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 青海 西宁 810001)
2020年11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在“守护地球”主题会上,中国表明将全力推进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加快绿色环保产业的发展,为经济的绿色转型献一份力。青海省自始至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发展理念,“十二五”以来,青海省以身作则,发挥“三江源头”以绿色为本的精神原则,大力推动着清洁能源利用和绿色环保产业升级。2020年,青海省实现了790亿千瓦时的清洁能源发电量,成为了集中式光伏发电量最大的省份。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境内地形多样,长江、黄河的源头均位于青海,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也是青海对外的“中国名片”。青海三江源有着“江河源头”“中华水塔”之称。青海省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0年全省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基于原基础不断上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占比提高3.1个百分点,预测会达到6.5%的占比;三大工业园区(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海东工业园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循环经济占比超过60%。
青海可开发能源量不容小觑,不仅太阳能资源丰富,可开发风能的量也是打造清洁能源高地的独特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表示:不同地区要根据各自地区独有的发展优势,因地制宜,不断开发属于自己的特色可持续发展产业和道路,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在青海,从柴达木盆地到三江源头,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光伏矗立在高原大地,成为一道独特靓丽风景线,风力发电机不分昼夜地运转,始终坚持将清洁能源努力发展为驱动创新发展的动力,青海也正在结合本地优势和独有生态资源摸索出属于自己的生态良好高质量发展道路。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的数据显示,2021年2月青海省内总发电量65.54亿千瓦时,其中水电发电量23.12亿千瓦时,占比35.27%;新能源发电量26.27亿千瓦时,占比40.09%,且同比增长43.99%。新能源发电量不仅同比实现增长,而且在2021年2月是首次实现发电量超过水电。
青海省不仅追求循环促发展,更是将创新促循环融入发展。“十三五”时期,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龙羊峡水电站为我国水电工程增添新活力,在距离水电站50公里的地方,运用创新先进的水光互补调节技术,输送光伏电到龙羊峡水电站,创造稳定电源。截至目前这个水光互补光伏水电站的发电量,已经是龙羊峡水电站发电量的四分之一。青海省的清洁能源示范省的建立也是点亮绿色发展的推手。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内建成两个千万千瓦级的可再生能源基地;2020年底,青海—河南的青豫高压直流工程建成启动,这是世界首条新能源输送通道,每年400亿千瓦时的清洁电以“低碳绿电”促进青海绿色经济发展。
努力实现生态促进经济,经济托底生态。在生态守护方面,根据青海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2020年11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发布的内容显示,“十三五”时期青海省坚持维护生态安全屏障。对三江源、祁连山等生态保护区进行重点监测和环境质量整改,全省蓝绿空间占比超过70%,对自然保护区进行“绿盾”监督检查专项行动,及时梳理问题及时整改。在生态创新示范方面,青海省的湟源县、贵德县、平安区、河南县地被创建成为生态文明示范县(区)。
在这4个县的44个乡镇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乡镇,的同时,也坚持对生态文明进行知识宣讲,举办大讲台,让生态保护的意识和重要性深入人心,使其不再只是挂在嘴上的口号,而是促进发展的行动力。为了使生态保护这一举动不单调,更是加强生态环境省情价值观的意识深入,青海省坚持开展环境保护日的主题活动,积极进行科普。
认真发挥政府职能效应。制定《青海省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及时对省级重点排污对象进行监督并评价,及时向社会公众进行信息披露,认真切实做到避免信息不对称引发的气候环境风险,并利用信息共享等平台对不良企业进行约谈,做到真正让政策落地有实效。与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结果相比较,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9.75%,氨氮下降55.84%,总氮下降24.17%,总磷下降25%。
