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惠
(延安大学,陕西 延安 716000)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元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正处在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的关口,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全党高度重视。乡村振兴需要大批农业科技人才。因此,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这将是一项亟待解决的紧迫任务。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农村扶持政策,农村的发展也变得越来越好,但是由于利益分配的不平衡,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最大难题。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不是臆想的要素融合,是人的融合。把人才引入农村才是振兴乡村的铁钥匙。
人才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振兴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长期以来,由于受农业经济发展所限,乡村中青年、优质人才持续外流。乡村人才短缺、留村人口素质低下、文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成了农村发展的障碍,进入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人才供求矛盾将更加凸显。如何更好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既是中央部署的工作要求,也是基层实践的迫切需要。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当前我国已经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给农村的发展带来了光明与前途。自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农村的产业、乡村治理及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部署。国家为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另外,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长久以来的观念与乡村生活,致使广大农民思想意识比较滞后,且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环境下,没有系统的职业培训指导农民如何更好地种地,怎样去种地,因此导致收入过低,生存压力增大。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为此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农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理念,增强农民对乡村治理的参与积极性,为建设美丽、和谐型新农村提供保障。
城市工业发展后,由于农业产值过低,导致农村人口放弃这一部分收入,让良田长满荒草,“空心村”现象较为普遍。中国传统的农村劳动市场存在严重的内卷现象,大量的劳动力投入到城市中,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劳动力市场转移。再者,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长时间在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下,把人口划分为了农业人口与城市人口,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农村与城市的资源配置不平等、差距大。城镇的生活水平质量远高于农村生活水平质量,城镇的各项政策福利、基础设施以及生活环境,使得农村劳动力不得不转移到城市。同时乡村人才激励机制的不完善,也无法调动农村人口的积极性,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主因素。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村留守人口大多是高龄老人。他们凭借着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经验,耕作土地、养殖牲畜。他们文化素质低,受教育程度低,对新型农作物的种植及正规的农业生产流程不熟悉,导致了农业生产产值降低,农民收入不高等。另外,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农村政策的推进,地方政府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培育了一批本土新型职业农民,可是由于受利益驱使,有的会转移到另一处乡镇谋生,使其本土乡镇流失了大量的高素质农民。同时由于地方人才引进政策的不完善,导致许多大学毕业生、优秀青年等高等素质教育人才不愿返回农村工作。
农村人力资源是作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不但可以促进乡村振兴还能激发社会其他资源活力。但是大多数地方政府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缺乏明确认识,无法从正确科学的层面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比如,无论是在对农村的指导思想、长远规划、工作方向等方面都未能明确。与此同时,不能着眼于农村的长远发展,导致未能形成健全的制度体系。另外,农村中的就业机会较城市少,大量农村劳动力无法从事除农忙之外的工作,农村富余劳动力得不到解决与安排。同时,政府职能的失调,使其人力资源在开发过程中,缺乏主动性与创造性。资源的不合理分配,致使某些村落在开发过程中未能从农村实际出发,盲目制定相关策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进程。
农民、农民工是否愿意去学习新的技术,接受职业教育,这与国家和地方对农民工的政策与待遇有非常大的关系,能否让进城务工的农民返乡继续为新农村建设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息息相关。虽然大多数农村地区实行人力资源开发,但仅仅是在本地区进行策略的实施,未能抓住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联动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区间的信息传递以及人力资源的流动。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村的保障机制较为完善,但因农村涉及的范围较广且人口基数大,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处在紧张阶段。农民子女教育、收入低下、农村生产方式等问题导致农民不愿回家种地。近年来,国家颁发了一系列农业文件,出台大量惠农政策,农村确实有了新的面貌。但是一些地方领导干部滥用职权,损害农民根本利益,导致农民不愿信任与顺从领导干部的管理。且大多数规划政策局限于农村的当下发展,缺乏对农村的长远考虑。另外,政府部门之间、乡与乡之间责任分工不明晰,职责模糊不清,增加了村民日常办事的压力,导致不能满足城乡融合发展的要求。
