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防治水工作分析及展望

2021-12-26 07:00纪亚萍
科学与信息化 2021年19期
关键词:水害矿井煤矿

纪亚萍

四川省煤矿抢险排水站 四川 成都 610000

引言

矿井水害是我国煤矿开采过程中五大灾害之一,其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通常也较为严重[1]。2014年云南曲靖下海子煤矿“4.7”重大透水事故造成21人遇难,1人失踪;2019年四川宜宾杉木树煤矿“12.14”透水事故造成5人遇难,13人被困井下80多个小时。这些事故的发生不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更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防治水工作的有序开展可以提高煤矿整体工程安全,还能有效保证矿井生产安全,确保煤矿企业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目前很多煤矿企业没有认识到防治水工作的重要性,缺乏健全的煤矿水害研究和治理体系,防治水措施不完善或落实不到位,使得煤矿水害事故频发。本文着重对矿井水害成因进行了详细分析,介绍煤矿防治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防范措施,并对如何优化煤矿防治水工作提出展望,以对煤矿防治水工作提供参考。

1 矿井充水水源分析

我国煤矿开采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影响,可将矿井充水水源分为以下四种:①含水层充水,含水层多为矿井直接充水水源,煤矿开采中常表现为渗水、滴水、淋水等方式,遇富水性强含水层,易形成持续稳定涌水,而岩溶裂隙水具有富水性好、水压高等特点,突水量大、持续时间长、疏排水困难,对矿井安全生产威胁性大;②地表水,在大型地表水体,如:江、河、湖、水库分布区域,采矿活动受地表水体影响较大,地表水体分布特点为集中且水量大,采矿活动及影响范围一旦与其形成水力联系,多造成较大安全隐患;③采(老)空区积水,由于本矿或相邻矿井开采遗留的采空区,是人为造成的储水空间,因常年接受地下水或大气降水补给,逐渐形成采(老)空区积水,该类型水源往往水质呈酸性,腐蚀性强,一旦贯穿,水头冲击力大,破坏力较强;④大气降水,大气降水是各类充水水源的直接或间接补给来源,同时,高强度连续降水极易造成洪水倒灌淹井事故,带来较大经济损失[2]。

2 透水事故成因分析

根据调查统计,煤矿透水事故主要是由于人的因素、管理因素、物的因素造成。人为因素包括:非法开采、越界开采、违章作业、探放水措施落实不到位、矿井水文地质条件调查不清及发生事故迟报瞒报等;管理因素包括:煤矿企业安全防范意识不强、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或落实程度不够、从业人员安全培训走过场、发现透水征兆不及时撤人等;物的因素包括:防治水技术力量匮乏,专业人员短缺、设备排水能力不足、探放水设备不合理和巷道位置不当等[3]。

具体在工作中,常表现为以下行为:①煤矿企业偏重生产,忽视安全,矿井水患现状调查不清,矿井实际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掌握不准确,后期采掘工作中盲目推进;②现场管理不严格,防治水工程质量差,防隔水煤柱宽度不够,探放水设计钻孔数量和间距不符合《煤矿防治水细则》相关规定,实际操作中不按照设计进行探放水,工作过程无人监管;③违规开采防隔水煤柱或采空区水淹区域下急倾斜煤层,冒险掘进;④发现透水征兆不立即撤人,对事故发生前出现的工作面湿润、煤壁“挂汗”“挂红”、水量加大、水色变浑等征兆视而不见,继续违规组织生产,存在侥幸心理;⑤忽视从业人员安全培训,应急处置不当,当透水事故发生时,无法在第一时间组织作业人员有序、安全撤离。

3 煤矿防治水措施

要做好煤矿防治水工作,应当结合多方面因素,精确制定防治水工作措施。有研究人员指出,在复杂水文地质条件下开展防治水工作要从管理和技术两方面入手,管理上,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教育,坚持做好水文条件变化的监测和分析,确定工作重点内容,技术上,要做好地表和井下物探,查明充水水源和过水通道,合理留设防隔水煤岩柱,严格落实探放水措施,做好排水设计[4]。另有研究人员指出,要从提高防治水工作效率,强化专业队伍能力建设,做好矿井水害探测及预防,掌握区域内水情动态变化,有针对性制定防治水措施,同时采取矿井采掘控制措施,进行科学合规的采掘工作[5]。还有研究人员指出,要严格执行水害防治监管监察执法要点,严禁在水体下开采急倾斜煤层,严禁在暴雨和洪水期间入井作业,经常性开展水害事故警示教育等措施[3]。总体而言,对区域煤矿防治水工作要按照“普查-现状调查-水患治理”三个阶段开展防治水工作。

