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萧山农村商业银行 浙江 杭州 311201)
本文对农商银行进行了全面分析,对农村经济集体展开了全面讨论,把优点和弊端全部总结出来,希望可以和有关的人员互相探讨学习。
伴随着国家工业化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家整体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农村信息化不够完善,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这对农商银行拓展业务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不利因素。目前,很多农村人口搬离农村,进入城市发展。据人口登记数据显示,目前,大部分的农村人口,都是老年人或留守儿童,大多数的农村青壮年人口外出务工,农村缺乏了劳动力,发展潜力不足。
目前,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老人、妇女、儿童,农村的产业化结构并不完善,很多农户利用资金的能力较差,经营水平低,对市场反应比较慢。
我国农业产业融合仍然处于初期阶段,农业仍然是比较薄弱的产业,并且生产周期比较长,管理水平低。很多自然因素、市场因素,都会对农村经济造成影响。最重要的是,农村社会诚信制度较差。农商银行贷款风险机制不够完善,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农商银行与农村经济的合作,不能产生积极效果。
现在,很多农村经济的基础设备都是属于共享资源,不能产生现金流。因此,很多项目不能进行资金运转,目前,国家严格控制政府债务,农村基础设备的融资模式应当进行全面的创新。
1.思想观念亟待转变
目前,农商银行已经成为农村金融服务的核心力量,乡村振兴的关键就是经济发展、生产水平提升,而这些都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在现代经济中处于核心地位。在金融资本的助推下,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可以事半功倍,反之则会事倍功半。通过对农户的发展进行深刻分析和探讨,从而制定出一系列的措施,重视农村信贷。农村信贷投入大,但是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没有真正了解农业农村的现状,必然对农村信贷业务缺乏指导依据,使信贷产品跟不上需求的步伐。农村信贷一旦出现无法偿还现象,农商银行对于工作人员的责任追究大,使得相关人员此时非常大的心理压力。
2.信贷结构不合理
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因为在金融资源方面非常匮乏,导致了这些资源得不到开发利用,乡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各类就业机会比较少,从而导致了居民收入不高。乡村振兴最缺的资源就是金融。目前,农商银行信贷结构考核制度,不够科学严谨。由于对借款者的信用和收益状况了解不多,征信系统的个人信用记录覆盖面比较小,农村借款者信息很少能在系统中获得,银行对借款者的生产活动、收入状况、日常信用、社会关系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查,花费高昂的信息成本。一笔贷款,不管金额多少,都需要一定的贷款材料和审批程序,相比之下,工作人员习惯性将大额的资金贷给资金需求量多的贷款人。
3.政策导向缺乏长远规划
我国幅员辽阔,农村间距离通常较远,在信贷投放过程中,金融机构要花费很高成本来布置信贷点,使其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农商银行的业务开展侧重数字指标考核,缺乏对工作的科学规划,部分营业网点疲于应付考核,只重数字不重质量,搞短期性突击行为,造成信息渠道不畅通,未能体现支农支小、更好地满足辖区内农民金融服务需求的作用。
为了能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农商银行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构建新的农贷产品体系,扶贫贷款等一系列的产业线都需要进行合适把控,将合适的产品尽可能的推送给合适的人群。
农村银行需要通过不断采集信息,进行实地调查、数据分析,仔细区分客户群体,把更多的资金精准地贷给有需求的人群。要顺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在现有金融扶持政策和产品的基础上,农商银行构建农户贷款、商户贷款、涉农企业贷款、扶贫贷款等产品线,实现农村客户群体全覆盖。
在助力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商银行可以开展各种营销活动,既能够让农民了解金融服务的内容和规则,又能采集有效的客户信息,促进建档,选择意向客户,建立本地区客户数据库。
对现有金融产品的梳理,对比市场采集信息中体现的客户需求,进而制定出不一样的创新产品,实现产品与客群的个性化匹配。农村信贷需求的特点往往突出表现为“小、急、频”,根据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周转快、需求急等特点,推出订单农业贷款、龙头企业收购资金贷款、仓单质押贷款、小企业快速贷款等新型信贷产品,简化贷款手续、担保抵押程序等环节。
结合“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可以依法向金融机构融资担保”的实施意见,探索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抵押贷款产品,破解农业经营主体抵押担保难问题,满足融资需求。农商银行是为数不多的,扎根乡村的金融机构,是乡村地区金融服务的主要供给者,给农户以及涉农企业等提供金融支持,可以解决这些主体资金不足的困境,为乡村振兴注入能量。
