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学》课程改革与建设浅析

2021-12-27 20:04:38王爱鸟淳于英楠黄晓红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2期
关键词:课程建设课程改革

王爱鸟 淳于英楠 黄晓红

摘要:《旅游资源学》以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是能体现学生专业素养的核心课程。在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本文总结了《《旅游资源学》》课程性质、目标、资源、内容建设及应用情况邓,提出了其课程改革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旅游资源学;课程改革;课程建设

实施素质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深化课程改革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课程改革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各地课程改革工作的推进不平衡,一些地方和学校对于课程改革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的战略地位认识不到位;学校办学条件不足,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课程资源、专业支持力量等服务保障体系较为薄弱;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评价、管理制度不配套;课程教材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坚定不移地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一、《旅游资源学》课程概况

1.课程性质

《旅游资源学》以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它以旅游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阐述了对旅游资源进行分类、评价、规划、开发和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它的内容涉及到资源学、地学、经济学、规划学、历史学、建筑学、天文学、环境学、美学以及文学、艺术、宗教、民俗等诸多方面,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有关旅游规划的思想、旅游生态与旅游环境保护的原则与措施,掌握一些旅游资源调查、评价的方法等具体实践技能,为日后的工作和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以《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导游基础知识》为基础,为《旅游目的地管理》、《智慧旅游》、《乡村旅游》、《研学旅行项目开发与运营》等后续课程提供基础。

2.课程目标

其课程目标主要如下: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本专业、旅游产业的热爱;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情感;初步树立旅游资源管理中的奉献意识、沟通协作意识。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各类旅游资源的概念、类型、特征与成因;了解各类旅游资源的情况;熟悉不同地域的旅游景观。

能力目标:使学生具有旅游资源认知能力、欣赏能力、分析能力;具有归纳区域旅游资源特色的能力及初步的旅游产品开发能力;培养良好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模式。

二、《旅游资源学》课程资源、内容建设及应用情况

1.课程资源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和课程特点,制定教学改革方案和教学大纲等基本课程资源,注重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体现基本理论知识讲授与实务运用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理论教学和生活教学相辅相成,使学生在掌握旅游资源基本概念、特征基础上,提高旅游资源认知能力、欣赏能力、规划开发能力,强调其实践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建设的基本资源主要如下:

(1)课程介绍:包括课程内容简介、课程特色、课程建设规划、课程建设成果。

(2)课程团队:团队全体成员包括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团队成员。每位成员分别介绍个人简介、教学情况、学术情况。

(3)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包括课程概要、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方式、学时安排、考核方法等。

(4)授课教案:包括主讲教师、授课内容、授课学时、授课对象、教材选择、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参考资料、教学小结、改进和提高。

(5)授课讲稿:全程授课讲稿。

(6)教学课件:全程教学课件。

(7)教学资源:学习指导、电子教案、电子教材、案例库、习题库、试题库。

(8)教学成果:教学成果、科研成果、精品课程、发表论文。

2.课程内容重构

依据学科前沿动态与社会发展需求动态更新知识体系,契合课程目标,体现创新性;符合教育特点和培养目标,重组课程内容,采用项目、任务式内容结构。最终形成课程的“模块-项目-任务”三级式课程结构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一模块:基本理论——括旅游资源的概念、特点、资源审美以及旅游环境解说,目的是帮助学生打好基础,便于后边章节的理解和掌握;包含2个项目,总共占4课时,即课程绪论、旅游资源概念与分类。

二模块:旅游资源分类介绍——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了解各类旅游资源的性质特点和开发价值,增加知识储备;包含6个项目,总共占22课时,即地质地貌旅游资源、水体旅游资源、气象气候与生物旅游资源、历史古迹旅游资源、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社会风情和艺术旅游资源。

三模块:实践应用——是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与开发,属于旅游资源规划领域,实践性较强,目的是让学生获得将旅游资源打造成旅游产品的能力;包含2个项目,总共占6课时,即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三、课程改革途径

1.树立新时代教学理念

通过理论学习、交流、讨论、反思与总结,理解把握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内容,形成全面的认识与了解,明确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树立自身努力的目标,以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力争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方面整合。

2.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

引导教师从课程改革的角度,重构"教师"的概念,意识到教师不只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还是升华自我,完善自我,需要丰富创造力的导师。教师的劳动不是简单、被动的接受,而是复杂、有意义、创造性的劳动。倡导教师具有教育科学研究的意识,形成课程改革研究者的意识。

在"案例研究"的科研活动中,结合教研活动,把"案例研究"思想方法,贯穿到课程改革实验中,养成教育反思的习惯,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形成自觉地把教育知識转化为教育技能的能力。

3.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1)强化师生互动。构建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成为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过程。

(2)发挥学生主体。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让学生在成功的学习体验中,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形成自觉主动的学习方式与习惯。

(3)突破学科本位。破学科本位,改变学科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注重科学和生活的有机整合,生活进入、融入、成为书本(课堂教学)。在内容的选择与设计中上,要从学生体验出发,更加注重联系社会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掌握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发挥各种课程资源的作用,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服务,教师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使课程内容的选择应源于教材,而优于教材。

参考文献

[1]宁珠珠.“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课程改革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6.

[2]江涛涛,田新,佟金萍.基于商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改革[J].财会通讯,2021(11).

作者简介

王爱鸟(1984.3-),硕士研究生,女,浙江温州,山东协和学院,工程师/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经济与旅游教育。

课题来源

山东协和学院2020年校级一流课程《旅游资源学》。

猜你喜欢
课程建设课程改革
《建筑装饰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改革之初探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双证融通”课程改革与探索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商业会计(2016年13期)2016-10-20 16:18:54
高职机械类专业“CAD图形设计”课程建设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5:00:13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3:02:20
《海图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25:28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17:51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49:28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36:39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