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玉晃
(云南省芒市遮放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云南 芒市 678411)
在当今农业发展过程中,发展特色主导产业是引导和扶贫发展的关键。扶贫是帮助贫困户摆脱贫困,那么,脱贫的关键在于自救,能够实现“造血”自救,不是仅仅依靠的外部力量。因此,在发展农业科技与产业过程中,要立足当前贫困现状,制定精准脱贫方案,选择与本地资源相配套、具有市场前景和开发潜力的特色产业。特色产业的选择,要以贫困人口可实施、能融入、有增收为前提,以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长期受益作为产业帮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农业种植烤烟、甘蔗、坚果、西潘莲、砂糖橘、茶叶、咖啡出发,在养殖中以牛、猪、羊、鸡、鸭等作为当前主导产业,把现代农业发展与产业精准扶贫通盘考虑,创造条件让贫困户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到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中来,推动深度贫困村建成持续稳定增收的主导产业基地,提高产业带贫能力,不断夯实精准扶贫产业基础。
在帮助建档立卡户致富产业的道路上,我们首先要知道的是乡村振兴依靠的是农民从农业产品种植和养殖方面实现增产增收。因此,在种植和养殖方面,相关部门要鼓励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稳定带动关系,向贫困户提供全产业链服务,提高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的能力,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的收益。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强化招商引资,吸引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市场主体带动贫困村建立产业基地。依托企业为龙头,采取订单种植、保护价收购、统一技术服务的方式,努力破解贫困群众种养技术水平不高、销售不畅、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的制约瓶颈。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扩大就业容量,吸纳更多贫困户就业。推进“扶贫车间”建设,带动更多贫困户、非贫困户参与到扶贫产业中来,让“扶贫车间”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更好的效益。提升产业合作社建设质量,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一个养殖专业合作社和一个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在当前农业技术不断发展过程中,当地种植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像烤烟、甘蔗、坚果、西潘莲、砂糖橘、茶叶、咖啡等都带动了该地区的发展,进一步稳定农业种植技术。以甘蔗种植为例,在农业科技种植过程中应该从气候、土壤条件等出发,采用新型的种植技术,以此来实现种植产业的发展,帮助贫困户实现增收。
1.1.1 做好甘蔗种植准备工作
甘蔗作为带动贫困种植发展产业,在种植过程中要做好种植前的准备工作,只有前期工作做到位,在种植过程中才不会出现因为其他因素影响甘蔗的正常种植。首先,在地块选择上,要根据当地地区种植条件选择地块,并进行种植前的松土,一是保证土地中的氧气充足,二是为了能增加土壤的疏松程度,甘蔗根系能轻松深入地下,吸取土壤中的更多水分满足其对水分的需求。
1.1.2 选择品种,保证水分和肥力
在甘蔗种植前做好土地翻整工作之后就可以进行蔗沟不是随便开植的,其要根据土壤条件作业,通常蔗沟行距控制在100cm 左右,间距不得超过110cm,若土壤含水量较高,行距可在120~140cm 范围内波动,无论是哪种规格的蔗沟行距,栽植深度都相同,必须大于土地翻整深度。其次,就是在品种选择上面,选择适合的品种可以保证甘蔗种植产量,对于甘蔗选种工作,种植户要对种植地区的环境做相关的考察,分析土壤含水量、肥力等情况,并分析当地温湿度、降雨量等外部条件,结合现有的甘蔗品种,选出最佳品种进行种植。合理密植为弥补现有甘蔗产量的不足,提出合理密植方法,密植要求非常严格,这样才能保证种植质量。甘蔗也分季节种植,春季、冬季甘蔗对芽数要求不同,春季气候暖和,芽数宜控制在7000~8000;冬季来临后温度下降,为提升甘蔗成活率,芽数要适当增加,这样才能防止甘蔗减产。密植的目的是增加产量,但芽种间距最小为8cm,超过此间距植株会相互争夺养分,不利于甘蔗成长。芽种种植完成后,上面要覆盖上厚土,减少土壤中水分散失,甘蔗生长汲取水分、养分比较方便,土壤作压实处理,避免吹风将芽种吹倒。
1.1.3 做好甘蔗生长中的养护管理工作
