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战役后勤保障工作探析

2021-12-26 19:09王彦龙
理论观察 2021年12期
关键词:坑道伤员志愿军

王彦龙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长春 130024)

1952 年9 月,为了粉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秋季攻势,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向敌人发起了进攻,大量杀伤敌人,改变了处于防御的态势。 敌人不甘心失败,调集美步兵第7 师等六万余人,在大量炮兵、航空兵的支持下于10 月发起了“金化攻势”,对五圣山前上甘岭村两侧高地约3.7 平方公里的两个阵地进行了持续的轮番攻击,妄想一举夺取五圣山战略要点,从中部突破志愿军防线,进而威胁西部和东部防线。 在上甘岭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兵力前后达四万余人,与敌人激战43 天,击退敌人九百余次冲击,歼敌两万五千余人,彻底地粉碎了“联合国军”的进攻,取得了上甘岭战役的全胜。 此次战役,第15 军后勤部在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及其第2 分部的领导和支持下,以及朝鲜人民的密切配合、支援下,战前,抓紧后方工程建设和物资储备;战中,及时调整后方部署,全力保障前沿坑道战斗,实行补给、救护战斗化,从而战胜了敌人的封锁破坏,有力地保障了战役的胜利。

一、加大战前准备,加强坑道管理

上甘岭战役的战前后勤准备工作, 是在全线性战术反击作战后勤保障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整个正面战线,志愿军有攻有守。 后勤既要保障进攻部队的作战需要又要保障上甘岭防御战役的需要。 战役前,担任主要供给任务的第2 分部按志愿军司令部规定的基数标准给作战军补足了弹药,主副食储备了一个半月的需要量 (前沿大站1 个月,供应基地半个月),油料储备可供1 个月消耗。第15 军储备了3 个月的主副食 (军师、 团各1 个月), 其中坑道内储备了 7 天主食、7 天干粮、15 天副食和7 天用水;弹药按规定基数标准作了纵深重点储备;还做好了救治一万多名伤员的各项准备。〔1〕这些直接保障了上甘岭战役初期的作战需要,为战役中期的物资补充赢得了宝贵时间。 战役开始后,中共志愿军后勤委员会向各分部提出:前方要什么就送什么,哪里需要就送到哪里。可见,战前加大储备,对坚守防御作战尤为重要。因为依托坑道作战,利于战前多储存物资;而且,只有战前储存足够的物资,才能长期坚持坑道斗争。战前,志愿军在前沿构筑了大量的坑道,并在坑道内储存了一定数量的物资和饮水,这对长期坚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对战役的长期性、艰巨性估计不足,坑道储备远远不能适应长期坚守的需要,加之参战部队不断增多,致使坑道储存的物资和饮水很快耗尽。 虽经后勤人员的种种努力,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前送干粮、水果等食品以及饮水,但表面阵地被敌占领,前送道路和坑道口遭敌严密封锁, 送到坑道的食品和饮水极为有限,致使坑道内人员生活极为困难,斗争异常艰苦。 虽然坑道条件很困难,但通过加强管理,从坑道斗争一开始就实行了严格的配给制,组织人员到坑道外抢水和收集干粮、弹药,并设置了大小便的场所, 从而有效地保障了部队长期坚持坑道斗争。 由此可见,战前根据任务需要储存足够的作战物资和饮水,同时加强管理,根据坑道作战特点,制定作战物资的消耗限额,规定食品、饮水的分配标准,都是非常必要的。

二、统一后方指挥,实施联合保障

上甘岭战役,具有一“大”、二“长”、三“窄”的特点。 所谓“大”,就是战役规模大,参战部队多,志愿军先后投入了4 个步兵师、18 个炮兵营等四万余人的兵力。 所谓“长”,就是长期坚守,持久作战,战役持续时间达43 天之久。 所谓“窄”,就是作地幅狭窄, 前沿阵地局限于3.7 平方公里的两个山头。 针对这种情况,在战役中的后勤保障上实行了统一指挥,联合保障。 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建立联合后勤指挥机构。 参加上甘岭战役的第12军、 配属炮兵及其他部队统一由第15 军负责保障,并由第2 分部派1 名副部长参加第15 军后方指挥所,由第12 军后勤部派1 名副部长参加第15军后方指挥所,由第12 军后勤部派1 名副部长率有关人员与第15 军共同组成前进兵站,统一组织后勤保障。二是保持后勤保障机构的稳定性。当部队频繁轮换时, 为了不使接防部队初到战区因情况不熟影响后勤保障, 确定换防部队的后勤机构一律不撤离阵地,继续负责对接防部队的保障,而且作战物资全部移交, 以保持后勤工作的连续性和及时性。 三是志愿军后勤司令部积极组织所属分部密切协同, 互相支援。 除负责主要供给第15军任务的第2 分部, 先后投入了3 个大站、3 个兵站医院等部(分)队,全力以赴地保障了战斗的需要外,第 1、第 4、第 5 分部共派汽车 415 辆,前送弹药1660 吨,大力支援第2 分部,从而保证了作战物资源源不断地供应。〔2〕实践证明,坚固阵地防御战役规模大、持续时间长,其繁重而艰巨的后勤保障任务,一个军或一个后勤分部是难以承担的,因此,只有动员和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实施统一指挥,联合保障,才能保障战役的胜利。

