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知轩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 730000)
《共产党宣言》中蕴含的思想光芒不因时代变迁而沉寂。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在于它不但历久弥新,而且常读常新。今天来看“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句口号,也有着深刻的涵义:无产者的存在因资产阶级的扩张而具有国际性;无产者的联合因资产阶级的剥削而具有必然性;无产阶级的斗争因资产阶级的压迫而具有革命性;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长期性。因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意义不仅仅限于政治宣传的口号,并将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彻底区别开来。
资产阶级作为反对封建等级社会的新兴势力,必然有其先进性。这种先进性在物质层面表现为更高级的生产关系。在思想层面表现为自由平等民主的价值理念和推动社会发展的科学技术。无产阶级作为资产阶级社会孕育的胚胎,既有着资产阶级社会无法比拟的先进性,同时也继承了资产阶级社会的文明成果。正确认识资产阶级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是《共产党宣言》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体现。
资产阶级扩大了人类活动的范围。新大陆的发现与环球航行的实现为资产阶级的崛起提供了两大历史机遇。在封建社会,两大地理发现只是在地理层面上扩大了人类活动的版图。而对资产阶级而言,新大陆的出现与远东贸易路线的开拓意味着新市场的出现。“以前那种封建的或行会的工业经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随着新市场的出现而增加的需求了。”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1页。资产阶级依靠市场需求的扩大迅速崛起,进行大工业的建立并以大工业的发展反哺资本。正是资产阶级的这些举动造就了整个世界范围内人类活动联系的日趋紧密。人类活动的范围不仅仅限于地理层面,从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来说也扩大了。
资产阶级聚集并增殖社会财富。封建地主依据拥有土地的多寡完成对社会财富的分割。封建社会中,社会财富的增殖依赖土地扩张,但这在其历史上并不常见,更多情况下,社会财富的聚集依赖土地兼并,这最终导致地主与自耕农的矛盾激化,引发新一轮的社会财富的分配。封建地主对土地的看重源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但对资产阶级而言,增殖社会财富的方法因生产力的提升变得多样起来。“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①资产阶级正是依靠世界市场的需求完成了社会财富的集中,这种集中体现于资产阶级对商业、航海业、陆路交通等相关产业的投资,依靠这些投资,现代大工业得以迅速发展起来,大工业以一种更高效的生产方式创造了更多的社会财富,资产阶级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社会财富聚增的良性循环。
资产阶级斩断了封建羁绊的束缚。“从中世纪的农奴中产生出了初期城市的城关市民;从这个市民等级中发展出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1页。资产阶级的诞生,从一开始就带有“后天”对“先天”的反抗要素。其实质是以财产多寡决定社会地位来取代先天固有等级决定社会地位,资产阶级标榜的“自由平等”虽然只是一种形式平等而实质并不平等的等级制度,但也要比封建社会那种在形式和实质上都绝不可能平等的等级制度要进步得多。这是因为在封建社会,“特许的”自由拥有着几乎不受任何约束,即使是那些“自力挣得”的自由,也只能被迫通过讨好“特许的”自由换来些微的生存余地。
资产阶级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资产阶级证明了发挥人的主体性与创造性才是人的正确用法。“资产阶级揭示了,在中世纪深受反动派称许的那种人力的野蛮使用,是以极端怠惰作为相应补充的。”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3页。正是因为资产阶级对于人性的肯定,科学技术在资产阶级社会得到充分发展,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资产阶级只有首先对生产工具进行革命,即不断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才能摆脱那种“原封不动地保持旧的生产方式”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3页。的情况,资产阶级才能使自身较为长期平稳地维持在一个增殖资本的状态,否则资产阶级内部就会陷入恶性竞争,资产者的斗争就会向特权靠拢,那时一切封建的等级制度又会死灰复燃,社会就会变成一个既有着封建社会傲慢又带着资本社会贪婪的怪物。资产阶级只有通过技术的不断革新带动社会制度的变革,保持社会发展的活力。
资产阶级,“它第一个证明了,人的活动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3页。,因而资产阶级有能力为自己创造出一个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世界。然而资产阶级的统治是注定要崩溃的,因为资产者只有通过不断剥削获取剩余价值,才能保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否则就会掉入被统治阶级的悲惨境地。因此,资产阶级只能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来维持自身的统治。尽管资产阶级曾经在历史上起过革命的作用,但这些革命的要素在资产阶级后来的发展进程中都被不同程度的否定了。
使各民族、地区间的矛盾激化。资产阶级“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4页。,但资产阶级自身的行为连最野蛮的民族都相形见绌。资产阶级虽然在当时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可在之前从没有一个社会能像资产阶级社会那样将贩卖奴隶与毒品冠以“自由贸易”的借口做的如此广泛而深入。因而资产阶级统治下的社会矛盾比之前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尖锐,它在纵向上表现为阶级矛盾,在横向上表现为地区矛盾、民族矛盾。