甘蔗种植完毕之后,要对甘蔗进行合理的养护管理,做好甘蔗的病虫害防治,保证甘蔗足够的水分、肥力,进而做好相关的甘蔗种植管理,
养殖业也是带动贫困经济的一种途径,在当前养殖过程中要提高养殖业的集体化、组织化和规模化,这样才能更好地便于地方管理,建立“市场主体+村集体+贫困户”利益联结,形成市场主体、村集体、贫困户共同受益的“红利式”产业发展格局。一是政府奖补入股分红。政府把奖补资金作为村集体股份,对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发展产业基地的市场主体实行“以奖代补”入股,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对贫困户发展产业所需种苗、设施等实行奖补,推动实现“企业盈利、村集体增收、贫困户脱贫”的多赢局面,带动贫困户实现增收。推广“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模式,完善“订单种养”“保底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成为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
1.2.1 转变发展观念
在新时代背景下,要想有效提升牛羊养殖效率,有关从业人员必须跳出传统发展观念的束缚,以生产优质牛羊肉为主要目标展开产业化经营,推动生产的规模化发展,展开标准管理,在做好品种改良的同时,进行产品质量分级,这样才可以有效保证产品安全以及卫生质量,从而进一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获得更多的国内用户的青睐,为自身的可以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必须转变养殖观念,拓展牛羊产品种类,对自身的生产制作形式进行优化创新,从而有效保证自身的生产经营形式符合市场实际需要。所以,有关从业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展开统筹规划,并切实做好产品的配套建设以及牛羊肉产品种类的归纳开拓,这样才可以使产品的附加价值得到更大程度发挥,为牛羊养殖事业的现代化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2.2 控制养殖环境,减少疾病传播
在养殖过程中,不管是牛、猪、羊、鸡、鸭等都需要做好养殖工作。不管是在技术上还是养殖管理上,都需要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养殖问题,真正地实现养殖带动经济的发展。养殖环境非常重要,环境不良很容易加重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流行。在做好养殖场选址和科学建造的同时,应该严格控制养殖场当中的温湿度。冬春季节要做好圈舍的防寒保暖工作,避免贼风侵袭,控制好圈舍内养殖密度,避免羊群之间相互接触加重致病源的传播蔓延。进入夏秋季节之后,由于外界温度较高,湿度较大,很容易造成羊群出现严重的热应激反应,此时应该调控好圈舍中的温度和湿度,及时将高温、高湿气体排出,保证有源源不断的空气注入羊舍中。有效快速地降低羊舍当中的温度,可以将羊舍当中的负压通风机全部打开,有条件的养殖场(户)还可以通过湿帘降温和负压通风结合的方法达到快速降温的效果。
1.2.3 加强检疫检查
在羊养殖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加强对常见动物疫病的有效检验检疫。基层地区的畜牧兽医人员应该深入养殖场(户)开展广泛的检疫检查工作,掌握整个地区常见疫病的流行态势,并在疾病进入流行高发期之前指导养殖户科学预防,事先在饮用水或饲料当中添加相应的药物,进行有效的疾病防控,避免传染性疾病在养殖场中传播流行。此外,还应该指导养殖户坚持自繁自育、全进全出和封闭化的养殖模式,避免养殖场的养殖管理人员到其他养殖区域、屠宰场或者牲畜市场活动。此外还应该结合疫病的实际发生情况,为养殖户构建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和疫苗免疫程序,指导养殖户妥善对动物进行疫苗免疫接种,并进行严格的抗体水平监测,掌握各种传染性疾病抗体的消散情况,以便对免疫程序做出适当调整,保证免疫的有效性、针对性。
1.2.4 严格卫生消毒
做好养殖场卫生消毒工作是切断致病源传播途径,保护易感群体的重要工作,它能够有效消除各种致病因素。在卫生消毒过程中常用的消毒方法,主要包括了化学消毒、物理消毒和生物消毒几种方式。化学消毒是养殖领域最常使用的消毒方式,它能够有效消灭各种病原体。物理消毒主要是利用光热和物理方式消灭环境中的各种病原体,如阳光直射、紫外线照射。生物消毒是通过将各种废弃物进行堆积发酵,利用生物热能,将废弃物中的各种致病源和寄生虫杀灭,降低养殖场的发病率。在进行养殖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饲料的配比,这样才能够保证羊在获得足够营养成分的同时,也能够达到养殖的要求。但是,很多规模化羊场为了能够增加经济效益,会盲目地加大喂养的力度。这样的方式谈不上是否科学,但是产量的确增加了,伴随而来的就是资源浪费也相应地增加了。这样的喂养方式会加大羊群患病的隐患。因此,对群羊进行喂养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喂养在科学的状态下进行,也就是要在符合群羊的生长的规律的前提下进行。要让羊舍经常保持通风与清洁。群羊排泄物要及时清理出舍,并且要将其抛于200m以外的地方。垃圾存放处应该处于下风区,同时,要对经常深入圈舍的工作人员进行消毒。坚持治疗与预防并重的方针,对各项预防举措进行全面落实,要做到用药与诊断要保持科学性与合理性。