三、战胜敌人封锁,组织火线运输

在整个上甘岭战役中, 部队担任火线运输的人员达到 8566 人。 仅第 45 师即有 3491 人、591 头牲口、45 辆马车参加火线运输。 战斗紧张时,1 个团作战,需要 2 个团负责前运物资。〔3〕由于敌人炮火密度每公里超过二百余门, 加上大量的航空兵及坦克火炮,从前线与延长20 公里的地域形成了层层火网、火墙,并实行全天的严密封锁。 因而,火线运输人员把物资送上去, 把伤员救下来要通过十余条封锁线,接近坑道时距敌人只有二三十米,往往三面受敌人的地堡群、火力点、探照灯的封锁控制。 由于敌人炮火猛烈,有的阵地被打散,坑道被打断,坑道口被打塌,运输人员经常迷失方向,找不到道和坑道口,甚至误入敌人阵地。 因此,运输人员伤亡较大。 为了保证火线运输快速、安全,第45 师针对敌人炮火封锁的规律,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 一是实行统一组织,分段接力,定量包干。二是采取散、轻、精、尖、硬运输方法。 散,就是组织小型运输队,实行分散、多路、多梯队的运输;轻,就是负重要轻,一般每人一次20 公斤左右;精,就是编组要精干, 新老搭配, 以老带新并派干部带队;尖,就是队形越向前越小,特别是向坑道运送物资要以小组为单位;硬,就是运输人员要身强力壮,思想作风过硬。 三是制订运输人员守则。 要求人人熟记前送地段的地形道路、坑道位置、分的番号或代号和指挥员姓名、阵地编号,以及坑道口的方位、形状等。 四是对运输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战术训练, 学会单兵和小组通过敌炮封锁地段和在敌炮火下运动的战术动作,掌握遇敌照明弹、探照灯时的处理方法和判断方位、 辨别敌我火力射击方向等。 五是坑道作战分队组成以军械员为主的12-13 人的搬运组, 负责向表面阵地输送弹药,背回伤员, 收集遗弃物资, 进行坑道之间的相互支援。 六是禁止前沿军事指挥员强行扣留运输分队执行其他任务,禁止运输人员自动参加战斗,以免打乱运输计划。 七是充分利用作战部队进行反击时组织突击抢运, 必要时还专门采取反击行动掩护运输部队对坑道内部队实施强行补给。 由于措施有力, 广大运输人员发扬了高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冒着枪林弹雨,背着各种物资,穿火网,冲火墙,日夜兼程,往返在陡峭崎岖的山路上,以忘我的献身精神胜利地完成火线运输任务。

四、根据战况变化,迅速调整部署

在防御战役中,敌人握有进攻的主动权,并且敌人发起进攻的具体时间、地点不易判定,因此,后勤各项准备工作有时不能适应作战的需要。 在第15 军后勤部根据作战方案对敌人可能发动“秋季攻势”事先做了充足准备,并且按保障平康、五圣山两个方向做了重点配置, 以此把保障重点放在平康附近的防御和向注字洞南山的进攻上。 但是,敌人没有向平康、五圣山方向进攻,却突然向上甘岭、五圣山方向发起进攻,给后勤工作一度造成了被动。 在此情况下,第15 军后勤部根据战况的变化及时调整部署, 除将1 个兵站、1 个医院和1 个汽车排保障平康方向外,其余力量全部保障上甘岭地区作战。 并经志愿军司令部批准,将进攻注字洞南山的大量作战物资用于上甘岭地区。 同时,志愿军后勤司令部根据战役的需要, 重点保障第15 军作战,很快扭转了初期后勤工作的被动局面。实践证明,在防御战役中,当战场情况发生急剧变化时,后勤指挥员只有根据作战任务的变化,及时调整后勤力量,集中主要人力、物力保障主要防御方向,能适应作战的需要。

