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佳
(潍坊港引航站 山东 潍坊261061)
事业单位非税收入主要是指除去税收以外, 其依法利用政府权力、 信誉以及国家资源和国有资产提供特定公共服务或者准公共服务,来满足社会公共需求或准公共需求的财政资金。随着国家减税降费政策的实施, 在现有体制下加强对事业单位非税收入的征收与管理,将会有效缓解事业单位的财政收支压力。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事业单位非税收入的整体征收规模是在不断上升的, 但是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差异, 使得很多地方的非税收入在征收与管理上习惯于各自发展,没有统一性的征收管理策略,进而造成了一些事业单位非税收入在征收环节的不规范, 以及在使用环节的一些腐败、贪污行为,在社会上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因此,加强非税收入的征收与管理,既是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自身形象和增强社会公信力的现实需要。
非税收入作为国有资产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在现实征收与管理工作中时常出现一些不规范行为, 甚至滋生一些贪污腐败现象,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所以事业单位要提高对非税收入征收管理问题的总结与分析, 及时查找相关的制度漏洞和程序上的不足。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非税收入针对群体的数量规模在不断提高,征收范围和征收数量也不断增长,政府部门随之优化和调整了很多的法律法规,以便为非税收入的征收和管理提供更多的法律依据。如《非税收入管理条例》、《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办法》等法律条例,对事业单位非税收入的针对对象、收缴方式、入口管理等都有着具体的规定,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的透明、公开、合理、合情。 但是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领域的变革力度比较大,原有的与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中的弊端开始逐渐暴露出来,有些工作人员甚至有意利用法律法规上的滞后性等漏洞, 随意增加征收内容或收费条目,刻意更改征收标准和征收原因等,这不仅不能显著增加事业单位的整体收入情况,还可能滋生乱收费、贪污腐败等现象。
事业单位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有时无法责任到人,因为在收取过程中没有对征收对象、征收人的信息进行准确和清晰的记录,甚至没有产生合法的凭据,这与有些事业单位在内部没有建立起严格、 细化的制度体系和监督机制有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非税收入的征收效率和使用效率,甚至有时会造成国家财政收入与国有资产的严重损失。进一步讲,我国对非税收入的立法监督还处于起步阶段, 其中仍旧存在很多不完善的环节, 加上人民群众等外部监督力度的介入存在很多的障碍, 所以很多事业单位的非税收入在征收与管理上容易出现制度不透明、过程不公开、审批权限门槛低等方面的弊端,制约了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此外,我国当前对于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 主要是采取事后监督的形式, 在前期审核、事中过程监督方面的力量还相对薄弱,未能把做到非税收入从征收到使用的全过程监督,这也容易影响到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和使用效率。
可以说,目前我国很多地区事业单位非税收入的收缴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有些地方的非税收入收缴程序相对烦琐,收缴方式和管理模式也相对传统,所以业务过程相对烦琐,不仅办事效率低,而且不利于相关会计数据信息的存储和调用,也为坐支、截留等行为提供了空间和可能。比如有些地区资产处置收入由单位资产处置人员收取款项后,上交本单位财务处开具非税收入上缴国库,一些人就会把它们用作账外资金,而后期的监管与审查工作不到位,这就导致了国有资源的浪费行为和腐败现象。再如,有的事业单位主要还是通过人工方式进行非税收入的收缴,没有及时开通电子化征收渠道,如通过微信或支付宝等渠道进行非税收入的征收还存在一定的障碍, 不仅影响了非税收入征收的便捷性、及时性,也影响了征收对象主动缴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事业单位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工作中, 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票据管理的不规范。目前,很多事业单位对非税收入票据的管理办法是比较粗放的, 有的单位甚至不具备票据管理方面的丰富经验,所以出现了很多票面分割的现象,加上一些内外部监督措施不到位,部门赏罚制度不明,所以在事业单位非税收入的管理上出现了很多票据不规范和不清晰等问题, 为单位内部的一些违规违纪和腐败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如有的事业单位人员将预算外和非法定的“收入”纳入了非税收入行列中,作为所谓的补贴与奖金等公款私入的借口, 而财政收支的票据管理又非常不规范,在收费项目的界定上比较模糊,或不及时给非税缴款人提供票据,或者声称票据遗失等,这些都是对非税收入等国有资产的规范化管理所不利的。
