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静
(江苏省锡山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无锡 214000)
现阶段,《中国制造2025》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对各行各业的人才需求量不断加大,很多职业院校也开设了与制造业相关的专业,如机械专业。但从教育现状来看,无论在证书认证标准还是在课程设置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学校和企业之间未能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未来如何针对课程设置采取相应的针对性解决措施,完善“1+X”证书制度下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成为教育领域需高度关注的问题。
我国现代化工业的高速发展让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明显转变,从粗放型转变为现代的集约型社会,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和新阶段。因此《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对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的要求明显加大,制造业在我国是传统支柱型产业,也是经济发展创新的主要产业。在全球产业升级的背景下,传统制造业面临着生产效益低下和人才缺乏等问题,很难应对国际挑战,保障自身的综合竞争力。从根本要求来看,制造业的驱动力在于人才的帮助和支持,因此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将起到非常显著的作用。当前的职业教育仍然着眼于某一领域内的技能培养,未能满足复合型培养要求;从工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机械行业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今后的机械类专业不再拘泥于机械工程制造环节,而是在智能化技术的支持下,促使电子控制和软件控制朝着新方向不断前进。这样一来,也能真正实现机械生产的信息化和智能化,促进机械类专业的发展。但实际上,在职业教育发展的进程当中面临着诸多困境,因此“1+X”证书制度的实施十分有必要[1-3]。
传统的招生就业问题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的矛盾,虽然现阶段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过渡为大众化,但职业教育仍然需要有更加明显的导向作用,应培养高水平和高素质的复合型技能人才;这些人才在毕业之后将直接走向工作岗位,他们需要具备岗位适应能力和岗位工作水准。不过当前的职业教育存在认知偏差,使得职业教育发展缓慢,生源困境明显,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学生,都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存在明显缺陷,职业教育相比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更加缓慢。因此在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过程当中采取相“1+X”证书制度,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另一方面为整个行业领域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解决传统的招生问题和就业问题。
职业教育需要进行多学科领域的知识交叉和岗位联动,以培养多样化的职业技能人才为根本目标,而传统的人培课程设置所教学的内容与企业实际生产存在明显差异,使得专业技能的实用性和企业发展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具体来看,就是学校所学习的知识很难被实际应用于岗位工作中。但是,在“1+X”证书制度真正推进之后,就可以深度解决教育发展环节面临的现实问题,为职业院校寻找新的突破口。以机械类专业为例,在专业设置中推行职业资格认定方案,能够优化现有的课程设计理念,让课程更加符合社会发展与岗位工作的现实需要[4]。
在机械类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对口职业一般是各企业的一线岗位操作人员,而某些学生在毕业后会放弃与专业课程学习对口的工作,选择一些工作环境更加舒适和薪资待遇较好的非机械类岗位。但从职业生涯的角度来看,这些工作对机械专业的学生缺乏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引导,如果学生不能发挥专业优势,就无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支持和帮助。在此背景下,如果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拥有技能证书,就能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根据能力范围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专业对口工作,不仅可以促进职业生涯规划体系的形成,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其具备更强的岗位适应能力。
“1+X”证书制度能帮助学生在校期间获得未来工作所需要的职业技能,满足校企合作和推进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深度要求。培养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建立终身学习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政府部门在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中将扮演推动者和监督者的角色,因此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引导对职业等级证书的认定意义显著。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可以建立相应的沟通机制和认定体系,加快建设校企网络信息平台,让政府部门结合社会资源建设校企信息平台,组织相关人员了解双方在合作过程中想要了解的数据与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此同时,还可以定期展开经验交流会议或其他校企交流合作项目,针对面对面沟通和约谈后续的实际情况提供合同签约服务,以保障校企合作的效率和质量。政府部门在组织交流的环节,一方面,可以了解企业的需求,积极调动相关行业参与职业等级证书的制定过程中;另一方面,可以精确定位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向,主导院校参与校企合作,让证书培养模式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工作。
例如,机械类专业可以建设相关的课程资源体系,建立符合机械行业标准的课程资源,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内容融入当前的专业教学课程中,针对性地制订模块化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此类考核培训方式,一方面可以确定相应的人才培训标准和考核要求,另一方面能促进培训资源和课程的专项建设工作,保障对接的素质技能教育可以真正服务于各个教学环节。
从学校层面的工作要求来看,学校是人才培养模式落实的主要战地,其师资力量和课程设置将直接关系人才培养的质量。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能够严格把控在职教师的培训和兼职教师的规划管理,建设一支与人才培养相匹配的教师队伍。例如,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将成为今后的主流方向,学校需根据相关的岗位需求对教师的能力进行重点培训,并且通过社会招聘或其他方式培养一些特殊的高技能人才;还要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工作,针对证书的相应标准,对教师进行职业等级证书培训和课程设计培训等。
另外,学校层面的师资建设还可以参考其他国家的可借鉴经验。例如,德国双元制按照职业分类的划分建立了不同的专业课程,澳大利亚根据不同的职业资格需求开设了相应的专业课程科目和教师专业技能培训方案。
总体来看,学校需要根据职业技能的种类和考核标准,系统化研究增加与职业等级证书相关的课程设计和教师培训方案,将课程和证书实现多层次融合。与此同时,建立完善考核制度,让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共同配合,加强对个人的培养和职业规划能力的建设。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工作中,一方面可以为企业提高长久的人力资源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以更顺利地开展校企合作。因此,企业需要增强校企合作意识,尤其是在人才选拔困难和就业困难的现实要求之下,企业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与此同时,企业可以帮助职业院校开展专业建设和学生实习工作,从长远角度来看,这可以提高企业的社会价值,节约人才培养成本,发挥自身在校企合作方面的作用。德国双元制的优势主要在于企业能够在校企合作中处于主体地位,以企业为主导,按照企业的实际需要选择专业和教学内容。通过这种方式,企业也能直接参与校企合作的进程中,明确校企合作培养对企业的深度利益。在未来,还要建立政府、企业和学校的三方协作机制,学生通过考核之后进行人才分流,在学校内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在企业当中进行实践学习,政府部门则负责制定政策和提供信息,以此为基础建设认定体系,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或其他资源参与人才培养的进程中,让各个主体承担相应的职责[5]。
“1+X”证书制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方案意义突出,充分考虑到了企业未来的岗位需求和社会需要,而机械专业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联系密切,这一方面的研究内容将成为不断更新和发展的课题。党的十九大之后,中央也对职业教育高度关注,相关部门发布了多条政策以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各个职业院校应抓住关键的发展机遇,积极与企业和政府部门建立协同关系,加强优质技能型人才的建设和培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