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冲
(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党校,河南 郑州 450052)
“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2020年11月24日,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重要历史地位和时代贡献,充分肯定了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卓越贡献和崇高精神。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产业工人聚集的铁路企业,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模精神的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领会其科学内涵、文化渊源、理论基础及时代价值,通过大力弘扬劳模精神,教育引导广大职工“学习先进立新功、交通强国当先行”,以奋斗谱写社会主义建设新篇章。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把工人“当作劳动的动物,有最必要的肉体需要的牲畜”,工人们完全没有“劳动以外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主体性地位得以肯定和彰显,并营造出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社会风气。社会主义为劳模精神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制度土壤”,只有社会主义社会,才能产生劳模及劳模精神。
劳动模范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为弘扬主流社会价值树立起来的标杆和楷模。劳模精神是劳动模范的精神升华,是劳动模范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所坚持坚守的基本信念、价值追求、人生境界及其展现出的整体精神风貌。劳动模范身上体现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是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作为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劳模们以生产实践中的出色表现,向整个社会展现了工人阶级的风采,产生了先进文化效应。从他们身上,我们能感受到工人阶级崇高的主人翁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劳模精神集中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展示了工人阶级的高尚品质和时代风貌。
劳模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渊源和理论基础。
劳模精神萌发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中国劳模精神体现为:“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这是对传统“义重于利”的价值观和“自强不息”的奋斗观的继承和弘扬。
1.“义重于利”的价值观涵养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
儒家主张“义重于利”“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爱岗敬业、争创一流”“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就是对这一思想的继承和升华。在很多劳模身上都体现出了“尚义”的传统价值观。所谓“义”,“宜”也,主要是指应该做的事。许多劳模认为自己作为劳动者,在工作岗位上“爱岗敬业、争创一流”“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就是“义”。曾3次荣获“全国劳模”称号的上海高级技工李斌曾在采访中坦言:“实在是没有什么好说的,也就是天天在厂里,做着该做的事。”“用自己的劳动使企业一点点好起来。对我来说,这比什么都有价值!”
“义重于利”在强调“义”的重要性的同时,也肯定了“利”的合理性。《论语·里仁》讲道:“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认为对“利”的追求符合人的本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历来尊重个人对“利”的追求,但强调的是合理利益的追求。当下,一些人认为劳模精神仅仅一味强调无私奉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显得有些“过时”,这其实是一种误读。“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不代表对私利的否定,而是对“义”和“利”进行正确的价值排序,只取“合道之利”,不取“不义之财”,要靠“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获得物质利益和精神满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从社会层面来看,我国不断完善劳模管理制度,目的是为了保障劳模的各种合理利益,充分调动劳模的积极性,让劳模们不仅仅获得精神褒奖,也要获得和卓越贡献相匹配的经济待遇,让劳模们“有名有利有发展”,以化解社会上存在的“劳模只是一味奉献”的认识误区,从而更好地发挥劳模的引领作用。
2.“自强不息”的奋斗观涵养了“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劳模精神
《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几千年的风风雨雨,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过文明中断的民族,与“自强不息”这一生存哲学的涵养密不可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自强不息”是“一个一贯的文化精神”,它肯定人的主体能力,强调个人主观能动性,认为“人人皆可以为尧舜”,这就突破了有神论、命定论等对人的能力和思维的限制与束缚。在一代代的接续奋斗中,“自强不息”已经成为中国人“日用而不觉”的奋斗观。劳模精神中的“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内涵,就是对“自强不息”精神的时代传承。但是,社会上一些人认为“劳模只能高山仰止”,对于普通人来说,劳模精神不可复制,劳模行为无法效仿。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英雄史观”。劳动模范来自人民、代表人民并引领人民,虽然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受单位、国家表彰的劳模,但是人人皆可践行劳模精神,人人皆可效仿劳模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面对困难,只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办法总比问题多”,人人皆可成为劳模,人人皆能成为劳模。作为国企,无论是国铁集团还是下属的各集团公司,要始终坚持“面向生产一线选典型,选职工群众信得过、可亲可敬可学的典型”,使新时代劳模精神在铁路落地生根、遍地开花。