在我国许多农村地区仍然保留着小农经济时代自给自足的模式,这种农业生产模式不仅低效,也不利于对农业资源的保护,同时也不能形成规模效应。从农民自身来讲,土生土长的农村人,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农村里,长期以来没有接受正规的职业培训,缺乏教育资源和教育实践的机会,使得农村教育事业落后。基础教育得不到保障,职业教育更难在农村教育中开展。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和战略方向需求不符,服务振兴农村的思想观念落后,教育模式单一,仅专注于知识的积累灌溉,忽略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不仅使得农村人力资源的整体文化素质不高,而且间接导致其思想观念落后,从而制约自身发展。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新起点,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低且接受信息的局限性,对国家新研发的农业技术提不起兴趣,对高科技的认识不透彻,难以吸收与接受科学种植管理方法、育种技术、机械化生产等生产方式;从地方政府工作人员来看,由于国家政策的吸引,加上个人的政治抱负,大部分官员一心只想着物质与利益,农村的集资与物资,忽略了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素质低下,从文化素质来看,大学学历占农村总人口学历比例小,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比大,低质量的农村劳动力较多。尽管政策的导向,要求实现九年义务教育,这项惠民工程关系到农村居民、农村人力资源素质提高的重大问题,也关系到建设现代化新农村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但是在政府投入方面还局限于对中小学阶段,对于高中及中职院校投入力度较小。教育投资历来都是一项长期且艰难的过程,这是导致农村人力资源发展较为缓慢的原因。教育回报更是一项缓慢的过程,对于农民的固化思想来说,实物及金钱的回报远远比智力回报实用的多,靠体力劳动及一些机械性的操作能收获金钱及粮食,所以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不愿意将时间花费在职业教育上。对于农村教育的大环境,教师资源是“老大难”问题。地处偏僻的农村加之生活环境与条件不佳,很难吸引到优质教师。这将长时间使农民未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他们这一代人的教育理念落后,对于“活到老,学到老”的教育理念理解不够,致使后代的教育思想也蒙上了落后的色彩,村里小孩辍学率大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振兴人才是其中的重要举措,培育出一批高素质的农民,是我国推进机械化时代、顺应互联网时代的趋势所致。面对村民未能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文化素质低的常态问题,对于职业教育的培训难以开展,农民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差,更是效果不佳,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育培训的开展。这些长时间积累的错误教育观念,加大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难度。
目前,我国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但在政策的导向下,对人才的要求与技术的掌握都有较高的标准,地方政府理应发挥主导作用,落实惠农政策,保证农民切身利益。一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机械户,提高生产效率。二是落实现代化和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方式,从农村的实情出发,从农民的需求出发,创建出完善的农村人力资源体系制度。三是对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一项任务,政府也应该起到主导作用,担负起培育的相关责任。地方政府需要做好相关的策划工作,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完善相关培育体系,给予农民更多的保障措施。新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广大农民的努力,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增强个人能力,建立村落与村落之间,村部门与村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创建人才甄选机制,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之路。对于农业生产季节性带来的劳动力富余问题,政府应安排一些技能培训,创建科学的人才引入体系,提高农民自身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以适应更多的岗位。另外,政府还应加强乡与乡之间部门责任的分工,细化工作内容。成立地方工作小组,对部门与部门之间实行严格的考核与监督制度,从而利于劳动力市场体系的建设。
对于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知识,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但可以在生活琐碎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在信息的传播速度远高出我们的想象。对于国家出台的新政策、新技术等,通过新媒体的大力宣传,如微信公众号、拉横幅、发传单等形式,村民们在日常娱乐生活中,在彼此的谈吐中,都会深受影响。与此同时,可以开展以新政策及新技术的讨论小组,通过此类交流会,来提高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对于地方政府工作人员,要深入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动学习相关政策,从根本上转变地方官员的发展观念,从而落实乡村文明建设,传承乡村文化,并把建设绿水青山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向。在针对大学生、农民工等各类人员返乡问题上,要充分转变他们的就业观念,如今的就业形势严峻,回到农村发展,是顺应时代的发展及其社会实际需要的趋势,也是为促进乡村振兴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农村已不是昔日的农村,农民亦不是往日的农民,积极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归还家乡,为家乡的繁荣发展做贡献。
要想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现代化,教育是改变农民思想观念的重要方式,也是最为有效的途径。政府部门应在人才开发以及基础设施完善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对于现阶段的农村基础教育而言,要完善教育制度,改变农村教育资源匮乏、教育投入少的局面。通过制度的完善,政策的扶持,提供福利等,引进一批优秀年轻毕业生投入乡村教育事业,增强农村师资力量。除此之外,对于农村职业教育匮乏的教育局面,应采用培训的形式,针对农村相关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开办实用技术为重点的课程,并对不同地域、不同气候环境开设农作物生长专业知识讲座,理清教学内容及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开展农村田野基地调研,丰富农民实地经验,提高工作技能。与此同时,健全相关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将体系的理论知识在培训中落实,推出合理的利益关联及考核制度,给予取得考核合格者颁发证书并进行相应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