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绍金
(广西贵港市港南区桥圩镇林业站,广西 贵港537100)
东津镇地貌类型为非岩溶波丘陵,山包低矮,似馒头状,标准高度在100m以下,起伏高差10-30m,从卫星图上观看,整片区域如波浪起伏状的丘陵,故称为非岩溶波丘。岩层以褐色为主,又称红色岩层。岩石类型白垩统新隆组红砂岩、泥岩组成,岩石固结程度差,易风化易被侵蚀,本地又称红粉石。该区域属亚热带温湿气候,温暖、潮湿,雨量充沛,据统计年平均降水量1541.1mm,降雨多集中在3-9月份,占到全年降水量的85%,充沛的降雨量使得耕作土地湿润肥沃,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生长,故东津镇又称为农业大镇,主产东津细米、玉米、花生、红薯、木薯等优势农产品。
在长期的利用土地后,人们得到了农产物的回报后却招来了环境变化的问题,原来一片绿色的丘陵,在坡顶上植被渐渐消失,土地逐渐退化和流失,形成了光秃秃的红粉石沙化区,毫无生机,生态环境的恶化。造成以上原因有三个:
1)过度开荒造地,由于东津镇为农业大镇,土地耕作利用在农民心里根深蒂固,随着农产品的销售前景越来越好,为了获取更多的土地,种植更多的农作物,农民不断开荒造地,不少地方将耕地开荒到了丘陵的上坡顶部,加上又是种植单一作物。
2)过度的放牧,坡顶上土层浅,土壤肥力底下,杂灌、杂草生长本来就稀疏,人们在此放养牛羊,牛羊对坡顶土地上的杂草、杂灌进行啃食,过度的放牧,导致杂灌木、杂草生长停滞,难以恢复。另外对杂灌木、杂草的任意踩踏,造成杂灌木、杂草地上部分受伤甚至死亡,土地退化严重;
3)过度砍伐杂灌,每年秋收农忙之后,农民利用农闲,对地上生长的杂灌进行砍伐,甚至采挖树桩,用做薪材;土地经过人为的长年累月破坏和过度开发,地上植被大量减少,土壤没有了植物根系的保护,形成松散的砂粒,在风吹雨打的作用下,大量有机物的流失和土壤被侵蚀冲刷到沟谷,露出光突突的岩石,坡顶逐渐形成了石化或砂化,土壤流失,砂石保留不住水分,杂草无生,风一过扬起沙尘漫天纷,导致了该区域的丘陵坡顶岩石砂化严重。丘陵的下坡、中坡为种满绿油油的农作物,上坡为光秃秃的风化砂石,形成了有名的“秃头”岭。
为了改善环境,减少土壤流失,土地进一步砂化,恢复坡顶上的土壤和绿化,“秃头”岭地上的复绿工程刻不容缓。急需寻找一种能够耐瘠薄、耐干旱、枝叶、根系覆盖范围大的植物进行造林绿化。通过深入本地调查发现,在一些人类耕作不到或放弃耕作的地方,贫瘠地薄、砂石遍地、保水能力极差,基本没有杂草和其他树木,却有一种灌木植物能在这些砂石地上正常生长,而且长势不错,枝繁叶茂,这种植物称为黄荆。黄荆适应性强,耐旱耐瘠,在酸性或碱性土上都能生长良好。黄荆根系发达,萌芽力强,既是水土保持的优良树种,又是营造薪炭林、肥料林的重要树种。
黄荆为马鞭草科牡荆属灌木或小乔木,树高2-5米;小枝四棱形,密生灰白色绒毛。掌状复叶,小叶5,少有3;小叶片长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顶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或每边有少数粗锯齿,表面绿色,背面密生灰白色绒毛;中间小叶长4-13厘米,宽1-4厘米,两侧小叶依次递小,若具5小叶时,中间3片小叶有柄,最外侧的2片小叶无柄或近于无柄。聚伞花序排成圆锥花序式,顶生,长10-27厘米,花序梗密生灰白色绒毛;花萼钟状,顶端有5裂齿,外有灰白色绒毛;花冠淡紫色,外有微柔毛,顶端5裂,二唇形;雄蕊伸出花冠管外;子房近无毛。核果近球形,径约2毫米;宿萼接近果实的长度。花期4-6月,果期7-10月。主要产长江以南各省,北达秦岭淮河,生于山坡路旁或灌木丛中。黄荆树枝叶繁多,枝叶产量高,亩产可达1-1.5吨,1吨鲜枝叶相当于111.5公斤硫酸铵,40公斤过磷酸钙,40公斤硫酸钾。黄荆花期长,是很好的蜜源植物。叶、果可以药用,种子可榨油、酿酒、做饲料。黄荆根系发达,须根丰富,在土壤中交叉缠绕,牢牢固定土壤,防止土壤松散流失,在以黄荆为灌木林地根系总生物量在1%的水平上为7.50t/hm²。在不同土壤层内其根系生物量为0-10cm为5.18t/hm²,10-20cm为1.85 t/hm²,20-30cm为0.35t/hm²,30-40cm为0.12t/hm²。在单位面积不同土壤层次下根系长度0-10cm为3168m/m2,10-20cm为671m/m2,20-30cm为202m/m2,30-40cm为109m/m2。黄荆其土壤抗侵蚀能力在土层厚度0-20cm中,有机质为1.6%,水稳性指数为83.63%,土壤侵蚀模数5.20t/hm²a。根据以上数据,在相同的土壤中,土壤根系越多,土壤抗侵蚀性越强,降低地表水流对土壤的冲刷;另根系分泌物、生物量丰富,促进了土壤的有机质合成。
