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深化“四史”学习中了解百年档案管理史

2021-12-27 01:04张会超
理论经纬 2021年0期
关键词:文库四史体系

张会超

2020年6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四十七号主席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已由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修订通过,自2021年元旦起施行。这是《档案法》从1987年颁布以来的第一次修订,将为我国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当下全党正在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活动,不论是党史、新中国史,还是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都能从档案中获得认识,并且近百年来的档案管理过程也充分证明,只有加强党的领导,才能建立健全完整的档案事业体系,才能带领全国档案人再创佳绩。有鉴于此,本文试从档案管理百年发展历史的角度来深化“四史”学习。

一、中共一大档案的“失而复得”

众所周知,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然而关于党的生日和党成立之初的具体内容,后来却不为人知。今天我们将7月1日作为党的生日,这是由于延安时期确定下来的结果,而真正的建党日期要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才考证出来。

为什么会确定为7月1日为党的诞辰纪念日,毛泽东同志于1938年5月在《论持久战》中提出“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十七周年纪念日”,当时在延安参加过一大会议的只有毛泽东和董必武,两人均记不清确切的开会日期,加上缺乏档案材料,所以1941年8月中共中央发文,把“七一”作为党的诞生纪念日来纪念,之后便沿用至今了。

那么,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的档案呢?实际上在中共一大召开之时,是有档案产生的。当时毛泽东同志担任书记员,记录下了会议召开的情况和决议内容。而这些档案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保存下来,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党成立之初的国内外形势和人们的档案意识。由于革命斗争的需要,很多文件在革命中散失,或遭到敌人破坏。而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见到中共一大的档案文献,这与共产国际有密切的关系。

2011年,国家档案局杨冬权局长在《党的文献》上发表文章《破解中共一大之谜——中央档案馆馆藏中共一大档案介绍》,该文详细介绍了中共一大档案“失而复得”的过程。1957年苏共中央把原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档案移交给中共中央,这批档案存放于中央档案馆。经过整理和翻译,在其中发现了一大会议本身形成的文件,另外还有一大参加者后来的回忆材料。借助这些珍贵的档案材料,可以大致说清一大的主要情况,还原一大的主体面貌,基本解开了一大的历史之谜。这批档案就包括《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北京共产主义组织的报告》《董必武给何叔衡的信》和《陈潭秋回忆党的一大》等材料。这批档案在20世纪80年代公布,成为党史研究的重要材料,至今还不断被提及和引用。①杨冬权:破解中共一大之谜——中央档案馆馆藏中共一大档案介绍,《党的文献》2011(3):21—28.

二、“中央文库”在上海的接力保管

1927年由于“四·一二”和“七·一五”两场反革命政变,导致中国共产党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斗争形势严峻。中央秘书处加强了文件和档案的保密和保管,当时的文书科科长张唯一负责文件保管处的工作。这批档案多达20多箱,为了确保文件的安全,中央军委书记周恩来请瞿秋白起草一份文件保管办法,于是就有了目前所发现的党中央最早关于档案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文件处置办法》。

按照该办法的设想,“如可能,当然最理想的是每种二份,一份存阅(备调阅,即归还),一份入库,备交将来(我们天下)之党史委员会”,周恩来审阅后批示,“试办下,看可否便当”。1931年,工作人员根据该规定,对文件保管处的文件和档案进行了分类和整理,还制定了分类方案,并有文件目录和索引功能的《开箱必读》。

1931年4月顾顺章被捕叛变,向国民党交代了党中央机关所在地和领导人住址。幸好这一消息被潜伏在中统的钱壮飞获悉,让其女婿刘杞夫连夜从南京赶到上海火速通知周恩来,周恩来指挥中共中央紧急转移,并要求妥善隐藏和保护中共中央的文件与档案。张唯一赶紧雇了黄包车把重要文件运往自己家中保存。

1933年中共中央撤离上海,中央秘书处文件保管处继续留在上海保管档案,并为了与中共上海中央执行局秘书处文件保管处区别开来,就称之为“中央文库”。因为张唯一要负责上海执行局秘书处工作,无法继续保管中央文库,组织选派陈为人保管中央文库。陈为人将文件秘密搬运至住处,将文件存放于阁楼之中。

陈为人、韩慧英夫妇为了确保文库安全,不断搬家,以免被敌人发现。1935年2月,张唯一被捕,陈为人妻子韩慧英去接头时也被捕,陈为人发现妻子没有及时回来,马上转移中央文库,但也和党组织失去了联系。没有经费,又不能出去工作,所以陈为人带着三个孩子生活困难,仅以红薯度日。等重新和党组织恢复联系,陈为人的身体已经拖垮了,党组织就把文库保管工作交于徐强和李云夫妇,而陈为人已经病重不起,于1937年3月病逝。