农商银行可以对接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农业主体,积极开展与保险公司业务合作,创新小额保险贷款业务品种,推进创业担保等普惠业务发展,缓解“三农”领域抵押难问题。事实上,在当前银行之间竞争持续加剧的情况下,对于农商行来说建立普惠金融体系,不仅仅是履行社会责任,同时也可以开辟新的收入来源。因此对于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农商行必须给予必要的重视,在此方面不断发力,让乡村地区更多的弱势群体能够获得普惠金融服务,助推乡村振兴。
为了能够更好地完善最基本的信贷工作制度,农商银行在营销之前,要做好全面的审批,使信贷机制能够进行有效的运转,提高审批速度,节省时间。客户经理进行包村入户,加强与目标客户的互动,实行网格化管理,组建标准金融服务示范点,树立金融帮扶典型,实现客户需求与金融服务的无缝对接,在第一时间解决客户的问题。
信贷人员的考核激励,可以从薪资分配模式上入手。薪资分配向贷款一线倾斜,向支农贷款比重大的营业网点倾斜,够激发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农户资金需求并不大,一般都在几万元左右,农商银行普惠金融建设的重心在于为农户提供小额贷款方面。信贷人员要深入一线,了解农户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及时提供服务,降低小额贷款申请门槛。在制度设计层面上,农商银行要与时俱进,改变和完善考核制境,落实免责条款,解除信贷人员的后顾之忧。
农商银行加强客户经理队伍建设。选派素质高、能力强的员工,充实到一线信贷经理队伍中,推动信贷队伍本土化、专业化、年轻化。由于农村环境的特殊性,城市里运用的标准化框架在农村不再适用,农村更讲究熟人信用,因此,信贷队伍本土化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定期开展学习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普惠金融建设对于乡村振兴来说意义重大,乡村地区金融服务需求者很难获得传统的设置了较高门槛的金融服务,农商银行虽然从经营性质来看,对于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必须给予重视。物理网点是农商银行的历史优势,但同时也背负着巨大的经营成本。通过准确评估服务半径,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合理设置物理网点。农商银行各乡镇支行应建设基本型网点,人口密集的商业街应建设自助型网点,人口密集的社区、村庄应建设代理型网点。代理型网点是巩固客户的重要阵地,把金融服务与社区生活结合在一起,扩大客户流量,摸清客户需求,进一步满足客户个性化、多元化需求。对于交通不便利以及一些业务发展缓慢的网点,可以通过科学方式进行改进建设,提高业务替代率。物理网点基础比较薄弱的乡村,以满足农民基础金融服务的基本需求为出发点,加大投入,使金融服务相连接。
农商银行要深入到乡村地区,布局金融服务站,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以普惠金融服务站的建设为重要载体和平台,降低农村农业获得金融服务的成本。农商银行的服务,能够带动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乡村振兴,要结合乡村地区金融服务需求特点,不断去创新金融产品以及服务,给金融需求者提供更好的金融产品,提供更好地金融服务。
通过开展金融服务活动,将金融专业知识口语化,农商银行为农户深入浅出地讲解金融知识,使其了解农村金融服务的具体内容和能够解决的问题,意识到起金融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意义。
农商银行要全面发展消费金融,大力挖掘消费信贷市场,对接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住房、医疗、养老等各类金融需求,帮助农民实现“住有所居、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居”的生活目标。
农商银行需要不断完善客户管理系统,要切实履行好金融服务提供者的职责,积极去了解乡村地区金融服务需求的特点,不断去创新金融服务,为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的支持。要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准确界定自身的定位,明确自己需要做好的工作,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扮演好自身的角色,发挥好自身的作用,为乡村振兴做出应有的贡献。加快金融绿色通道的建设,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确保营业网点、管理人员能正确理解、有效执行标准服务,更好地扩大扶持面,不断的带动美丽乡村建设。
总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仍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农商银行应当不断地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创新金融产品,满足农村农业发展的金融需求,更好地为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转变发展的新思路,从而带动新型合作经济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