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市休闲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1-12-26 21:04张凤仪
南方农机 2021年12期
关键词:旅游农业发展

张凤仪,郭 炜

(河南农业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

1 休闲农业概述

国内诸多学者对于休闲农业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大多数学者认为休闲农业同时兼具休闲旅游和农业形态的功能。目前,国内研究者对休闲农业概念的认识,主要划分为两种类别。一种是表明休闲农业具有旅游观光特征,认为休闲农业是依托当地自然特征、农业特色产业形态,提供给游客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体验度假的一种休闲旅游产业;另一种则认为休闲农业具备特色农业生产特征,认为休闲农业是游客了解、体验农村生活、农业生产形态,辅以田园景观旅游观光、度假的农业产业形态,主要强调农业生产的特征。李志鹏[1]指出休闲农业是广大乡村地区结合自身独特魅力,深度挖掘乡村的农业生产活动、民俗文化、民间技艺等资源,运用科学和现代化的经营理念进行市场需要的包装设计,为周边消费者提供一整套游览、观光、休闲、娱乐、亲身体验、互动参与等类别的乡村休闲旅游服务。武少腾[2]指出休闲农业更具有统筹城乡一体发展、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完善基础服务设施、提高农民收入的特点,成为促进农村产业升级的一种新型农业经济模式,也是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胡晓燕[3]指出休闲农业利用独特的乡村自然风光、高质量的绿色农产品,把田园景观、农村生活、农事活动与旅游活动紧密联系起来,推动农业从单纯的生产向三产融合发展,极大地拓展了旅游活动空间,提升了农业产业的附加值,提供更加便利的娱乐环境和旅游性价比。

2 三门峡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三门峡是河南省地级市,位于河南省最西部,在历史上是三省交界的经济、文化中心。三门峡面积10 309 km2,地处豫西丘陵山区,素有“五山四陵一分川”之称,平均海拔高度在300 m~1 500 m 之间,森林覆盖率位居河南省首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发展生态优质特色农业提供了有力保障。三门峡市享有文化圣地、天鹅之城的美誉,是黄河岸边一颗璀璨的明珠。全市立足资源禀赋,发挥区位优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坚持“调结构、建基地、育品牌、兴主体、增收入”,不断推动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逐步形成了渑池柳庄农业示范园区、二仙坡绿色果业示范区、三门峡甘山果香田园综合体示范区、天沣中药材示范园、坡头乡不召寨花椒专业示范村、融椒联现代农业融合产业园等规模较大的休闲农业景区。

2.1 发展模式

着力构建有特色、有品质、有优势的“大果园”“大花园”“大氧吧”等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先后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1个、省级2个、市级8个、县级10个,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加强三产融合,引领带动乡村振兴加速提质增效。积极推进智慧农业、5G+农业、互联网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模式。河南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中,笔者从中解读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要落实好农业高质量发展“1+N”政策体系。加快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发展,构建以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农业产业强镇为抓手的现代农业体系,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2.2 经营模式

多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农户入股,建设各类采摘园,乡村农家乐,打造特色的乡村旅游节;采取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管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组织销售的“四统一”服务模式,着力扩规模、提品质,特色农产品俏销四川、贵州、重庆等省市。农户自主经营的模式为辅,农户当起了自己的管家,提供采摘、销售、娱乐为一体的高品质农家乐综合服务,获得更多的经营性收入。

2.3 农产品现状

三门峡市粮食播种面积247.7 万亩,总产量14.96 亿斤,果品总面积270 万亩,总产量24.16 亿公斤,预计苹果产值78.35 亿元,同比增加30.6%。灵宝市被评为国家级苹果现代产业园,获得1 亿元资金支持。食用菌种植规模达4.2亿袋,规模和产量位居河南省第二,预计产值32.9亿元,比2019 年增加10%。卢氏县、灵宝市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2020 年河南伏牛山香菇产业集群,获得5 000 万元资金支持。蔬菜种植面积48万亩,同比增长4.3%;产量144万吨,同比增长3.6%。新发展高山蔬菜面积2.3万亩,新建设施蔬菜基地5 500 亩,预计总产值17.3 亿元,同比增加35%。中药材总面积76.9 万亩,预计产值13.06 亿元,是2019 年的2.1 倍。连翘面积、产量位居河南省第一;丹参6.6 万亩,面积位居全省第二。肉类总产量14 万吨,同比增长61%,禽蛋产量4.87 万吨,奶产量2.14 万吨。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总数达到215 个,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 家、省级23 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总数90 家,总资产83 亿元,全年销售收入达60亿元,带动贫困户7 474户增收。