精神是深刻而稳定的人格模式,这种人格模式能渗透在多数人的思想行为之中,为人们所认同和固化,并表现出心理的持久性、动力的一致性和行为的倾向性。劳模精神是对模范劳动者的肯定和赞美,本质上是对劳动的肯定和赞美。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类社会分析的重要特点和基本原则,是强调人存在,从社会存在和社会交往的角度揭示人的本质,而劳动则是人类社会存在、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它直接定义着人类的社会发展。马克思指出,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中心:“事情是这样的: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经验的观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根据经验来揭示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同生产的联系,而不应当带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色彩。”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是以生产劳动为内核的。恩格斯进一步从人类历史演进的角度阐释了劳动创造人的发展逻辑。他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指出,劳动“是一切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使人的主体意识觉醒,实现了从被动适应自然界到主动改造自然界的转变,这种逐步增长、越来越鲜明的主体性开始把人类同其他动物区别开来。所以恩格斯说:“任何一只猿手都不曾制造哪怕是一把最粗笨的石刀。”因为制造石刀是一种劳动,是有明确的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意识的活动,它开始了人化自然的进程。随着劳动不断丰富,人类发展越来越领先于其他动物,自然界也越来越多地打上了人的烙印。所以,劳动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当下,科技的发展带来了社会行业分工的变化与细化,繁衍出了许多新兴产业和新职业。今天的人们,已经习惯了动动手指“送饭上门”、发出语音指令让机器人扫地的便利和安逸。那么,劳动离我们已经远了吗?不是的。无论是网络的普遍运用,还是机器人对人力的替代,背后凝结的是企业家对生产关系的创新,是无数“码农”敲下的一行行代码,是流水线上工人们的辛勤劳作,是外卖“骑士”们的风雨无阻。产业结构无论怎样变化、社会分工不管如何细化,改变的只是劳动的形式,而不会改变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一本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
总之,坚持马克思主义,必然肯定劳动;肯定劳动,必然肯定劳动者,必然要弘扬劳模精神。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但“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蓝图不可能一蹴而就,梦想不可能一夜成真”,要把梦想变成现实,必须要持续调动全体中国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广大人民用诚实劳动、辛勤劳动、创造性劳动为中华民族铸梦。
当前社会上存在着一种“亲资本轻劳动”的不良风气,看不起辛勤劳动、诚实劳动,推崇一夜暴富。此外,“理性经济人”等个人主义思想在中国日益蔓延,这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共识相背离。要应对这一挑战,一个基本的应对之策就是用社会主义属性的精神文化消解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劳模精神就是这样一剂良药。劳模精神与“理性经济人”的自利属性形成尖锐的对立,有明确的为他人、为社会作贡献的主观意愿,把劳动创造本身看作自觉价值的体现,而不是通过“理性”的精打细算等量地交换自己的劳动。
因此,只有大力弘扬劳模精神,才能够防止市场经济带来的消极思想文化因素侵蚀乃至主导我们的社会;只有大力弘扬劳模精神,才能够在利用市场经济有力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有效地消解其负面效应,从而在社会上形成热爱劳动、尊崇劳动的社会风气。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尽管劳动的内涵在更新,劳模的标准在“进阶”,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始终是劳模精神不变的精髓。
爱岗敬业是对劳动者的普遍性要求,争创一流是对劳动者的先进性要求。只有在“爱岗敬业”的基础上苦干实干,才能实现“争创一流”的业绩,从而成为广大劳动者学习的楷模、效仿的典范。“一流”不单意味着“耀眼”的业绩,也意味着在平凡的岗位上善始善终。
曾登上《焦点访谈》的郑州局集团公司孔庄站,是太焦线上的一个四等小站,身处晋煤外运的咽喉要道。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沟,远离城镇,荒无人烟,生活极其不便,直到2008年才解决了长达50年挑水吃的窘况。然而坚守这里的铁路职工,却创造了太焦线自投入运营以来无任何事故的辉煌业绩。“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他们的工作或许不是那么复杂艰深,成绩或许并不惊天动地,但是谁也不能否认他们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一流的业绩。
艰苦奋斗就是不畏艰难困苦,坚持奋发进取;勇于创新就是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劳模的劳动,不是一种简单的艰苦,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艰苦奋斗,不是为了吃苦而吃苦,为了奋斗而奋斗,而是为了实现目标。创新的目的是提升效率,更好更快地完成目标,改善劳动条件、劳动方法和劳动环境,减少劳动者不必要的各种体力和脑力消耗。时代在进步,但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劳模精神,仍然要成为新时代每个劳动者追求的精神本质。
随着铁路的飞速发展,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与日俱增,创新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如果仅仅有艰苦奋斗而缺乏创新精神,就会在新情况新问题面前束手无策。我们必须将艰苦奋斗与勇于创新结合起来,在创新中谋求发展,对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用新理论加以指导,用新对策加以回答,用新办法加以解决。正如郑州局集团公司劳模李霞同志所言:“艰苦奋斗并不简单意味着‘脏苦累’,铁路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持续提升科技含量,减少不必要的体力劳动,让我们铁路工人也能工作得更加体面有尊严。”她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凭着不服输、勇于创新的韧劲,李霞在机车检修岗位一干就是25年,先后发现并破解进口电机改造、变压器油温高、齿轮齿形设计、电机电流不均衡、刷盒尺寸不对、压指簧压力低等技术难题40多项,获国家发明、实用新型专利4项,成为当之无愧的科技创新带头人。她的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正是新时代劳模精神的真实写照。
淡泊名利,意为不看重外在的名声与利益。甘于奉献,是指热爱自己的事业并心甘情愿地付出。淡泊名利者,并非拒绝一切功名利禄,而是在对待名利时的一种心态:顺势而为、公平竞争、取之有道、得而无愧。甘于奉献者,并非完全不讲求个人私利,而是对自己得到了什么名利看得很轻,想得更多的是能为国家、集体和他人做些什么,心甘情愿地做有利于国家、集体和他人的事情。
一个人的脑子过多地想着名利,就不可能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考虑工作。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经验:物质的追求和安逸的生活会分散人们在工作、劳动、学习上的精力,还会养成人们拖拉懒散的作风。劳模正是因为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故而专注工作、乐于工作,很容易做出卓越成绩,获得物质和精神双重回馈。受到的正向激励又促使劳模进一步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形成良性循环。劳模们付出的是热情和汗水,获得的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这样的劳动者。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伟大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更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这也为劳动者、奋斗者实现人生出彩提供了广阔舞台。以劳模精神为指引,我们的民族复兴征程必将所向披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