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学礼 史冬柏
党性原则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党的百年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自从有了自己的新闻事业后,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始终要求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坚持党性原则”。〔1〕中国共产党历代主要领导人都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的党性原则,并作出过重要论述。特别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同志对坚持新闻舆论工作党性原则态度坚决、旗帜鲜明,论述深入系统,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时代化的推进。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同志关于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党性原则的重要论述,具有体系化的鲜明特征,而贯穿其中的理论逻辑,则是体系化的重要支撑。
新闻舆论工作是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看,意识形态是有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的社会的必然存在。因此,它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现象,某些西方学者鼓吹的“意识形态终结”是错误的,某些西方媒体妄称其新闻舆论工作“意识形态无涉”也是自欺欺人的。作为反映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阶级性是其本质属性,这就必然要求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因此,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既然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就必须姓党。党媒姓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性质定位作出了有力回答,为坚持党性原则奠定了前提基础。也就是说,正因为是党媒,是姓党的媒体,所以坚持党性原则具有先天合法性与逻辑必然性。正因如此,习近平同志指出:“党性原则不仅要讲,而且要理直气壮讲,不能躲躲闪闪、扭扭捏捏。”〔2〕党媒姓党,包含以下三重逻辑。
党媒当然姓党。党媒之所以称其为“党”媒,而不是其他“什么”媒体,表明这个“党”字是其客观属性、本质规定、鲜明特征。这个“当然”,揭示的是“先天性”,也就是党媒天生姓党,这是由基因决定的,不是强加的,不是后天附着的,不是外在拼接的,更不是主观臆造的。党的百年历史表明,党媒因党而生、因党而兴。作为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质当然与整个事业的性质一致,当然姓党,无可置疑。
党媒理应姓党。在我国,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已为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经验和成就所证明,已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所认同。新闻舆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自觉接受党的领导,理应姓党为党,这是实然与应然的统一,无可辩驳。
党媒必然姓党。党的百年历史表明,什么时候坚持党的领导,新闻舆论事业就兴旺发达;什么时候脱离党的领导,新闻舆论事业就遭受挫折,甚至走上歧途。从第一个党的机关报《向导》开始,党的媒体就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推动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党媒姓党具有历史必然性,是为中国新闻史所证明了的正确结论。同时,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党与媒体之间的关系,都决定了党媒必然姓党,不容含糊。
深刻理解和把握党媒姓党论,必须有力澄清这样一个认识误区,即认为党媒既然姓党,就一定对政党有所依附,从而不能做到客观报道。这种错误观点将党媒姓党、党管媒体与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对立起来,是站不住脚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当然具有意识形态属性,而意识形态当然具有阶级属性,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实现了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是先进和科学的意识形态,因为它符合历史进步方向,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按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媒体当然都具有一定政治倾向或政治立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倾向和立场,而在于这种倾向和立场“是什么”。在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如果说新闻舆论工作有什么倾向,那么这个倾向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如果说有什么立场,那么这个立场就是人民立场。这就决定了党媒姓党、党管媒体与新闻真实性、客观性之间在逻辑上具有契合性,而不是矛盾性。事实表明,我们的新闻舆论工作正因为做的是与党的根本宗旨密切相关的事情,是与老百姓现实利益紧密相连的事情,是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而展开的事情,所以,才确立了坚实的真实性、客观性,进而拥有了巨大的社会力量。与此相反,某些西方媒体恰恰不是没有政治倾向和政治立场,而是以特定利益集团、权势团体、特权阶层的利益为倾向,以资本为立场。“事实上,西方政客为了他们眼中的选票、西方媒体为了它们追逐的利益,会置公众利益于不顾,进行类似‘双簧’的表演与合作”,〔3〕这就导致其新闻舆论的真实性、客观性必然大打折扣。
