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探究“大思政”视域下高校三全育人模式的构建思路,笔者分析“大思政”的基本内涵和三全育人的主要内容,并结合高校文化育人的具体案例,给出当前“大思政”工作的现状,探析构建三全育人模式的重要性,得出:三全育人模式的提出,可以突破德育实效性不足的教育困境,强调以育人为核心,增强德育合力,共同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因此高校应该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提供育人引导力,以“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为视角,健全育人机制,提升育人工作常态化。
关键字:三全育人;高校;大思政;构建;重要性
思政教育始终是国家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教育供给和大学生精神需求之间、网络文化和道德理性之间出现不同程度的矛盾问题,从这一层面来讲,构建协同机制,充分发挥三全育人模式的作用,提升思政课程的教化功能,已然成为高校教师和管理者的共识。只有聚合校内外资源,从不同维度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才能切实提升思政课程的针对性,辅助学生健康成长。
一、基本概述
(一)“大思政”的基本内涵
高校“大思政”工作从本质上讲,主要包括思政工作体系和思政课程体系这两个方面[1]。其中思政课程体系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毛概理论》、《思修》、《形势与政策》、《心理健康课程》、《职业能力与规划》、《军事理论》这7门课程,在原有的教育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增设新内容,构建新的思政课程群,为今后的高校思政工作机制打下坚实基础。
思政工作体系主要包括高校教务处、共青团组织、高校领导干部、党建工作、思政教师等,涉及到思政工作的各方各面,已经实现了“理实结合”和“内外结合”,依托“一个档案”(大学生诚信档案)+“两个手册”(大学生职业发展手册+教师指导工作手册),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和政治素养进行引导和端正。为学生们灌输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其民族意识和创新能力,更好地践行并落实国家“立德树人”教育要求,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整个高校教育过程中,提升教学实效性。
(二)三全育人的基本内容
三全育人就是指为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落实综合改革工作的总体目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应该实施“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全方位育人”[2]。充分发挥教育优势,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实效性,将文化知识教育、修养道德教育、实践参与教育融入进来,强化基础,突出重点,提高站位,共同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使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所有学科,将思政工作与教学体系、管理体系、文化体系、育人体系性结合,突出思政教育的常态化特征。
二、高校构建三全育人模式的重要性
在“大思政”视域下,三全育人模式的提出,可以突破德育实效性不足的教育困境,理性地审视当前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践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发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提高德育实效性,提升学
生的情感教育,加强学生的自律意识,更加重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重视各种德育资源的开发,强调以育人为核心,增强德育合力,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为高校德育工作指引方向,紧密结合社会发展要求,是一种大德育观[3]。再加之,文化育人是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避免在高校内部出现“接受偏离”现象,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能,完善文化育人方法,提升文化育人教育自觉性。
比如,以思政教育中的“文化育人”为例,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为学生们根植家国情怀,为育人工作提供理论源泉,通过“德性文化”教育,注重对学生人文思想的培育,健全其品格,促进其良好行为习惯和语言习惯的养成,在多种文化相互交织与碰撞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如今,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了社会文明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支撑,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教学实践相对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促使传统文化研究领域与“大思政”实现深度融合。
三、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构建三全育人模式的基本路径——以文化育人为例
为了探究高校构建三全育人模式的基本路径,笔者以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文化育人为例,分析该校传统文化育人过程中的现状,探究传统文化育人和大思政课程的共同点和融合必要性,找到二者教育教学理念中的相似性,之后给出常态化工作建议。具体措施如下:
(一)传统文化育人的工作现状
文化育人是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淮北職业技术学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出现“接受偏离”现象,西方文化、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不可避免地出现碰撞,人们思维观念的变化直接加剧了文化育人工作的难度;其次,课程思政育人效能缺位,教师之间和学科之间难以形成合力,单靠思政课程不能肩负传承文化教育重任,文化育人方法单一,“大思政”理念还没有全员接受,文化育人教育自觉性不足。
(二)传统文化育人的必要性
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政教育之间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4]。在思想政治课堂体系建设过程中,帮助学生们找到先人智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展示我国传统文化魅力,并将其与文化精神相融合,比如“德不孤,必有邻”、“厚德宽容”等,并与马克思主义相对接,是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必要环节,为高校大思政提供教学基础和工作经验。再加之,当前淮北
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了解程度不深,在多种文化交织和融合的过程中,传统文化育人工作的开展可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充分发挥教育优势,将“三全育人”模式应用到日常工作中,能够健全并完善修养道德教育,提升学生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是德育工作中比不可少的一部分。
(三)传统文化三全育人模式构建思路
1.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提供育人引导力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了构建三全育人模式,提升育人效果,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构建特色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汇聚中国力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授予过程中,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内涵拓展,一改往日“宏大叙述”的授课思路,开始讲足说清,阐发透彻,自觉联系传统文化教育元素,从理论、践行这2个方面,创建高校思政资源宝库,提升思政话语权。在展现出时代价值的基础上,突出传统文化的
