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老一辈科学家满怀热血,突破重围,在技术空白、物资匮乏、环境恶劣的条件下,白手起家,研制出“两弹一星”,用汗水和血肉挺起了民族的脊梁,振奋了民族精神,震惊了全世界。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尖端科技几近空白。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受到了美国赤裸裸的核讹诈。毛泽东主席高瞻远瞩,果断决定,我们也要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与此同时,他还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起初,我们得到苏联方面帮助,从1959年6月开始,苏联停止一切援助,撤回人员,带走了全部技术资料。毛主席指示:“自己动手,从头做起来,准备用8年时间,拿出自己的原子弹!”
海外留学、工作的一大批科学家胸怀报国之志,历尽千难万险回到祖国的怀抱,和全国人民一道,向技术高峰挺进。他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气魄,挑起历史重担,咬定青山不放松,大力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他们在亲友的视野中消失,在戈壁滩上,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短短数年时间,我国实现了从原子弹到氢弹再到人造地球卫星的历史性跨越,印证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从此,中华民族挺直了脊梁。
几十年前,茫茫戈壁滩上,广大科研工作者铸就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不少怀着“科学救国”梦想的海外科学家闻之振奋,他们的心始终随着祖国的脉搏一起跳动。祖国一声召唤,他们放弃国外一切优厚的条件,只身归来。为了回国,钱学森隐忍负重5年,历尽波折,最终回到祖国。1956年,钱学森受命组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他的归来,让中国“两弹一星”研究进程显著提速,因此他也被誉为中国的“导弹之父”。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数万名科研人员、部队官兵,在春风不度、寸草不生的大戈壁滩上,顶酷暑、冒严寒,挤帐篷、住土屋,喝苦水、吃糙粮,用盆盆罐罐、粗麻布袋等简陋的设备,搞科研、做实验,呕心沥血、昼夜奋战。有一支特种工程部队——“两弹一星”基地建设者们,他们默默地开进戈壁滩,又默默地撤离。由于当时的特殊背景和严格的保密制度,他们的名字和业绩没有人提及,今天讲来却是历久弥新。
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两弹一星”是浩大的科技工程,毛主席作出了“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的指示,全国一盘棋,协同攻关。据统计,全国先后有26个部(院),20个省区市的10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加攻关会战。原子弹研制中的“九次计算”“草原大会战”和氢弹原理突破中的“群众大讨论”“上海百日攻坚战”等,都是集体攻关的结晶。“两弹一星”的成功,充分体现了我国组织系统的坚强有力,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科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国人民在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敢闯敢干、苦干实干、脚踏实地、一往无前创造出的宝贵精神财富。
几十年过去了,“两弹一星”精神穿越时空,激励鼓舞着我们不断朝着科技强国和航天强国的目标前进。
今天,我们步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更要传承好、发扬好“两弹一星”精神,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胸怀爱国情、报国志,为早日实现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梦想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