土地整地的主要作用是改善苗木生长的立地条件,从而提高苗木成活率和促进苗木生长发育,同时也可使植树和进行来做管理时容易进行。整地对改善土壤立地条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可以影响地表的光照强度和受光时间,因而也影响到热量状况。雨水直接落到地表,覆盖在地表的枝叶通过遮挡、隔离可抑制水分蒸发。地形的变化有时可以蓄水,有时又可排水壤的物理性质(土壤容重减少,孔隙度加大),从而在干旱条件下起到蓄水保墒作用,而在过湿条件下又能够排除过多的水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土壤肥力,如在山地薄层土壤上局部加厚土层可减少土壤中石砾的含量等。此外,在山区,造林整地也是简易的水土保持措施。为了防止植树及幼林生长期间的水土流失,合理利用坡面径流,改善苗木生长条件,对造林地采取的各种蓄水保土的措施。造林整地可以提高苗木成活率,特别是在苗木没有形成郁闭成林之前,可暂时替代苗木控制水土流失,拦沙蓄水,促进苗木生长。红粉石沙化区整地对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苗木生长,是人工进行沙化治理造林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实现沙化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全面整地是对造林地的土壤普遍进行耕翻。这种方法对立地条件的改善作用大,主要应用于平原地区无风蚀的荒地、沙地。局部整地的方法很多主要分为带状整地、水平阶整地、反坡梯田、等高撩壕整地等。其中撩等高壕整地是我国南方山地、丘陵植树造林过程中页岩沙化常用一种整地方法,在干旱贫瘠的丘陵地区非常适用。等高撩壕整地又叫抽槽或沟带整地,在山坡地带按一定距离先测好水平线,然后沿着水平线开挖小沟槽,把新土堆在下坡,筑成一条水平土埂,其深度和宽度根据坡地土地深度,情况而定,沟槽挖好后,可以在沟槽内填充杂草、枝叶等,再将一些表土填回沟槽内一种整地方式。在红粉石沙化区进行整地的方式是等高撩壕整地,它是一种很好的水土保持在了技术措施,其操作方便,容易掌握,这样增加了土壤厚度和肥力,不但改良了土壤,而且起到保水保、保土、保肥力的作用,减少了地表的径流的。
其造林方法主要有播种造林和植苗造林。
1)播种造林法:又称直播造林,是将林木种子直接播种在造林地进行造林的方法。这种方法省去了育苗工序,而且.施工容易,便于在大面积造林地上进行造林。但是这种方法造林对造林立地条件要求较严格,造林后的幼林抚育管理措施要求也较高。播种造林的适用条件:适合于种粒大、发芽容易、种源充足的树种,其要求造林地土壤水分充足,各种灾害性因素较轻。黄荆树每年孕育种子繁多,在雨水充足的地方非常容易发芽,播种时间一般在每年的2-3月份,这时雨水充足,土壤湿度高,将采集好的种子均匀撒在等高撩壕的沟槽内,并覆盖回一层1-2cm的表土,这样有利于种子的生根发芽。
2)植苗造林法:又称栽植造林、植树造林,是用根系完整的苗木作为造林材料进行造林的方法。其特点是对不良环境条件的抵抗力较强,生长稳定,因此,对造林地立地条件的要求相对地说不那么严格。黄荆植苗的方法是,也是在每年的2-3月份,将培育好的苗木按照60-80cm的间距种植在等高撩壕的沟槽内,一般建议是种植杯育苗,种好压实土壤,让根系与土壤充分接触,提高苗木的成活率。黄荆杯育苗其枝叶和根系完整,根系在营养杯内有土壤包裹,水分充足,不受到其他伤害,种植下去后随着长出新的根系,容易成活,受治理区域立地条件环境因素的限制较少,是应用最广泛的造林方法。
黄荆具有分布广、生长适应性强,不择土壤,在气候干旱、土壤瘠薄、土壤保水量低、在酸性或碱性土上,特别是干旱瘠薄水土流失严重、防止砂石漠化的山区或丘陵地能够正常稳定生长。黄荆树萌芽能力强,枝叶茂盛浓密,冠幅大,紧挨地面,在下雨时,通过枝叶的阻隔,能有效阻挡水滴直接对土壤和岩石的冲击侵蚀,干旱时,通过其枝叶对光照的反射,减低林下温度,减少了土壤水分的蒸发。另外,黄荆其枝叶、根系在生长过程中的枯落物、根系分泌物分解成丰富的腐殖质,形成腐殖质层。因此,在该红砂岩丘陵地区造林绿化,黄荆能够防止土地砂石化,保护水土流失;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营养结构,达到了绿化效能,涵养水源,大力改善生态环境,是一种非常值得种植的先锋树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