使人和人之间只存在利益联系。资产阶级在与封建社会斗争过程中向无产者许下的“自由平等”的甜蜜果实,最终在资产阶级取得统治权以后,都变成了它剥削无产阶级的手段。其所言的自由,只是自由的贸易,自由的买卖。所谓的平等也只不过建立在财富上的平等,贫者依旧一无所有。对资产者来说,无论是人的尊严、家庭关系还是那些职业的神圣光环,只不过为资本增殖服务的要素而已。因而资产者从不避讳谈论拜金主义,因为在他们看来金钱高于一切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当人与人之间只剩下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时,资产阶级便成功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3页。
科学技术是其追逐利润的工具。资产阶级鼓吹科学技术,并不是真想造福全人类。而是发展科学技术在政治上能够打破封建统治思想的垄断,在经济上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科学技术受到资产阶级肯定是因为它能为资产阶级带来利润。但这并不能就把资产阶级视为科学技术的信仰守护者。原因在于,一方面资产阶级发展科学技术的目的与科学技术的初衷背道而驰。资产阶级不仅将科学技术用来为少部分人牟利,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地位,还将科学技术用来发明与生产各种大威力武器,人类战争的烈度因此达到一个前无古人的地步。核战争的阴霾至今仍笼罩在人类文明的头顶。另一方面,马克思所在的年代还未曾见到无产阶级建立国家政权之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事实证明,社会主义国家的科研能力毫不逊色于资本主义国家,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要超越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在一些关乎民生的领域上,这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决定的。
资产阶级对无产者的剥削看似表现在经济层面,但在一个金钱占据社会主导关系的社会,只能靠出卖自身劳动力勉强维持生存的无产者,便失去了经济上的生产资料占有的权力,从而失去了政治上的权力,失去了社会地位,继而失去了作为人的基本尊严。所以资产者与无产者的关系虽然是建立在物的依赖上,但资产者对无产者的压迫却是全方位的。
无产者是市场上任竞争摆布的商品。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大量的农民与小手工业者变成了现代的工人,既无产者。他们从原来的能勉强自给自足的生存状态,变成了除非以出卖自身劳动力为代价找到工作,否则便不能独立生存的状态。于是,“这些不得不把自己零星出卖的工人,像其他任何货物一样,也是一种商品,所以他们同样地受到竞争的一切变化、市场的一切波动的影响。”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7页。这些人的生活从原来的受自然规律支配,变为受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的支配。
无产者是机器大工业的附庸。机器大工业发展的结果,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而言是两个极端。就资产阶级来说,工人在工厂中的重要性进一步降低,因此雇佣工人的成本也将进一步降低。大工业的发展使更多的社会底层手工业者破产,因而劳动力的数量变多了。同时生产活动依赖于越发便利高效的机器,因而资本家不再依赖熟练度高的工人。就无产阶级而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使得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进一步降低,但“商品的价格,从而劳动的价格,是同它的生产费用相等的。”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7页。因而工人想要维持目前的生存状态,就必须增加一定时间内的劳动量或者延长必要劳动时间,这无疑使工人本就艰难的生活雪上加霜。
无产者是工厂制度下的奴隶。现代工厂制度下资产者和无产者的关系,虽无主奴的名义,却有主奴的实质。资产者与无产者,是建立在物的依赖上的依附关系。奴隶的唯一价值,是通过高强度的劳动为主人创造剩余价值,这种劳动通常又因为失去任何的独立性,因而受到奴隶的厌恶与抵制,因此需要奴隶主派出监工监督奴隶劳动。就以上来看,无产者的境况与奴隶有着惊人的相似性。无产者“每日每时都受机器、受监工、首先是受各个经营工厂的资产者本人的奴役。”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7页。而奴隶与无产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奴隶主需要保证奴隶的基本生存及繁衍来为他持续创造价值,资本家则不需要对无产者的生死负责。所以马克思抨击这种专制制度“越是公开地把营利宣布为自己的最终目的,它就越是可鄙、可恨和可恶。”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7页。
无产者是人格化的劳动工具。机器越是发展,工人就越发丧失劳动的独立性。工人要做的只是“极其简单、极其单调和极容易学会的操作。”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7页。因而工人的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都必须增加才能维持之前的生活水准。然而即便工人采取这样的措施,失业的阴影依旧如影随形。在机器大工业面前,工人几乎丧失了他所拥有的任何优势。资本家不需要熟练的工人,因为工人的熟练程度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微乎其微;资本家不需要强壮的工人,因为机器的操作对体力的要求并不高,资本家不愿支付更多的薪水;资本家不需要聪慧的工人,因为机器的操作不需要太多知识,太聪明的工人只会难以控制和管理。所以,“对工人阶级来说,性别和年龄的差别再也没有什么社会意义了。他们都只是劳动工具,不过因为年龄和性别的不同需要不同的费用罢了。”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8页。
2.明晰工作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公司发展的总体目标已经明确。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瞄准排头找差距,多想工作与上级的要求还有多少距离,与先进行业的水平还有多少差距。要坚持重细节、抓薄弱。不仅要从大局着眼,着力研究解决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确保发展不受影响、不走弯路,还要特别重视从细节入手,从薄弱环节抓起,认真解决每一个问题,抓好落实每一件事情,确保工作不出纰漏。要坚持出精品、创品牌,坚决破除“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的思想,敢于挑战常规、不断超越,努力把优势工作做成亮点,把亮点工作做出闪光点。