在新常态背景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行重要转型期,事业单位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需要有更加健全的法律依据和管理模式,及时建立起有效的内外部监督机制,注重征收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发展,以加快事业单位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的规范化。
要想让事业单位的非税收入能进行规范化的管理, 减少征收与使用过程中的不合理行为, 就必须积极健全和完善非税收入相关的法律制度,并保障其权威性,设置非税收入法律体系的执法机构和管理部门, 促使事业单位非税收入和分税制财政体制既有所区别,又相互结合,奠定事业单位在非税收入管理上的有效框架。 同时,对于非税收入的立法管理,应当赋予地方一定的合理权限, 让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效率和执行效率得到充分的发挥,促使事业单位非税收入尽快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征收管理轨道。 再者, 对于在非税收入征收与管理环节中发现的违规、违纪、违法行为,有及时依据相关法律条文和制度规范进行查处,尤其是要重点打击其中的腐败行为,树立起非税收入相关法律的趣味性,在事业单位内部起到相应的惩戒与警醒作用。
针对事业单位非税收入在征收、使用、管理等环节出现的不规范问题,必须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内外部的监督力度。 首先,在事业单位内部,要注重非税收入业务产生的过程性监督,监督工作不仅要体现在征收环节,还要体现在使用环节和存续环节,要通过内部制度的完善、过程的公开、程序的透明,实现非税收入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与事后监督的有机结合,并定期通过内部审计、 会计核查等方式查看内部监督上的薄弱环节和漏洞。 其次,在外部监督上,要充分发挥税务部门的监督功能,如有的事业单位认为非税收入有的需要纳税有的不需要, 所以常常以自己“不懂”为由,在单位内部存在大量应当缴税但是迟迟未缴的,需要税务部门联合审计部门进行及时的核查。再次,在非税收入的征收与使用环节,还应当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职能,对非税收入的征收过程和使用用途等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约束, 避免国有资产的来路不明或去向不清,同时杜绝一些铺张浪费现象。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事业单位的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也应当与时俱进,及时优化传统的收缴方式和管理系统,除了要及时开通电子支付渠道外, 还应当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加强对于非税收入基础数据的统计管理,建立非税收入的信息化管理平台,这样既可以有效减少人力统计、核算、移交、对接等管理负担,又能降低失误率和犯错空间,并为非税收入的电子化监管提供便利条件,实现对国家资产的更好保护。 同时,事业单位要在引进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基础上, 及时对相关工作人员开展信息化素质培训, 提高工作人员对电子化收缴途径和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适应能力、使用能力,树立起先进性的管理思维。
票据管理是事业单位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大监督与核查工作时经常涉及的内容,所以事业单位应当有针对性地加强票据管理与核查的力度, 这样既能减少非税收入在征收环节中的不规范行为, 又能避免后期非税收入的无序流失。对此,事业单位可以将票据管理的权限集中到财务部门,然后明确非税收入票据产生人员与管理人员的具体职责,明确与之相关的惩罚措施,防止票据造假行为的出现。如果在当时以及后期的核查环节一旦发现违规行为, 要及时追究其相关责任。如此一来,可以在事业单位内部逐渐建立起一套健全的系统化管理模式,促使票据的使用率和准确性保持一致,这也是事业单位提升非税收入管理水平的关键性环节。
综上所述,加强事业单位非税收入的征收与管理,既需要制定有权威性的法律法规,也需要事业单位自身加强内部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不断提高征收人员、财务管理人员等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并加强对非税收入征收、管理、使用等环节的监督力度,做到各类人员各司其职、权责明确,这样才能有效减少事业单位非税收入的不规范征收、 不合理使用等问题,更好的助力事业单位的健康运营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