从1937年开始,中央文库不断变换保管人。1939年徐强夫妇调至延安工作,刘钊接管中央文库。一年之后,刘钊调离,缪谷稔接受保管使命。1942年缪去接头,差点被捕,出于安全考虑,缪迅速将文库安全转移,缪也因此病倒,身体越来越差。1942年夏,党组织决定由陈来生保管中央文库。陈来生动员家人,把文件和档案陆续运至家中,放到阁楼上,并设置了夹壁墙来保护。这时候上海地下党组织和中共中央恢复了联系,党中央多次调用档案,陈来生不顾炎热,努力寻找党中央需要的文件,并抄写成副本,由地下交通员安全送至延安。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9月初陈来生押着一辆胶轮车,将全部档案送到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组织部为陈来生出具了证明:“兹收到陈来生同志自1942年7月起所负责保管的从我党诞生时起至抗战时止的各种文件、资料,计104包,共装16箱”,这些文件、资料“未受到霉烂、虫蛀、鼠咬等半点的损伤”。9月18日华东局收到中央办公厅发来的由毛泽东等领导人签发的电报:“大批党的历史文件,十分宝贵,请你处即指定几个可靠的同志负责清理登记,装箱,并派专人护送,全部送来北平中央秘书处,对保存文件有功的人员,请你处先予奖励。”电报中“有功的人员”最初的表述是“有功的同志”,毛泽东亲笔做了修改,意即对保护文库有功的同志、朋友、家属,都应表彰奖励。1949年10月13日,《解放日报》刊登了中共上海市委给陈来生的嘉奖信,市委组织部派人员慰问了陈来生家属。①“一号机密”中央文库是如何完好保存下来的,https://www.thepaper.cn/news Detail_for ward_8389512,2020年10月28日检索。

1950年2月下旬,华东局将再次清点登记、装箱的中央文库全部文件运送至北京,上交中共中央秘书处,中央文库的使命就此完成。

三、国家档案事业体系的建立健全

中华民族有八千年的文明史,而且从未中断,这在世界文明史上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然而八千年的文明史并非都完全清晰明了,我们目前一般对五千年来的文明了解较多,以良渚文明为例,因为有了考古发现,所以才被世人逐渐认识和接受,而良渚古城遗址也在2019年7月顺利通过审议,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今天我们对于中国早期文明的了解,有赖于考古发现。然而考古发现并非是万能的,我们今天只能零星地对原始社会时期有所了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与文字的使用和记录传承有关。今天我们对商代的历史了解的较多,这与甲骨文的发现有密切的关系,而之前的历史只能是管中窥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夏商周的断代工程和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的先后启动,说明了我国早期档案的断代和缺失。根据考古发掘和整理可知,商代有较为成熟的文字和完善的书写系统,因此留下了大量的甲骨档案。从商代开始,中国便产生了档案,并有了相应的档案管理工作。从商代到唐代,档案管理一直是统治阶级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但并不突出,而且只是皇家和官方的众多工作之一,直到宋代架阁库体系的建立,才凸显出了档案工作的深化和专业性,说明档案工作不断规范和发展。我国的档案工作踏着时代的步伐,烙下了历史的脚印,于20世纪90年代最终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系统的在国际档案界颇具影响的国家档案事业体系。国家档案局原副局长刘国能认为这个体系来之不易,如果从新中国成立时算起,经历了近半个世纪,如果追溯到档案的产生,便经历了档案——档案工作——档案事业——档案事业体系这样四个阶段;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社会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档案记录着人类文明史,人类文明哺育着档案事业,国家档案事业体系的形成,就是这一历史的印证。①刘国能:体系论——中国档案事业体系,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年版.

从档案的产生到国家档案事业体系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从档案事业体系的提出,到这个体系的最后形成和论证,也经历了几十年时间。国家档案事业体系的阐述和论证,其意义犹如对“来源原则”理论上的论证。如果这个理论能被我国档案界所接受,被国际档案界所认同,或成为发展国家档案事业的一种模式,则将在整个档案事业和档案学领域中产生重大的影响。档案学泰斗吴宝康先生在为刘国能《体系论——档案事业体系》一书作序时如此高度评价了“国家档案事业体系”理论的建立。