自上而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出台,青海省结合自身独有的生态自然环境优势,发挥顶层设计效力,建立标志青海特色的“四梁八柱”生态文明制度体系。2015年青海省三江源成为我国第一个试点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开启我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开端。2017年9月,《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的下发,至此青海省成为我国首个承担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省份。2020年青海省泽库泽曲和天峻布哈河均通过国家湿地公园试点结果验收,成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独有生态优势促进生态旅游新模式,推动生态经济发展。青海省的旅游形式丰富,湿地观鸟、沙漠探险、高原越野等具有青海特色的旅游专项产品,都是吸引中外游客的青海品牌。近几年的自驾游也成为众多游客青睐的观赏一路风景的惬意方式。青海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可持续发展,贯彻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战略,打造青海特色的文旅品牌,制定出台青海省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并引领特色生态文旅示范区,努力创建“文旅+”新生态旅游模式。
青海省推动构建了“一环六区两廊多点”的生态旅游发展新布局新模式,即,以青藏高原生态旅游大环线为“一环”,青海湖、三江源、祁连风光、昆仑溯源、河湟文化、青甘川黄河风情六大生态旅游协作区为“六区”,青藏高原世界屋脊和唐蕃古道生态旅游廊道为“两廊”。从青海的旅游发展新模式中可以看出青海得天独厚的生态绿色资源为经济带来了多样转变方式,对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条件。2020年青海文旅数据报告显示,西宁市、黄南州被列为第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试点城市,金银滩—原子城景区列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刚察县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这些大自然赐予的风景图貌都是青海省将生态经济化,又将经济生态化的有力基础。
青海省的文旅宣传不仅是游客的口碑相传,更是利用数字化发展的便利,使更多人享受青海省文旅融合的大发展。在青海数字文旅发展中,将旅游新模式与技术创新相结合,推动体验式平台,使公共基础服务和数字文旅产品有效展现,极大促进青海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这是青海省深入贯彻的“三个最大”的省情定位,并始终将“生态立省”作为主要战略目标。第21届中国·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上的数据显示,青海的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在2019年已经达到678亿元,比上年增长9.44%,数字经济增加值的GDP占比也同比上升0.3个百分比,数字经济也成为青海省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青海省始终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各地要发挥各地的优势,因地制宜”的指导思想,青海在绿色资源方面有着独特的气候和自然资源优势。青海的气候干燥冷凉、绿色清洁能源丰富,在发展数字经济方面有着一定程度的比较优势。为了深入贯彻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组织成立了数字经济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并在2019年11月提出独具青海特色的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系—“1119”体系,也是建成“一套云上青海数字经济发展构架”“一个大数据产业园”和“一个产业集团”以及“九大工程”的数字缩写,这些标志着青海特色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举措都致力于推进青海省数字经济的发展,进而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向前向好。
青海省海南州大数据产业园一期的建设使得青海省的大数据中心正式开启。海南州的数据中心也是全国首个完全使用清洁能源运营的大数据产业示范区,标志着大数据和青海的清洁能源独特优势相辅相成的时代的到来。与此同时,国内外的很多企业在投数据中心时都会考虑投资成本问题,都逐渐倾向于将数据中心迁移至电价相对不太昂贵、温度较低的地区,这些优势使得青海脱颖而出。青海海南州的大数据产业园三期建成后,大数据中心的机架总规模达到10万架,促进清洁能源和经济发展并行的好局面。早在2018年青海省政府就与中国联通公司合作“数字青海”战略,并在不久之后三江源国家大数据基地在青海西宁建成。2020年年初,青海省上线并运行了西北地区首个域名根服务器(L根镜像服务器),这项服务器的上线运行,有效将青海省和周边省份的用户访问解析时间减少,使得西北地区的基础设施服务得到进一步提升。
青海省海西州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农业部门数据显示,2020年柴达木枸杞累计出口53批次,同比增长52.8%;出口值373.6万美元,同比增长61%;出口量337.9吨,同比增长63%。海西州响应打造青海特色产品、展示青海品牌的号召,建立“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国高寒区枸杞种植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国家级出口枸杞质量安全示范区”等,构建了青海品牌向外互动平台,培育着平台经济。2020年9月柴达木枸杞,也正式入选欧盟保护地理标志名单,成为标志产品,获得欧洲市场影响力的认可。
青海省地处高原气候干燥的优势,充分给予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发展条件,牦牛、藏羊、青稞、蕨麻等优势特色产品,都体现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的省情。青海省的玉树牦牛、柴达木枸杞等多个农产品区域成为公用品牌,青稞、大通牦牛等7个品牌,也入选国家农业品牌目录,很大程度上推动青海高原特色农畜产品走出去的理念。青海特色农畜产品的走出去,使得好产品大家共享,也使得青海经济一片向绿,生态经济的培育,也需要数字经济的大力推动,更需要循环经济的发展托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