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时代是国家雏形的初步形成阶段。虽然疑古学者把商朝中期以前的历史归于神话传说,但是,王国维曾指出:“上古之事,传说与史实混而不分。史实之中固不免有所缘饰,与传说无异,而传说之中亦往往有史实为之素地,二者不易区别。”[1]曾经被当作传说而饱受质疑的夏、商时代,由于受到考古新发现的支持而被认可。出土实证(如甲骨文等)与传世文献记载高度契合。据此,我们认为,传世文献对黄帝的记载具有一定程度的可信性。
根据古代典籍记载,黄帝是远古圣王,是部落联盟的首领,邦万国,创制度,举贤臣,造万物,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时代,受到后世的追思和颂扬。黄帝的光辉形象和主要事迹,在《逸周书》《国语》《世本》《帝王世纪》《史记》等传世文献中均有记载。
近些年来,新公布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王家台秦墓竹简》《银雀山汉墓竹简》,以及马王堆帛书《十六经》中,也涉及黄帝本人及其臣工的记载。这些人物和事迹,有的见于传世文献,有的不见于传世文献。本文试就这些出土文献所记黄帝时期的人物进行梳理,与传世文献对照并对其加以补充。
上古先贤的身世多带有神话色彩,或天有异象,或天赋异禀。关于黄帝的身世,传世文献中关于黄帝父母的信息及出生地的信息比较详尽。《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索隐》引皇甫谧云:“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正义》:“【黄帝】①据文意明显有脱字者以【】补足,字迹模糊、无法辨识者以□标出,竹简残断者以◇标出。母曰附宝,之祁野,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月而生黄帝于寿丘。”[2]1-2上博简《举治王天下》中,太公望在回答文王的时候,提到“黄帝来光(简17)”[3]。“黄帝来光”即阐述黄帝来自光,其母感光而孕。出生不凡的黄帝,聪明齐圣,最终成就大业。
黄帝其时,诸侯相互征伐,暴虐百姓,民生艰难。黄帝先战炎帝于阪泉,后战蚩尤于涿鹿,再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最终终结乱世,势力范围东至于海,西至于空桐,南至于江,北逐荤粥。关于黄帝与炎帝、蚩尤之间的战事,亦见于出土文献。王家台秦简《归藏》篇“同人曰:昔者,黄帝与炎帝战◇(简182)【巫】咸,【巫】咸占之曰:果哉而有吝□◇(简189)”[4],简文内容可与《太平御览》卷七十九引《归藏》“昔黄帝与炎帝争斗涿鹿之野,将战,筮于巫咸。巫咸曰:果哉,而有咎”文句对读。简文以占卜之事述说黄帝与炎帝之间的战事。银雀山汉简中《孙子兵法》的佚篇《黄帝伐赤帝》不见于传世文献。该篇简文托孙子之口,讲述了黄帝南伐赤帝、东伐青帝、北伐黑帝、西伐白帝之战事。简文内已经出现了“五色”“五方”“一统”的认识,虽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但描述了黄帝“胜四帝”“大有天下”“四面归之”,实现了华夏多民族的统一的事迹,与黄帝统一天下基本相符。简文记载的在统一的过程中同时兼顾了“征伐”与“休民”,亦契合黄帝仁治天下之名。在与蚩尤的战事中,黄帝做足了战前准备,极具声势。马王堆帛书《十六经·正乱》载:“黄帝于是出其锵钺,夺其戎兵,身提鼓枹,以遇蚩尤,因而擒之。”[5]65战胜劲敌后,黄帝功业威震八方,天下诸侯皆尊黄帝为天子。
黄帝时代,阶级开始有了分化,社会生活日益丰富,制度逐步形成。钱穆曾评价黄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人,是奠定中国文明的第一座基石。在他以前,人类虽然已经开始前进,对事物已经有很多发明,但是到了他,似乎有一个时期的激剧发展”[6]。黄帝的创造性,不仅包括具象的事物,如“黄帝作冕,黄帝作旃”,使身边诸臣“仓颉作书,史皇作图,容成造历,大挠作甲子,隶首作数……”[7]36,而且也包括建立凌驾于社会的管理机构。《史记》记载黄帝:“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帝王世纪》:“【黄帝】俯仰天地,置众官。故以风后配上台,天老配中台,五圣配下台,谓之三公。”[8]马王堆《十六经·立命》:“唯余一人□乃配天,乃立王、三公,立国,置君、三卿。”[5]61文献所载均言黄帝创建官制,完善早期社会形态。上博简《武王践祚》记载:“【武】王问于尚父曰:‘不知黄帝、颛顼、尧、舜之道在乎?意微茫不可得而睹乎?’(简1)”谈到黄帝之道微茫不可睹,但在马王堆帛书《十六经》中各篇或直书黄帝的施政理念,或通过黄帝与大臣的对话形式叙述其政治策略和军事战略。黄帝为政之道经后世渲染,愈加详细全面。
在史书中,蚩尤的事迹与黄帝密切相关。对蚩尤的形象记载归纳起来有两个典型的特点:其一是蚩尤为兵主,“作五兵”,“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廷”[9]10,在汉朝中前期他为统治者所崇拜。另一个,“蚩尤最为暴”,“不用帝命”,是黄帝正统对立面的反贼。