持有上述错误观点的论者,通常将某些西方媒体的“价值中立”拿来比较,这更是一种误用。某些西方国家鼓吹媒体独立,标榜其新闻媒体报道客观、言论中立,炮制了“第四种权力”“新闻专业主义”等诱人的话语,实际上带有虚伪性、迷惑性、欺骗性。这在2020年以来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暴露无遗。面对中国卓有成效的抗疫成果,某些西方媒体亲手撕下了他们自诩的“客观”面具,明目张胆地搞“双标”,极尽“妖魔化”中国之能事。2020年3月8日,《纽约时报》短短半小时内先后发布两条推文,一条说意大利“封城”是“冒着经济风险遏制病毒在欧洲肆虐”,一条说中国“封城”是“以牺牲人民生计和自由为代价”。由于陷入“凡是诋毁构陷中国便是正当的行为”之倾向而不能自拔,某些西方媒体的公信力已逐渐透支,失去了越来越多的读者。实际上,“西方国家的媒体脱离不了同政党和政治的关系。并且,在西方国家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资本。那些控制着国家经济命脉的大垄断财团,往往会把媒体的所有权和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它们通过媒体来控制舆论,通过舆论再影响政府,以获得对自己有利的政策。这样一来,西方国家的新闻媒体根本无法摆脱资本、政党和政治的干预和影响,其标榜的‘完全独立’的媒体是根本不存在的”。〔4〕
党媒姓党,其实践要求必然是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就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从党的领导角度讲,新的征程上必须继续加强和改进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构建全党动手的大宣传格局,增强领导干部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从媒体接受党的领导角度讲,必须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作为职责使命,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的重托。
党性和人民性问题是关乎新闻舆论工作方向和立场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党性是一个政党的政治本质和特性,是其阶级性的最高和最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性质集中概括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集中表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从根本上决定了其党性与人民性的一致性、统一性。因此,习近平同志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这里包含三重逻辑:首先,利益统一。党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相统一,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人民的利益就是党的利益。其次,地位统一。党的执政地位与人民的主体地位相统一,在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党代表人民治国理政。再次,方向统一。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与人民的愿望要求相统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为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党性原则提供了充足理由。也就是说,正因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所以坚持党性原则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因而具有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能够有效回应形形色色西方新闻理论和某些西方媒体的曲解、诘难。
其实,西方媒体也普遍经历过“政党报刊”时期,但随着资本主义历史的演进,逐渐进入“大众化报刊”时期。在这一背景下,西方媒体成为私人化的公司,在资本逻辑的支配下,直接代表的是某个或某些财团的利益,自然就不存在是否坚持党性原则的问题。因此,党性与人民性统一论是社会主义国家内生的一个课题,是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个结论。
20世纪80年代初,围绕党性和人民性话题,我国新闻界曾发生过一场争论。当时,有人在强调民主自由问题时,提出“人民性高于党性”的观点,借此在党性和人民性之间人为制造断裂甚至是二元对立,以人民性对抗党性。对此,邓小平同志指出,这是“把民主同党的领导对立起来,在党性和人民性的问题上提出违反马克思主义的说法”,〔5〕并进行了严厉批驳。时至今日,这一争论表面偃旗息鼓,实则仍有一定潜伏性,扭曲党性和人民性关系的观念与做法,仍不时以变种的形式出现,比如“你是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你是站在党的一边,还是站在群众一边”等各类伪命题。
一个执政党的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从根本上讲源于这个政党与人民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二者的关系从来都是“一体”而非“二元”。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着重辨析澄清。
第一,作为个体的党员,必定都有自己的“个性化”利益,如何说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和把握好“整体”这个概念及其机理。任何一个政党当然都是由一个个党员组成的,对于党员正当合理的个人利益,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都予以承认、给予保护,但以此为前提,并不能推断出中国共产党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这一结论。
