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民 孙晶 张平
磨喝乐,模制泥塑。源于佛教的“磨喝乐”,是借用佛教天龙八部之一大蟒神“摩罗迦”的梵文音译,在传入中国后演化为天真童子的形象,成为七夕节的纪念品。到了北宋时期,由于磨喝乐深受民间喜爱,这一题材开始由传统的祈福求子扩展到宗教神像、志怪异兽、世俗人物、市井生活、体育运动等类别,展现了当时的风俗民情。2018年,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古城出土了300余件北宋时期的磨喝乐,之后转入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保存。本文从馆藏磨喝乐中挑选出较有代表性的进行展示研究,试图通过馆藏磨喝乐透视北宋民族关系、宗教信仰、市井生活以及休闲体育等“微生活”。
北宋模制泥塑胡人头造像 高7厘米,宽3厘米,重31.87克。此造像红陶模制。胡人秃顶,眉毛浓厚、双眼圆睁,鼻梁高挺,胡须浓密,微笑露齿,明显异域特征。(图1)
图1 北宋模制泥塑胡人头造像
北宋时期民族矛盾突出,北宋、辽、西夏等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相互之间战争不断,但在战争结束后又形成了长时间的社会安定局面。民族矛盾相对缓和时,北宋政府开始在边境地区设置榷场与辽、西夏进行商品交易,同时也导致大量的契丹人、党项人等相继进入中原地区,与中原人民共同劳动生活,形成民族融合的热潮。
《东京梦华录》记录了北宋时期各国交流的情况:“诸国使人:大辽大使顶金冠,后檐尖长,如大莲叶,服紫窄袍,金蹀躞;副使展裹金带,如汉服。大使拜则立左足,跪右足,以两手着肩为一拜;副使拜如汉仪。夏国副使,皆金冠,短小样制,服绯窄袍,金蹀躞,吊敦背,叉手展拜。高丽与南番交州使人,并如汉仪。回纥皆长髯高鼻,以匹帛缠头,散披其服。于阗皆小金花毡笠,金丝战袍,束带……三佛齐皆瘦脊……更有真腊、大理、大食等国,有时来朝贡。”以上文字,详细描述了北宋“元旦朝会”时,北宋与各国之间的交流盛况,各国受北宋汉文化影响穿汉服,施汉礼仪,充分证实了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相互融合。
北宋时期,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属于河北博州,位处中原。透过这件北宋模制泥塑胡人头造像,我们可以断定:北宋统治时期,聊城东昌府出现了少数民族人士,中原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经常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成为当时历史发展的主流。
北宋模制泥塑送子观音造像 高12厘米,宽4.5厘米,重105克。此造像红陶模制。观音面容饱满慈祥,跣足端坐于束腰莲台之上,怀抱童子,童子天真可爱,手持如意,造型形象生动。(图2)
图2 北宋模制泥塑送子观音造像
北宋模制泥塑寿星造像 高9厘米,宽4厘米,重31克。此造像红陶模制。寿星为长须老翁,右手托桃,左手持杖,额部隆起,身着长袍,身体前倾,慈眉善目,和蔼可亲。(图3)
图3 北宋模制泥塑寿星造像
北宋时期,儒家思想作为主导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观体系完成了自身的理论构建,并加强了对佛教、道教等思想体系的引领融合。宋真宗赵恒自称“礼乐并举,儒术化成”,大力提倡儒教,同时又提倡佛教,信仰道教,建立起儒释道相融的思想统领体系。
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我国,通过走上层路线得到迅速发展,到唐朝时已经扎稳根基。持续到北宋,朝廷继续支持佛教发展。北宋初期的武职官员几乎都信仰佛教。到了中后期,在士大夫阶层,存在大批像王安石、苏东坡等这样信仰佛教的官员。此外,民间也有大量信徒支持信仰佛教。
北宋时期,政府虽然奉行儒释道并存的宗教政策,然而总体来说,当时宗教以道教较为活跃。北宋很多皇帝都崇奉道教,其中以宋真宗最突出。宋真宗是狂热的道教信仰者,曾对人说:“释道二门,有补世教。”又说:“三教(儒、道、释)之设,其旨一也。”北宋朝廷的大力主张倡导,为道教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政治背景。北宋时期,政府在全国各地大修道观,刊印道教典籍,使道教得以广泛传播。
透过北宋模制泥塑送子观音造像、北宋模制泥塑寿星造像这两件磨喝乐,我们可以看出北宋时期民间宗教信仰盛行,宗教也更加世俗化与汉化。
北宋模制泥塑街头商贩造像 直径3.5厘米,重10.52克。此造像红陶模制。市井生活的代表——街头商贩,在市井街巷推着流动小推车售卖零食。独轮小推车上,支撑着一把伞遮阳避雨,推车上摆满各种特色零食,车前围绕着嬉闹的孩童。(图4)
图4 北宋模制泥塑街头商贩造像
北宋模制泥塑杂耍市井人物造像 长9厘米,宽4厘米,高2厘米,重40.16克。此造像红陶模制。身着花纹襦裙,戴簪花帽,脚蹬高靴,手持花纹击打器,进行舞乐杂耍表演。(图5)
图5 北宋模制泥塑杂耍市井人物造像
