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斯琪 潘晓彦 肖梓潍 李 芳
湖南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湖南长沙 410208
近年来,人们对于中医养生饮食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1-4]。2002 年原卫生部公布了《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其中包括丁香、八角、茴香等86 种。2014 年新增15 种,2018 年新增9 种[5]。既往学者对于药食同源的研究多以理论研究为主,研究类型覆盖范围较窄。知识图谱通过信息可视化方法揭示研究领域的体系、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是国际知识计量学界最为公认的可视化分析技术之一[6-7]。本研究利用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对药食同源文献进行统计和分析,探究此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发展趋势,为今后开展更深层次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来源进行检索筛选。
计算机检索自建库至2020 年11 月关于药食同源的文献。采用高级检索的方法,使用运算符进行检索,检索主题词为“药食同源”和/或“药食两用”。
纳入标准:以“药食同源”或“药食两用”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文献。排除标准:①报纸、广告、科技成果、图书和会议论文;②重复发表和信息不完整的文献。
双人独立阅读题目和摘要,根据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若仅通过题目和摘要不能确定,则进一步阅读全文,对于有争议的文献与第三位研究者共同商讨是否选入该文献。
将纳入文献采用Refworks 格式导出,再导入CiteSpace 5.7.R1 软件,运用软件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本研究文献切割跨度均选择2 年,通过调节相应参数,对作者、机构以及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聚类分析以及时区图的绘制等。
经初步检索得到文献1436 篇,按照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后共计纳入文献1282 篇。
文献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02—2006年及2010—2019 年发文量上升趋势最为显著,说明近十年药食同源研究热度较高。见图1。
图1 药食同源文献年度发表趋势图
对纳入文献的作者进行分析,发文最多的作者是万红霞,发文量排名前10 位的作者见表1。将出现频次≥6 次的作者绘制知识图谱,每一个节点代表一位作者,节点的大小代表发文量的多少,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见图2。
表1 发文量前10 位的作者
图2 作者合作网络图
对研究机构发文量进行排序,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以81 篇居于第一位,排名前10 位的机构见表2。以发文量≥10 篇的机构绘制合作网络图,见图3。
图3 机构合作网络图
在关键词共现图谱的基础上共形成11 个聚类,分别是药食同源、药食两用、药食两用植物、食药同源、抗氧化、维生素、中药材、保健食品、慢性支气管炎、中药以及安全性。见图4。
图4 关键词聚类图
将聚类后的关键词绘制时间线谱图,每个聚类对应的横线长度表示该聚类的时间跨度,见图5。突显词是从大量主题词中探测出来频次变化率较高的词,本研究提取出药食同源研究领域前36 位的突显词,见图6。
图5 关键词时间线图
图6 药食同源前36 位突显词图
药食同源文献数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尤其是从2002 年开始上升幅度变大,究其原因可能与原卫生部于该年公布了《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有关[5]。此外,自2010 年起发文数量持续以较大幅度上升,除政府大力支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外[8],民众对于药食同源的关注度也日渐高涨,故推进该研究领域的不断发展和深入。
由作者合作网络图可知,除了以万丹为核心的团队形成了较大的作者合作网络,其余的作者合作群规模较小,且各作者群之间没有合作。通过分析各作者团队发表的相关文献,发现于海洋团队主要从事药食同源抗肿瘤机制相关研究[9];于纯淼团队则主要研究各多种药食同源物品药理作用,且多为实验研究[10-11];万丹团队针对杜仲等物品鉴定其成分与功效[12]。从科研机构合作网络来看,其合作多以医学院校与其附属医院,以及各地中医药科学院为主。其中以四川护理职业学院为核心的合作网络形成较为紧密,但同样缺少跨地域的机构合作形成。我国在药食同源研究领域的作者合作以及机构合作关系较为局限,需要进一步加强作者团队以及机构间的跨地域、多学科交流与合作,团队之间的研究经验和成果分享将会促进整个研究领域的更深层次发展[13]。
关键词是对文章主体的反映,聚类分析能够根据指标间的相似程度进行类别划分[14-15]。从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和突显词出现与衰弱的时间可看出,1983—1994 年,该领域研究处于低水平阶段,发文量较少,且研究多局限于介绍某种药食同源物品。1995—2004 年,学者们开始关注药食同源物品的养生保健功效及其作为保健食品的应用,对其安全性进行了一些探讨[16-18]。2005—2010 年更多的实验研究测定药食同源物品某种化学成分的含量或者活性[19]。药食同源物品的抗氧化活性和降血脂、降血糖功效在此阶段研究较多[20-23]。2011 年以后不仅发文数量激增,且研究内容多样化。实验研究方面除关注多种药食同源物品的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还出现了机制研究[24]。除此之外,更多研究者聚焦于某一种或者几种药食同源药物对某种疾病的疗效或分析其用药规律。涉及较多的疾病包括糖尿病、消化性疾病、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等[25-26]。
药食同源领域的研究仍将着重于实验研究和临床探究。实验研究方面可加强高水平的机制研究,特别是从分子水平进行,是专家们信任且感兴趣的科研主题。临床方面则可以拓宽药食同源药物优势病种的探究,探索更多常见病、慢性病的治疗或者食疗,既符合当前政策的推行,又是当下民众关注的热点与焦点。查阅文献可知,对于药食同源与中医经典的研究较少,未来研究可往此方向进行分析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