从马克思主义系统观来看,系统具有“非加和”性质,也就是说一个整体具有不同于各要素简单相加的新特质,尽管整体由部分组成,但整体大于部分。根据这一原理,对一个个党员的个人利益,机械地做加法而形成的利益之和,并不能与我们党的整体利益画等号。只有整体性才能反映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政党组织的本质属性。因此,整体利益不是部分利益“自动求和”生成的结果,而是与党的整体性本质规定紧密相连,是其整体性本质规定所决定的结果。
实际上,对个人与人民这两个概念关系的辨析,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清上述道理。马克思主义所讲的“人民”,一方面是具体化的向度,即“每一个”,意在强调人民不是抽象、空洞的概念,而是由具体的你、我、他组成的。另一方面也是更为主要的方面,是整体性的向度,意在强调人民不是个人、个体的机械叠加、简单计和,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就是中国政治话语中常见的“最广大人民”“绝大多数”等。因此,人民由个人组成,但不能还原为每一个人,“马克思视域中的人民不是个人的集合体,而是以先进阶级为核心、劳动群众为基础、一切顺应历史发展的集团和个人为外延的有机整体。只有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上,从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上才能理解人民主体,它包含大多数个人但不能归结为个人,它代表了大多数个人的根本利益但不能化约为个人利益”。〔6〕与此相应,个人利益千差万别,表现为特殊性,彼此之间甚至存在冲突,而人民利益则体现普遍性、一致性,是“最大公约数”。从大历史观来看,“各种利益支配着不同的实践,只有得到历史承认的利益才能在历史发展中实现,总趋势是大多数人的利益不断地得到承认。说到底,成败得失的标准不在于特殊的利益、主观的利益、过时的利益、个人的利益,而是人民的利益……人民利益的客观标准,其与生产力的标准是一致的”。〔7〕由此可知,人民不是个人之和,人民利益也不是个人利益之和。
党和人民关系的统一性,决定了新闻舆论工作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性。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8〕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种整体利益,作为一个整体的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整体利益不是某个人的利益、某些人的利益。对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党性和人民性都是整体性的政治概念,党性是从全党而言的,人民性也是从全体人民而言的,不能简单地从某一级党组织、某一部分党员、某一个党员来理解党性,也不能简单地从某一个阶层、某部分群众、某一个具体人来理解人民性。只有站在全党的立场上、站在全体人民的立场上,才能真正把握好党性和人民性”。〔9〕
第二,如果党性与人民性不是对立的,那么强调党性究竟针对的是什么?考察我们党的新闻舆论事业发展史不难发现,党性与人民性本来就不是一对矛盾范畴。与无产阶级党性相对的到底是什么?党性针对的究竟是什么?其实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独立性”。〔10〕这种“独立性”并非通常所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或独立创新意识,而是与党和人民的事业需要相背离的一种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倾向。针对这种有害的“独立性”,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宣部宣传要点》中作出明确论述:把发扬独立工作能力、发扬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这些正确的东西,与不服从上级、不服从多数、不服从中央、将个人与党对立、个人超过了党(个人突出)、个人英雄主义(与民族英雄主义、群众英雄主义相区别的)这些错误的东西,混淆起来。〔11〕1983年,邓小平同志在《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的讲话中也指出:“所有共产党员都要增强党性,遵守党的章程和纪律。不管是什么专家、学者、作家、艺术家,只要是党员,都不允许自视特殊,认为自己在政治上比党高明,可以自行其是。”〔12〕党的百年历史充分证明,这种狭隘的“独立性”“个性”“自由”,容易产生错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其结果是往往走向党和人民的对立面。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必然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新的征程上,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使新闻舆论工作“上”接天气,“下”接地气,找准党的主张和群众诉求的对接点,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反映人民呼声、回应社会关切。必须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新闻舆论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以精品力作满足人民精神需求。
