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群众中间终身学习
——媒体工作者始终在路上

2021-12-25 23:18黎中元
高中生之友(中旬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背景音乐稻草建党

○黎中元

“站在天安门上想问题,站在田间地头找感觉。”这句话是对人民日报社记者的要求,也是全国媒体工作者心中的准绳。

始终不忘初心,坚持走好党的群众路线,这是媒体工作者永葆本色的必要条件。在建党一百周年的光辉历史节点,作为一名从业15年的记者,我深深感受到新闻永远在第一现场,媒体工作者应当始终在路上。

现场原声胜过背景音乐

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响彻神州大地,一批批贫困县、贫困村脱贫摘帽,一个个贫困户退出贫困名单。这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盛世图景。

这一年,人民网发起了全媒体调研行活动,30多支采访队分赴全国各地,用镜头记录下脱贫攻坚的时代进程。

一篇篇稿件、一则则视频发回北京,一个个故事打动人心。人民网特别召开会议,点评新闻作品。我有幸通过视频连线,聆听了精彩发言。

记得现场播放了一则贫困户养牛脱贫致富的视频,镜头里,优美的背景音乐响起,几头牛立在牛棚安静地嚼着稻草。看着一帧帧画面,我似乎被棚内温暖的空气包裹,能闻到稻草的清香。

播放完毕,人民网副总编辑赵强肯定了前方记者深入一线,挖掘出了带有“泥土味”的新闻作品。随后他说:“这则视频其实还可以完善,比如现场的原声如果保留是不是更好呢?我宁愿要牛嚼稻草的声音,也不要悦耳的背景音乐。”

他的话瞬间让我茅塞顿开。

记者要努力提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为的就是到现场去,把最具有新闻性的内容记下来、表现出来。

就像这则视频,它拍摄的是牛,但展现的是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生活。如果换位思考,对牛的主人而言,他更愿意听到的是牛嚼稻草的现场原声,因为这里面蕴藏着全家过上幸福日子的希望。把这个声音传递给网民,无疑更有冲击力,更能打动人心。

进一步想,牛嚼稻草声胜过美妙的音乐,那么采访时,人物说的话、做的事,显然比我们挖空心思赋予意义的文字更加珍贵。

媒体深入群众,就是要把群众说的、想的、做的表现出来,时代的脉搏就跳动在字里行间。

讲好党的故事,学习是关键

建党一百周年,媒体如何做好重大主题宣传报道,讲好党的故事,使之贯穿2021年呢?

我想到一个关键词,以它为主题推出新闻策划,足够写满一整年,而且还能一直写下去。这个关键词就是“学习”。

2020年10月,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推出了一篇重要图解新闻,盘点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科技等高科技课题相继走进中南海的课堂。

立足新时代,把握新形势,党和国家领导人没有放松学习。

正是因为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接纳新理念,形成新观点,我们党才能够勇立潮头,引领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如果我们能把从党中央到基层党组织的学习热潮写出来,那不正是以独特视角对中国发展内生动力的生动阐释吗?

当然,在描绘和带动全党、全民学习之前,媒体工作者首先要学习。

我很喜欢这样的话:“记者到地方去,地方上的同志都热情地称你为老师。但是,你做工做得过工人吗?耕地耕得过农民吗?你根本不是老师,而是学生啊!”

有一次,我采访高安市二手商用车交易基地负责人郑文平,从市场发展谈到了放管服改革。郑总是业内的行家,与我亲切地交谈着。我一边开着录音笔,一边在采访本上记录关键信息。

忽然间,郑总说了一个词,我听不懂。这时,他又说了一大段话,我来不及记,乱了手脚。

“对不起,郑总,我打断一下。”我不好意思地向他询问,“您刚才说的一个词,什么用车,我没有听清楚,能重复一遍吗?”

“商用?不对啊,我说了很多遍。”郑总细心地回想了一下,随后笑了起来,“哦,是二手乘用车,和商用车有区别。”

“啊!”我赶紧向他询问,经过他一番解释后我才理解这个词的意思。

带着学生的心态,保持终身学习的动力,这是媒体工作者不可忘却的大事。

2021年,媒体工作者仍要进工厂、下农田、访学院、走部队……如果不懂工业、农业、科学、军事等方面的知识,那你出去不是采访,而是出洋相。

保持向人民群众终身学习的劲头,保持不学习就会落后的紧迫感,这是我们做好建党百年新闻宣传的重要保障之一。

建党百年,学习不止。让我们共勉吧!

猜你喜欢
背景音乐稻草建党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背景音乐在医院环境中的运用
背景音乐
你为什么抓住“佛系”这根稻草
赶 集
背景音乐
两根稻草
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