无产者是受层层剥削的对象。“当工厂主对工人的剥削告一段落,工人领到了现钱支付的工资的时候,马上就有资产阶级中的另一部分人——房东、小店主、当铺老板等等向他们扑来。”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8页。这里提到的工厂主、房东、小店主、当铺老板等等对工人阶级的层层剥削,看似是一个数量的描写,也许从性质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层层剥削也许更能深入理解马克思的意思。上文不论是哪个社会阶层的人,他们都只不过是资产阶级的一部分人。工人从工作结束到回家以后还要受到剥削,实质体现的是工人阶级在社会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环节都受到资产阶级的压榨。通过这一流程,资产阶级的目的就达到了——工人阶级即使再努力工作,也只能处于一贫如洗的状态,不得不继续为资产阶级服务换取生活资料。
社会等级中的底层。无产者处于社会等级制度中的底层,不是因为无产者的贫穷,因为也有比无产者更加贫困的农民存在。无产者之所以处于社会底层是因为资产阶级压榨无产阶级的需要。倘若无产阶级想要拥有一定的社会财富和政治权力,就不得不寻求社会化生产的实现或者至少是一部分实现,这就与资产阶级产生根本的利益冲突。资本的逐利性决定资产阶级的社会财富只会向一小部分人聚集,原因在于资本只有不断追寻剩余价值才能实现扩大再生产。因此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前的中间等级的下层,即小工业家、小商人和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和农民——所有这些阶级都降落到无产阶级的队伍里来了。”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8页。资本越是向前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阵营越是泾渭分明,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政治打压与经济剥削就愈发严重。
反抗不需要什么大义,因为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因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自无产阶级诞生之初就开始了。在无产阶级不同的发展阶段,无产阶级的斗争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但最终,无产者认识到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在各个方面都受到资产阶级的支配,因此只有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起来,才能彻底打破这种支配,获得自由和解放。
个体斗争阶段。在最开始,工人对阶级斗争的概念还没有形成,因而他们的斗争不管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是直接和分散的。在形式上,不管是单个工人还是工厂中的工人,亦或是某一地方的工人,只是同直接剥削他们的单个资产者进行抗争;在内容上,工人“毁坏那些来竞争的外国商品,捣毁机器,烧毁工厂,力图恢复已经失去的中世纪工人的地位”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8页。。可以这样说,这个阶段工人尽管生活普遍穷困,但限于自身的认识水平的限制还并没有产生直接与资产阶级制度对抗的想法,他们的直接目的在于改善自身生活条件。因而工人之间的竞争胜过联合,资产者很容易利用工人之间的竞争镇压工人的反抗。
集体斗争阶段。工人一开始的斗争尽管也有空间上的群聚,但在性质上来说仍旧是为单个人利益的谋取上。工人的斗争由个体斗争真正转向集体斗争,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当时资产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必须而且暂时还能够把整个无产阶级发动起来”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8页。。工人的大规模的集结,是资产阶级为了对抗封建阶级的统治产生的结果。在这一阶段中,无产阶级从资产阶级那里获取了部分阶级斗争的经验,初步明白个体只有团结在一起才能为个人谋取利益;另一方面,机器的改良以及资产者之间的竞争使工人的生活越来越趋向同质化,个体的抗争不再能带来生活条件的改善,因此工人之间的关系从竞争趋向联合。“随着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不仅人数增加了,而且它结合成更大的集体。”
阶级斗争阶段。阶级斗争是集体斗争进一步发展的表现形式。资产阶级中一部分因竞争失败而跌落到无产阶级队伍中的资产者,以及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为工人运动从集体斗争发展为阶级斗争提供了理论认识。正如马克思所言,“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9页。阶级斗争不同于集体斗争的地方在于,斗争领域上由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领域,因而在组织形式上从单纯的反抗资产者的同盟团体转变为带有政治意图的政党组织,继而斗争的目的也因此而具有纲领性和战斗性,不再是单个人生活条件的改善,而是对集体对生产资料的全部占有。在这一阶段,“无产者组织成为阶级,从而组成为政党这件事,不断地由于工人的自相竞争而受到破坏。但是,这种组织总是重新产生,并且一次比一次更强大,更坚固,更有力。”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9页。
联合斗争阶段。如何科学地开展阶级斗争,是思想理论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无产阶级的斗争进一步发展的方向。马克思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出发阐述阶级斗争的发展方向。个人层面,“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11页。因此无产者要想实现自身的自由发展,首先要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念。社会层面,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统治的过程中,应该争取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因为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是为多数人谋幸福。因而农民、小工业家、小商人、手工业者这些中间等级,只要他们是革命的,就应该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甚至在原来资产阶级中的一部分人,“特别是已经提高到从理论上认识整个历史运动这一水平的一部分资产阶级思想家,转到无产阶级方面来了。”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10页。国家层面,在马克思看来,仅仅一国范围内无产阶级取得胜利,是不可能巩固人的自由发展的,也不可能消除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无产者只有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各国的无产阶级政权,才能具备消弭因私有制而产生利益冲突的可能性,因而无产者的斗争具有国际性。
