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中植物保护新技术的应用研究

2021-12-27 02:26邢忠宁
农村科学实验 2021年11期
关键词:黄板植物保护核心技术

邢忠宁

(辽宁省锦州市太和区大薛街道,辽宁 锦州121000)

1.植物保护核心技术概念

植护保护工作主要由植物病虫害专业演变而来,主要包括植物病虫害识别、农药安全使用、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内容。与其他植物相关工作相比,植物保护核心具有更加显著的跨学科特征,与农作物学、园艺学与农业资源利用学密切相连。同时,在植物保护核心技术的实际应用期间,也会涉及动物学、植物生理学及细胞生物学等。

2.生态农业中植物保护新技术的应用效果分析

2.1 提升了农作物的生产效率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加强了对于植物保护新技术的研究,全面分析了不同类型农作物的生长方式、周期、特点及不同时期的营养需求,根据其各个阶段的生长特点采用合适的植物保护技术,有效地提升了农作物的生产效率。比如说,在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的栽培耕作中,合理应用旱地免耕栽培技术、水旱轮作免耕栽培技术、水田连作免耕栽培技术,这样能够调节耕作区域的温度、湿度及土壤pH值,有效提升农作物生产效率,有效节约农业生产中消耗的人力、物力、水资源,降低生产成本,优化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2.2 有效避免病虫害对农作物的侵袭

农作物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类病虫害的侵袭,导致农作物生长、开花、结果、果实生长受到影响,影响到农业生产效益,而且,为了有效防治病虫害,人们需要应用大量的化学药剂,这样会造成环境污染,且农产品中会残留部分药剂,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应用植物保护新技术,能够有效避免病虫害对农作物的侵袭,为植物健康生长创造有利条件,确保农作物产量,同时减少在病虫害防治上的成本,这样有利于生态农业理念在基层的推广,以及植物保护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3.生态农业中植物保护新技术的应用分析

3.1 无病种苗技术

植物保护技术通常也应用在农作物的有效在培育与养护中。具体来说,在选择农作物种植品种时,应当保障农作物的适宜性,结合当地气候条件以及土壤条件特征,选择生长效果最佳的农作物品种,切实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在农作物栽培种植前,需要做好种子处理工作,确保种植的种子均饱满均匀,增强提升农作物出苗率。注重在植物种子处理期间控制处理温度,避免温度较高对植物造成额外损伤。在漫种过程中,需要保障种子被全面浸泡,增强种子灭菌效率。

3.2 农业耕种技术

农业耕种技术也是植物保护核心技术的重要分支,需要切实提升农作物在后期生长期间的抗逆性以及存活率。在使用农业耕种技术期间,需要采用轮换种植方式,避免一种某作物在同一地区长期种植,导致土壤营养成分快速流失问题出现。在农作物轮种期间,需要以生态多样性的原则,确保选择的农作物能够充分利用当地土壤条件及其内部养分,保障农作物高效高质生长。

3.3 光诱技术

光诱技术是当前生态农业中常用的一种植物保护新技术,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产品为频振式杀虫灯,这种装置联合应用了光、波、色、味四种诱杀方式,将害虫聚集在一起集中消灭。频振式杀虫灯的主要元件为频振灯管、高压电网,频振灯管可发出特定频率光波,引诱害虫前来,同时装置可发射声波,干扰害虫的活动周期,且其灯壳为黄色,夜间装置打开发出黄绿色光芒,利用了害虫的趋光性,大量害虫被诱导而来,在灯管周围飞行,会被高压电网杀死或击昏,进入接虫袋内,如若接虫袋内有活虫,会释放出性信息素,诱导同类昆虫前来,实现性诱。频振式杀虫灯杀虫种类广,对于大多数直翅目、半翅目、鞘翅目类虫害具有显著捕杀效果,比如说甜菜夜蛾、斜纹夜蛾、银纹夜蛾、小绿叶蝉、黑刺粉虱、潜叶蛾、黄条跳甲、烟青虫、金龟子、蝼蛄等,科学研究表明,在相同条件下,未放置频振式杀虫灯的区域,虫卵数量为28颗/百株,而放置了频振式杀虫灯的区域,虫卵数量为12颗/百株,由此可见其对于害虫的捕杀效果。整体而言,这类植物保护新型技术装置,具有诱杀力强、对益虫影响小、操作便捷、成本低的优点,且随着技术装置的改进,人们改变了高压电网的杀伤力,将害虫击伤而非杀死,这样能够更好地发挥其色诱的功效,杀灭更多的害虫。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植物保护站会根据病虫害监测所得信息,选择合适装置,在4月中旬装灯,10月撤灯,每日21点至次日凌晨四点开灯,诱杀害虫。

