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新 闫金亮 田景中
安徽省亳州市人民医院急诊外科,安徽亳州 236800
创伤性脾破裂主要是由于外力撞击所致,在各类腹部损伤中所占比例高达40%~50%,且患者通常会伴有大量出血,死亡率约为10%,预后较差[1-2]。手术是此类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3-4]。传统手术方案中主要选择脾修补、脾切术等,但容易加重脾脏创伤,影响到术后康复[5-6]。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脾动脉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artery embolization,PASE)也逐渐在临床上得到开展,该方式主要是应用栓塞剂释放于破裂出血的靶动脉中,具有较好的止血效果[7-8]。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PASE 在单纯性Ⅲ、Ⅳ级创伤性脾破裂伴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并观察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回顾性分析2017 年6 月至2020 年12 月安徽省亳州市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收治的86 例单纯性Ⅲ、Ⅳ级创伤性脾破裂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①符合《脾脏损伤治疗方式的专家共识(2014 版)》[9]中的诊断标准,均为闭合性损伤,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Ⅲ、Ⅳ级创伤性脾破裂,且患者伴有休克症状(血红蛋白≤100 g/L,收缩压<100 mmHg)(1 mmHg=0.133 kPa)。②受伤到手术时间<10 h。③临床资料完整,获得随访。排除标准:①同时伴有其余脏器损伤;②合并心、肺、脑功能障碍;③合并血液系统疾病、凝血功能障碍等;④合并严重感染、免疫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⑤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等对T 淋巴细胞有抑制作用的药物;⑥妊娠期哺乳期。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 例。两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受伤到手术时间、脾破裂分级、受伤原因、血红蛋白、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本研究已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手术治疗,方法如下:①全麻下开展手术,根据患者脾脏大小及病情程度选择合适切口,进入腹腔后,仔细探查腹内脏器,若有脾脏破裂情况,则进行及时止血。②再根据脾脏损伤部位、程度,确定具体手术方案,包括脾脏修补术或者切除术等。③手术完成后,进行彻底止血并清理腹腔,常规放置引流管予以引流。
观察组患者采用PASE 治疗,方法如下:①全麻下开展手术,使用改良Seldinger 穿刺法穿刺,选择右股动脉进行插管,将4-5F Cobra 导管置入脾动脉主干部位,采用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技术,确定患者脾破裂具体损伤部位、范围及是否有活动性出血等情况。②导管选择性插入出血位置的脾段或者脾叶动脉,栓塞剂选择明胶海绵颗粒,确认栓塞满意后,再次接受造影检查,评估止血效果,若止血未成功则再次进行栓塞,直至患者无出血征象。③手术完成后,于左下腹位置置入腹腔引流管予以引流。
①围手术期情况:记录内容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收缩压恢复(≥100 mmHg)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②免疫功能:收集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 周及4 周时的静脉血3 ml,使用流式细胞仪FACSCalibur 型(美国BD 公司)检测T 淋巴细胞亚群指标(CD3+、CD4+、CD4+/CD8+)的变化情况。③并发症:记录两组术后4 周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采用SPSS 18.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不同时间点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两两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手术时间、收缩压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围术期情况比较()
表2 两组围术期情况比较()
整体分析发现,两组CD3+、CD4+、CD4+/CD8+组间、时间及交互作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进一步两两比较,组内比较,两组术后2 周CD3+、CD4+、CD4+/CD8+均低于术前,观察组术后4 周CD3+、CD4+、CD4+/CD8+均高于术前及术后2 周,对照组术后4 周CD3+、CD4+、CD4+/CD8+均低于术前且均高于术后2 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比较,观察组术后2、4 周时CD3+、CD4+、CD4+/CD8+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手术前后免疫功能比较()
表3 两组手术前后免疫功能比较()
注:与本组术前比较,aP <0.05;与本组术后2 周比较,bP <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cP <0.05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脾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具有储存、血液滤过等功能[10-11]。但脾脏的生物结构质地较为脆弱,当机体遭受到外力创伤时极易出现损伤,造成创伤性脾破裂,若破裂部位处于脾脏动脉、或者脾脏的损伤范围过大时,则可诱发失血性休克,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12-13]。因此,如何积极有效地治疗创伤性脾破裂伴失血性休克患者显得十分重要[14-15]。
传统的脾切除术、修补术等术式中,虽然可有效止血,但由于需开腹,且手术时间长,对患者的损伤较大,会影响到术后免疫功能的恢复,降低预后[16-17]。PASE 是目前较为成熟的一种术式,与传统的开腹手术比较,其手术操作过程相对简单,且对患者的创伤更小,在有效止血的同时,也便于术后恢复[18-19]。然而在既往的临床中,PASE 多用于Ⅰ、Ⅱ级和少数的Ⅲ级创伤性脾破裂患者中,在损伤较重的患者中较多学者认为还需要进行开腹手术[20-21]。但也有研究指出,对于全身状况良好、无其余脏器损伤的较多Ⅲ、Ⅳ级患者中,可适当放宽PASE 适应证,并不会增加手术风险[22-23]。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PASE 治疗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术后免疫功能的恢复情况均更好,分析是由于在PASE 中破裂的靶动脉血管释放栓塞剂,可迅速有效地阻碍靶血管供血,促使脾脏血流减少,可在短时间内发挥迅速止血效果,在有效修复脾破裂的同时,也可减少手术损伤,促进术后恢复。且脾脏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具有调节机体免疫的效果,传统的手术会加剧脾脏损伤,继而对脾脏细胞、免疫功能细胞的活性等产生影响,因此术后免疫功能指标恢复速度较慢[24-25]。PASE 术中可保留脾脏组织的完整性,减少传统手术对脾脏的不良影响,便于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早期恢复。且本研究也显示,采用PASE 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也更低,也显示出该术式的安全性更好,主要原因还是由于PASE 无需开腹、对患者机体损伤较小相关。因此研究认为,PASE 适用于单纯性Ⅲ、Ⅳ级创伤性脾破裂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治疗,在具有适应证的患者中可适当放宽该术式的适应证。
笔者通过研究也总结经验,在实际临床上也需注意,对于同时合并其余损伤、生命体征不平稳等患者,仍需根据具体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不能盲目追求保脾,避免耽误最有效的治疗时机。本研究也为今后临床治疗单纯性Ⅲ、Ⅳ级创伤性脾破裂伴失血性休克患者提供了新思路。但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缺陷,例如研究时间较短、随访时间过短等,且回顾性分析可能在部分结果中存在偏倚,今后也将持续加深研究来验证本结论。
综上所述,PASE 治疗单纯性Ⅲ、Ⅳ级创伤性脾破裂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效果明显,有助于促进患者术后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且可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及预后,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