坚持党性原则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化为新闻舆论工作导向的各方面要求。习近平同志指出:“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各级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要讲导向,都市类报刊、新媒体也要讲导向;新闻报道要讲导向,副刊、专题节目、广告宣传也要讲导向;时政新闻要讲导向,娱乐类、社会类新闻也要讲导向;国内新闻报道要讲导向,国际新闻报道也要讲导向。”〔13〕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部署要求中,“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是放在首位的,具有统领性质,成为坚持党性原则的最为突出的要求。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但报道有思想;舆论是各种声音的汇集,但舆论有倾向。导向是新闻舆论本身固有的,而不是与之相分离、可割裂的外在的东西,“新闻报道本身内含导向”。〔14〕导向作为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是一种客观存在。坚持正确导向,体现了坚持党性原则的实践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坚持正确导向与尊重新闻传播规律是一致的。习近平同志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尊重新闻传播规律”,“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既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任何新闻报道都有导向。坚持正确导向,从来不是罔顾事实,而是在事实基础上进行因势利导,是事实逻辑与价值逻辑的统一,“如果把‘导向’理解为刻意按照某种模式做,一堆套话+煽情+华丽但质量不高的内容就把‘导向’的要求理解偏了”。〔15〕以虚假新闻为例,虚假新闻之所以被炮制出来,往往不单纯是技术环节的差错,而是本身蕴含一定的主观意图和价值导向。2016年2月14日,《财经》杂志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篇题为《春节纪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返乡日记》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微博等广为转发,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许多读者将其视为关于严肃社会问题的通讯,因其中触目惊心的故事而产生了对东北乡村“凋敝”的忧思甚至批评。2月25日,经过实地走访和多方调查,新华社发表《哪来“礼崩乐坏”的东北村庄?——一则虚构报道的背后》,使得真相水落石出。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进程中,类似虚假新闻没有把笔触对准真实的社会问题,没有为解决问题而提供有建设性意义的思考,不是为完成时代性目标任务凝聚社会共识、汇聚精神力量,而是编造故事迎合大众的猎奇心理,满足少数网民的低级趣味,甚至挑弄社会情绪。可以说,类似虚假新闻表面看只是违背了新闻规律,有失客观全面,但究其实质,则是导向出了问题,是价值观出了偏差。
坚持正确导向必须反对形而上学思维。坚持正确导向,决定了必须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与开展舆论监督并不矛盾,二者不是排斥关系,而是有机统一的。习近平同志指出:“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16〕这里所说的正面宣传,不是“报喜不报忧”,而是实现了正面传播效果的宣传。在我国,舆论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人民群众通过媒体监督党和政府工作,归根到底是为了改进党和政府工作,从而更好服务于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毋庸讳言,问题是回避不掉的,只有直面才能解决。舆论监督从内容来看是批评性的,但取得的实际效果则是积极的、正面的。事实表明,凡是真正的舆论监督,都没有止于批评,而是着眼于建设性,也都带来建设性的后续结果,这就使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在目的和结果上达成高度一致。因此,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以“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和“及时解惑,引导心理预期,推动改进工作”为落脚点,这样的报道,就是正面宣传,就是坚持了正确导向。
坚持正确导向不能做极端化、教条化的理解和运用。如果机械地、教条地要求每一篇报道、评论,“无一字无来处”,照搬照抄领导讲话、政策文件,将党的报刊与党的文件视为一物,则党报党刊无疑会成为党的“布告牌”。〔17〕在新中国历史上,这是有前车之鉴的。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改版并发表题为《致读者》的社论。党中央在《批转〈人民日报〉编辑委员会向中央的报告》中就明确指出,过去有一种论调说“《人民日报》的一字一句都必须代表中央”“报上发表的言论都必须完全正确,连读者来信也必须完全正确”,这些论调不切实际,对我们党的政治影响不好。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个别新闻媒体和新闻舆论工作者对坚持党性原则仍然做教条主义的理解和运用,唯上、唯书,却不唯实,将报道、评论等搞成了党八股、套话式的空洞说教或一味煽情,陷入模式化、套路化窠臼,甚至出现“低级红”“高级黑”现象。
坚持正确导向,对新闻舆论工作者而言不是束缚,而是提出更高要求。在工作立场和方向上,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聚焦于有利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推动改革发展,有利于增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大方向上,来组织开展各项新闻舆论工作。在工作技艺和方法上,应努力寻求宣传价值与新闻价值的最佳结合点,善于设置议题以引导社会舆论走向,理直气壮地开展舆论斗争,掌握时机节奏,把握力度分寸,讲求实际效果。
党媒姓党论、党性与人民性统一论、正确导向论,分别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不同层次回答了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党性原则的核心理论与实践问题,对于我们完整、准确、全面地把握习近平同志关于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党性原则的重要论述,在新征程上继续推进党的新闻舆论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