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丝思
(1.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西安710075;2.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西安710075;3.自然资源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陕西 西安 710075;4.陕西省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075;5.自然资源部土地工程技术创新中心,陕西 西安 710075)
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大规模开展的背景之下,村庄的复垦工作得到了广大基层政府和群众的高度重视,在不同地区都提出了相关政策。考虑到复垦对象是建设用地以及设施用地,笔者借助文献资料,对当下的研究现状进行整理,并且提出未来热点的研究方向,仅供参考。
由于在村庄复垦的过程中会涉及一部分的农村集体用地,因此,在开展工作之前,应当充分尊重村民的意见,从而不断完善复垦规划。首先,应当对原有的地形展开重新塑造,例如通过对旧房展开拆除、对院落进行整理等工作,提高复垦效率。其次,在对旧房进行拆除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这些可以用于土壤填埋,对于一些质量较差的土壤可以用客土进行覆盖,并且采用生物方式、物理方式对土壤展开重构,在覆盖之后,可以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以及植被的生长状况适当地调整原有的种植模式,并且完善配套设施。
在村庄复垦之后,往往会导致土壤结构被破坏,且土壤肥力下降,不适合耕种。因此,在当下对复垦技术进行探究时,除了应当考虑农作物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构造良好的生活条件及土壤条件,从而使得土壤质量达到生产的基本要求。土壤重构的研究重点主要是在种植模式及覆盖模式的选择上,通过重构之后,能够有效提升生物均衡性以及土壤的理化性质。
随着大量集体建设用地及设施的闲置,“地票交易”“宅基地换房”等一系列政策正在落地实行,如何有效地对村庄的复垦潜力进行评价是首要问题,同时也是规划的重要依据,是工作方向的参考指标。因此,在对复垦潜力展开评价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潜力展开定量分析及定位分析,通过将这两者进行结合能够根据潜力评价展开分级。如何选择评价指标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作为工作人员应当充分考虑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及社会因素,选取科学的评价指标[1]。
质量评价是复垦的关键环节,能够有效检测复垦的效果,同时也能够提高复垦工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不仅仅能够精准地提高复垦效果,同时也能够提高土地质量。在评价的过程中,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及土壤条件等土地因素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导致评价方法与结果之间的差异十分明显。例如,一些西北地区在开垦之后土壤肥力得到提升,然而与正常的耕地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物理因子对于土壤肥力的提升效果更加明显,如何展开后期改良是工作的重点,同时也需要有效规避复垦过程中一些材料导致重金属污染的风险[2]。
适宜性评价对于推进村庄复垦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调查发现,地形地貌及经济条件都是土壤复垦的考虑因素。在方法上,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量化指标[3]。在内容上,应当关注土壤质量及土壤指标,提高耕地适宜性等级。在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因素、土壤质量因素的基础之上展开的适宜性评价,将具有更高的现实意义。
土地复垦的对象主要是一些被破坏的土地,其中包括化学污染及物理破损破坏,主要是被闲置及废弃,村民在长期的过程中也会使用农药及重金属,对土壤产生环境破坏。因此,在推进村庄复垦的过程中,应注意其对象具有复杂性这一特点,只有深入研究,才能够不断丰富理论内涵。在当下村庄复垦工作推进的过程中,大多数采用翻耕及土壤覆盖等手段,针对城乡用地矛盾,村庄复垦作为主要的解决途径尤为重要[4]。在选择复垦目标时,一定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及周围环境展开预判性的探究,对于一些并不适合耕种的村庄,可以评估将其启用为生态用地,对于一些适合耕种的土壤,可以开垦为耕地,在确保经济可行及过程可靠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方式。作为工作人员,应当逐步探索将拆除过程产生的垃圾展开分类处理,一部分用于平整改良,另一部分用于再利用,确保村庄复垦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5]。
土壤复垦的目标主要是提高农田的生产力,生产力受到太阳辐射、温度、土壤肥力、水分、污染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生产力的调控是十分重要的,其中对灌溉方式、土壤性质的管理措施会直接影响生产力提升的效率。在以往复垦土壤研究的过程中,大多是针对种植模式及改良措施进行探究,导致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然而获得的应用效果仍然十分欠缺。在当下,应当从工作管理、土壤肥力、作物选择及温度气候等各个方面入手,提高农田的生产力,并采取合理的调控措施[6]。
首先,应当在村庄复垦前后对土地质量展开评定,从而为前期的工程落实以及后期的改良提供准确的理论依据。当下,土地质量评价工作只包含了常规化的性质指标,微生物等功能指标并没有被纳入评价体系之中。在未来村庄复垦工作推进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生物多样性及微生物指标,这对于确保土地质量的综合评价有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其次,村庄的复垦是一项生态性重建的过程,工作人员应当结合当地的土壤特点选择合适的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景观格局,提高生态效益[7]。在对村庄进行复垦之后,对现有的宅基地及闲置用地等应当展开合理布局,通过改善景观格局最终提高生态服务有效性。工作人员在深入了解景观格局及生态变化之后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从而满足当地的景观格局演变及生态服务价值功能对于改善民众生活、提高经济效益的需求。
在一些贫困地区,如何合理地利用和分配村庄复垦的资金,并且在此基础上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帮助一些经济困难的群众构建脱贫长效机制有待探讨。村庄的复垦工作可以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改变原有的地形地貌,从而提高农村的生产效率、生活功能及生态功能,通过对剩余劳动力及当地特色产业进行整合和创新,能够推动乡村升级,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最终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政策。而对国土空间的规划也可以以空间开发及环境承载能力等各项指标作为基础,强调生态综合治理原则,在对村庄进行复垦的过程中,也可以提高土壤质量,确保土壤肥力,不断提高耕地资源及土地的承载能力,确保生态效益,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生活水平,通过整合建设用地及设施用地,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及社会风貌。在国土空间规划的背景之下,应当不断加强村庄复垦工作的规划及指导,优化空间,合理安排各方面要素流动,提供政策保障。
宅基地不仅能够承载住宅,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社会保障功能,在对村庄进行复垦的过程中,一些宅基地被置换为社保及住宅,而这两者所具备的保障功能仅仅是暂时的。宅基地所具有的意义,政府所提供的发展,全是不相匹配的,该种交易模式主要是通过对村庄进行复垦,从而为城市的发展补充更多的用地指标,在提高耕地质量的同时,也能够加快农地的流转速度,“宅基地换房”这一模式也是同样[8]。如何在对村庄展开复垦工作时,确保农民的利益,保障土地不受到二次破坏是工作人员展开村庄复垦工作的重要任务。因此,作为工作人员,在推进村庄复垦的过程中,应当在已颁布的决策基础之上,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实施政策,充分考虑因地制宜这一原则,并且明确、公布村庄在复垦过程中有关监管、补偿及安全等各方面的规划策略,尊重群众的意见,设置反馈举报系统,切实考虑公众的想法甚至可以给予公众一部分权力参与到监督管理之中,最终落实一系列的法律保障。村庄的复垦工作不仅仅需要高昂的资金,同时也需要承担农民安置等一系列的费用,在城乡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增设挂钩指标并将其引入城市资金中,解决资金来源问题。也可以采用宅基地复垦券等模式,在优化资金分配比例、细化投入来源的基础上,关注公众生计等各个方面,不同地区也可以结合当地的产业发展模式,解决民众的生计保障问题[9]。
综上所述,探索乡村宅基地复垦工作主要应先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复垦的涉及内容、评价指标和影响因素。未来乡村复垦研究应当针对不同地区土壤生产力的差异,构建更加全面的综合评价机制,在确保生态效益的同时,满足乡村振兴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