2.4 游客统计

2019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5 017.22万人次,其中,接待入境游客11.71 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5 005.51 万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432.87 亿元。受到疫情的严重影响,2020 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 530.8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95.1 亿元。年末共有A 级旅游景区19 处,其中4A 级以上旅游景区14处。星级酒店17个,出境旅行社、国内旅行社32家。

3 休闲农业发展实例

为顺利完成2020 年河南省全面小康建设工作,立足当地产业资源,通过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生态体系,做特一产、做强二产、做优三产,逐步形成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最终实现农民充分参与、真正受益的效果,甘山果香田园综合体示范园核心区在促进三产融合发展过程中,以园区现有花卉资源为基础,采用众星捧月的“花”为主导元素,砥砺探索出了“花卉种植+”的模式。“花卉种植+林下经济”,在林区种植观赏性强的中药材、花卉和养殖畜禽,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打造集生产、观赏、体验、售卖为一体的林下花园。“花卉种植+科普教育”,结合场地条件,打造以小米为主、藜麦为辅的“五谷杂粮”科普体验园和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乐园。“花卉种植+深加工”,对园区内种植的五味子、水果、粮食进行深加工,拉伸产业链条,采摘早春五味子嫩芽,加工为山野菜和茶叶,老枝蔓的茎皮晾干可作为调料,以鲜果或干果为原料,加工酸奶、果酒、果醋等,包括原料处理、调配、灭菌、分装等过程。另外开展观赏、采摘、认养、科普等活动,通过建立智慧农业系统,使游客通过手机端时刻查看五味子生长情况,为家庭育儿科普提供便利。游客还可参与五味子鲜果榨汁过程,可亲身参与五味子衍生产品的制作,并选择喜爱的照片现场制作成产品外包装,打造五味子特色伴手礼。“花卉种植+康养”,利用园区内流转的农村宅基地,结合场地条件打造四排窑洞,结合禅文化主题,以健康养生为功能,融入花、草、木元素,创新“田居生活模式”,打造禅花主题康养民宿,并配套药膳馆、芬芳养生公社、禅修室、乡村故事馆、休闲吧、多功能厅等康体设施。通过“体验农业+村旅游+生态康养”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坚持“三产互动、综合一体”的融合发展理念,探索出“花卉种植+”模式,以“一产”花卉种植、特色林果、经济苗木为基本依托,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技术渗透等方式,连接“二产”加工、包装,带动周边老百姓拓宽产业链。带动“三产”休闲旅游、休闲农业、创意文化等产业及其他服务业。甘山果香田园综合体是推动三门峡市乃至黄河金三角区域农业发展模式转变的必然选择,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4 三门峡市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缺乏整体规划布局

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推进,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已经迈向了新的历史阶段,造就了一系列优秀的示范区、产业园区。但是仍然存在区域规划不合理、发展档次低、规模小、起点低、发展模式雷同等诸多问题。从宏观角度而言,整体的规划布局的缺失,导致自主经营的农户较多,良莠不齐,多是一些散户、不成规模,收入普遍较低,处于休闲农业发展的下游水平,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相关人员设施设备的管理,不利于统筹兼顾、综合部署,可能与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目标不一致。从微观角度而言,农户之间可能因为经济因素产生不良竞争,为了获取更多的经营性收入大打“价格战”,为消费者提供质量参差不齐的农产品,破坏市场原有的秩序,同时也不利于农户长久地经营。

4.2 基础设施不完善、功能不健全

游客在参与休闲娱乐的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公共卫生服务设施,例如公共洗手间,虽然农村经历了声势浩大的“厕所革命”,但是实际上是否能真正为当地人以及游客提供服务还悬而未决,这极大地影响了游客体验的舒适度,应该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餐饮、安全舒适卫生的住宿环境,才能带给游客“宾至如归”的感觉。从感官上满足消费者需要才可以更好地发展休闲农业。相关的基本安全维护设施的缺少可能带来一系列安全隐患[4]。另外,受到规模的限制,不少景点在旅游高峰期、节假日,出现人满为患、交通拥堵的现象,在停车场、乡间道路规划、游客承载量方面也要提前做好规划准备。

