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作为中国杂粮之都,拥有发展杂粮产业的自然禀赋,境内气候多样,山、丘、川俱全,杂粮生产得天独厚,形成了特有的杂粮作物种类布局与种植栽培传统。忻州市主要种植的农作物为玉米和杂粮,近几年,通过政策引导、科技支撑、产业规划、品牌引领等强有力的措施,推动了全市杂粮产业的大发展。据统计,2020年全市杂粮面积达到了330万亩。其中,各作物播种面积分别为,豆类56万亩,谷子70万亩,胡麻25万亩,糜黍29万亩,马铃薯73万亩,莜麦30万亩、高粱20万亩等。目前,忻州市已经荣获杂粮特色产业“一都六乡”称号,其中,忻州市为“中国杂粮之都”岢岚县为“中华红芸豆之乡”静乐县为“中国藜麦之乡”神池县为“中国亚麻油籽之乡”五寨县为“中国甜糯玉米之乡”忻府区为“中国甘甜红薯之乡“宁武县为”中国高原莜麦之乡”。
忻州市做特做优杂粮产业、打造“杂粮之都”的具体实践,标志着“忻州小杂粮,健康大产业”的发展将迈出新的步伐,但是在现阶段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短板和瓶颈,突出表现在几个方面。
(1)缺乏信息支撑,种植效益不高。忻州市神池、五寨、岢岚、繁峙、代县等地有种植小杂粮的传统,多属于农户小规模种植,每个生产季节种植作物的种类和品种多为农户个人的经验判断。由于缺乏大数据的支撑,得不到有效的市场信息,农户盲目生产种植,有时往往造成单一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上涨,市场价格下降的局面,再加上生产方式粗放,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低而不稳。
(2)市场宣传不够,产品竞争不强。杂粮产品营销主要是通过举办展会、中介组织等简单手段来推动市场,数字化的农业市场营销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忻州市境内的五台山是国家著名的旅游景区,打造好忻州市的特色农产品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五台山这一旅游资源优势,将忻州市的一些名优产品宣传出去,提升农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尤其是在建设云旅游数字化的同时,逐步融合杂粮农产品线上体验,加强与专家和广大消费者的线上互动交流,扩大电商营销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推动忻州的特色杂粮农产品闯出市场。
(3)加工研发不足,带动能力不强。忻州市杂粮还没有形成较强的产业链,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科技创新不够,加工数量和质量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对种植环节带动作用不强。近年来原平、五台、代县、繁峙等地的谷子、黑豆、糜黍等小杂粮加工企业很有传统地方特色,但是规模小、数量少,品种单一,深加工不够,多数企业只是停留在除杂、脱壳的水平上,加工转化量占比很小。
(4)品种老化单一,提质增效不够。忻州市现在种植的品种多为过去国家品种区域试验选育出的优良品种,这些品种种植多年,没有及时地提纯复壮,更新换代。例如,谷子品种晋谷21号、红芸豆品种、英国红等原种品质优良,但是因品种混杂、退化等原因导致产量降低,质量下降,种植面积逐渐有缩小的趋势。为此,研发机构应该加强常规种的提纯扩繁,提升和挖掘常规种品种的增产潜力,提高杂粮种植的经济效益。
自然资源优势。经过几年的发展,忻州市初步建立了全市的农业生态环境数据库,这就为做好杂粮种植业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农业生态数据库包括水、土地、气象、生物等资源数据和灾害数据。总体上说,忻州市属于黄土高原,半干旱大陆季风性气候,农耕区年平均气温在4.2~ 9.2℃,无霜期95~ 158天,年降水量为430~ 550 mm。境内多以山区丘陵为主,地形地貌复杂,形成了多个小气候,从地域上划定了杂粮种植的特定区域和特定种类。
传统种植优势。据史料记载,忻州杂粮种植具有3000多年的历史,杂粮品类繁多,约有600多个品种。当地农民积累了丰富的旱作经验,再加上近年来农业部门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直播平台等手段,进行大力科技示范与培训推广,使广大农民基本掌握了传统旱作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的综合技术。
绿色环境优势。在杂粮的主产区,地广人稀、空气清新,工矿企业少,生态环境好,土壤、水无污染,形成了天然的杂粮生产基地,具有大面积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杂粮产品的先决条件,是一个生态条件十分优越的绿色农业发展优势区。
发展基础优势。长期以来,全市各地逐渐形成了品类各异的杂粮生产基地及杂粮优势区域,农民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抗旱耕作栽培杂粮的技术和宝贵经验,各地已发展了不少相应的杂粮产品加工企业及合作社,产业化格局正在形成。
品质竞争优势。忻州市光热资源丰富,杂粮成熟充分,昼夜温差大,在杂粮生长过程中营养成分积累多,杂粮品质极佳。岢岚县红芸豆品质上佳,色泽艳丽、颗粒饱满,畅销国际市场,占到了全国红芸豆出口量的1/3,为全国第一。五寨县、忻府区等地的甜糯玉米也明显比其它地方的香甜软糯口感好,畅销全国各地;静乐以其独特的区域特点,使其成为全国率先引进种植成功的中国藜麦发源地。
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杂粮产业的发展,组建成立了忻州市杂粮产业中心,杂粮产业初步融合了大数据、智能网络,初步构架了杂粮大数据库、跨境电商平台、产品溯源机制等网络系统。下一步,忻州市要逐步实现杂粮布局网络化,杂粮生产智能化,杂粮市场数字化,大力推动杂粮产业向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方向高质高效发展。
杂粮布局网络化。要统筹推进全市各地的农业自然资源数据网络的发展,逐步构建数据动态采集机制,形成当地特有的土壤、气侯、温度、光照、水分、种质资源、种植面积等自然资源数据库,为全市布局杂粮生产区域提供重要的科学理论依据。通过自然资源数据网络,生产者可以根据所处的生产区域制定自己的种植计划,规划自己的农作物种类、品种和数量。
杂粮生产智能化。要加快建立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水、肥、光照等各项精准指标数据库;要统一建成杂粮病虫害的预测预报网络和植保防治网络;要以提升种植技术、生产优质、高产杂粮产品为目标,建成智能化的生产规模农场;要推进杂粮育种的数字化,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特有的杂粮种质资源数据库,建立科研和企业的品种联合攻关机制,建立杂粮分子育种试验室,研发和培育以抗旱、可口、营养、兼顾产量为目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高产杂粮品种,并在不同的生态区建立新品种的试验和示范网络,加快新品种的推广。
杂粮市场数字化。要努力健全杂粮原粮和杂粮加工市场可查询的数字化监测体系,通过互联网、直播等平台进行产品价格、供需信息等发布和服务,帮助生产者合理安排生产计划,有效应对市场需求,应对价格波动,获得最高收益。要建立和不断完善忻州市现有的数字化的杂粮大交易平台,让买方和卖方通过数字交易平台进行完美连接。通过交易平台买方可以得到杂粮产品从种植、收获到市场的全部信息,能够满足自己的多种购买需求,诸如,杂粮产品的营养含量、加工质量、品质等需求,有机、绿色、无公害等产品标准需求。卖方也可通过交易平台,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自己的农产品发展方向,找到自己适合的购买方,实现优质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