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特点及管理研究

2021-12-27 07:35:36连凯宇张顺宇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2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连凯宇 张顺宇

摘要:近年来,随着4G、5G时代的到来,新媒体平台得到了全面发展,人们可以突破时间空间限制,随时随地获取、交换信息资源。高校学生是我

国网民群体中占比较大的一个群体,他们富有朝气、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强烈的表达自己独立观点的意愿,但由于他们正处于价值观念的养成期,很容易受网上负面信息的影响,进而出现偏激行为,产生网络舆情。本文分析了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并提出了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策略。

关键词:高校;校园网络舆情;舆情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特点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发生通常是由学校有关热点问题引起的。舆情涉及的主体比较固定,即在校学生、高校教师以及学校教职工等管理人员;舆情涉及的内容涵盖了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如校园日常管理、师德师风、考风考纪、招生就业、校园安全等。高校学生作为社会上比较重要的一个群体,既是校园网络舆情的传播者,也是舆情的制造者或助推者。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特点如下:

(一)广泛性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涉及的内容是多元的,小到宿舍问题、期末考试、学校招生、学生就业,大到社会热点、家国大事都会成为校园网络舆情的讨论话题。加之高校学生的专业背景不同,他们所关注的话题也不尽相同,这些话题结合到一块就涉及到了学校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由于高校学生具有居住相对集中、生活环境趋同、网络条件便利等特点,使得校园网络舆情很容易在学生群体中产生共鸣,进而广泛传播。

(二)浅显性

从校园舆情的发生角度看,当高校学生遇到对学校、老师、学校管理人员以及对社会不满的情况时,比较容易冲动和偏激,然后通过微博、头条、贴吧等渠道发泄情绪;从舆情的传播角度看,当高校学生通过网络看到相关舆论时,很容易产生共鸣,在不明事情具体情况、未对事情做独立思考分析的情况下就大规模转发、评论,对校园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尚处于发展阶段,对事情的考虑尚未成熟,遇到学校热点话题时,缺乏独立思考,喜欢盲目跟风、人云亦云,只看到了事件的表象,很少对事件作深刻分析,因此高校校园网络舆情涉及的层次不深。

(三)单一性和少数性

高校在校学生是校园网络舆情制造的主体,具有单一性。他们思想活跃、精力充沛,有强烈的好奇心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并有强烈的意见表達意愿,方便快捷的信息时代又给了高校学生便捷的发声平台,共同的学习生活环境使他们在面对学校和社会热点话题时,很容易产生共情,进而形成强大的、一边倒的网络舆论,学校处理稍有不慎,便会形成网络舆情。但并不是所有在校生都是舆情的制造者,根据有关统计,绝大多数的高校学生仅通过网络平台浏览文章、了解事情经过,只有少数学生会对事件发表意见表达意见。换言之,在网络平台中,大部分学生只观望、不评论,少数学生会发表评论、参与讨论,而高校的校园网络舆情多由这少部分学生引发,呈现出少数性的特征。

(四)高校校园网络舆情中负面舆情占比较大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按照参与群体的情绪可划分为正面舆情、负面舆情和中立舆情三类。华中科技大学周心慧在其硕士论文《微信公众平台中高校舆情热点传播特征及引导研究》中对2016-2018年期间发生的1182件校园网络舆情进行了分析:据统计,在校园网络舆情中,有40%的舆情是负面的,这些负面舆情对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形象建设起到了不利影响。高校的社会关注度高、涉及群体广,若发生相关负面新闻,会迅速引发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进而引发广泛讨论,产生负面舆情。

二、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管理对策

(一)坚守意识形态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的使命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因此在处理校园网络舆情时,高校必须

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坚守道德底线、政治底线和意识形态红线,对于校园网络舆情中涉及大是大非问题、意识形态问题的,必须旗帜鲜明予以反对,做到勇于发声、坚决反击,旗帜鲜明地传播正能量、打击负能量,在舆情管理中引导学生树立“四个自信”、升华价值观念,让教育朝着育人的方向发展。

(二)加强学生人文关怀

学校的教育和管理要“以人为本”,学生对学校的态度,决定了他们在面对校园网络舆情时的态度。而且从校园网络舆情发生的原因看,也大多与学生的需求有关,如“大学生喊话要求宿舍安空调”“学生吐槽住宿环境差”“学生选课导致网络崩溃”“冬天宿舍暖气不够”等舆情事件。因此,高校在进行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时,要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多倾听学生需求、了解学生需要、理解学生想法,培养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与学生保持积极、平等的沟通,尽最大努力解决学生需求,做好对学生的安抚、解释、引导工作,用从善如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把“高校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才能取得学生理解,推动学校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三)培养学生意见领袖

高校学生在面对校园网络舆情时,大多数是以“观望者”的身份来关注舆情发展,只有在舆情事件和自己的切身利益相关时才会主动参与、发表意见;但也存在一些经常活跃在抖音、贴吧、微博等平台,甚至有一定粉丝量和公信力的学生,他们对于校园网络舆情的看法和评论会影响到那些“观望者”的态度,对于舆情的传播、发展和最终走向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沉默的螺旋”理论指出,当一个人发现在某件校园网络舆情事件中自己赞同的观点同时也是大多数人认可的观点时,他就会更活跃地参与事件的讨论,反之若发现某个自己认同的观点但很少或无人有人认可时,自己会保持沉默。因此各个高校要注重培养一些政治素养鉴定、道德品质优秀、在学生群体中有号召力的意见领袖,以便于在发生校园网络舆情时能引导舆论发展,帮助学校做好舆情处置工作。

(四)建设舆情工作队伍

校园网络舆情的广泛性、公开性、传播的迅速性对高校的舆情处置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要实现对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及时检测、研判和积极处理,必须建设一支可靠、高效的舆情工作队伍。这支队伍要涵盖学校管理人员、宣传工作人员、学生工作队伍、学生骨干等群体,形成多方联动;要建立舆情预警、汇报和处理机制,及时研判和处理有关网络舆情事件,引导校园舆情和社会舆论积极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心慧.微信公众平台中高校舆情热点传播特征及引导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

[2]文竹.高校网络舆情处置的长效策略探讨[J].科技传播,2021,13(12):168-170.

[3]赵元建.自媒体时代下校园舆情问题的探究[J].新闻传播,2021(12):24-25.

基金项目:2021年秦皇岛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高校网络舆情处置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1LX125)

作者简介:连凯宇,男(1991.09),汉族,山西长治人,燕山大学公共管理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舆情处置应对。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3:52:19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58:09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6:45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24:04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59:13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28:06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14:28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7:49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2:55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0: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