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学科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回首百年风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披荆斩棘,开拓进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在感慨中国共产党让中国再度屹立于世界的同时,我也充分认识到哲学社会科学在这段历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和时代同发展,与人民齐奋进。同时,我国在哲学社会科学教育领域也取得长足进展。其中,让我有切身体会的是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相遇。
2017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创办了培养人文社会科学拔尖人才的研究型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这是一所年轻的大学,初到学校,我便深深感受到了她的活力。威严的大门、青春洋溢的学子、全新的校舍,无不让我慨叹。能够和学校同成长、共荣光,这是多么美好的人生经历。
学校依托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因此学术大师甚多,学术氛围浓厚。犹记得大二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劳动经济学,当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的三位研究员组成团队为我们授课,其中高文书老师的课让我印象最为深刻。高老师的授课不枯燥,他结合自己的研究经历,把一些劳动经济领域顶级期刊上的成果分享给我们,通过案例与理论的讲授,让我们对劳动经济学的学习更加深入。高老师的授课也让我体会到了开展社会科学研究的快乐,我想这或许就是我国社会科学发展在教育领域的一个缩影吧。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校训是“笃学、慎思、明辨、尚行”,就读于此,我仿佛也体会到了哲学社会科学建设者的成就感,我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一起,齐努力、共拼搏,以昂扬向上的态度,为发展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力量。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一名大学生党员,我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和义务,努力做一个有情怀、有品格、有本领的新时代青年,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中施展本领、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广大理论工作者从国情出发,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因此,我们除了积极参与学术科研外,还不忘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主持研究江西赣州的脱贫攻坚情况的社会调研项目。
该研究课题为“巩固我国扶贫攻坚成果的政策重点研究——基于赣州市贫困人口追踪数据”。在调研前,我们项目组成员与项目指导老师们对项目调研的整体规划、项目调研村的抽样、贫困户问卷设计、干部访谈提纲、数据收集等内容进行了讨论;同时也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派驻领导,地方扶贫办、民政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等有关单位的领导同志进行了电话和信息交流沟通,并最终确定了整个调研的方案。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即使是地处偏远地区的上犹县严湖村,交通条件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该村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建成了宽阔的公路,方便了村民的出行。更令我们惊讶的是,各村丝毫不见贫困的影子——房屋焕然一新,家具家电一应俱全,环境也没有以往脏乱差的情况。不但如此,村民们一见到村支书,都洋溢着笑脸,纷纷端来自家的农产品招待我们,可见当地扶贫工作的显著成效。在赣州市上犹县梅水乡窑下村,我被一位贫困户的话所震撼,他说:“没有共产党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政府兜底,我们真过不了那个坎。我真的感谢共产党!”
通过组织和参与本次调研,我更加意识到要努力锤炼品性,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一方面,在校期间,要不断学习领悟党的各种精神内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向同学们宣传贯彻党的新思想、新方针、新政策。
时代呼唤英才,希望在于青年。我们作为大学生,必须使自己锻炼成长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肩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任,积极投身于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和建设当中,努力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