1.2.5 规模化羊场要配备专业的兽医
对于我国很多规模化羊场来说,都不具备专业的养殖技术和养殖经验,因此,在羊病的预防和治理上意识相对薄弱。如果养殖场突然发生羊病的情况,养殖户就会变得手忙脚乱,要是不能够第一时间对羊病进行有效的控制,就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根据我国相关科学家的统计数据来看,牧区和农场饲养人员一旦发现羊群中的疾病不能控制了,才去找当地的乡镇兽医工作站来帮忙,显然这些是满足不了羊疾病在日常生活中的预防需要。所以,为了能够及时应对突然出现的羊病情况,养殖场有必要配备一些有经验,有技术的专业兽医人员,并通过相关的培训来进一步地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素养,对羊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做到全方位的保护。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农村的生产、生活与生态是一个天然的有机体,必须尊重规律、保护环境,实现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贫困村大多生态条件脆弱、资源承载力弱、土地产出率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普遍不高,产业扶贫必须立足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市场需求、技术支撑等因素,优化产业布局,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一是“旅游+”推动“绿水青山”。大力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依托特色景区,推动片区开发、连片发展,挖掘文化资源,引导贫困村发展生态农业等新业态。二是“互联网+”推动“网货下乡”。利用大数据平台,运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建立产品信息化追溯平台和产业全程质量监管体系。鼓励电商企业与农户签订种植合同,建立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平台。三是以“品牌意识”推动“循环农业”。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打造绿色品牌。注重种养结合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实现无害化、低排放、可持续发展。实施秸秆机械化还田,增加土壤肥力,培育秸秆饲料加工企业,促进畜牧业生产,减少使用化肥,实现绿色生产与生态环保的良性互动。
在发展层面上,绿色发展理念要求的是全链条、多层次、整体性的农业发展。以最近提出的打造出田园综合体为例,需要优化乡村的种养结构、居住布局,扩展农业的多功能性,打造出建设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环境优美的田园生态系统。另外对农产品的概念也有了更多延伸,除了食用的粮食、蔬菜、畜禽蛋等,也有一些如休闲农业、康养农业、旅游农业都将是绿色发展理念之后的另一种农产品表现形式。而朝着绿色发展理念方向不断深入和扩展的农业农村产业领域,能够给农户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在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我们要从当地农业种植和养殖过程中落实脱贫攻坚政策。实现乡村振兴发展,农业是农民的根本,产业是脱贫之本、富民之基。产业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是坚持和落实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总方针的重要抓手,是增强广大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坚实支撑,是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基础。同时,产业振兴是脱贫地区农户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增收的主要载体,是增强脱贫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