4 煤矿防治水工作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防治水工作体系有助于提高矿井安全生产效率,减少重特大透水事故发生和生命财产损失。近年来,已有很多研究人员对矿山水害防治工作体系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本节重点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回顾。

张志龙等研究认为,多数矿井只着眼当前利益,煤矿防治水工作仍处于被动的、临时的防治方法,要从根本上解决矿井水害的防治问题,就要构建立体防治技术体系,建立包括勘探探查、井巷生产系统、矿井立体防排水、矿井水文地质数据库、矿井水害立体致灾要素、矿井水害预防、地表水害立体防治、矿层顶底板水害防治等子体系,根据矿区实际情况,制定侧重点不同的防治技术,极大优化防治水效果[6]。朱承敏等通过水害监测数据分析及处理软件系统,以地质、地表水、地下水和矿井排水线路等为基础数据,模拟矿山生产过程中水害形成机制,并形成智能化治理决策,实现矿山水害的智能管理[7]。冯涛提出煤矿井下综合防治水体系的构建思路,建立分为由数据和部门构成的协同元素,由共享机制、约束机制等构成的协同机制,以及由组织机构、岗位责任制等构成的协同实现三个层面的体系框架,消除因信息和数据共享程度低所导致“孤岛效应”,达到协同工作,综合防治的效果[8]。张慕宇提出构建科学高效的地测防治水管理体系,强调加强组织管理、加大投入保障力度、加强技术落实、多元组合排查治理等多个单元,完善防治水工作措施[9]。任占昌以典型煤矿为例,探讨了以“体制建设、勘察研究、预测预报、超前防探、应急管理”为基础的综合防治水管理体系,使矿井防治水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有效防止水害事故发生[10]。

5 工作重点及创新发展方向

在当前的工作实际中,人们常按照充水水源的不同对水害类型进行划分,针对不同的水害类型,应采取侧重点不同的防治措施,才能使防治水工作效果达到最优。笔者认为,在防治水工作中应划分出以下工作重点:一是要加强基础调查工作,对含水层富水性、采(老)空区积水程度、地表水体季节变化特点、导水通道等基础信息进行精确掌握;二是要加强矿井水害发生原因统计分析,对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重点监察监管,将人为因素造成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三是建立区域水文研究系统,综合考虑煤矿水文特征和区域内水害发生特征及频率,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水措施;四是巩固安全防范措施,按规定设置防隔水煤柱,定期开展输水降压,减少顶底板安全威胁;五是加强水患探测预防,确定积水区位置以及具体的分布情况,同时对积水量、水压、标高等数据进行测量与分析;六是科学制定应急预案,加强人员培训和演练,确保全体从业人员正确掌握预案内容,提高应急处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伴随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适应性、高安全性的先进技术应当为矿山安全生产提供有力支撑。为了提高防治水工作开展的高效性、科学性,应当探索多种先进技术和防治水工作相融合的发展思路,促使防治水工作实现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针对煤矿水害防治技术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a.加强综合物探技术的开发应用,采(老)空区积水是对煤矿安全生产威胁最大的透水水源,如何精准定位积水区域是防治工作重中之重,应结合应用物探技术实现精细探查;b.加强水情监测和灾害预警平台的研发,充分利用数据信息,并对关键部位实施连续监测,实现透水事故的预警预报;c.建立矿山防治水技术信息库,结合大数据技术,实现信息共享,提供经验借鉴,进而提高防治水工作效率。与此同时,在煤矿防治水工作体系的建立上要充分考虑管理因素和人为因素,减少因管理不当和人为失误造成的透水事故,构建以管理和技术为双核心的水害防治工作体系。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煤矿水害受到煤炭开采历史、煤层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区域水文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应当将煤矿水患的防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统筹开展,建立起矿井水害防治工作体系,加强物探技术、信息技术在防治水工作中的应用,提高水患普查的准确性,并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制定科学的应急预案,实现矿山透水事故的预防和治理双重保障,确保煤炭资源的安全、高效开采,为行业安全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水害矿井煤矿
矿井建设中的现场施工管理
高温矿井制冷降温技术应用与分析
矿井通风系统安全性评价及其作用
高瓦斯矿井防治瓦斯异常涌出措施的应用
英国深井煤矿关闭
英国深井煤矿关闭
煤矿水害特点与防治技术分析
上半年确定关闭煤矿名单513处
去年95.6%煤矿实现“零死亡”
矿井水害立体防治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