4.3 发展模式单一、产业链条不完善

三门峡市虽拥有几个初具规模、发展较好的休闲农业典范代表,但多是以农家乐旅游为主的模式,农民普遍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和周围自然风景用相对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发展模式相对单一。自产自销的生产经营方式效益相对较低,产业链条欠缺,比如农产品的仓储、库存控制都无法得到良好配置。人们对于日常必需品品质要求较高,农产品的质量无法保证。另外,无法实行有效的宣传服务、售后服务导致整个产业链的断裂。

5 三门峡市休闲农业高质量发展对策

5.1 科学编制发展规划

政府应该加强宏观调控,积极发挥这双看得见的手的市场作用,逐步规范休闲农业标准化建设,扮演好掌控全局的重要角色。坚持以规划扬优势、以优势创特色,高起点、高标准编制《三门峡市特色农业综合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规划》的切入点和实操性,做好知识产权相关工作,推动《规划》落地见效,促进三门峡市特色农业市场化、产业化、数字化,在沿黄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中打出组合拳、做出大文章。因地制宜,强化引领,着力打好“规划牌”,为“十四五”时期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奠定坚实基础。依托优势,培育龙头,着力打好“集群牌”。初步构建果品、食用菌、中药材三大主导产业链,培育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23 家,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7 个、省级32 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1 家,特色农业呈现集群发展的良好态势。逐步整合自主经营农户的相关资源,合理规划布局,提升服务质量、优化服务方式,克服零散创造规模经济,促进农家乐、产业园区的整体向好发展。

5.2 强化行业服务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全新的沉浸式体验可以更高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休闲农业可以创造高层次的体验感,这种体验模式是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这种趋势可以提高农产品的流动性,创造新的服务,有利于产业链的延伸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强化服务管理可以更好地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满足消费者旅游的心理需求。同时要做好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交通、购物、生活服务等基础设施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尤其注重公共卫生服务方面的基础设施保障。在“农产品大数据”及农业物联网方面加大建设力度,积极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合作建立院士工作站、研究院、推广试验站等创新平台,加强休闲农业专业化人才的教育,培养一批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同时加强基层技术和管理部门人才的培训,为三门峡市休闲农业后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5.3 强调差异化营销理念,创新发展模式

积极向农户及其相关企业宣传差异化营销理念的重要性,形成农产品、休闲农业的差别优势,打造自身的知名度,维护好消费者对于自身的忠诚度。田园农业旅游模式更加多元化,涵盖更广泛的林果游、花卉游、渔业游等旅游活动。作为仰韶文化的发祥地可以以仰韶陶瓷为依托,结合黄河灯、灵宝剪纸、皮影、十盘这些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技艺、时令民俗举办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旅游活动。科普教育旅游模式的休闲农业景点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或博物馆,可以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活动,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选择重点地区和优势产业,加快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要创新体制机制,通过模式创新,调动政府、科研部门和企业等各方面推动数字农业、数字乡村建设的积极性,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的全链条全过程深度融合,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要培育发展数字产业,壮大农业农村数字经济主体的规模,逐步摆脱发展模式单一带来的滞后影响[5]。抢抓机遇,数字赋能,着力打好“电商牌”。抢抓互联网时代机遇,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建立农产品直播基地,以电商物流串起供应链、以大数据优化资源链,走出了一条网络化、品牌化、绿色化增收之路。使得苹果、香菇、蜂蜜等300 多种农产品依托互联网平台走出乡村,“飞入寻常百姓家”。

5.4 突出民俗风情和文化特色,加大宣传推介力度

突出仰韶文化特色、彰显华夏文明底蕴,着力打好“品牌”牌,在确保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把农业做成生态、把生态做成产品、把产品做成产业、把产业做成品牌。着力打响“灵宝苹果”“灵宝香菇”“渑池花椒”“卢氏核桃”等品牌。统筹规划古村落群、自然山水、历史人文、农耕文化等各色摄影基地建设,着力整合完善内涵功能、美化提升外在形象,真正使其成为传承历史文化记忆的载体、彰显文旅特色亮点的名片,全力打造国内独特一流的摄影基地,为当地休闲农业发展注入活力。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加强乡村文化合作社的建设,用文化做最好的宣传,通过直播、视频拍摄、广告宣传等多种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宣传当地文化和特色产品,通过电商新媒介快速打通农产品的销路。

猜你喜欢
旅游农业发展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旅游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