蚩尤作为被郊祀的兵主,主要成就是制作兵器,战斗力强。《世本》载:“蚩尤作五兵,戈、矛、戟、酋矛、夷矛,黄帝诛之涿鹿之野。”[7]37上博简《融师有成氏》:“蚩尤作兵(简7)。”王家台秦简《归藏》:“劳曰:昔者蚩尤卜铸五兵而攴占赤□◇(简536)。”[4]均记载了蚩尤造兵器之事。自古以来,战争能极大地推动兵器的发明创造,“黄帝百战,蚩尤七十二胜”,蚩尤作兵可能和黄帝的战争密不可分。
涿鹿之战后,蚩尤战败,《正义》引《龙鱼河图》描述了蚩尤战败后,黄帝对他的处置:“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2]4《十六经·正乱》中则描述得更为详细:“黄帝身遇蚩尤,因而擒之,剥其□革以为干侯,使人射之,多中者赏。翦其发而建之天,名曰蚩尤之旌。充其胃以为鞠,使人执之,多中者赏。腐其骨肉,投之苦醢,使天下之。”[5]67黄帝将蚩尤皮囊做成箭靶,头发做成旌旗,胃做成皮球,骨肉做成酱。文献中对蚩尤的处置,均有惩毙以警示天下的目的。自此,八方万邦臣服黄帝。
史书上还有不少关于蚩尤的衍生物“蚩尤旗”的记载。《十六经·正乱》中提到的“翦其发而建之天,名曰蚩尤之旌”。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旌、旗是同一物事。在马王堆帛书中蚩尤旗是具象的,以蚩尤头发做成,目的是为了突显黄帝的胜利,警示四方。而传世文献记载的蚩尤旗则是一种星象。《吕氏春秋·明理》:“有其状若众植华以长,黄上白下,其名蚩尤之旗。”《史记·天官书》:“蚩尤之旗,类彗而后曲,象旗。”[2]1335蚩尤旗星象显现与蚩尤的兵主形象及暴乱反叛形象紧密相关。汉初蚩尤旗星象出,代表着王将征讨四方,这与郊祀兵主的政治认知相关。汉末纷乱之时,蚩尤旗便更多的是与蚩尤反叛、灾祸离乱的形象相关了。
力牧、太山稽,始见于《列子·黄帝》《淮南子·览冥训》,是黄帝时期的重要人物,在《汉书·古今人表》中被列为“上中仁人”。清朝学人梁玉绳考订人物云:“力牧,姓力名牧,牧又作墨,又作黑。”[10]其是黄帝时期的重要佐臣,《汉书》云“黄帝得力牧而为五帝先”[9]2292。关于力牧的身份,《史记》载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集解》引班固曰:“力牧,黄帝相也。”《正义》引《帝王世纪》云黄帝“得力牧于大泽,进以为将”[2]8。《淮南子·览冥训》:“昔者,黄帝治天下,而力牧、太山稽辅之。”高诱注:“力牧、太山稽,黄帝师。”[11]无论力牧的身份是将、相,抑或师,足见其在黄帝时期的重要性。力牧在出土文献中的记载集中在马王堆帛书和敦煌汉简中。马王堆帛书《十六经》中《观》《正乱》《姓争》《成法》《顺道》等篇中的“力牧”均写作“力黑”,以对话形式记述了与黄帝,与太山之稽,与高阳之间关于治理国家的讨论。敦煌汉简中则写作“力墨”;“◇□已不闻者何也力墨对曰官(简2103)”[12],另有简2069“黄帝问□□□曰官毋门者何也□□◇”,罗振玉认为按文义该简残字为“于力墨”及“力墨”,并将两简归于数术类[13]。
太山稽,在《汉书·古今人表》中写作“大山稽”(“大”“太”相通),仍与力牧同列“仁人”之类,这里只注出了“大山稽”是黄帝师。马王堆帛书《十六经·正乱》篇中黄帝与力牧、太山之稽进行了一系列的对话。太山之稽,亦为太山稽,太山应为居住地,“之”字不具有具体含义,应与《左传》中人物烛之武、介之推、佚之狐等名字中的“之”字用法类同。
关于黄帝之师,《汉书·古今人表》“上中”载黄帝之师有封钜、大填、大山稽。此外,高诱注的《淮南子》中“力牧”也是黄帝之师。而清华简《良臣》载:“黄帝之师:女和、人、保侗。(简1)”[14]157传世文献与简文记载有所不同,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推测。
女和,作为黄帝之师,抑或黄帝臣子并未见于史书。但是《世本》中却有这样的记载:“女娲作笙簧。”宋均曰:“女娲黄帝臣也。”[7]35-36女娲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远古之神,如何与黄帝之臣相关?罗小华推测,清华简中的“女和”就是《世本·作篇》里的“女娲”,指出这个女娲并非上古造人的大神,而是因为“‘女和’与‘女娲’相混,可能是由于‘和’‘娲’二字音近的缘故,也可能是因为‘女和’本作‘女娲’,是远古‘女娲’部落的后裔”[15]。
保侗,不见于传世文献。马王堆帛书《十六经》中有《果童》篇,篇章自带标题。开篇“黄帝问四辅……果童对曰……”“辅”即天子之佐,果童位列黄帝时期的四辅,是黄帝的重要佐臣。果童也仅见于马王堆帛书中。清华简的整理者认为:“‘保’字右面与‘果’字形近,‘侗’与‘童’音同。疑或为一人。”[14]158
黄帝时代的成就不是黄帝一个人缔造的,是族团、部落共同成就了文明的肇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凝聚着无数先民的智慧。这些长期深埋地下记载着黄帝其人、其敌、其臣、其师的战国秦汉简帛文献的出土,减少了千载流传过程中的穿凿附会,可以让我们窥见早期文字记载的本貌,得到新的认知,丰富对黄帝时代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