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莹
(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党校,山西 太原 030013)
铁路在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居于骨干地位,近几年来,社会对铁路运输需求在持续增长,并向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在运输时间、服务、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对铁路经营管理方式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铁路的经营发展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正确认识铁路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有效应对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压力,健全铁路经营管理机制,创新铁路经营管理方式,加快向现代企业管理转型升级,是全面提高铁路运输市场竞争能力、实现铁路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长期重要任务。
近几年,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新动能快速成长,运输需求也在持续增加,铁路客货运量保持高位,社会各界广泛支持铁路建设和发展,铁路建设和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铁路在社会效益方面也表现突出,特别在疫情期间,圆满完成了防控、应援等艰巨任务,成为物资运输的主要途径,为打赢疫情防控“战役”提供了应急保障。但是,铁路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环境和外部挑战。国内运输市场竞争激烈,航空、公路运输发展迅猛。随着国家经济布局调整,人员流动和物资流动方向产生变化,生产企业逐步向原材料地转移,劳动力由外出就业向本地就业转变,这对客货运量和人工成本都产生较大影响。
铁路作为国有企业,既有作为企业以盈利为目的的一般属性,又需要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所以必须要牢固树立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理念,树立效益意识、效率意识、规则意识和风险意识。铁路作为国有企业和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在保持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应该实现社会效益,承担社会责任。由于铁路自身特性,铁路建设和运营可以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带动沿线资源开发,能够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铁路必须要统筹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铁路建设项目立项研究要实事求是地进行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评价,根据项目的不同属性确定项目的开发方向和后期的经营管理方式。
铁路现有运营机制与真正的市场化经营还有较大差距。当前,铁路市场化经营观念和理念依然欠缺,突出表现为主体意识、效益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规则意识不足,与市场化经营不相适应。这主要体现在铁路是否真正实现了从传统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是否真正解决了资源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是否形成了符合市场需求的运行管理机制、市场营销机制、财务管理机制、安全风险防范机制、人力资源配置机制。这就需要从观念上明确铁路作为国有企业的属性,真正树立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理念,倾力打造铁路优质线路和产品,在运输行业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进而实现铁路经济效益稳定增长。
优化铁路运行管理机制。通过深化客货运输改革,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能够充分发挥铁路在综合交通体系中优势的运行机制,全面提高客货运输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要着力实现铁路运输各要素之间融合,形成完整产业链;铁路运输与其他产业融合,形成产业联动;铁路运输经营要实现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形成线上线下协同发展。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铁路系统所掌握的信息资源进行系统分析,根据市场变化和高铁运行特点,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铁路运行管理机制,比如在周末和节假日增加铁路开行计划,适时动态调整铁路运行方案。
建立铁路运输市场营销机制。加快构建营销体系,建立系统的营销网络,充分发挥网络优势。货运营销需要突破固有思维,要主动搭建各集团公司之间的联系网络,把需求方和供给方通过铁路运输衔接起来,做好运输组织的相关配套服务。可以考虑融合第三方物流,把铁路运输组织融入其中,挖掘运输市场的空间和潜力。充分利用客户票据的信息资源,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深入开展市场调查,细分目标市场。针对铁路不同的客户群体,制定差异化的营销策略,建立以营销结果直接挂钩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营销队伍的积极性。