五、依靠卫勤力量,及时抢救伤员

由于战斗激烈,作战部队伤亡大,尤其是重伤员多。战斗头7 天,志愿军防守部队伤亡即达3000多人(其中伤1900 多人),抢救和后送伤员的任务十分繁重。 前沿至军后勤距离达60 公里,需要通过敌机封锁点5 处,敌炮封锁点10 余处。 为了加强伤员后送工作, 各级后勤都采取前伸卫勤力量的办法,逐级前接伤员。 志愿军后勤司令部为了接收和救治伤员, 改建了三四千床位的半地下性质的野战医院, 抽调9 台卫生救护车和1 个担架营加强第15 军,以便及时接送伤员。 第2 分部以佳丽州第28 兵站医院和淮阳第13 兵站医院保障上甘岭的作战任务。 第15 军后勤准备了接收和后转1 万多名伤员的床位和战备药品,所属3 个医疗所准备收容伤员1500 名。 第45 师后勤处构筑了可容223 名伤员的掩蔽部, 组织了担架988 副,各团、营、连都加强了抢救组织。〔4〕团扩大了救护所的抢救力量;营以救护所为骨干,抽调其他人员组成抢救组,分成中心组和机动组,机动组负责支援主战连的抢救工作。 连抽调炊事员、理发员、文书和部分战士十到十五名组成两到三个抢救小组,战前进行必要的训练,战中负责抢救工作。 这样,在抢救、医疗、后送和减少伤员痛苦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效果。

为了快速送回伤员, 第15 军后勤部在第45师救护所附近设立伤员运送联络站, 并将2 个手术队向前延伸,加强第45 师的手术力量。 第45 师后勤派出卫勤干部到前线伤员接转站统指挥医疗后送工作, 亦将部分卫生人员和手术力量前伸到各团。 各团从前沿到军、师主要道路上设置了7 个检伤接转站以便及时进行补充包扎、给水、止血等工作。 在10 月21 日至29 日坚守坑道、准备反击阶段,为了及时送回伤员,第15 军后勤部决定由第45 师后勤处负责运送前方伤员的工作。 第45师派出卫生干部到前线伤员接待站加强组织指挥, 并把第135 团和第86 团组成联合救护所,担任伤员收容治疗任务, 第9 团和炮兵第1 团组成联合救护所,担任伤员留置和运送任务。 为了使伤员在途中安全,并减少伤员的痛苦,还要第133 团卫生队和师司令部、警卫营、轮训队的卫生所抽调一定力量,分别在740.0 高地附近山沟、真菜洞、松馆岘等处设立伤员救护站, 为过路的伤员观察伤情,补充包扎,放松止血带等。 在10 月30 日至11月25 日实施反击恢复和巩固阵地阶段,为了加强火线后送力量,由第91、第92、第86 团卫生队在獐谷组成联合救护所,统一收容和转送伤员。 整个战役期间,共抢救、后送伤员 6691 名。〔5〕

通过采取上述措施, 成功地保证了上甘岭坚守防御作战的胜利,受到作战部队和上级的好评。战役结束后,第15 军全体指战员致电感谢后勤部队的大力支援。 总后勤部发电祝贺,指出:“此次前线部队取得光辉的胜利, 是和之后成功的支援分不开的。 ”〔6〕此外,在上甘岭战役中,后勤各部队普遍加强了现场思想政治工作, 广泛开展学习黄继光英雄事迹的活动, 开展红旗竞赛, 及时评功报喜,发扬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 在战役激烈进行的时候, 祖国人民派出的第二届赴朝慰问团来到前线,极大地鼓舞了后勤部队,坚定了完成任务的决心。 战役中,朝鲜党、政府和人民群众对志愿军后勤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援。 大批朝鲜群众自动组织运输队、担架队、献血队、茶水站等参加支前工作。上甘岭战役的胜利, 是对志愿军后勤保障工作的一次严峻考验。 实践证明,转入阵地作战以后,经过1 年多的全面建设, 后勤工作的应变能力和综合保障能力大大提高,既满足了反击作战的需要,又保证了坚守防御作战的供应, 从而丰富了志愿军攻、防作战中的后勤工作经验。

猜你喜欢
坑道伤员志愿军
伤员转运
——担架介绍及简易担架制作与使用
志愿军六天三炸“水门桥”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志愿军
一封志愿军战士的“表情包”家书
王耀南少将赴朝鲜开展坑道战
李克强 全力组织抢险救援和救治伤员
抗美援朝,美军阵亡人数为何比志愿军的低
战时指挥所
蓝色生命线
蓝色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