由零星的记录向系统的记录发展,由不自觉记录向自觉的记录发展,并把它刻在龟甲和兽骨上,以便保存和利用是档案新城并有所发展的主要标志和物质基础。所以把档案的形成定在奴隶社会是较为合适的。一般地讲,有了档案就会有档案工作,但完全意义上的有意识的档案工作,应该说从封建社会开始。而我国的档案事业逐步发展,从孕育它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基础来看,应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形成和发展的。档案事业体系是从档案事业发展起来的,档案事业及其发展为档案事业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准备了条件。档案事业体系的最后建成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说得更具体一些是20世纪90年代,因为这个时期构成国家档案事业体系的基本成分已经形成。

然而,刘国能先生在论证国家档案事业体系时也存在着前后不一致的情况,比如在《体系论——国家档案事业体系》第21页明确认为国家档案事业体系的基本成分和框架——档案行政管理(包括管理机构、法规等)、机关单位档案工作(档案室)、各级各类档案馆、档案科研、档案教育、档案宣传出版、档案理论研究和档案外事共8个方面已经形成;而该书第171页却将国家档案事业体系概括为档案事业管理、机关单位档案工作、档案馆、档案教育、档案科学技术研究与推广、档案宣传与出版、档案学术研究和档案学会,以及档案外事工作。前后矛盾说明“国家档案事业体系”理论内容在该书写作时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前后的叙述有不尽一致的地方,更反映出该理论需要不断完善。

2008年全国档案工作会议上,国家档案局正式提出实现“两个转变”、建立“两个体系”,即“转变重事轻人、重物轻人、重典型人物轻普通人物的传统观念和认识,重视所有涉及人的档案的价值,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转变档案工作中重机关团体利用、轻个人利用,重为机关团体服务、轻为群众服务的传统观念和认识,像重视机关团体利用那样重视人民群众利用,建立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两个体系”建设是对我国档案工作时间新趋势的新总结,也是对以往档案工作薄弱方面的加强。

建立“两个体系”,即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建立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是我去年秋天开始提出来的。从那时起,我就开始琢磨,档案的最大价值应该是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各种需要,档案工作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为社会中最大多数人提供他们需要的档案服务。这就需要做到两点:第一点,档案资源体系应该覆盖所有被档案记载过的人,否则,有的人在档案资源中就是空白,当他需要利用有关他的档案时,档案工作者就无法满足他的需要;第二点,档案利用体系应该方便所有想利用档案的人,否则,即使档案资源中有他想利用的档案,他的利用愿望也会落空。①贯彻以人为本 建立两个体系——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在2008年档案工作者年会上的讲话(摘要)《兰台世界》2009(1):29.从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在2008年档案工作者年会上的讲话可见“两个体系”的提出和深化。

而2008年汶川地震的发生,促使档案界反思档案的安全与保护,2010年5月全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在四川召开,部署“建立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之后,国家档案局把“三个体系”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档案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努力方向。②邓小军:建立三个体系 促进档案事业发展——全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中国档案》2010(6):21.

档案资源体系、档案利用体系和档案安全体系的提出和完善是档案工作在新时期贴近民生、走向民生,贯彻“以人为本、服务先行、安全第一”的三大战略思考,也是我国档案工作理论体系的创新。“三个体系”的提出与实践,促使档案工作的思维方式、管理理念和工作方法发生重大转变,会对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由此可见,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提出国家档案事业体系这一理论,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从理论到实践,均实现了这一目标,所以可以把档案事业体系的建立和实现从不同方面来理解和把握,而不是简单地归结到某一时间结点上。

2020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在十一部分“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中明确公布:“年末全国共有档案馆4136个,已开放各类档案14341万卷(件)。”国家档案局于2020年9月4日在官方网站上发布了《2019年度全国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档案馆基本情况摘要》,公开了档案事业统计的详细内容和具体数字。从上述数字中可知我国事业发展的成就和具体情况,各种统计数字彰显出我国档案事业建立和健全的程度与成绩。综上所述,无论是1954年国家档案局的成立,还是1959年中央档案馆建成,亦或者是1987年颁布《档案法》,都是档案事业发展中的巨大成就。今年《档案法》进行了修订,要求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这是新时代对档案工作提出的要求和发展方向,也是档案工作者努力的目标。当下全党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活动,结合档案学专业对近百年来档案管理的重要内容进行回顾与总结,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坚定档案工作为党管档、为国守史和为民服务的信念与原则,也为以后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猜你喜欢
文库四史体系
用生命保卫中央文库的陈为人
专家文库
“诵读学传”是“四史”教育的好方法
点亮经典文学之灯——“百年文库”第一辑隆重推出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高举队旗学“四史” 红色基因我传承——“四史”教育教你一招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关于推荐《当代诗坛百家文库》入选诗家的启事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