落实全面预算管理机制。铁路需要形成完整的预算体系,通过全面预算管理统筹规划铁路的经济活动,统筹配置各种资源。就当前来看,铁路预算管理机制还不完善不健全,需要进一步形成更加切实合理的预算管理机制。各集团公司要根据国铁集团确定的经营目标,自主编制预算,自主确定资源的配置,并且通过预算来控制日常经营活动。
完善安全生产等各类风险防范机制。铁路运营安全是基础,要主动管理安全风险,防止被动的安全保障;要妥善处理安全与效益效率的关系,不能单纯片面地强调安全,要用科学技术保障安全。铁路市场化经营,面临的不仅仅是安全生产风险,还包括政策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等。这就需要建立健全铁路内部控制制度,按照市场化的要求进行业务流程的重组再造,确保业务流程上中下游之间相互控制,实现权力制衡、运行有序合理;形成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提高安全生产等各类风险防范能力,全面提高铁路内部管理水平。
建立人力资源配置机制。要优化人力资源结构,调整生产力布局、生产组织和劳动组织方式,推动人力资源开发利用。要压缩非生产经营性人员比重,结合大量新技术、新装备投入使用的新形势,优化人员组织配置,强化制度标准确定。要通过对业务流程标准的全面梳理,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管理制度,进而优化调整生产力布局、生产组织和劳动力组织方式。要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和资产经营开发的质量和效果进行监管评价,形成内向合力,全面提高铁路运输效率和效益。
科学决策是现代管理的核心。加强成本控制,可以从严格标准的确定、严管制度的制定、严把方案的设计、严控资源的投入四个方面发力。标准、制度、方案、资源都是顶层设计的内容,是决策层面的问题,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方向。加强成本控制,注重建设和运营的成本管理,要主动发挥资源配置和经营开发的组织协调作用,强化过程控制和关键环节衔接,合理安排投资规模,特别是新上建设项目,要提升资金保障能力,落实资金来源,合理确定投资规模和结构。
注重对投入产出的效益评价。要牢固树立以效益为中心的理念,在制度设计、标准制定、资产投资和其他重大资源投入等方面都要进行投入与产出评价或成本支出分析,确保在技术上可行的同时,经济上也可行,最终实现投入产出效益最大化。
妥善处理固定资产投资与运营的关系。固定资产投资是基础,为我们铁路运营提供物质条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质量直接影响后期效果,所以要充分考虑运营的需要,做好建设与运营的衔接。在项目前期和建设过程中,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满足市场需求和一线生产需求放在第一位。在项目配套上,要以形成符合市场需求的功能为目标,把场站服务功能和实现枢纽建设同步配套,把形成路网的整体营收能力作为铁路建设的主要目标,实现铁路运输效益最大化。
将职工收入与经济效益挂钩。要辩证处理好职工收入增长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关系。职工收入增长要依托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职工收入增长也是提升创造经济效益的动力。两者要保持良性互动,不能一味地强调某一方面。无论是运输业务还是非运输业务,在收入分配上,要按照一体化经营要求,根据市场规则建立与经济效益挂钩的分配机制。根据对企业的贡献大小来确定收入分配,实现职工收入增长与企业经济效益之间的挂钩联动。
资源整合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优化资源配置是获得企业运营整体最优的有效途径。目前铁路资源的分布较分散,权责不对等的问题比较突出。掌握资源的部门没有经营责任,有经营责任的部门不掌握资源或没有资源配置权,这样不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铁路企业要开展资产评估,全面摸清家底,掌握资源分布情况,研究分析各类资产和资源的应用效率和效益,全面挖掘资源配置潜力。要按照一体化经营管理的要求,落实相关责任,建立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的责任体系,推动资源向能够提高效率和效益的方向流动。
开展运输资源整合,充分盘活有效资源。运输产品的种类、装运的规模以及运输距离直接影响了铁路运输成本,可以进行运输组织整合和运输流程整合,根据市场和客户需求去除某些中介环节,通过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促使供应链上的协作更加紧密。通过整合各种铁路运输资源来实现铁路运输管理与运营的整体化系统化,将各种服务按照一定的比例有机地结合起来,减少运输成本,增加利润,提高服务质量,提升铁路运输综合能力。
开展仓储资源整合,促进铁路运输资源整体运作。目前铁路各站段仓储是呈分散的点式,仓库仅仅是作为货物的存放地,主动权和利用率不高,附加值的创造能力很低,未能实现整体联动调配。全面整合铁路仓储资源,盘活闲置仓库,扩展铁路业务范围,长期闲置仓库可以考虑通过转租方式,增加铁路营收途径,优化多种经营的利润分配机制,以激励挖掘资源利用的营销创新点。同时利用高效运输搞活铁路仓储的货品流通,避免库存的大量存放与积压,促进铁路运输资源整体运作。
大力发展智慧运输,智能配置运输资源。智慧运输是铁路顺应市场变化、拓宽营销方式、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方式。大力发展智慧运输,需要依托信息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优化运输环节。通过信息资源整合,实现铁路运输业务的流程优化管理,促进运输业务流程再造。发展智慧运输的关键是建立跨区域边界的信息共享机制,需要整合客户资源和运能资源。通过搭建铁路运输信息共享平台,统一端口避免信息的重复采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和整合利用,将铁路运输各环节互联互通、资源集聚整合、业务在线运作,实现信息便捷交换、实时共享、高效运转。全面推进“运输链、产业链、生态链、价值链”深度融合,推动跨领域、跨行业的数据融合、协同创新、持续发展,以实现智能配置运输资源,挖掘铁路多元化经营新的利润增长点,推动铁路向现代企业管理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