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业明 单红保
(1.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屠园镇农村工作局,江苏 宿迁 223800;2.宿城区农技推广中心,江苏 宿迁 223800)
江苏省宿迁市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坐标北纬33.9°,位处中国杂交籼稻种植区域北缘,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温度14.1°C,年均日照2315小时,太阳总辐射量约为117千卡/平方厘米,全年日照数2271小时,无霜期平均为211天,活动积温5189°C,年均降水量892.3毫米。
从宿迁地区杂交籼稻生长栽培特点看,5月初前后水稻播种育秧,此时日平均气温约21°C ,最低气温在15°C以上,能够达到露天秧苗正常生长需求,6月上旬末麦收整地移栽,随后的7~8月高温期,与籼稻植株生长最旺盛时段吻合,8月下旬水稻抽穗扬花,此时气温由峰值进入下降态势,遇高温热害影响的几率降低,对水稻安全授粉灌浆有利;与此同时,受大陆季风性气候影响,宿迁地区多为秋高气爽晴朗天气,光辐射强,昼夜温差逐渐增大,白天植物光合效率高,夜间光呼吸物质消耗少,光温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利于稻谷营养物质积累和品质提升,10月上旬前后水稻陆续收获,距10月下旬初霜出现尚有一段安全期。
一般而言,同类水稻品种,生长、灌浆期越长,产量和米质越好。南方双季稻区,一季稻生长期仅130天左右;宿迁杂交中籼稻生长期150~160天,水稻抽穗~灌浆成熟期长达45天左右,地理区位优势为优质稻谷的形成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与纬度相近的其它稻区比,徐州在宿迁以北,是籼稻种植区域的最北缘,正常情况下,所产杂交籼稻米质亦优,但若遇低温年份或异常寒流影响,水稻灌浆不足影响品质,稳定性不及宿迁。从水源及水质保障条件看,宿迁属沂沭泗水系,兼有骆马湖调节,干旱年份还有江水北调补充,自然降水利用亦占很大比重,供水相对丰沛,水质良好。安徽淮河以北稻区,水资源不如苏北充沛,加之淮河水质波动大,稻米品质略逊。河南同纬度地区杂交籼稻占比不大,黄土高原冲积土多为沙碱土,有机质含量低,影响稻谷品质提升。相比之下,江苏省宿迁、淮安、连云港市一带种植杂交籼稻综合条件优越,产品在市场上有竞争优势。
宿迁麦茬杂交中籼稻面积稳定在百万亩以上,年产稻谷约20亿斤,因米优畅销,收购加工企业众多,稻米产业化早已自然形成,但出类拔萃的优质食味品牌大米鲜见,其原因有多方面:
2.1 市场拉动力不强
从温饱~小康,人们习惯于重视粮食数量安全保障,对品质要求不高,加之现有的籼米品质已有比较优势,本地一般消费者对更优籼型稻米需求不迫切。
2.2 认知有误区
长期以来,许多人有粳米优于籼米的传统观念,现在看来失之片面。客观地看,评价米质受多因数影响,稻米有籼、粳、糯之分,有的适宜蒸饭、炒饭、泡饭,有的适宜熬粥,有的适宜做糕点粘食,有的适宜酿酒,有的宜做辅料等;不同稻米品种风味特点各异,适用于不同的评价标准,简单地认定粳米优于籼米并不科学合理,事实上,全国籼型稻米消费量远超粳米,优质籼米售价常高于普通粳米。
2.3 企业经营理念及方式的局限
2.3.1 对优质稻米概念理解不统一
站在粮企角度,看重稻米加工和外观品质,水稻出米率高、整精米率高、透明度高即为优质米;站在消费者角度,口感好才为优质米。加工品质(好看)与食味品质(好吃)本是两个概念,但由于站位、理解、追求不同而释义不同。在粮食匮乏和不丰裕时期,首先要解决吃饱问题,以稻米加工品质定优质米,虽不准确但可理解。在现今粮食充裕的基础上,优质米应回归到食味品质定义——这也是广大消费者期望,如果不廓清概念,优质稻米产业化就可能原地踏步。
2.3.2 因循守旧进步慢
一方面,宿迁杂交籼米长期畅销不衰,企业没有滞销压力,缺少进取动力。另一方面,该行业进入门槛和碾米加工技术含量不高,产品相似,比较效益偏低,促使企业走扩量增收途径而无暇他顾,当数量上去以后,往往安于现状,困于习惯而少有改变。
2.4 缺少标准和执行力
