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亚雄
2020年1月8日,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同新时代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丰富实践联系起来,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苦功夫。”②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 0 2 0年1月9日。学习“四史”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形势下继续发扬重视学习、“不忘初心”的具体体现,是提升党员思想认识与理论水平的重要举措,是将历史经验与未来战略相结合的重要政治任务。对于高校文科教师而言,深入学习“四史”对于做好教学与科研工作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深入学习“四史”是厘清历史脉络,研判当下国情,设定未来发展目标的根本基础。就个体的直接经验而言,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非历史化的既定世界;就人类社会发展的连续性而言,“生产的条件同时也就是再生产的条件。”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53页。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奠定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他们的社会制度。”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8页。历史与现实的复杂关系催生出两种思潮:一是过于强调历史经验的决定意义,否定现实的能动创造以及发展的“突变”特征,亦即,让“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71页。二是否定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否定社会发展的过程性与连续性,认为现实具备“自所从来”的必然合理性。第一种观念以前现代思维模式为典型代表。例如,中国古代哲学虽在各个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思想倾向,但从问题框架、概念命题以及著述形式等角度看,④古代学者的思想往往以注疏经典的方式呈现。在编纂体例上,汉初的经传各自成编,不相混合。此种体例保证了“经”的独立性;嗣后,经与传虽然混编,但经文的字号总大于注文,显示出经高于传的权威性。在注疏体例上,学者强调“注不驳经,疏不駮注;不取异义,专宗一家”(清)皮锡瑞:《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01页)的诠释原则,将维护前人之说作为研究的前提。其对先贤思想的推崇与维护显而易见。“经,元一以统始”①刘歆:《三统历》,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汉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50页。在钳制思想发展,稳定意识形态等方面始终发挥效力。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革命实践片面强调苏联经验,将马列著作中的某些局部、具体论述抽象化,犯了“教条主义”与“本本主义”的错误,致使革命事业遭受重大损失。第二种思潮以二十世纪前半期,西方学术主流话语“结构主义”为代表。②有关结构主义的定义颇多分歧,其流派也各有特色。本文所讨论的“结构主义”系指上世纪初,以索绪尔语言学思想为基本指导原则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学派,包括结构人类学、社会学、叙事学等。结构主义割裂共时与历时的同一关系,在解释社会形态、概念范畴的生成时赋予共时态优先性,其结果往往是以“功能”取代“历史”,其理论亦成为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渊源之一。值得特别指出的是,上述观念在各类“历史研究”著述中亦有所体现。研究者在探索历史现象成因时不得不站在后设的立场上,从结果倒推其起因。如同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这些形式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就是说,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3页。但是,此种“反思”往往忽略了历史发展的诸多因素与突变特征,将历史简化为某几个主导因素的演进历程,掩盖了发展的多重面向,其结果将使“教条”阻挠鲜活历史经验的“当下化”。要避免上述几种错误的思想倾向就必须切实地学好历史,把既往经验与当下现实结合起来,根据具体的历史情境体验历史,总结历史。透过历史思考我们当下的处境,筹划未来的发展方向。
深入学习“四史”是批判错误思潮,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的必要准备。在众声喧哗的信息时代,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树立自身正气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便显得尤为重要。近期,某些高校教师散布的不正当言论引起了较大争议,这些现象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警觉与深刻反思。归根结底,不当言论的产生是错误历史观造成的。作为认知与理解的一般规律,人类在审视自身,反思历史时总是带有各色的“视角”(viewpoint)。18世纪德国哲学家拉登尼乌斯(Johann Martin Chladenius 1710 1759)指出:“不同的人以同种视角观察事物,则必然获得相同的概念,而以相异视角观察事物,则必然持存不同的观念。”①The Her meneutics Reader[M],ed.and trans.Kurt Mueller-Voll mer,New York:The Continuu m Publishing Company,1985,pp.66 67.当代哲学家伽达默尔针对“前见”(preview)的研究则表明,启蒙主义将“前见”一概视为“偏见”是偏颇的,在诠释活动中彻底清除“前见”是不可能的。强调“不带任何观念”地审视历史本身即是否定历史的行为。质言之,问题不再是如何“消除”前见,而转变成如何恰切地把握“前见”。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看待历史是必然的选择。例如,在评价历史事件与人物时,不仅要考虑到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形势,也要考虑到事件与人物的主观动机与客观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评价毛泽东同志时曾指出,评价历史人物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做到“六个不能”,即: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693页。上述思想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从哲学和历史的高度进行阐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是在今天的认识基础上阐述中国共产党自己的历史观。作为中国共产党员,我们应该在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前提下,努力践履新时期党的历史观,思考与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尤其是在当下众声鼓噪、学统四起的信息爆炸时代,坚守与阐发党的历史观,自觉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宣传工作,批判错误的思想意识,是高校教师的重要职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高校教师应当与学生一起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文件,深刻体验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总结我党的光荣传统、宝贵经验和伟大成就。在“疑义相与析”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深入学习“四史”,是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掌握学习研究的主动权、话语权的必要保证。无须讳言,中国学术的现代转型是参照欧美与苏联的学科与研究模式进行的。此种参照对中国学术无疑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弥补了中国与世界的学术差距。但是,异域文化在思维模式与制度建设方面毕竟与中国存在显著差异,如若“言必称希腊”势必会造成理论主导权、话语权的丧失,不仅不利于“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而且会遮蔽中国学术研究自身的特色与可能的创新点。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些理论与其相应的历史时期紧密相联,是中国共产党从历史经验中总结的理论精华。从历史中体验这些理论的创生历程,以理论指导当下的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创造新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一贯遵循的原则。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3页。上述理论不仅是中国的原创理论,曾成功地指导了中国的革命实践,而且日益显示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斗争与建设史、理论史对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自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在充分总结本国与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之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丰富了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成功经验对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作用。第二,对于欠发达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发展经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不少发展中国家唯西方马首是瞻,认为必须复制西方的发展与制度模式才能走向繁荣,但西方模式与本国国情的矛盾致使相当多的欠发达国家建设至今仍然举步维艰。比较而言,不发达国家与中国有着相似的历史,面临着类似的发展困境,中国模式的成功对其他不发达国家有着更好的借鉴意义,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努力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对其更具示范意义。第三,对于资本主义国家也有相当的借鉴意义。不可逆转的全球化趋势致使不同体制与意识形态的国家由对抗走向联合。中国以开放的姿态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管理策略,并根据自己的国情加以改造,形成了一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与理论体系。中国在新时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已经证明,坚持自身优良传统与不断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能够有效、快速地促进经济发展与生产力水平提高,能够更好地促进全球化的良性运转,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今天,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或多或少地陷入经济停滞、低速增长、种族问题、民粹主义泛滥等困境,而中国共产党的经济发展理念与模式解决民族问题的方式正可以为其提供走出困境的道路。
简言之,通过对“四史”的学习,党员应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深刻认识显著优势,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忠实信仰者,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捍卫者,严格遵守自觉执行,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模范践行者。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应该将“四史”以及由此引发的“四个自信”融入课程当中,使青少年学子在心悦诚服的基础上坚定自己的政治信仰,真正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发展结合在一起,为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奠定基础。同时,在科研工作中,我们也应努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力图用中国的理论讲好中国的故事,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通过学习“四史”,我们可以厘清历史脉络,准确地研判当下国情,设定未来发展目标,我们可以批判错误思潮,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和角色观;我们可以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掌握学习研究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学好“四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