时代特质,夯实高校思政传统文化教学根基,增强教育主客体的感染力,提升高校思政育人引导力,形成特色化思政教育结构框架(课堂教学+日常教育+校园文化),提升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渗透力,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比如:学习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机制和模式,以国学经典为核心内容,构建国学早读课,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引导学生、教师和群体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共同研习古圣先贤智慧,在早读中培养学生理解感受能力,促进其人格修养的提升,选取名家名篇,整个构建成“主题篇章”,引导学生们反复研读,并立足社会实践的根本需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明确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学术讲座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形式,我院组织专家立足淮北本地历史名人名著,深挖古代经典,以艺术性+趣味性+图文视觉性的方式向学生呈现,展示传统文化魅力;建设“传统文化微讲坛”微信公众号,以科普的形式每周发布若干传统文化小知识,介绍诸子百家思想,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2.利用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实现全员育人
辅导员、任课老师(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学生工作管理者之间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应该形成工作合力,深入开展传统文化专题实践,将国学智慧与专业素养、思政教育相结合,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引导全体师生共同参与,采用多种互动式学习方式,研讨交流全员育人的工作成果,各科教师言传身教,实现知行合一。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满足学生成长需求,为其提供丰富的精神世界,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各类课程必须同向而行,坚持在改进中加强,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协同效应,抓住课程改革核心,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结合,实现学科之间、师资之间资源合理利用,从育人本质要求出发,规避高校课程育人系统割裂的情况,秉持系统思维,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深植入学生心里,开好通识类课程。在高校文化育人实践中,S市××高校增强教育者的引导能力,因材施教,经常与学生打交道,建立良好的监督机制,引导学生们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拓宽理论学习的范围,始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确保学科协同,创造良好、有序的学习环境。
3.立足“共生教育”,从教学、组织、管理等多种维度,实现全程育人
加强高校规章制度建设,从教学、组织、管理等多种维度,充分发挥传统文化育人功效,坚持育人导向,结合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实现全程育人,立足“共生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科学管理,体现育人宗旨,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做好跟踪反馈,尊重学生的多层次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在组织方面,
充分发挥党组织功能,学生工作处与团青工作、思政工作相结合,以学生成长规律为指导,举办多层次,多样化的传统文化活动,将其真正融入到高校思政三全育人过程中,优化网络课堂资源,利用好新媒体平台,做好文化活动志愿服务,从而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管理方面,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管理育人水平,优化服务队伍结构,丰富服务育人资源,依托学生社团特色组织,开展名家讲座和国学教育,陶冶学生传统文化情操,让学生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都能够接受到传统文化思政教育的渗透。
4.丰富教育层次,构建校内外协同机制,落实全方位育人
构建校内外协同机制,就是指建立校企、校际、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办学层次,实现资源共享[5]。构建相关的网络技术平台,结合网络力量更新并发布文化资料,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与思政文化教育相互对接,在必要时与企业展开合作,通过主题教育+仪式教育+社会实践教育,打造协同共生的育人品牌,利用校内外协同机制,弘扬节日传统文化,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共建协同育人平台,可以有效解决育人资源不对称的问题。让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高校教育形成合力,实现多方共赢,引入各种资源,培育学生成长成才,在全方位实施传统文化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提升学生道德修养水平,形成良好的文明风貌,构建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并在多样化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与爱国情怀相对接,提炼育人元素,使学生深刻体会思政教育意义,与主课堂有效衔接,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工作途径。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大思政”视域下,三全育人模式的构建可以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为高校德育工作指引方向。因此在今后工作中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应该构建特色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整个高校教育过程中,提升教学实效性,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提供育人引导力,各科教师形成工作合力,深入开展传统文化专题实践,构建校内外协同机制,提炼育人元素,使学生深刻体会思政教育意义,充分发挥三全育人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温新荣,李德贵."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类课程协同育人新模式構建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探析——"课程协同育人"系列论文之二[J].教育观察,2019,008(27):16-19.
[2]温新荣."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类课程协同育人新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现实挑战及实现对策——"课程协同育人"系列论文之三[J].教育观察,2019,008(031):19-21.
[3]苏明华,陈丹妮,黄敬聪,等.高校基层党组织强化思想政治工作,构建"三全育人"体系的路径和方法探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17).101-102.
[4]简嘉.围绕立德树人核心,以学生为本,构建三全育人思政新格局——以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山西青年,2019,000(021):185-185.
[5]吴朝晖,许嘉悦."三全育人"与高校环境育人体系的构建——以南京理工大学三位一体的环境育人模式为例[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05):42-45.
作者简介:雷思鹏(1972-),男,汉族,淮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
士,研究方向:思政教育、中国哲学。
基金项目:淮北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度院级人文社会科学研重点项
目,项目编号:2020-B-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