3.4 色诱技术

色诱主要就是在农田中设置黄板。由于部分害虫具有趋黄性特征,因此可以有效杀灭对黄色较为敏感的害虫,如茶芽虫、粉虱等。在设置黄板期间,需要以东西方向为主,将黄板位置控制在指定高度,以便达到最佳吸引害虫的效果。在实际调查中发现,一张黄板可粘取黄曲条跳甲83~240余头,在靠近蔬菜以及加大黄板数量后,最高杀灭害虫为364头。由此可见,将黄板应用在生态农业生产过程中,可以控制农药用量,缓解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为农作物提供更加良好的生长环境。

3.5 性诱技术

性诱技术是一项通过性信息素释放,干扰雄性害虫与雌性害虫交配,改变种群性别比例,从而减少虫卵产量,降低幼虫繁殖数量的植物保护新技术。夏末秋初,虫害处于频繁活动时期,进行交配、繁殖等生理活动,在这一阶段,人们可以应用性诱剂,干扰害虫的交配,减少幼虫的产生,并针对相关害虫进行杀灭处理。科学研究表明,在粮食种植产区域,小菜蛾、烟青虫泛滥,投放性诱剂,可获得理想的虫害防治效果。在以往,害虫防治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其效果并不理想,性诱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效改变了这一局面,以食心虫的防治为例,采用传统植物保护技术,费用高,捕杀效果不佳,且存在药物残留的情况,而应用性诱技术,一年投放3次性引诱剂芯,即可获得理想效果,成本低廉,操作简便,对于益虫影响小,与当前生态农业保护环境、生产绿色无公害食品的理念相符。

3.6 提升病虫害防治技术

病虫害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原因,害虫导致的减产问题降低农民经济收成,减少经济效益。建立健全防治体系,实现信息共享是对病虫害有效控制的重要举措。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下,信息化平台的数据共享性可以避免沟通不畅导致的防治不当问题。为了保证防治效果,可以采用加大宣传的方式,在媒体平台上宣传防治新知识和技术,鼓励农民使用新型防治手段,科普过程中也应当对污染防治、有机农业、耕作轮作、套种等农业知识与植物保护技术进行补充说明,最终实现提升宣传科普效力,提升植物保护工作效率的目的。

4.植物保护核心技术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的应用管理对策

4.1 秉持综合防治原则

在使用植物保护核心技术期间,需要秉持综合防治原则,尽量避免使用大量农药及化肥。将多种农作物治理手段融为一体,制定出更加科学环保的植物保护方案,降低病虫害问题导致机遇,增强生态农业建设期间的经济效益。

做好农作物生长全过程保护控制工作,切实把握农作物生长特征,对病虫害防治等核心保护方案进行不断优化及调整,切实提升农作物生长水平,增强生态农业建设期间的经济效益。

4.2 构建病虫害预防体系

就目前来看,农作物病虫害问题仍然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规避,但可采用科学手段有效预防。通过构建起农作物各种害预防体系,可实现控制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概率,缩小病虫害影响范围的目标。随着农业技术发展速度不断加快,通过在植物核心保护工作中应用先进的病虫害检测手段,可以及时发现病虫害暴发隐患,立即采取有效解决措施。

在构建生态农业病虫害预防体系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因地制宜目标,细致分析地区农作物种植需求及土壤环境特征,运用多种手段控制农田生态系统,确保农作物产量不断提升。应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构建起病虫害预测网络系统,对农作物检测结果进行采集并充分分析,切实提升生态农业病虫害防治预测工作的精准性与全面性,尽早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

结论

总而言之,生态农业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为切实提升生态农业综合效益,需充分认识到应用并发展植物保护核心技术的积极作用,加强植物保护核心技术研发投入力度。扩大关于植物保护核心技术的宣传覆盖面,完善现有生态农业建设体系,培育出更加优异的农作物新品种,确保植物保护核心技术能够得到高质高效应用,在尽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目标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黄板植物保护核心技术
植物保护:不珍稀才了不起
强化核心技术攻关 赋能种植业转型升级——聚焦《“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
黄板对野生状态下茶树园主要害虫的诱集效果及天敌的影响
植物保护专业卓越农艺师培养模式的探究
不同色板诱杀苹果有翅蚜的效果
2019年全降解粘虫黄板与常规粘虫黄板诱虫对比试验初报
掌握核心技术 赢在精益制造
海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核心技术,造船强国第一要素
阜新地区利用黄板诱杀温室大棚白粉虱的防效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