生产优质稻米要有好品种好田地,然后要有配套生产操作规程,适时收获,自然晾晒或低温烘干,单独存放加工,还要控制加工成米~食用周期……。迄今为止,在实际操作层面缺少系统、全面、科学的优质食味稻米评判标准,企业有相应生产标准的少,有标准又能落实的更少。
2.5 目前粮食企业发展优质稻米的客观障碍
2.5.1 优质稻米生产由多因素构成,需要技术与条件结合,现市场上水稻品种近百且多变,如何确定优质品种?选择品种和组织生产属农技推广部门范畴,跨行如隔山,专用品种大量生产形成区域产业化规模,需要农业部门参与支持。
2.5.2 生产营销优质稻米涉及转型和订单生产,当此社会交往诚信度不能令人放心的情况下,供需双方能否遵守契约? 大批不同品种稻谷短期集中入库时,优质品种甄别和单独存放问题又如何解决?仅此两项问题,目前许多企业难以化解。
2.5.3 工作量大,专业性强,难度高,见效周期长。优质稻米应优价,优价靠品牌支撑,打造品牌需要时间和投入。水稻露天生产,既受自然气候制约,又考量管理水平,影响产量及品质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即便前期工作很完美,中间一个疏忽就可能前功尽弃。例如,新收稻谷水分很高,自然晾晒耗工费时缺场地,低温烘干效率太低成本高,高温烘干品质下降,仅水稻安全入库这一个问题就很难化解,加之上述诸多难点,常使企业望而却步。
2.6 种植者内源动力不足。优质稻不好种,产量低,稻谷品质愈出众,伴随缺点越多,现实中很难找到集高产、优质、抗逆、稳产、广适于一身的品种。由于种植优质稻品种风险相对增大,加价未达预期,农民不愿种,若出现减产歉收,在缺乏保护机制的情况下种植者越来越少。
综上所述,宿迁的优质籼型稻米产业化仍处在坐拥优质资源吃老本阶段,该项事业尚在起步,任重道远。
3.1 将优质稻米产业化列为工程项目,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明确任务和阶段性目标。启动阶段予以一定的财政资金扶持,其组织、指导、协调、实施职能可由单位承接或外包(科研院所、协会、企业等),完成资源整合与产供销衔接。
为提高财政补助资金使用效率,似宜倾向于科研、晒场建设、保险减损、提升加工品质,品牌创建,拓宽销售渠道等环节,以及预留一部分做机动或奖励。
3.2 尊重自然科学规律,从基础抓起,有重点分步实施。
3.2.1 技术储备先行
对优质稻品种资源进行收集、试种、品尝、鉴定、归档、储备、利用;坚持试验—示范—推广程序,减少生产失误;根据不同水稻品种,科学制定相应的生产操作规程、种子提纯规程等。
3.2.2 建设一批稳固的高效示范基地,强化辐射带动效应
重点是化解实际操作层面现存问题,同时构建保障机制,一方面充分利用资源,如职能部门单位、科研院所、社会团体、企业及网络平台等做好服务工作;另一方面是加强政策倾斜扶持及保险救灾。对自愿加入并列入优质稻米产业化体系的规模种植大户进行筛选,其生产条件、管理水平、诚信度均必须达到一定水准。
3.2.3 循序渐进
发展优质稻米不能急功近利,从筛选品种、土地、耕作方式、配套技术生产到收晒、储藏、加工、包装成为商品,仅走了第一步,从普通商品到品牌产品才是第二步,从品牌商品到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才走完全程,然后方能进入良性循环。所以,发展优质稻米并非简单加大投资扶持便能一步到位,需要时间和投入及不懈努力。
3.3 优质稻米产业化不受规模限制,大小共抓,齐头并进。
3.3.1 规模企业带动
现有粮企已具备一定的生产加工基础条件和销售渠道,有先行之利,但要转变传统观念,由重加工品质向重食味品质变通,选准品种,攻克单收单储单独加工难题,尽量缩短加工成品~消费者食用周期,否则难有大进步。
3.3.2 重视扶持家庭农场
从优质稻米产业化生产流程特点上看,个体生产单位也可以走通产业化全程。一个农场主有好品种,有肥田,按科学要求生产稻谷,及时收获,自然晾晒,用小型碾米机加工,上自己品牌包装,直接进入周边市场,或定点销售或进入网购渠道或直送到户,流程涵盖一、二、三产。其优势表现在:品种纯度高,中间环节少,避免高温烘干,安全性好,便于溯源,小批量应需即时加工送货,存放期短,新米风味易保持,信息反馈快,操作难度小。如果生产、加工、服务长期保持特色和高水准并为消费者认可,竞争力不可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