无产者的联合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只有通过联合,无产者才能为人的自由发展创造条件。这是因为无产者从求生存到建立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再到谋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都不得不面临资产阶级以及其它旧的反动势力的打压。只要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仍旧存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冲突就无法根本调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粉碎这种资产阶级的私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无产者的生存面临资产阶级的威胁。无产者的斗争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方面在于无产者认识到联合的重要性和科学性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另一方面,资产阶级由于占据统治地位,它所掌握的资源与话语权要远远超过尚未联合为阶级的无产者。为了维持这种资本与政治的集中状况,打压封建残余势力的反扑和扑灭无产者的反抗,资产者首先联合起来。这种联合集中体现在资产阶级确立资产阶级的法的观念与统治思想,从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对无产者进行打压。
无产者的反抗遭到新旧势力的围剿。资产阶级虽然相比起封建阶级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新势力,但在围剿无产阶级这一件事情上,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秉持统一的意见。正如《共产党宣言》开篇点明:“为了对这个幽灵(共产主义)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起恶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99页。这种反动与更反动的联合,原因在于“在资产阶级的统治下有一个将把整个旧社会制度炸毁的阶级发展起来。”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24页。作为少数人占统治地位的以往的统治阶级,害怕的正是这样一个为多数人谋利的革命的阶级。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无产者联合的最终使命,这句话有两层涵义。一者,无产者联合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因为只有实现整体的解放,才有条件创造个体的解放。二者,无产者只有牢牢坚持实现人的自由发展这一最终目标,无产者的联合才是真正的联合体而不是虚假的联合体,无产者的事业才能够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
保障每个人的生存是实现发展的第一步。在社会主义社会出现之前的哪一种社会形态,都不过是以牺牲多数人的自由发展为条件而实现少数人的自由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言:“在这个直接处于人类社会实行自觉改造以前的历史时期,实际上只是用最大限度地浪费个人发展的办法,来保证和实现人类本身的发展。”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05页。马克思从不否认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马克思否认的是那种为追求生产力发展而牺牲多数人利益的发展。因此马克思向往那种既能实现生产力飞跃,又能满足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但马克思也同时保持理智与清醒,只有在发展生产力同时先保障每个人的基本生存,才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第一步。
无产者的联合不以追求阶级统治为目的。无产者联合为无产阶级实行阶级统治只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无产阶级的最终目的是消灭阶级统治,消灭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建立的那种靠剥削和奴役他人占有生产资料的社会制度。无产阶级的使命正因为如此而与以往的统治阶级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因而无产阶级以暴力推翻以往的统治阶级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在于“现今社会的最下层,如果不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就不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11页。无产阶级追求自由全面发展的第二步,是实现民族国家的独立自主。
无产者的联合追求集体财富的充分涌流。无产阶级建立国家政权之后,其重心就由阶级斗争转移到发展经济上。“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66页。《共产党宣言》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作为一个政治宣言,它主要的目的还是凝聚无产者的人心,号召无产者联合起来进行斗争。阶级斗争是当时无产阶级的主要使命。因而对于如何发展,马克思在宣言中主要集中论述利用资产阶级的资本尽可能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今天再看这一观点,其重心在于发展集体财富,至于怎样涌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进一步的阐释。在所有制问题上充分发展公有制为基础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分配原则;注重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同时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仍旧秉承《共产党宣言》的精神初衷,并以实际行动和理论创新进一步拓展“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