,因此必须“停止一切内战,大家枪口一齐向外,大家一齐联合来抗战自卫”(70)章乃器:《四年间的清算》,《大众生活》第1卷第11期(1936年1月25日)。。

社会精英还纷纷组织抗日救亡团体,表达团结抗日的愿望。上海救国会成立后,上海妇女界救国会、上海学生界救国会、上海各大学教授救国会、上海职业界救国会、国难教育社、上海电影界救国会等抗日救亡团体亦相继成立。1936年1月28日,在一二八事变四周年纪念大会上,这些团体联合成立了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并决定进一步扩大组织,筹备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5月31日至6月1日,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召开成立大会,通过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大会宣言》,指出国民党“剿共”政策“历时四年有余,双方牺牲了数十万可以抗日的英勇的战士和无量数的枪弹,到现在依然是存在着一个相持的僵局”,在日本侵略日渐加深之际,“天良未泯的人民,都渴望着有一个广大的团结,能有一个全国统一的联合救国阵线”,进而要求“全国各实力派即日停止一切自相残杀消耗国力的内战,从速团结起来一致对外”(71)周天度、孙彩霞:《救国会史料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98—100页。。“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成为救国会的主张,表明它“实际上是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上的领导”(72)王邦佐主编:《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90、197页。。

(三)推动结束了与国民党近十年之久的内战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话语提出后,部分国民党实力派表示认同。如冯玉祥多次要求停止内战、亲善苏联、合力抗日;陈济棠、李宗仁、白崇禧等打出了“北上抗日”的旗帜;傅作义领导了绥远抗战;刘湘与中国共产党订立了《抗日救国军事协定》;阎锡山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成立了牲盟会。牲盟会被认为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在一个省份内首先建立的两党合作的组织形式”(73)王邦佐主编:《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90、197页。。阎锡山认为,“今日主张应付国难者,不外忍耐与牺牲两派。忍耐之理由,以为抗日军事一起,即不能‘剿共’,势必撤‘剿共’之百师兵移作抗日,与共产党以绝好机会‘赤化’后方,我抗日军势必受两面夹击,终为消灭,将中国变为苏俄统治下之无产阶级之中国”,“忍耐之结果,势必使人心瓦解,志气丧失,促国人寡廉鲜耻变为汉奸,向日本求富贵,将中国变为日本统治下汉奸之中国”(74)《阎锡山日记(1931—1950)》,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127页。。其言外之意是,“剿共”不能救国,抗战才是出路。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和西北军将领杨虎城则认为共产党是剿不了的,“剿共”必定两败俱伤,抗日才有前途,因此,他们决意不再执行蒋介石的“剿共”政策。从1936年上半年起,红军与东北军、西北军实际上停止了内战状态,实现了“三位一体”的大联合局面。11月27日,张学良致书蒋介石请缨抗战,指出日本正在进攻绥东,这是“为国效死之时”,本人愿“为个人尽一分子之前愆,为国家尽一分之天职”(75)《西安事变资料》第1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08、110—111页。,希望蒋介石调派东北军全部或一部北上抗日,而非“剿共”。28日,杨虎城发表告民众书,指出日本侵略中国,“倘再不起来争这一个最后的生存,将来地图上要永远没有我们的中华民国。世界人种表上,要永远没有我们的中国人种”(76)《西安事变资料》第1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08、110—111页。。这表明,“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话语对东北军、西北军发挥了重要作用,西安事变亦因此爆发。

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以大局为重,确立了和平解决的方针,迫使蒋介石不得不表示停止内战、共同抗日。1937年1月5日,西北“剿匪”总司令部撤销,迁延近十年之久的内战结束,国共联合抗日“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77)步平、王建朗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第1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447页。。2月15日至22日,国民党召开五届三中全会。这次大会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一是大会宣言指出,如果中国“蒙受损害,超过忍耐之限度”,只有“决然出于抗战”。“抗战”一词第一次出现在了国民党的文件中,实际上确认了停止内战、准备抗日的方针,表示国民党政策“开始向抗日方面走”(78)《张闻天文集》第2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年版,第150—151页。。二是接受了宋庆龄、冯玉祥、何香凝等提出的恢复孙中山三大政策、联共抗日的主张,并表示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四个条件下双方可以进行谈判。这就“基本上停止了对红军的军事行动”(79)《六大以来》,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17页。。此后,国共谈判进程加快,期间虽有曲折,但七七事变爆发后,两党在军队改编问题上迅速达成协议,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建立,全民族抗战的局面于是形成。

五、结语

话语建构的根本目的在于争取话语权,这需要话语主体通过不同的话语形式,向话语客体传播话语内容,以对话语客体产生影响,进而引导舆论、形成共识,达到话语主体所期待的效果。因此,话语主体在话语建构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和功能”(80)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57页。。九一八事变后,在愈演愈烈的民族危机驱使下,中国共产党开始建构抗战动员话语。在这当中,必须解决一个关键性问题,就是正确处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使阶级斗争服从于解决民族斗争的需要,特别是需要处理好与兵戈相向十年之久的国民党的关系,推动其改变“剿共”政策,以实现共同抗日。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依旧顽固坚持集中精力“剿共”。在此情形下,为推动国民党内部分裂、增加抗战力量,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动员话语内容上不断创新。特别是遵义会议后,中国共产党内部逐渐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最高领导集体,学会了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阶级的理论正确分析中国抗战面临的具体问题。毛泽东指出:“国民党和共产党是中国两个主要的政治力量,如果他们现在继续打内战,其结果是对抗日运动不利的。”(81)《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7页。基于此种认识,中国共产党党内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左倾关门主义被逐步纠正,“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话语得以提出和建构。这种建构既针对国民党实力派和国民党高层,也针对国民党蒋介石派和蒋介石本人;既针对青年学子和社会精英,也针对各阶层人民大众和少数民族、会门势力。应该说,中国共产党在这两方面都下足了功夫,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国民党内的实力派转向抗日了,社会精英认同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张了,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相继发生了。在此情形下,蒋介石不得不放弃内战,与中国共产党联合走上了抗日道路。这也意味着此时中国共产党已从政治上、思想上、理论上走向成熟,为迎接全国抗战爆发后的新挑战、推动中华民族最终取得抗战胜利做好了准备。

猜你喜欢
内战蒋介石抗日
美国“内战”名称考
抗日小英雄杨杨
彭明治驰骋抗日战场
文史春秋(2020年1期)2020-03-16 13:13:36
叙利亚内战大事件
环球时报(2018-04-17)2018-04-17 04:24:19
抗日英烈马威龙
文史春秋(2017年12期)2017-02-26 03:16:14
爷爷的抗日
小说月刊(2015年7期)2015-04-23 08:59:11
美国内战的国际法实践及其启示
军事历史(2000年2期)2000-11-22 07:03:42
蒋介石为八路军改名的真实目的何在?
军事历史(1999年1期)1999-08-20 08:36:16
马克思论美国内战
军事历史(1997年1期)1997-08-20 08:40:06
叶剑英与蒋介石分道扬镳
军事历史(1996年3期)1996-08-16 03: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