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珺
我们总在写作时频繁听到“观察”这个词,比如,老师告诉我们,写好细节,需要留心观察、细心观察。
我们还会在认识某种事物时频繁用到“观察”这个词,比如,观察一片爬山虎,看看它们是如何“向上爬”的。
观察,更像是一种方法,通过它,我们得以进入某些探索空间,获得我们想要的认知。我们古人讲的“格物致知”,就是如此。
但你有没有想过,“观察”本身的意义呢?也就是说,让我们把“观察”当作观察本身,而非仅仅是一种方法。
这听上去似乎有点难理解,但是,我想告诉你们的是:写下《昆虫记》的法布尔、写下《虫子旁》的朱赢椿,其实就是在做这样的事——把自己置身于微观世界中。于是,时间的流逝、生命的理解,与观察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观察昆虫的“自杀”行为,与其说法布尔在观察,不如说他是在思考。“我们不应把生命视为一种享乐、一种磨难,而应该把它视为一种义务,一种只要一息尚存就必须全力以赴地去尽的义务。”
观察一只蜗牛,与其说朱赢椿在观察,不如说他是在欣赏。“傍晚了,小蜗牛还是没看到太阳。但它一点不后悔,今天,它亲眼看到了一只‘大鸟’的飞翔。”
其实,如若我们回溯,亦可以看到我们的古人对于观察的理解。
观察一只蜉蝣,古人有感而发: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
听闻一只蟋蟀,古人感慨不已: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
仅古老的《诗经》中,鸟兽虫鱼草木等,就多达300 余种。而这些“观察”,从不只是观察而已。它深深融入了生活,它紧紧贴着人的情感,它让人们的生活有了自然节奏。它是过程,是当下,是生活本身。
把观察当过程,视观察为当下,这是观察的意义所在。
于是,我们因观察收获了认知,因观察获得了宁静,因观察而有了更宽阔的成长。
正如《虫子旁》中所述:“这里,就是它们幸福的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