市井,古代城邑中集中买卖货物的场所,含有“市场、街市”的意思。《初学记》卷二四载:“古者二十亩为井,因井为市,故云也。”市井文化,是指形成于街头小巷、带有交易倾向、通俗肤浅、充满变化而凌乱无序的一种市民文化。它映射着市民真实的平常生活和心理,具有通俗性、人文性、广泛性的特点。
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大量增加,为市井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人员和物质基础。同时,北宋坊市制被街巷制代替,街边每家住户可以随意开店经商,方便的商业街代替了原来专门的市场,各种特色商铺遍布大街小巷。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里对当时繁荣的市场经济进行了详细记载:“其余坊巷院落,纵横万数,莫知纪极。处处拥门,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彼时,不但白天街道上行人络绎不绝、车水马龙、生意兴隆,而且还出现了繁华的夜市:“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觉。寻常四梢远静去处,夜市亦有燋酸豏、猪胰胡饼、和菜饼、獾儿野狐肉、果木翘羹、灌肠、香糖果子之类。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茶坊酒楼,日夜灯火辉煌、飞觥献斝。瓦舍勾栏,每晚都有精彩节目上演,令人乐而忘返。当时,也有杂耍表演,在街头巷角舞刀弄棒,或者摇唇鼓舌说上一段,赚几个钱,养家糊口。
这两件馆藏北宋模制泥塑街头商贩造像、北宋模制泥塑杂耍市井人物造像,生动再现了北宋市井生活的繁荣场景,让我们领略了北宋时期地摊商贩和杂耍艺人的生活状态。
北宋模制泥塑赛马仕女造像 长4.5厘米,宽3.5厘米,重13.48克。此造像红陶模制。仕女手挽缰绳,衣袂飘扬,马四蹄腾空,驰骋前行,形象再现了北宋精彩的赛马比赛。(图6)
图6 北宋模制泥塑赛马仕女造像
北宋时期,赛马与马术非常盛行,技艺也较以往朝代更为成熟,表演高超精湛,骑手在马上展示各种高难度的动作。比如:立马、骗马、倒立、赶马和镫里藏身等多种马上功夫。在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不仅记载了很多马术表演,而且还记载了女性赛马的飒爽英姿:“女童皆妙龄翘楚,结束如男子,短顶头巾……驰骤至楼前,团转数遭,马上亦有呈骁艺者。中贵人许畋押队,招呼成列,鼓声,一齐掷身下马,一手执弓箭、揽缰子,就地如男子仪拜舞山呼讫,复听鼓声,骗马而上。”
北宋模制泥塑龙舟竞渡造像 长4.5厘米,宽3.5厘米,重11.6克。此造像红陶模制。舟呈龙形,上插着赛龙舟的战旗,前部龙头高昂,后部龙尾高甩,中间乘坐两人,面带微笑。龙舟造型大气逼真,生动再现了北宋龙舟竞渡的热闹场景。(图7)
图7 北宋模制泥塑龙舟竞渡造像
体育运动发源于人类的劳动实践,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逐步开展起来的有意识地对自己身体素质进行培养的活动,它的诞生是人类物质文明极度丰富以后精神文明的衍生物。
北宋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巨大变革时期,经济文化高度兴盛。“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由于北宋经济的极度繁荣和城市文明的高度发达、人口的迅猛增加、市民阶层的兴盛突起、都市制度的改革,人民开始追求精神世界的丰富,享乐主义成为北宋社会的思想潮流,从而为各种休闲体育活动的诞生提供了社会背景。相扑、蹴鞠、击丸、角抵、龙舟竞渡、水秋千、象棋和围棋等市民喜闻乐见的休闲体育,顺应时代潮流而产生,成为老百姓追捧的娱乐活动。休闲体育活动与节日庆典相结合,大力促进了休闲体育的开展,体育活动也逐步变得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成为北宋节庆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期常有大型水上活动,既有划船比赛,也有游泳、跳水活动,场面十分隆重。相对其他朝代来说,北宋风行龙舟竞渡,朝廷对龙舟比赛非常重视,赛龙舟开展得最为火热。每到清明节都会举行龙舟赛,地点设在金明池的“琼林苑”。
通过北宋模制泥塑赛马仕女造像、北宋模制泥塑龙舟竞渡造像这两件馆藏磨喝乐,我们可以领略北宋休闲体育的风韵。各种特色的体育运动既起到了强身健体的作用,又丰富了朝廷官员和普通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
综上所述,北宋时期经济兴盛,城市生活繁华,民族文化各现光芒,这些社会条件极大促进了北宋艺术风格的多样化,使磨喝乐的内涵,不再仅仅局限于“七夕节”祈福求子上,而是更多地反映世俗生活。磨喝乐将当时真实的人物特征和生活情景定格下来,是北宋社会生活信息的文化载体,代表了北宋民间泥塑雕刻的艺术水平,它们是研究北宋民俗史、民间雕塑及宗教雕塑的重要物证,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文化价值。